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贾妹寒簧,本已许嫁沈白,此时则亦有毁婚之议。后寒簧死、杨云亡,沈白
哭于项王庙,为上帝召试中天榜状元,赐宴蕊珠宫,奏《钧天广乐》云云。
据作者自记说:此剧登场一唱,座上贵人未有不色变者。据传,尤侗因才高
而不第,遂写此剧,以讽刺科场舞弊等黑暗,并由是而引起了顺治丁酉科场
大狱。总之,尤侗的剧作,有一定现实性,大都是有感而发、有为而作的。
此外,这一时期还有王夫之(1619—1692)的杂剧《龙舟会》;嵇永仁
(1637—1676)的杂剧《续离骚》;宋琬(1614—1673)的杂剧《祭皋陶》
等,亦都各有特色。
第三章 顺治、康熙时期戏剧(三)——洪升
第一节 洪升的生平思想
洪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钱塘(今杭州)人。出身于富
裕的士大夫家庭。他夫人黄兰次是清初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黄机的孙
女,他本人又是黄机的外孙。洪升自幼受过很好的文化教养,很早就有文名。
二十四岁时到北京国子监学习,旨在求取功名,但却未能如愿,在京呆了一
年便返回了杭州,之后不久,大约是一六七一年前后,洪升遭到了“家难”,
他与父母关系恶化①,被迫分住,后又不得已客居京城十七年。他遭“家难”
后,失去了父母的接济,生活日益艰难。这期间,他父亲政治上又受到重大
挫折,“被诬遣戍”,洪升四处奔波营救“徒跣号泣,白于王公大人”,但
并没有奏效。他又“昼夜并行”,从京师返回钱塘,侍奉双亲前往戍所,备
受颠沛流离之苦。虽然不久以后由于其它原因他父亲蒙恩遇赦(北京皇宫太
和殿失火,皇帝以为是天心示儆,便赦免了一部分人,洪升父亲亦在其中)
又回到了家乡,但洪升一家精神心理及经济上所蒙受的损失已无法弥补,他
的家道中落了。这一系列变故,使洪升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有所深化,在出处
问题上产生过矛盾,但总的说来,他依然没有忘情于功名,仍希冀自己政治
上能有所作为。
洪升生在清灭明后的第二年1645 年即顺治二年,他的老师陆繁弨是不肯
仕清的明遗民;与洪升密切往来的其他师友如毛先舒、柴绍炳、徐继恩、张
丹、沈谦、张竞光等人,也大都是心怀明室不肯与清合作者,加上洪升亲闻
目睹清初的民族歧视和残暴政治,这些都必然给他思想以影响,时或产生一
些兴亡之感。但他毕竟不是明朝遗民,就他本人讲,并不存在对前朝的回忆
眷恋;对清初的残暴,他也没有到理性思考的年龄;更何况他父亲一直未能
忘情于功名,在清初政局趋于稳定后,便出去做官了。他的外祖父黄机还做
到了颇受清朝皇帝重视的高官——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家庭影响必然
使他有较强的功名欲望。而且,他是生在清长在清的,按儒家的君臣规范来
讲,效忠清朝似也在情理之中。所以,洪升早期作品虽有兴亡之感的流露,
但远不及明遗民之深切。他的功名心一直存在。不过由于他为人孤傲狂直,
“交游宴集,每白眼踞坐,指古摘今”,不善为人处世、因此他仕途上一无
成就。
洪升本人天赋极好,加上从小就受名师指导,后来交友亦多是当时文坛
名流,又使天赋获得很好的发展。所以,他诗歌戏曲均有成就,而“尤工院
本,宫商五音不差唇吻,旗亭壁间,时闻双鬟讴诵之,以故儿童、妇女莫不
知有洪先生者”(《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
洪升二十九岁时,与友人谈及唐开元天宝事,因“偶感李白之遇”写了
《沉香亭》传奇;但写得一般,一位朋友说“排场近熟”。于是六年之后,
他三十五岁时,又删掉了原剧中李白的情节,加入了李泌辅肃宗中兴事,更
名为《舞霓裳》。之后又过了九年,他四十四岁时,他又想到历代帝王,嫔
