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法国文学简史(上) >

第6章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法国文学简史(上)-第6章

小说: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法国文学简史(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龙萨的传世之作都是他的爱情诗:《龙萨的情歌》(1552)、《情歌续集》 (1555)、《情歌再续》(1556)。特别是年已五十岁的龙萨写给他新爱恋的爱兰娜姑娘的情诗《给爱兰娜的十四行诗》,被认为是他的情诗中最佳诗作。当你到了垂暮之年,夜晚,你在烛光之下,坐在炉火旁,边理线边纺纱……

  那时我已长眠地下,成为没有形骸的幽灵,休息在姚金孃的阴影下;

  而你是一个蛰居家中的老妇人,怀念着我的爱情,悔恨自己的不就自大。

  要生活啊,信我的话,别等待明天,就在今天采摘生命的玫瑰吧。

  也许这首情诗,会被人认为音调哀怨凄凉,感情低沉忧郁,但却是真情流露,情真意切。龙萨不愧为法国第一个近代抒情诗人,他的情诗发自心底,坦率、真诚。特别是格律工整,词藻典雅、华丽,感情委婉、深沉,美学品味高雅,确是心曲的剖白。他虽承袭了中世纪宫廷诗风,然在文采方面有所创新,给当时诗坛带来一股清新之气。

  龙萨是法国最早用本民族的语言,而不是用拉丁文写诗的桂冠诗人,但是他的诗歌在西欧各大国的宫廷中却传诵一时。比如他的《致卡桑德拉》:

  乖乖,让我们去看看那玫瑰,早晨,他迎着朝阳绽开艳红的裙,看看今晚是否失去了那红裙的皱褶,以及和你肤色一样的青春。

  唉!乖乖,你瞧,转眼间它已花瓣缤纷,唉,唉,它的美艳已萎归黄尘!

  噢,大自然是它残忍的后妈,这样美的一朵花儿呀。

  只从早晨开到了黄昏。

  乖乖,相信我的话吧,你正值这鲜花盛开的年龄,又被这绿色的新叶陪衬,采撷吧,快采撷你的青春,否则,它就象这玫瑰花一样,衰老将使你的美艳变成灰烬。

  在这首表达对意大利的姑娘卡桑德拉的情诗里,不免有短暂的人生之叹,然却是发自肺腑之言,这和我国的“花开堪折直害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龙萨的情诗之所以为近代人接受,是由于它体现了个人思想的觉醒,后世读者读他的诗,无丝毫隔膜之感,这大概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吧!

  杜倍雷 (1522~1560)虽出身贵族,然自幼父母双亡,“受尽凌辱”,青年时期“在黑暗的年月里度过”。他学过法律。1547年结识龙萨后,开始他的文学生涯。他的《橄榄集》(1550)中的许多小诗,虽也表达了人生短暂、须珍惜自己的青春和及时行乐的思想,然在这种极为简朴、优美的抒情诗里,深含着蒙田的深刻的怀疑主义的思想影响。它们一方面表现了对中世纪以来战乱频仍的岁月的反思,同时也是对宗教中虚伪的禁欲主义与苦行主义的反叛与抗议,表现了对自身意识的新的觉醒。《橄榄集》与龙萨的爱情诗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一致的,这也是他与龙萨的共同思想基础。

  杜倍雷于1558年发表的《村戏集》里的《扬麦农民的愿望》又表现了另一番情趣:它描写农夫在扬麦时对轻风的絮语:

  用你温柔的呼吸,吹拂着这片平原,使这儿凉风习习,而我扬着麦子,冒着这炎炎烈日。

  尽管是短短的几句小诗,却把扬麦农民的愿望表现得恰到好处。也许由于杜倍雷的遭遇没有龙萨那样“一路春风马儿蹄”吧。所以,在《橄榄集》之后,他写出了《村戏集》这类反映劳苦大众农田生活的小诗。也就是说他面向现实,面向人生、扩大了视野,思路产生了变化的产物,这又是他与龙萨的不同点。

