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义手法去表现现实生活,歌颂男女青年争取婚姻自由的行为,批判封建家长
对婚姻的包办、干涉。煮海一折,是一场惊心动魄的人神较量;是一场凡夫
俗子、文弱书生,战胜“摧山岳”、“卷江海”的东海龙王的较量,呈献出
奇特绚烂的神话色彩。全剧写海和龙宫景色的曲词甚多。气象万千,变化莫
测;绮词丽语,美不胜收。故日本学者青木正儿说:“可以做为一篇《海赋》
来看。”(《元人杂剧概说》)
李潜夫,(一作李行甫)字行道,绛州(今山西新绛人)。生卒年不详。
今存杂剧《灰阑记》一种。《灰阑记》,全名《包待制智勘灰阑记》。写妓
女张海棠渴望从良,过正常人的生活。嫁给马员外作妾后,生下一子。马员
外之妻与奸夫赵令史合谋害死了马员外,诬指海棠为凶手,并谎称海棠之子
为已生,妄图霸占马家全部财产。郑州太守苏顺,不听海棠分辩,完全听信
于赵令史,将海棠严刑拷打,造成冤狱,送往开封府。开封府包拯在查看卷
案时,发现其中冤屈。为审清此案,他采用了一个极聪明的办法,即通过灰
阑(用石灰画出的园圈)拉子之计辩明了真假,平反了这场冤假错案。
《灰阑记》是元代公案戏中比较优秀的作品之一。其故事情节“与《旧
约圣经》(即《旧约全书》中苏罗门王判断二妇争孩的故事十分相类。也许
此剧题材原是受有外来故事的影响。”(见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灰阑记》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而且与其它包公戏里对包
拯形象的塑造完全两样:既描写了包拯的富于正义感和高度的智慧;又写了
他是一个具有浓厚人间烟火味的人。没有把包拯神秘化、神话化。包拯的形
象也很朴实、亲切而感人。
第七 章元杂剧的南移和元代后期的杂剧作家
第一节 元杂剧的南移和衰落
元杂剧的高度繁荣,大概延续了一个世纪左右。这时的杂剧作家几乎都
北方人。创作活动集中在大都(今北京市)及其附近地区。出现了不少有名
的作家和很有价值的作品,把元杂剧推向鼎盛时期。随着元蒙统治者的挥戈
南下,在征服南宋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因而对农业的
破坏较小,使南方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并呈现出繁荣的景象。随着政治、
经济的逐渐南移,杂剧创作也渐次由北方的大都移向南方的杭州。杂剧作家
也由原来北方人垄断的局面,转而为南方人所代替,直到元末。
随着杂剧重心的南移,杂剧也由它的鼎盛时期逐渐走向衰落。除作家作
品大大少于前期外,作品的内容也大都缺乏前期杂剧那种反映现实生活,揭
露社会矛盾,表达人民呼声的战斗性和批判精神。除个别作家的作品取得一
定成就外,大都比较平庸。更缺少前期杂剧动人的艺术魅力。
元杂剧衰落的原因何在呢?