妃成群,但如唐明皇之钟情于杨贵妃之深的,于帝王家罕有,便又杂采历史
传说将《舞霓裳》改作《长生殿》。
① “家难”详情不明,有的研究者认为可能是由于别人挑拔离间。
《长生殿》一经脱稿,便大受人们称赞,立刻成为颇受欢迎的上演剧目。
康熙二十八年八月(1689),在佟皇后丧期,洪升招戏班在家中搬演《长生
殿》,许多名人都去观看,于是洪升被弹劾为“大不敬”而受到处分,革去
了国子监的学籍,看戏者大都受到处分。从此,洪升彻底失去了当官的机会。
这就是有人说的:“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关于洪升的
获罪,有人认为,“大不敬”只不过是当道者迫害他的一个借口,实际上是
与《长生殿》涉及到兴亡之情及安禄山的胡人身份有关,因为它会使处于明
清易代之际的人们产生不利于满清统治的联想;加之当时朝廷中南北党争激
烈,洪升与南党主要人物徐乾学等关系较密,北党便借此机会大作文章以作
为攻击政敌的武器。
虽然如此,洪升获罪的公开原由并不是剧的内容,所以《长生殿》一直
被上演不衰。康熙四十三年(1704)春末,即洪升六十岁那年,江南提督张
云翼将洪升请到驻地松江,举行了盛大宴会,演出《长生殿》;紧接着江宁
织造曹寅(曹雪芹祖父)又把洪升请到南京,“集江南江北名士为高会”又
演了三天三夜,“极尽其兴赏之豪华”,演出后,曹寅又赠与他很多钱。但
不幸的是,盛会结束后,洪升自南京乘船回家,途经乌镇时因酒醉失足落水
了,当时天黑风大,人们无法搭救他,他就这样离去了。这天正好是《长生
殿》的女主人公杨贵妃的生日——阴历六月初一。
第二节 《长生殿》复杂的思想内涵
《长生殿》写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但内涵却很复杂。作
者一方面是“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长生殿》第一出《传概》,
全力描写赞美李杨间坚贞不渝的爱情;一方面又以历史的理性精神,把李杨
爱情镶嵌在广阔的社会政治、国家兴衰的大幕布上,与“安史之乱的发生发
展纠结起来,使其互为因果,互相推进”,(张庚等《戏曲通史》),说明
“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长生殿?自序》,寓有“乐极哀来,垂
戒来世”(《长生殿?自序》)的意图,这就使主题显得复杂矛盾。
李杨故事自中晚唐始一直是人们乐道的话题,历代文人以他们为主人公
的作品迭见不息,其中较著名的诗如唐白居易的《长恨歌》、李商隐的《马
嵬》;文如唐陈鸿的《长恨歌传》,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宋乐
史的《杨太真外传》;元杂剧如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唐明皇游月
宫》、关汉卿的《唐明皇哭香囊》、庾天锡的《杨太真霓裳怨》、明传奇有
吴世美的《惊鸿记》、屠隆的《彩毫记》等。洪升“荟萃唐人诸说部中事及
李、杜、元、白、温、李数家诗句,又刺取古今剧部中繁丽色段以润色之”,
写成了“为近代曲家第一”的《长生殿》。(焦循《剧说》)。由于李杨故
事本身的复杂性,一为盛世皇帝,一为绝代美女;前者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
期的缔造人,也是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制造者;后者则在这历史的由盛变衰
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之间“在帝王家罕有”的富有传奇色彩的真挚爱情
令人感叹,他们爱情的悲剧结局又令人同情。由于他们形象本身就具有二重
性,所以,即或是以歌咏爱情为主的作品(如《长恨歌》)也不能不涉及到
