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法国文学简史(上) >

第9章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法国文学简史(上)-第9章

小说: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法国文学简史(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章 古典主义时期文学

  古典主义是十七世纪中期以来法国文学的主流,由于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故被称为“古典主义”。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和当时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有密切联系;它既受这种政权的保护、鼓励与培植,又为这种政权服务。因此,它的特点表现为:在政治上,拥护和歌颂绝对王权;在思想上,提倡以“自我克制”为主要内容的“理性”,尊重君主专制政治所需要的道德规范;在题材上,借用古代故事,突出宫廷贵族阶级的生活,并赋与它崇高悲壮的色彩;在文学体裁上,与封建等级观念相适应,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类别,并严格按照关于各种体裁的人为法则进行创作;在艺术上,要求结构严谨完整,语言简洁明晰。所以有人认为:“古典主义是文艺复兴以来的理性传统被引向极端的一种反常的历史现象。”

  一、古典主义三位开拓者

  ——马莱伯、笛卡儿、沃日拉

  对古典主义形成做出贡献的有三位奠基者:他们是诗人马莱伯、哲学家笛卡儿、语法专家沃日拉。

  马莱伯(1555~1628)是一位宫廷诗人。他的诗歌形式工整,气势雄浑。他之所以在法国文学史上占一定的地位,并非他的诗作,而是他的理论。他认为“纯粹的法语”应以平民语言为源泉,以宫廷语言为标准,即将平民语言经宫廷提炼再通用于全国;认为作家在保持“纯粹的法语”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语言的明晰和标准。他还为几种音节的诗体制定了基本的规则。主张用丰富的韵,整齐地安排诗句和段落,力求艺术形式的完美。这些理论由于适应君主专制政体的规范化要求,因此在十七世纪逐渐成为正统诗歌理论的基础,为古典主义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笛卡儿 (1596~1650)是位哲学家。他主张理性第一,认为人凭着抽象的理性演绎可以获得真理;在方法上,他强调“明晰”;在美学上,他提出要设立稳定,严格的规则;在对人的认识上,他把“灵”与“肉”截然对立,主张艺术应表现理性战胜感情。古典主义要求主题明确,重视理智、规则、逻辑性强,但又推崇古典,以致泥古不化,这些特点都与笛卡儿的哲学思想有直接关系。可以这样说,笛卡儿的唯理主义哲学正是古典主义繁荣的哲学根基。

  沃日拉(1585~1650)是语法学家。1647年发表的《法语刍议》,对作家们起了指导性的作用。他第一个明确地划分出“好的语言习惯”和“坏的语言习惯”。好的语言习惯是少数优秀人物的语言,即所谓“宫廷语言”,也就是作家们语言的健康部分。他认为法语是最纯洁和清晰的,所以要反对含混晦涩,反对矫揉造作,主张措词要有分寸,力求自然、优美。据说高乃依等人将 《法语刍议》看作必备的的参考书。

  二、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人——高乃依

  高乃依(1606~1684)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人。他活动在专制王权的上升时期,其创作主要是塑造理想的英雄形象,以引起人们的尊敬与仿效。他一生共写了三十多个剧本,大部分是悲剧。他最著名的剧本有 《熙德》(1636)、 《贺拉斯》(1640)、《西拿》(1640)、《波利厄克特》(1643)四部悲剧,均以形式完美,气势豪迈,内容深刻,诗句音律铿锵,人物内心刻划细致而著称。