第一,从政治方面看,元蒙统治者入主中原以后,不断总结统治经验,
开始对南方实行一些切合实际的政策。诸如放宽南方庶族地主对土地的要
求,使江南上层社会和元蒙统治集团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加之逐步
改变过去游牧式的生产方式,注意到农业生产的重要,使南方经济得到很快
发展,从而促进了全国政治的稳定,民族矛盾的相对缓和。这样,前期杂剧
作家胸中所积压的郁愤,所要呐喊的社会不公,天道不平,在后期作家身上
也就舒缓得多了。
第二,剧作家社会境遇的改变。元蒙统治者在逐渐改变政治、经济政策
的同时,也渐渐认识到笼络和利用广大封建文人的重要。于是,在元仁宗延
祐二年(公元1315 年)开始恢复科举制度。一些文人,特别是一些生活在下
层的文人看到了一条仕进之路。于是许多文人又埋头于青灯黄卷之下,致力
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之中;忍受着十年寒窗之苦,出入于科场之门。从生
活到思想,渐渐脱离人民。什么勾栏书会、躬践排场、面敷粉墨的创作实践,
渐为他们所不耻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与推移,亡国之痛逐渐淡忘,不满情绪
慢慢消失。一些剧作家虽也写杂剧,但不过以此来遣兴、逞才或玩玩而已。
谁也不会像前期剧作家那样去为社会的不公,人民的疾苦,发出呼天抢地的
呐喊了。他们有时也会发发牢骚,表露出一些对社会的种种不满。但已由过
去的揭露批判,变成了谏劝和期待。大大失去了前期杂剧的战斗精神。
第三,杂剧形式由成熟渐趋老化,束缚自身的发展。前面谈过,元杂剧
的体制基本上是四折一楔子,由一人独唱;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
套曲子,不能随便改变或换韵等。这种艺术形式在度过它极其光彩辉煌的岁
月之后,必然会逐渐老化。由新的,更适用的艺术形式去代替它。因为社会
生活是丰富多彩而又复杂多变的。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更需要形式各异,
长短参差,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去表现它,元杂剧固有的形式已远远不能满
足这一要求。这种情况似乎在元杂剧的鼎盛时期就已被一些剧作家注意到
了,因而出现了一部分突破元杂剧体制的作品。随着杂剧重心的南移,杂剧
离开了产生它的北国土壤;加之南方杂剧作家的比重越来越大,境遇也远比
北方作家好,脱离现实生活,远离人民,可写的题材,也几乎被前期作家写
尽,要想写出杰出的作品,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他们只好在文辞
技巧上,音律对仗上下功夫,形成一种形式主义倾向。这也是促使元杂剧衰
落的一个原因。
第二节 郑光祖和乔吉
元杂剧重心南移后,也产生了不少杂剧作家。有名姓可考的就有20 多
位。郑光祖、宫天挺、乔吉和秦简夫等取得一定的成就。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附近)人。生卒年不详。《录
鬼簿》说他:“以儒补杭州路吏,为人方直,不妄与人交。”作品数量较多,
在当时颇有声望。病死后,火葬于杭州西湖灵芝寺。郑光祖是元代后期重要
杂剧作家之一,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列,后人称为“元曲四大家”。
所作杂剧,存目18 种,今存八种。此外还有《崔怀宝月夜闻筝》的残曲。《倩
女离魂》是其代表作。
《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是根据唐陈玄祐的传奇小说
《离魂记》改编而成的。作品写张倩女与王文举早有婚约。倩女之母以不招
白衣女婿为由,逼迫文举赴京赶考。文举走后,倩女思念成疾,恹恹卧床不
起。灵魂却离开躯体去追赶心爱的人文举,并随同进京,相伴三年。文举中
状元后,偕倩女同归,魂灵才与病体相附为一。倩女病体痊愈后,大排喜宴。