  杜倍雷的贡献在于:1549年,他发表了有名的宣言《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代表七星诗社的主张。这篇宣言是由诗社的诗人共同商议、推杜倍雷执笔撰写的。宣言的要旨如下:认为法兰西民族语言完全可以与希腊、拉丁语言媲美,完全可以用法语写出文学杰作,不过需要设法使法语更加丰富多采;提倡摹仿希腊拉丁作家,至少在诗歌方面,但不主张单纯地翻译古代作品;在法国流行的各种诗歌体栽不值得保留,应当代之以古代诗歌格律;一个诗人不但要掌握写诗的技巧,而且必须具有受之于天的灵感。

  应该说,这篇宣言中的论点:主张用法兰西语言,而不用拉丁文写诗,认为吸收民间语言可以使法语更加丰富,这在当时是有着显著的进步意义的。作为法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文学流派的宣言,七星诗社同仁的贡献主要在于:它使法语的规范化工作有很大的进展,促进了民族语言的统一。而语言的统一,对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形成又是起了多么大的积极作用。尤其是他们大力推广“亚历山大诗体”,使这种已被埋没的诗体、成为法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更是他们的功劳。

  诚然,七星诗社的诗人们大都出身于贵族,与宫廷关系密切一些,思想既不如拉伯雷的激进,也赶不上蒙田的深刻。但他们的在诗歌革新上,在诗歌创作实绩上,在语言规范化上,倒也实实在在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了许多树桩打基的扎实工作,这就是七星诗社的贡献。

  三、文艺复兴前期的其它作家

  在文艺复兴前期的法国文学界,除拉伯雷、龙萨、杜倍雷等人之外,还有马罗、阿米欧、拉贝、玛格丽特·德·纳瓦尔、德佩里昂·杜巴尔杜斯等知名作家。

  马罗(1496~1544)是法国第一位受人文主义思潮影响而有所成就的诗人。“修辞派”宫廷诗人让·马罗之子。自幼熟读古代希腊罗马文学和法国中世纪文学名著。他受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1526年,因在四旬斋期食肉犯禁被捕入狱,写成著名的讽刺诗《地狱》,把夏特莱监狱比作地狱,把法官比作冥王,对黑暗的司法界加以抨击。

  马罗的诗作以讽刺诗针砭时弊,特别是指责教会的反动、贪婪和腐化,最富有社会意义和生活气息。比如用诗简形式写成的《讽刺诗》四首(1532)嘲讽僧侣“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伤风败俗,腐化堕落,并指出教皇是“大土地所有者”。短歌《修女》更是把矛头指向教会:“我询问她,她叫苦不迭,悔恨万分,这些我都明白,可怜的人儿多想过另一种生涯,走出这修道院吧。在这密密的面网下露出惨白的颜色和一副受尽煎熬的面容,而丝毫没有爱情的润泽。于是我说,我吃过这个苦,在那儿要失去多少东西啊,走出修道院吧!”诗人通过对一位修女的刻划,谴责了天主教会的修道生活。马罗的讽刺诗简洁明晰,剪裁有致,具有幽默感和民歌节奏,而且保持了法兰西诗歌语言的纯洁。

  拉贝(1524~1566)是法国文艺复兴前期的女诗人。父亲是富有的绳索制造商。她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多才多艺,娴于骑术、剑术,喜欢冒险。据传十六岁时曾乔扮男装跟随王室军队出征。后与一富有绳索制造商结婚。她在里昂家中组织文社、招待社会名流和文人学士,因称“里昂派”。她写有一部散文体谈话录《疯狂与爱情之辩论》。主要诗作有三部哀歌和二十三首十四行诗,1555年以《里昂路易丝·拉贝作品集》为名出版面世。诗作以歌唱爱情为主要内容,感情真挚细腻,其中有些诗在法国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

