禅宗祖师外传-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菩提流支在洛阳时,达摩已在嵩山少林寺宣扬禅学,立下宗派,这门宗派就是:“教外别传”的宗派。达摩说佛法的要义包括在禅学里,而禅学的要义即在“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这一新教派刚刚植入中国的土壤,当然会被其他佛教宗派起来反对,甚至扼杀。
北魏时期,佛教较为昌盛,都是早期传入中国的大小乘教派。达摩未来之前,北朝就有“涅槃”“华严”“地论”等大乘教派,以及从南朝传入北朝的“毗昙”“成实”等小乘教派。因为佛陀的教化是佛法的本源,后来为了适应各种根机的人,也就创立了各种宗派,这就是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
在佛教十宗里面,有小乘和大乘之分,成实宗和俱舍宗都属小乘教。七大乘教就是禅宗、天台宗、贤首宗、慈恩宗、三论宗、密宗、净土宗等七宗,这样就行成了宗派与宗派之间矛盾,在西竺斗争则更是十分激烈。
达摩在北朝传授他从印度带来的禅学“楞伽”学说时,就惹起了一班盛弘经律者的讥谤与反对,其中反对较強烈的就是三统律师和菩提流支。可是达摩到了嵩洛之后,迅速找到他的继承人慧可,不但传了经法,而且授以袈裟和盂钵,这样更加引起三统律师和菩提流支要谋杀达摩,扼杀教派的决心。
达摩授了衣法给慧可后,他令慧可快速地逃往南方,他自己却拄着禅杖行化在洛阳。达摩到了洛阳之后,前往永宁寺拜会菩提流支,二人见面重温旧情,显得格外亲切。达摩在永宁寺对众僧诲以禅学,“壁观”、“四行”即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这样一来,惹起争论,霎时是非蜂起,议论纷纷。
达摩在永宁寺的演讲,引起了三统律师和菩提流支极大不满,他们设下计谋,要毒害达摩禅师。有一天,三统律师与流支秘密商量,设晏“招待”达摩禅师。酒过三巡,三统趁达摩不备之际,换了鸳鸯壶,他满满地斟了一杯“美酒”劝达摩开怀畅饮,达摩并不推辞,举起酒杯一饮而尽。饮罢后对他们说:“吾化缘已毕,传法得人,今要回西竺去了,你们要好自为之。”说罢辞别三统律师和菩提流支禅师,独自一人向西而行……
时隔三个多月,香客妙香藏挑着一担烟香,向寺里匆匆忙忙地走来,他刚翻过小山岭,正好遇着达摩大师手拄拐杖,蹒跚地走来,拐杖上端还挂着一只草鞋,妙香藏问:“达摩大师您往哪里去?”达摩微微地笑答:“我往西天去,回老家啦!”一边答一边慢慢地往西方而行。
妙香藏挑着烟香来到寺中,和尚将箩里的香点数收好,正准备付钱时,妙香藏突然地问:“请问师父,达摩大师往西方走去,是为了什么事呢?”和尚听了大吃一惊,反问道:“你是什么时侯看见达摩大师的呢?”妙香藏回答说:“刚才我在寺门前山岗上碰见的!”和尚说:“真是活见鬼!达摩大师已经湼槃三个多月了,怎么今天又遇见你了呢?”妙香藏说:“这是真的,刚才我见他拄着拐杖,杖上还挂着一只草鞋,我问‘达摩大师,您到哪里去?’他回答说:“往西天去,回老家啦!’怎么能说是活见鬼呢?”和尚听了半信半疑,只好将此事上奏朝廷。
皇上得知达摩死后,还有人见他手拄拐杖,上挂一只草鞋西行,实觉奇异,便命人将达摩坟墓挖开验证。使臣奉旨,带领人马来到达摩坟前,将土挖开,掀起棺盖一看,大吃一惊!棺材里空空的什么东西都没有,唯见一只草鞋在旁边。众人都呆呆地站在那里,没有人能解其中奥密……
