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法国文学简史(上) >

第12章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法国文学简史(上)-第12章

小说: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法国文学简史(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美学方面,布瓦洛认为艺术美是永恒的绝对的。古人提供的技巧、法则已十分完美,是永远行之有效的。古人的作品包罗万象,不需要增添新的内容,模仿古人,就是获得成功的捷径。

  语言风格方面,布瓦洛强调“开宗明义”、“风雅”、“细致”、“匀称”。把民间语言视为“鄙俗卑污”、“市井嗷嘈”。

  对“三一律”作出明确阐述:“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到尾维持着舞台的充实。”

  布瓦洛在《诗艺》中所提出的古典主义文学主张,体现了当时法国专治政治的文化统一化、规范化的要求,以适应上流社会的审美趣味,其中含有合理的、值得重视的部分,也有唯心主义的观点和保守思想。这些主张在当时被奉为金科玉律,影响法国文坛百年之久。

  八、法国文学史上的“古今之争”“古今之争”是十七世纪末法国文坛上发生了一种崇古与崇今的大争论,故叫作“古今文争”。

  古今之争,由来已久。自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坛厚古薄今和尊古、仿古一直处于上风。尤其是古典主义时期,厚古薄今简直成了天经地义。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他们在文学领域内的代言人——自由革新分子,自然不甘于这种唯古人是命、唯王权是从的厚古薄今风气统治文坛,因而掀起了“古今之争”这一争论。

  以童话作家佩罗为首的反对厚古薄今的争论,引起了以布瓦洛为代表的守旧派的反对。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对待古人与古代作品的态度上。1687年,佩罗在法兰西学士院宣读了 《路易十四的世纪》一诗。他认为古人的“伟大是确实的,但同我们一样也是人”。所以“我们可以拿路易十四的世纪同奥古斯都美好世纪媲美,而不用担心有什么不对。”他明确提出,在艺术上,今人应超过古人,不必墨守古人的成规。同时,佩罗还认为,当代文学比希腊罗马文学成熟得多。

  佩罗这些观点遭到布瓦洛、拉辛、拉封丹等人的强烈反对。布瓦洛认为,今人永远也不能超过古人,古代文学是最高典范。由于这些唯古是从的反驳、软弱无力,驳不倒“厚今派”,一时难分上下。最后由布瓦洛出面宣告休战,双方各自保留自己的观点。看起来,这是一场古今孰重孰轻的论战,实际表明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觉醒。在君主专制日近黄昏之期,他们再也不能忍受古人比今人优越的观点。从文学角度看,是文学中自由主义倾向的绽露。作家们已不甘于再受古典主义法则的约束,要求创作有更多的自由。这种文学上的革新要求,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封建制度发起冲击前,力图在文艺阵地占领其主导地位,以进行舆论准备,这就是古今之争的实质。

  古典主义文学在法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从文化史发展角度看,它是法国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阶段,它促进了语言的规范化运动和某些文学形式如戏剧、散文的发展。基于它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其内容具有明显的守旧性和封闭性,比起文艺复兴前期的人文主义文学,不免显得气势单薄得多。又由于一切唯古是崇,特别是在题材上同当代距离遥远,这就使文学反映现实不免有它的局限性,这是古典主义文学的致命创伤。

  第五章 光明世纪时期文学

  法国文学史称十八世纪为“光明世纪”,意思就是启蒙运动世纪。法国的“光明世纪”与英国的“启蒙运动”涵义完全相同,只不过称呼各异。法国的“光明世纪”里的“光明”还有一层含义,即指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思想曙光。

  启蒙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革命在意识形态战线上的前哨战。换句话说,它是为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制造舆论,开导头脑,启迪理智,廓除蒙昧。一句话,为大革命作准备。

  启蒙运动不是文学潮流,但和文学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因为那些启蒙思想家,本身又是文学家,他们创造了以文学宣扬启蒙思想的有力的战斗形式——将文学和哲学融于一炉的哲理文学:“哲理小说”、“哲理戏剧”等样式。所以,启蒙文学理所当然地成为十八世纪文学的主流。

  一、勒萨日的贡献

  勒萨日(1668~1747)是十八世纪前期著名的作家。他创作的长篇小说

  《吉尔·布拉斯》,被认为是法国十八世纪上半叶最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

  这部小说共四部,第一、二部发表于1715年,第三、四部发表于1724年和1735年。作品通过吉尔·布拉斯一生的遭遇,真实地反映了朝廷腐败、贵族荒唐、金钱和权势统治一切的、行将崩溃的封建社会的面貌,受到马克思的称赞。

  布拉斯是一个出身贫寒的青年,他离乡背井外出求学。半途为强盗抓走关押半年。他不甘与强盗为伍,设法逃脱。从此开始了他的浪迹江湖的生涯。为了谋取生计,他冒牌当江湖郎中。由于无医术知识,误诊了一些人的病,但又于心不忍;逐改行与骗子合伙诓骗他人,可又受到良心责备,洗手不干;只好给各式各样的有钱人充当仆人或总管。他对主人忠心耿耿,一味逢迎。他曾给大主教当秘书,靠卖弄文笔以博取其欢心。他凭这点小聪明,拼命地往上爬,一心想发财致富。刚开始,他经常被人骗得一文不剩,后来自己也学会了几手玩弄别人的技巧,转瞬之间又能把被别人骗走的钱捞回来。朋友有难,他也能见义勇为,同甘共苦。可一旦有了地位,他也会六亲不认。厄运有时弄得他山穷水尽,但又总能随遇而安。后来,他居然爬到了首相赖马公爵的秘书高位,成为权势显赫的人物,变得十分卑鄙无耻。更有甚者,他竟然为皇太子牵皮条,后因事败,被捕入狱。出狱后,太子继位,通过伯爵的牵线,再度进入宫廷,成了统治者得心应手的帮凶,被国王授勋为贵族。小说以他退隐山庄,过着地主乡绅的生活结束。

