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作者:金观涛、刘青峰 >

第20章

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作者:金观涛、刘青峰-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史上大动乱所摧毁的是旧王朝的国家组织,而家庭是没有而且也不可能被消灭的。新王朝的重建者大多出自宗法世家贵族之门,与旧结构有血肉相关的联系。东汉的开国者刘秀,本是南阳的豪强地主。他的外祖父是有三百余顷田地的大豪强樊重。刘秀、刘縯兄弟发动族人宾客七、八千人在春陵起兵,反对王莽,而成为东汉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是所谓陇西旧族之后。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位至公爵的大官僚。李渊本人是隋文帝妻子独孤皇后的姨侄,七岁时就袭封为唐国公,后来又在隋炀帝手下任太原留守。李渊之子,即有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掌握精兵九万,李渊的女儿李氏也有精兵万余人。李渊周围的文臣武将,大多是一些世胄名家子弟。北宋开国之君赵匡胤虽是行伍出身,但他在后周政权中身任大将,统率殿前诸班禁军,有相当的实力。周世宗柴荣尚未完成统一大业就抱病而亡。握有重兵实权的赵匡胤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王朝。

  我们还可以发现,每当旧王朝在农民大起义打击下土崩瓦解的时候,一些封建世家也格外活跃。他们往往聚族而处,并村而居,积极发展家族武装。如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曹操手了著名的大将李典拥有“部曲宗族万三千余口”,另一大将许禇“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当时的地主家族武装,“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小者聚阡陌”。明末李自成起义时,长葛知县李某聚大家族和义军对抗。元末红巾军起义,处州大地主吕文燧募族中子弟为兵反对义军。清代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时期,各地的团练也主要是封建家族武装、这些历史现象表明,农民大起义摧垮旧王朝之时,正是封建家族组织活跃起来竞争之日。人们常说,地主阶级窃取农民大起义的成果重建封建王朝。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说,封建宗法世家所代表的封建关系最强,更能发挥宗法家庭的模板作用。

  但这并不是说豪门世家成员夺取帝位后,是用宗法家族组织代替国家组织。所谓以家庭组织为模板,决不是将家庭家族关系简单放大。模板的作用是设计,也即提供组织原则。宗法家庭结构,其封建家长制、等级制以及封建道德观念,体现着国家组织的原则。豪门世家本是社会上层,他们既富有统治经验,又具有强烈的封建宗法思想,这使他们能够在动乱中既能有效地发挥社会地位优势,又能驾轻就熟地运用封建宗法观念进行新王朝的组建。这就是豪门世家能够成为开国皇帝的有利条件。

  封建宗法家庭的模板作用是十分强大的。因为它的组织原则深入到各个家庭中,尤其是保存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生活在封建社会里的农民大众,也摆脱不了宗法家庭关系及其思想意识。这种宗法家庭的模板作用,反映到农民起义队伍中,就是皇权主义。

  5。5 皇权主义:农民对第一块模板的意识

  皇权主义,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具有的另一个特点。但是,人们往往把这一特点看作是小农意识。

  事实上,欧洲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领袖,很少有想当皇帝的。西欧早期农民起义的目的与口号是:恢复公社自由,恢复氏族神;反对封建化农奴化。公元841…842年,查理帝国内萨克森农民起义,他们的口号是“照往昔一样地生活”,希望恢复村社制度。西欧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农民起义、主要是反对农奴制度,要求归还土地。 1381年,英国农民起义规模相当大,英国四十个郡中有二十五个郡参加了起义,起义军在泥瓦匠窝特。泰勒和下级教士约翰。保尔的领导下,甚至一度攻占了首都伦敦,英王查理成了阶下囚。但是义军中并没有人想当皇帝,只是杀了一批贪官污吏,要求废除农奴制,把教会土地分给农民。1476年德国汉斯。贝海姆起义,战斗四号是“从今后不应再有皇帝,亦无诸侯,亦无教皇,亦无其他教会官厅或世俗官厅”。当然,欧洲农民起义也不是没有皇权主义,如沙俄普加乔夫领导农民起义时,诈称是叶卡特琳娜二世的丈夫彼得第三,因受其妻暗算而逃亡。但农民起义首领自称为皇帝的现象是极为罕见的

  而中国从陈胜吴广“诈自称公子扶苏”起。历次农民大起义中皇权主义极为明显。起义首领往往都称孤登基。隋末窦建德自称“长乐王”。其部下刘黑闼自称“汉东王”,改元“天造”。唐末黄巢攻入长安后,建国号“大齐”,称为“承天广运自圣睿文宣武皇帝”。北宋初李顺起义攻占成都以后,建立“大蜀”,改元“应运”,自称为“大蜀主”。元末徐寿辉起义,在蕲水称帝,国号“天完”。明末李自成建立了“大顺”农民政权。张献忠入川攻占成都后,国号“大西”。

  为什么在皇权主义问题上,中国和欧洲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如果仅把这种差异归之为小农意识,是缺乏说服力的。小农意识是欧洲农奴和中国农民都具有的。一般说来,在封建社会里,小农不是社会的组织者,而是被组织者。那么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改元建朝,称孤道寡,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知道中国宗法一体化结构里,国家和个人中间多了一层宗法家庭。这种社会结构与欧洲中世纪不同,所以造成了欧洲农奴和中国农民不同的精神方式。生活在宗法一体化结构中压迫者被剥削者,但他们在家庭中往往又是封建家长,享有父权、夫权。而家庭又是国家组织的同构体,子孝和忠君同构,父权与皇权相对应。因此,中国农民从封建家庭生活中可以获得国家组织原则的精神要素,从而对以皇权为中心的国家政权形式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在农民大起义时,农民也会以家庭组织形式为模板,建立以宗法家长制为组织原则的政权。这种政权由于同构效应,极易转化为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权。中国农民在社会大动乱中之所以是“取而代之主义者”,决不是偶然的。欧洲封建社会的农民,他们的社会生活不会使他们产生以皇权为中心的社会意识。所以他们或者想取消国家,或者想回到古代农村公社中去。