  《熙德》既是高乃依的代表作,又是法国古典主义第一部悲剧。剧本取材于西班牙的历史传说。主人公罗狄克与施曼娜彼此相爱。施曼娜的父亲唐高迈斯因嫉妒罗狄克的父亲当上了王子的师傅,当众打了他一记耳光。出于封建家庭荣誉,罗狄克必须为父亲复仇,但这样做势必得罪施曼娜,有失去爱情的危险。唐狄克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选择了复仇。这就是说,封建家庭荣誉战胜了个人私情,小我服从大我。因此在与施曼娜的父亲决斗中杀死了对手。这样施曼娜又陷于荣誉与爱情不能两全的矛盾状态。她要求国王主持公道,惩罚罗狄克。这时恰逢摩尔人入侵,罗狄克主动率兵迎敌,打败了敌人,挽救了国家,被摩尔人称为“熙德”(阿拉伯语,“君主之意”)。施曼娜觉得罗狄克更加可爱了,同时更加坚决地要求国王为她父亲报仇。国王以国家民族利益开导施曼娜。最后她放弃了为父亲复仇的要求,同意与罗狄克结为夫妻。

  《熙德》的中心主题,是个人感情和家庭荣誉、家庭荣誉与国家义务的关系。结局则是家庭荣誉战胜了个人感情,国家义务战胜了家庭荣誉,从而突出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在这一原则的统率下,个人感情与封建家庭义务得到了协调。这种处理既维护了封建的道德观念,也顾及了资产阶级对个人幸福的追求。

  罗狄克是作者理想的英雄。在他身上理性与国家义务达到了高度统一、处于最高主宰地位。这一形象体现了高乃依对悲剧英雄的理想,也是他为当时法国贵族树立的一个榜样。国王唐菲南在剧中是解决矛盾的纽结,他明辨是非,通情达理,是个贤明君主的形象。

  整个剧情,紧凑严谨,发展有序,环环相扣,动人心弦。全剧洋溢着热情和朝气。作者关于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并使这种矛盾推动剧情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刻划和内心世界的描摹,均富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据说,拿破仑非常喜爱高乃依的剧本,甚至在战场上也手握一卷,这也许是这位军事天才深深地歆慕包含其中的作为动乱年代的那种坚强意志吧!

  三、最典范的古典主义悲剧家——拉辛

  拉辛(1639~1699)是最典范的古典主义悲剧家。古典主义悲剧艺术在他的剧作里,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是描写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爱情心理悲剧的创始者,他以揭示人物感情的奥秘而著称。拉辛处在路易十四政权由盛转衰的阶段。因此,他的剧作主要不是塑造坚毅的英雄人物,歌颂爱国主义精神,而是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和王公贵族的骄奢淫荡的生活。这既是中央集权专制走向衰落的必然反映,也是他区别于高乃依的主要原因。

  拉辛是第一个写心理悲剧的作家。他的创作特点和杰出的写作技巧,均在其剧作中充分地显露了出来:形式谨严规范,剧情曲折多姿,心理描写深刻。他一生共写了十一部悲剧,1667年创作的《安德罗玛克》,既是他的代表作,又是法国第一部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

  该剧取材于希腊罗马的史诗和悲剧。女主人公安德罗玛克是特洛亚英雄赫克托耳之妻。特洛亚城被希腊联军攻陷后丈夫身亡,自身又成了俘虏,被派作联军将领卑吕斯为奴。卑吕斯本与希腊公主爱妙娜有婚约,但这时他却爱了安德罗玛克,迟迟不愿与爱妙娜举行婚礼。悲剧开始时,希腊使者奥赖斯特来到卑吕斯处,要他交出赫克托耳的儿子以绝后患。卑吕斯以此威逼安德罗玛克。她为了保全儿子,假意允诺与卑吕斯结婚。希腊公主爱妙娜对此妒恨不已。利用使者奥赖斯特对自己的倾爱,唆使其杀死了卑吕斯。事后,爱妙娜又感到悔恨,自己亦在卑吕斯尸旁自杀。而希腊使者也因此绝望而发疯。

  悲剧体现的是感情与理智、个人欲望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通过卑吕斯、爱妙娜、奥赖斯特三人之间由于情欲,丧失理智互相残杀的故事,批判了情欲横流、丧失理性的贵族人物,要求将服从国家利益的理性放在第一位。这出悲剧在客观上,无疑是对当时宫廷和贵族社会的腐败堕落的一种鞭挞。