文举、倩女结为夫妻。
《倩女离魂》与传奇小说《离魂记》在情节上稍有不同。小说写张倩娘
的父母悍然不顾倩娘与王宙相爱,强夺女志,另许他人。倩娘因而魂离躯体,
随王宙去蜀。五年以后,夫妻二人回家,倩娘魂、体相附为一。杂剧《倩女
离魂》在改编时,将倩女、文举变成本有指腹为婚的婚约。这样,他们的婚
姻便成了不违背父母之命的合法婚姻,更没有超出封建纲常的范围。这在一
定程度上削弱了原作反封建礼教的积极意义。尽管如此,《倩女离魂》仍不
失为元代后期杂剧中一部优秀作品。剧中塑造了一位大胆追求爱情的倩女形
象。什么门当户对,荣华富贵;父母之命等封建的婚姻信条,她全不放在眼
里。她看中的是“情义”,而不是功名利禄。因此她才有勇气同文举一起出
走。即使有人骂她是“私奔”、“有玷风化”,她也毫不畏惧。这种舍生忘
死,始终不逾,热烈迫求自由自主婚姻的精神,是十分感人的。为了进一步
表现倩女对爱情深沉、炽热的追求,作者还采用了超现实的浪漫主义表现手
法。如把倩女的一片“真情”变作“痴情”;又把倩女的形象,化作魂的形
象。正如高义龙所说:“这个魂的形象,不是鬼魂,而是情的升华和结晶,
是痴情的化身。”(见《中国古典名剧鉴赏辞典》)较之李千金、王瑞兰,
崔莺莺等对爱情的追求,更显出多姿多采的真情之美。剧本的语言也很典丽
工雅,抒情气息浓厚。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也十分深刻和细腻,有较高的艺术
成就。即使将此剧放在前期杂剧名作中,也毫不逊色。
《翰林风月》,全名《㑇梅香骗翰林风月》,是郑光祖的另一部爱情剧。
主要描写白敏中与裴小蛮相爱,受到小蛮母亲的干涉。后通过侍婢樊素的竭
力相助,始得月夜相会。及至敏中状元及第,这对有情人才成了眷属。《翰
林风月》问世后,颇受微词贬责:明人王世贞说:“《㑇梅香》虽有佳处,
而中多陈腐措大语,且套数、出没、宾白,全剽《西厢》。”(见《艺苑
言》)清人梁廷枬也认为:“《㑇梅香》如一本小《西厢》。”并指出它与
《西厢记》有20 处相同的地方。(见《曲话》)通观《㑇梅香》全剧,的确
颇似《西厢记》的缩写。小蛮颇似莺莺;白敏中类似张君瑞;樊素更类红娘;
而裴母恰是崔老夫人的化身。故事情节也有明显模拟王《西厢》的痕迹。在
艺术上也缺乏创造性。剧中虽着力刻画樊素这个人物,突出了她的伶俐乖巧,
助人为乐的性格。但与红娘相比,更缺少下层人民的纯朴本质,和红娘那种
泼辣性格,没有什么特色。
《王粲登楼》,全名《醉思乡王粲登楼》,是郑光祖根据建安七子之一
王粲的《登楼赋》,及《三国志?王粲传》敷衍而成的。主要写王粲家贫学
富,恃才骄傲,不肯屈居人下。先父在时,曾与当朝丞相蔡邕指腹为婚。王
粲进京拜见岳父大人时,蔡邕为要挫挫他“矜骄傲慢”的锐气,故意轻慢了
他。王粲愤而不辞而别。蔡邕使曹植暗中资助,让王粲投奔荆州刘表,仍不
得用。自此,王粲流落荆州,郁郁寡欢。登楼吟咏,醉而思乡。后仍得蔡邕
引荐,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经曹植说出蔡邕暗助他的始末后,岳婿二人抛
弃前嫌,与其女喜结良缘。
《王粲登楼》的剧情并不复杂,戏剧冲突也不强烈。主要是借历史上王
粲的落魄飘零,怀才不遇,以及进身无门的不幸遭遇,抒发封建时代文人的
不平之气,怀才飘零之感。此剧曲辞写得慷慨悲愤。抒写思乡之情,穷愁僚
倒之慨,都能作到情感真挚,直抒胸臆;有情有景,悲凉慷慨。曾得“摹写
羁怀壮志,语多慷慨,而气亦爽烈”的好评。(见何良俊《曲论》)
郑光祖还写有五个以历史为题材的历史剧,即《辅成王周公摄政》、《立
成汤伊尹耕莘》、《钟离春智勇定齐》、《虎牢关三战吕布》、《程咬金斧
劈老君堂》。这些作品均无显著特色,且是否全为郑光祖所作,尚有争议。
与郑光祖同时的元后期杂剧作家是乔吉。乔吉,一作乔吉甫,字梦符,
号笙鹤翁或惺惺道人,太原人。一生浪迹江湖达数十年之久,晚年寓居杭州。
乔吉善于辞章,博学多才,尤以散曲著称。所著杂剧存目11 种。有《杨州梦》、
《金钱记》、《两世姻缘》三种传世。
《扬州梦》,全名《杜牧之诗酒扬州梦》。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