他们爱情所造成的政治后果,更何况本来就具有“垂戒来世”目的的洪升呢。
《长生殿》所取题材及人物本身的复杂性,作者创作动机的复杂性,决定了
作品内涵的复杂。因此,《长生殿》的主题可以说是双重的,而以爱情为主。
(一)爱情主题《长生殿》歌颂了李杨间坚贞不渝、至死不变的爱情,
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具有现代性爱色彩的爱情观。
在《长生殿》第一出《传概》中,作者开宗明义地说:“今古情场,问
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
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
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先圣不曾
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全剧共五十出,上本写李杨生前的爱情,下本写他们死后的相思。为了
表现爱情主题,作者净化了李杨感情,有意回避了杨妃历史上与寿王的一段
姻缘纠葛及传说中与安禄山的暧昧关系,而把她说成是一个普通宫女,因“德
性温和,丰姿秀丽”而被册封为贵妃受到唐玄宗的万般宠爱。她精通音乐,
爱好艺术,具有艺术家的气质与才能,与李隆基志趣相投;她对玄宗忠贞不
渝,期望得到玄宗真心专一的爱情。她深知后宫三千佳丽对她的威胁,常常
怀有忧惧之心,惟恐君心无定,一朝被弃。为此,她不顾玄宗贵为天子的特
殊身份,不许玄宗与他人亲近,曾因争恩擅宠而触怒玄宗被撵出宫去。她采
用种种手段,巩固自己的专宠地位,千方百计地笼络君心,排斥异己。经过
种种斗争,最后才逐渐得到了李隆基对她“纯洁”“专一”的爱。
剧中的李隆基对杨玉环的爱情一开始远不如杨玉环对他专一。作者对李
隆基的感情作了合乎逻辑的叙述。李贵为天子,后宫有三千宫女供他享受。
他爱杨妃,同时还与虢国夫人勾搭,与梅妃往来,这在一夫多妻制的古代社
会,是平常的,天经地义的。这也说明他对杨妃之爱尚属浮浅。作者没有脱
离实际地去美化他。他曾对杨妃的嫉妒恼恨发怒,把杨妃赶出皇宫。但杨妃
去后,他内心烦燥,不思茶饭,“触目总是生憎,对景无非惹恨”,连打两
个小臣,被无尽的相思愁苦折磨。这一番分离之后,他才感到自己对杨妃依
恋之深,便从此“恩情更添十倍”。尔后他又曾密会梅妃,杨妃直去“絮阁”
查问,他感到杨妃“情深蔴亦真”,非但没有指责,反而极力掩饰,表白心
情,自认其错,安慰杨妃说“朕和你两人”“纵百岁犹嫌少”,“总朕错,
请莫恼”。最后,七月七日,双星之下,长生殿中,二人立下了“在天愿做
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誓绵绵无绝期”的誓言,“愿
世世生生,共为夫妇,永不相离”。从此,玄宗对杨妃之爱方走向专一,达
到了他们生前爱情的极至与巅峰。
马嵬之变是李杨的帝妃之爱向人间普遍意义的夫妻之爱转化的标志。作
者让李杨的爱情经受了生死巨变的考验,极力渲染了他们痛苦的分别:在大
难临头之际,他们彼此体贴,为对方着想,面对群情激愤的羽林军,玄宗尽
最大能力弹压:“妃子在深宫自随驾,有何干六军疑讶”,让陈玄礼“作速
晓谕他,恁狂言没些高下”;他与杨妃抱头痛哭,难舍难分:“魂飞颤,泪
交加”,“难道把恩和义,霎时抛下?”杨妃要求“今事势危急,望赐自尽,
以定军心。陛下得安稳至蜀,妾虽死犹生”;玄宗则说:“你若捐生,朕虽
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则甚!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舍你也!”杨
妃临死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