  马克思曾论述不同的社会结构决定着人们不同的精神方式、他说:“从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产生;第一,一定的社会结构;第二,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人们的国家制度和人们的精神方式由这两者决定,因而人们的精神生产的性质也由这两者决定”。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一体化结构决定了人们(包括农民)的精神生产的性质,农民的皇权主义和宗法思想,正好是家庭与国家同构这种社会结构份必然反映。

  5。6 第二块修复模板:一体化目标

  宗法家庭结构只是第一块修复模板,它保存了国家组织的一些基本原则,是渗透到社会各阶级成员思想意识中的一种力量。在大动乱中,家庭结构是一种没有象国家组织那样被粉碎的社会组织。第一块修复模板的作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宗法家庭结构尽管是国家组织的同构体,但它们毕竟不是同一层次上的组织。国家组织远比家庭组织精细、复杂得多。更重要的是,中国封建大国要建立跨地域的政治统治,必须通过一体化,即由信奉儒家国家学说的儒生组成国家官僚机器,这样才能控制小农经济所带来的贵族化趋势,保持统一大国的形态。这一点,不能包含在宗法家庭结构之中。所以,在新王朝建立过程中,儒家国家学说及一体化,是更为重要的第二块修复模板。

  第二块修复模板由如下两个环节组成;第一,儒家国家学说对建立新的国家机构起着理论指导作用;第二,广大儒生在新王朝建立过程中起着组织作用。第二快修复模板作用,表现在中国历次大动乱时期,无论是在豪门世家竞相争雄消活动中,还是在农民起义队伍中,儒生都是一个非常活跃的阶层。

  当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之时,就有“鲁诸儒持孔氏礼器(往)归之”。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孔子的八世孙孔甲(鲋)也投奔起义军,“为涉博士,卒与俱死”。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大起义,当过县狱吏的徐宣参加了起义军,他后来成为丞相。隋末翟让、李密的瓦岗军中,聚集了一大批著名的文士学人。这些人中有不少后来成为唐代开国的名臣贤相,如魏征、高季辅、戴胄、郭孝恪、杜正伦等。著名文士孔德绍在河北窦建德的起义队伍中任中书令,负责起草各类公文。江南李子通手下有李百药、殷芋等等。贵族知识分子车密在瓦岗军中起的作用,更是众所周知的。他在大海夺战役中大败张须陁,打得“河南郡县为之丧气”。他力图克服农民军“旦夕偷生草间”的思想,提出了“取天下之策”,以改朝换代为战略目标。儒生祖君唐起草的《为李密檄洛州文》列数了隋炀帝十大罪状,是一将极富鼓动性的战斗檄文,对全国性的反隋运动发生了重要影响。

  每当改朝换代的大动乱来临时,儒生阶层就会激烈地分化。这大件可分三类;一类是保皇派,积极参加镇压农民起义,妄图拯救旧王朝的覆灭,如东汉末年著名大儒卢植、朱儁都是剿杀农民军的最著名的军事将领。第二类人积极参加反对旧王朝的斗争,甚至有的参加了农民军起义队伍。第三类是采取观望态度的人,他们既不满于旧王朝的统治,觉得它气数已尽,又不愿参加农民军,认为“草寇”终不能成大业。他们窥探形势,坐待时机。一旦他们认为有希望重建新王朝的“真龙天子”出现,他们就会主动地投靠,共图大业。当然,也有不少儒生一直采取避乱的消极态度,我们讲的第二块修复模板的作用,主要是指第二、三类儒生所发挥的作用。

  中国封建知识分子如何在乱世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方面,他们为自己塑造了一个理想的典型——诸葛亮。诸葛亮自幼饱读兵书,研究用兵治国之道。黄巾起事天下大乱之时,他隐居南阳,号称“卧龙”,虽足不出户,但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直至刘备“三顾茅庐”,才将他请出山。一旦入世,他便发挥管仲、乐毅之才,在战争中出谋划策,屡建奇功。入川后。他出任丞相;安邦定国,制定国家制度。他没有个人政治野心,刘备白帝城托孤传为历代佳话。唐代魏征则是治世辅佐天子的典范。这也是因为他既具有雄才大略,勇于进谏,又没有个人政治野心。诸葛亮和魏征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仰慕,这很能反映出中国封建知识分子对自己在乱世和治世所赋有的使命的理解。

  在改朝换代的历史时期,所谓“真龙天子”的出现,是第二块模板真正发挥作用的标志。儒家学说中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观念,在动乱时期往往被人们借以证明真龙天子出世。古书上一说到某人可能成为皇帝时,就说可以望见他头顶上有紫色瑞气,这预示着他是真龙天子,甚至星辰和八字也可以作证。确认“真龙天子”的地位,是儒家组建国家的重要部分。不管“真龙天子”用什么样的天命色彩来涂抹自己,其意义在于,他是重建以皇帝为中心的宗法一体化结构的核心。有了“真龙天子”这个核心,就能吸引儒生和各种社会力量来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