  玛格丽特·德·瓦洛亚 (1492~1549)系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姐姐,即拉伯雷在《巨人传》第三部扉页上给纳瓦尔王后的献词的人。她素以保护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而著称。她喜爱文学,曾依照意大利著名作家薄加丘的《十日谈》创作了一部短篇小说集《七日谈》。小说主要讲述五对贵族青年男女因洪水泛滥被隔一处,相互约定每人每日讲一个故事。小说未写完,只有七十二篇。其中如《罗兰蒂娜》是述说一位贵族少女恋爱故事:她敢于面对其父及王后的干涉,表示对自己恋爱行为“绝不后悔”,表达了反对封建婚姻束缚,争取自由恋爱的人文主义思想,全书以情节较为委婉动人见称。

  德佩里昂(1510~1544)是一位人文主义作家,曾任过玛格丽特的秘书。

  《新的娱乐和愉快的谈话》是他的重要作品。作者描述了宫廷中从国王到大臣的狡猾、毒辣以及他们的堕落行径。全书对无知而狡黠的法官,学究气的律师,施行江湖骗术的医生,大吃大喝的教士进行了讽刺和嘲笑。比如讥刺教士:“你们到处许愿,对所有的人都说得天花乱坠,但你们聚在一起开教务会时,却像你们喝的清汤一样。”

  杜巴尔杜斯 (1544~1590)在龙萨诗人全盛时期登上诗坛。他的《创世周》 (1578~1584)诗篇中,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人是他的欢乐,人是他圣洁的形象,他爱他的作品,是因为他热爱人类。”虽然诗篇描绘的是上帝在一周内创造天地万物的故事,在这样的宗教性的故事里,作者也喷发出他对人的讴歌。

  四、著名的散文大师——蒙田

  蒙田(1533~1592)是法国文艺复兴前期极负盛名的散文大师和思想家。(又译蒙台涅)加斯科涅郡人,出身新贵族,祖上是波尔多的富商。蒙田曾当过十五年文官。后辞官回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户读书思考。但是他也喜欢出游,曾游历过瑞士、意大利等地,留意各地人情风俗。他把读书心得,旅途见闻、日常感想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成为《随笔集》或称

  《随感录》,共两卷,于1580年出版。1588年经蒙田修改增订的《随感录》第二版和新著《随感录》第三卷问世。直到逝世前不久,作者仍继续修订他的著作。1595年,经过作者生前修订过的《随感录》第三版出版。

  《随感录》三卷共一百零七章,各章长短不一,结构有意松散自然,并不要求勉强统一。但彼此连贯;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草木虫鱼,无所不谈。作者不囿于渊博的书本知识,能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融汇贯通,形成其独特的思想意境与艺术风格。作者在《随感录》的卷首告诉读者:“我本人就是这部书的材料。”它介绍了作者的思想和生活。比如第一卷第八章

  《论闲暇》,讲他写《随感录》的动机;第十九章《讲哲学,就是学死》,谈作者的人生哲学;第二十七章《论友谊》,歌颂他和拉·布厄西的友谊;第二卷第十章《论书籍》,评价他所读的书;第十七章《论自大》,解剖他的风格、习惯和人品;第三卷第三章《三种交游》,描写他的书斋和对沉思与阅读的看法;第九章《论虚荣心》,谈怎样处理事务,怎样工作,怎样旅行;第十章《论善用意志力》,讲他对行政工作的态度。上述这些篇章不是系统的叙述,剖析的事理也深浅不一。

  在《随感录》里著名的最长的一章是第二卷第十二章《为雷蒙德·塞朋德的辩护》。在这一名章中,蒙田纵览古今,发现理性因人因地而异;道德只适用于一时一地,没有一定标准;科学则充满无知、错误和矛盾;最后归结为怀疑一切,得出一句名言:“我知道什么?”

  蒙田认为人性是热爱生活的,爱生活就要顺乎天性,人的天性在于追求幸福和快乐,但要求有选择和节制。《随感录》另一重要篇章则是第一卷第二十九章《论儿童教育》。他的教育原则是使儿童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