再说菩提流支禅师,自从与达摩离别后,眼看在北魏不便长期呆留下来,他背起经书向南方而来。
却说庐山慧远大师有个徒弟,人称他为昙鸾大师。昙鸾大师是雁门人,因家离五台山较近,他时常前去观尝五台山的圣迹,所以起了出家修行之心。他认为:人生世上,年寿短促,欲求仙术,以永其年。为了学习仙术,达到长生不老,因此渡过长江往南寻仙学道,参访庐山陶隐士,尽得其传。
有一天,昙鸾离开庐山返回雁门,在返回途中恰好遇见菩提流支禅师从洛阳南来,昙鸾便請问流支:“如何才能走长生之道?”菩提流支说:“此土那有不死之法?纵使修成仙道,最后仍要轮回,”便以《观无量寿佛经》授给他,并说:“这才是真正的不死妙法。”昙鸾大师拜谢流支,当即便把他身上所带的仙方放一把火都烧掉,而专修妙观。
菩提流支授了《观无量寿佛经》给昙鸾之后,便来到永兴县(今湖北黄梅县)创建道场,他在县北的多云山结庐成社,翻译经文。
菩提流支在多云山建起了菩提寺,从此,就在寺里译经讲学,他翻译经论共有127 卷,计有《楞伽经唯识论》、又名《唯识二十论》,《入楞伽经》(五卷)、《胜思维梵天所问经》、又名《胜思维所问经》、《法集经》(六卷)、《大宝积经论》(四卷)、《大般涅槃经》、《十地经论》(十二卷)等经藏,是一位名副其实精通三藏(经、律、论)的译经大和尚。菩提流支后来圆寂于菩提寺,肉身藏在多云山广福寺前的石塔内。有诗为证:“同来东土共虔诚,立字心传两派争。面壁达摩成初祖,译经和尚落荒茔。”
第十回
夜梦黄龙入香室 宋益钦点番禺令
话说东晋太元年间,福建汀州城内有位善人姓宋,由于他拥有家资万贯,平素好善乐施,经常为贫苦百姓解救危难疾苦,所以,人称他为宋善人。宋善人家中有贤内助林氏,生得品貌端庄,才华过人。她每天勤操家务,辅佐宋公的家政,夫妻恩恩爱爱,相敬如宾。宋善人年过三十还未得子,林氏夫人天天吃斋膜拜,焚香祈祷,口诵经文,乞求贵子早日降生,好接宋氏烟火。
一天,宋公外出访友未归,夫人等到晚上,见宋公未回,独自一人信步来到后花园中。她见天气晴朗,明月当空,光照园中花木夜景迷人,当即唤来了丫环、侍女,命她们在花园内摆起香案,待夜深人静好焚香祝告神灵,以示求子诚心。几个丫环侍女搬来桌子,摆上各种供果,香纸炮烛。鼓打二更时分,林氏夫人沐浴梳洗完毕,来到香案前面,丫环点亮蜡烛焚化纸钱,林氏将红香点燃,手捧烟香倒身下拜。三柱长香一根一根地上毕,插至香炉之中,夫人仍然跪在地上,闭上双目,两手合在胸前,默默地向苍天祈祷着……忽然,一阵旋风将烛吹灭,霎时,天空一片漆黑,飞沙走石,耳边只听到“嗖——嗖——”的风声。林氏夫人吓得魂不附体,丫环慌忙上前扶起夫人准备回房,瞬间,风静烛明,月光依旧,星辰闪烁。林夫人口里不断地念道:“苍天保佑!苍天保佑……”一边念,一边在丫环的搀扶下,快步趋向房中。
林氏夫人慌慌张张地来到房中,坐在椅子上面不停地喘气,丫环送来香茶为夫人压惊。过了一阵子,夫人对丫环说:“今晚老爷不能回府,我刚才在园中又受了惊吓,回到房中心神仍然不定,今天晚上你就留在我的房中,陪我一宿。”丫环领命,将房内收拾妥当,为夫人打开被褥,扶着夫人上床安寝。