  拉辛与高乃依同为著名的悲剧家,由于各自所处的年代的先后不同,以及个人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也各异。因此,悲剧风格也各有其特色。高乃依的悲剧是悲壮宏伟的英雄史诗,拉辛的悲剧为绯恻缠绵的抒情诗。法国人通常说:“伟大的高乃依”,“温柔的拉辛。”高乃依的剧作具有阳刚之美,拉辛的剧作则具有阴柔之丽。

  四、“舞台上最全面的竞技者”——莫里哀

  莫里哀 (1622~1673)是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创立者,关于刻划各种典型性格的剧作家,戏剧界称他为“舞台上最全面的竞技者”。他原来的名字是让·巴蒂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他的艺名。

  莫里哀出身于巴黎一个富裕商人家庭,从小就喜爱戏剧。他父亲希望他能继承父业,或者去当律师,可是莫里哀却一心一意地想做演员。十七世纪四十年代,法国的戏剧舞台十分活跃。高乃依的《熙德》的公演,标志着古典主义悲剧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剧团大批涌入,也大大推动了法国滑稽剧的发展。在莫里哀的住家附近,常有一些草台班在露天演出。甚至演戏之风也吹进了莫里哀就读的巴黎最有名气的克雷蒙中学,他就经常参加学生们自己组织的排演活动。1640年,意大利著名喜剧演员斯加拉姻希到巴黎献艺,莫里哀拜他为师。特别是他认识了一个流浪剧团的名伶、二十二岁的玛德莱娜·贝扎尔,两人一见倾心,共同的理想使他们结成莫逆之交。

  莫里哀立志从艺的决心和行动,使父亲感到又气又恼,他认为凭着丰厚的家业和接近王室的特殊地位,儿子将来必定可以平步青云,享受荣华富贵。而投身艺界,不仅被人瞧不起,而且没有固定收入,简直有辱门庭。

  1643年,莫里哀不顾社会上的一些偏见和他父亲的阻挠,毅然离家出走。他和贝扎尔三兄妹以及其他九位热心戏剧的朋友签订合同,正式成立“光辉剧团”,在巴黎演戏。莫里哀在团里除负责对外联络事务外,并充当悲剧角色。但是光辉剧团失败了。莫里哀还受到了剧团债务的牵连被关进了监狱。出狱后,莫里哀仍然坚持他已经踏上的戏剧道路。他跟贝扎尔三兄妹一同加入由老演员查理·迪弗雷尼领导的流浪剧团,到外省去巡回演出,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十三年的漂泊生涯。

  在外省巡回演出中,莫里哀是当演员,后来当了剧团的负责人,还自己来编写剧本,集领班、导演、演员、编剧四职于一身。这十三年对于莫里哀的一生是很重要的,他广泛地了解了社会现实,也学习了民间的戏剧艺术,这就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651年剧团负责人查理·迪弗雷尼去世。莫里哀为人厚道,而且演技出众,因而搏得团员的信任,大伙一致推举他负责剧团的领导工作。莫里哀重新使用“光辉剧团”的名称,经十余年艰苦卓越的奋斗,“光辉剧团”不仅有了丰富的舞台经验,而且阵容也扩大了,莫里哀决定把剧团带回巴黎,跟那些实力雄厚的戏班作一番较量。1658年,他先将剧团带到离巴黎不远的里昂,在那里公演了一个夏季,以造成进京的声势。这一招果然奏效,年属五十有余的高乃依亲自为剧团的名伶迪帕尔克写了颂诗,国王路易十四之弟奥尔良公爵也表示愿意为他们进京演出效力。

  1658年,莫里哀亲自主演在外省深受欢迎的拿手好戏《多情的医生》。剧团在巴黎卢浮宫的禁卫大厅演出成功,国王和王公大臣笑声连绵,赞口不绝。路易十四命令剧团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