  小说以布拉斯的一生的起伏沉浮的经历,对当时社会现实作了巨细无遗的描绘。小说将那样一个金钱万能的社会表现得淋漓尽致。金钱可以买到地位、荣誉、法律、爱情。从店老板到延臣首相,无一不是见钱眼开,人人都想发财,而且不择手段。所以这部小说对法国当时的封建社会,无异来了一个彻底的亮相,使人民群众感受到这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封建王朝必须予以埋葬,因为它彻底烂透了。

  二、四大启蒙文学家的巨大成就

  孟德斯鸠(1689~1755)于1721年发表的《波斯人信札》发启蒙运动文学的先声。该书是一部由一百六十封信组成的书柬体小说。作者假托两名波斯贵族人士到法国游历,从局外人的角度观察法国社会。他们发现法国人熟视无睹的许多荒唐腐败的现象,用波斯人口吻,写成冷嘲热讽、嘻笑怒骂的绝妙文章。

  全书无统一情节,内容包括政治问题、社会生活、宗教及后房情况等四个方面。涉及政治文题的信札都是针砭时政,评论历史事件和讨论法律与经济等问题,作者大胆地指责当局者的过失与积弊,如大骂使法国经济陷于破产的财政总监琼芳。在社会生活方面,作者以讽刺的笔调,漫画式的描绘了巴黎上流社会各式各样人物的嘴脸。如揭露教士的荒淫无耻,权贵的骄横贪婪,上流社会的淑女名媛不惜牺牲色相来左右当权者,以满足她们的名利欲。在宗教上,则指责宗教纷争,提出宗教之间应和平共处。关于后房情况的书信中,作者通过这位波斯人后房这一典型环境,曲折地反映了被奴役人民的不幸和反抗,表达了自由、平等和尊重人权等思想。

  这本小说之所以是发启蒙运动文学的先声,主要在于写出了路易十四死后留下的那个烂摊子已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了。使当时的法国人民感受到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势。尤其是作品里那些具有启蒙意义的新思想,对读者有一种震聋发馈的作用。《波斯人信札》的功绩就在这里。

  伏尔泰 (1694~1778)开创了哲理小说的新体裁,用戏谑的笔调讲述荒诞不经的故事,影射和讽刺现实,阐明深刻的哲理。哲理小说在伏尔泰的文学作品中最具有价值、代表作有:《查第格》(1747)、《老实人》(1759)和《天真汉》(1767)。其中以《老实人》写得最为出色。

  《老实人》是针对当时法国社会流行的一种“乐观主义”——即“一切皆善”的哲学观点而创作的。主人公老实人是一个纯朴、善良的青年,他接受老师邦葛罗斯的乐观主义哲学的教育,认为世界是“一切皆善”和“十全十美”。但是,严竣的现实带给他的却全不是老师所说的那样美好。他原是一位男爵的养子,只因为爱上了男爵的女儿,却被逐出养父的家门。在流浪过程中,他受尽苦难,看到的是各种社会罪恶。他的老师与其情人也历尽辛酸,九死一生。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认识到“地球满目疮痍,到处是灾祸”。小说通过老实人的各种遭遇,说明这个世界既不完善,更不美好。批判了一切皆善的哲学观点。指出这种盲目乐观,只有利于现存社会秩序。说明只有进行变革才能使社会变得美好起来。正如小说所说,唯有“工作可以使我们免除繁闷、纵欲和饥寒三大害处”。小说结尾描写了一个理想社会:“黄金国”,那里遍地黄金,没有专制,没有奴役,科学发达,国王贤明,人民富足。寄托了伏尔泰的政治理想。小说最后以“要紧的还是种我们的田地”这句名言,点明了小说的主题——人们的幸福还得靠自己的双手。小说哲理深刻韵味无穷。

  狄德罗 (1713~1784)在四大启蒙文学家中地位独特,在反对古典主义的斗争中,他比伏尔泰彻底;在探索新的文艺方向中,他比卢梭清醒。他坚定地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坚持文艺的现实基础,为近代现实主义文艺理论打下了基础。

  狄德罗的文学创作有小说《修女》、《拉摩的侄儿》和《宿命论者和他的主人》其中以 1762年创作的《拉摩的侄儿》最为出色。马克思称之为“无与伦比的作品”,恩格斯则誉之为“辩证法的杰作”。

  这部以对话体的形式:哲学家 (作者)和音乐家(拉摩的侄儿)对话为内容的小说之所以被马克思和恩格斯评价得如此之高,就在于作者对人物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有深刻的辩证的理解,使得拉摩的侄儿具有较高的社会概括性,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拉摩的侄儿是一个复杂的形象:他一方面才华出众,观察敏锐,能比较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腐败和堕落;一方面又自甘堕落,寡廉鲜耻,否认任何道德原则,靠出卖自己的人格来过寄生性生活。为了在富豪人家吃上一餐饭,不惜充当供人取乐的小丑。他身上具有一切恶劣的品质,同时又无情地嘲弄这些品质,正如小说所写:“他是高傲和卑鄙、才智和愚蠢的混合物。”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这个社会本身是不道德的。

  狄德罗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挖掘了拉摩的侄儿复杂性格形成的原因,指出这种畸形儿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又对社会产生恶劣的影响。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毒害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