林氏夫人上床之后,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慢慢地静下心来闭目养神。耳听樵楼三更鼓响,林氏已有睡意,不知不觉地进入梦乡。她正在熟睡之际,忽见一颗光芒夺目的彩色明珠飞进房中,霎时,霞光万丈,满房生辉,紧接着青烟四起,雾气腾腾,从烟雾里散发出沁人肺腑的一种芳香味来。一会儿,只见烟雾中托浮着一条金色的小黄龙,鳞甲一张一驰,金光闪闪清晰可见,首尾相应,不断地蠕动滚翻,慢慢地盘旋在香房之中。一对可爱的龙角闪光发亮,眼睛一眨一眨地眸视着林氏夫人。它张开大嘴吐出红色的祥光,从鼻子里喷出两道青烟,似有排山倒海之势。此时,林氏夫人不知是什么缘故毫无惧色,反而对黄龙非常亲近喜爱。她想:黄龙投室是吉祥之兆,家中必出显贵之人。她眼见黄龙舞动龙爪,慢慢地降落,倚伏在牙床之中。林氏夫人走上前去,用手拿起绸被,正要将黄龙盖住时,岂知黄龙向她点了点头,突然不见了。夫人一怔,醒来却是南柯一梦。
林氏夫人从梦中惊醒,出了一身香汗,梦中之事记得非常清楚。她叫醒了丫环,告诉梦中之事。丫环听罢,扶起夫人沐浴更衣,主仆二人谈笑风生,一直聊到天亮。
次日大早,宋公回府,林氏夫人将夜梦黄龙入室和后花园行香之事向丈夫叙说了一遍,宋公大喜。从此,夫人身怀有孕,宋公日夜不离夫人左右,天天烧香祈祷,保佑夫人平安无事,早生贵子,以继宗嗣。
话说林氏夫人,自从夜梦黄龙入室之后,身怀六甲,腹部一天一天地隆起,平日的家务琐事懒得吩咐家人去做,每天宽衣解带坐卧在房中,饮食渐渐地减少了,脸颊也消瘦起来,十月怀胎,千辛万苦,吃了想吐,吐又想吃,经常寒颤恶心,但由于宋公精心照料护理,夫人的精神还是比较振奋。
太元七年(公元382 年)五月初二,林氏夫人腹中的姣儿快要临盆了,丫环侍女跑来跑去为夫人煎汤送水忙个不停。宋公在堂前坐立不安,反复走来走去,不时侧着耳朵听听夫人房中的动静,全家人都为夫人分娩而捏一把汗,宋公更是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巳时已过,午时来临,夫人腹中一阵更比一阵疼痛,此时,异香满室,“呱——”的一声,姣儿降生了。助产婆赶紧将婴儿搂在怀里,丫环将早已烧好的艾水端来为婴儿沐浴。助产婆一边洗一边看,好一个男婴,五官长得端正,面白口红,虎背龙腰,惹人喜爱,便速报堂前老爷:“恭喜老爷,贺喜老爷,夫人生了一个小少爷。”宋老爷听说夫人生下贵子,喜出望外,立即吩咐管家:“赶快设晏庆贺公子降生,所有丫环家人一律分发赏银。”管家按照老爷的吩咐,迅速前去办理。
宋善人喜生贵子,高兴万分,他选定良辰吉日,请来亲朋好友在家中大摆晏席。
众位宾朋听说宋公喜得贵子,都纷纷前来恭贺,真是宾朋满座,热闹非凡。喜晏开始,众人开怀畅饮,筵席之上谈笑风声。酒过三巡之后,宋公向众位宾朋打躬作揖地说:“各位亲朋好友,今天是我宋某为儿子出生特备酒晏,承蒙诸位抬爱,是我宋某之大幸。近几天来,宋某深思多时,想为爱子取名定字,我想取名为‘宋益’字‘儒上’,其意是:愿儿子长大后,为国为民多做有益之事,故名‘益’;望子苦读孔子儒家之经典,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将来在儒家之上,因此,字‘儒上’,不知各位意下如何?”众人听了齐声叫好!个个站起身来高举酒杯,向宋公祝贺。
祝贺公子宋益飞黄腾达,官运通亨,青云直上。这场晏席从晌午一直闹到黄昏。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过了五个年头,宋老爷对儿子宋益十分宠爱,时刻调教在身边。宋益天性聪明,思维十分敏捷,五岁时读书过目不忘,七岁时就能写诗作赋,出口成章,可把宋老爷喜坏了。宋老爷见儿子读书聪明,决心要把宋益培养成文武双全的帅才。因此,宋益年刚十五,便请来名师让宋益拜师学武,从此以后,宋益一边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