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打开满足之门+堪忍法师 >

第5章

打开满足之门+堪忍法师-第5章

小说: 打开满足之门+堪忍法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僧有关的行为以外──一种行为是否良善,取决于初发心。

在《启开佛法之门》中,这一点写得特别清楚。我再覆述如下:

对大多数人而言,杀生是恶业。不过,菩萨船长杀人的行为,是基于大慈悲的发
心,所以不构成恶业。此外,这也是圆满功德等等的特殊善巧方便。

船长累积了大量的功德,是因为他彻底地自我牺牲,为了不让那个人堕地狱而杀
死他,情愿自己为此投生地狱。

在佛教的教法中时常提到,菩提心是累积功德的特殊善巧方便。这在卡千·耶喜·
坚赞广泛的修心开示中,也解释得很清楚。总之,一个人可以转恶为善,这完全
在乎发心。


五、断除欲望

──少欲即少苦


欲望是苦

不随逐欲望就是修行,随逐欲望则非修行;就这么简单。噶当派格西圣口宣说的
开示《启开佛法之门》,整个重点在于断除世俗八法,不要贪恋今生。不管你是
否修行,世俗八法的恶念是一切障碍、问题的根源。一切不如意事,都肇自世俗
八法的念头。

当人家告诉你,应该舍弃欲望,你觉得好像是要你牺牲快乐。舍弃了欲望,就没
有快乐可言,你会一无所有,孑然一身。你的欲望被没收,快乐被剥夺,留下空
荡荡的你,好像泄了气的汽球。你觉得好像身体里面的心被掏空,没有命了。

这里由于你还没有体会欲望的过患,没有认清欲望的本质是苦。其实欲望本身是
受苦、病态的心。欲望蒙昧心识,使你看不出有别种快乐,真正的快乐。

譬如,当你对某物产生欲望,想享用它,你称这种经验为“乐”。对你来说,这
好像是乐,其实只是苦。当你一直持续某种行为,例如吃东西,你的快乐不会增
加,只会减少。一旦肚子饱了。你的快乐就变成苦中之苦。在该行为苦的本质还
不明显之前,看起来好像是乐,不过等到苦的本质明显化,它就变成苦中之苦。
当苦还不明显,被称为“乐”的感受,好像真的是乐,可是一旦你持续该行为,
就逐渐变成苦受。

舍弃欲望带来的安祥,引导你达到涅槃─无忧的境界。这份无欲的安祥,使你
得以充份发展,臻至成佛。你可以永享这份安祥。从你初次超脱世俗八法的念
头、断除欲望起,就开始在心流中发展这份安祥,乃至永远享有。

如果你觉得,牺牲欲望就是牺牲快乐,变得一无所有,别忘记,你的一切困境,
都是基于欲望和世俗八法的念头。不知道欲望的本质是苦,即无从了解另有更殊
胜的快乐。你无法了解,牺牲世俗八法的念头,解除内心的欲念,便有真正的安
祥,真正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是靠任何外在的感官对境,是在自己的内心中发
展出来的。你可以用自己的心,发展这份安祥。譬如我们说,你得了会发痒的皮
肤病。为了止痒,你抓得很厉害,把皮肤都抓伤了。与其把抓痒带来的舒解,称
为乐受,不如根本没有任何皮肤病,那岂不是更好吗?有欲望就像得了这种皮肤
病。

没有欲望,就没有由欲望滋生一切困境的肇因;亦即不会有演化的过程。假使我
们没有肇自烦恼和业、以及被烦恼的种子染污的肉体、轮回,就不必尝受冷热、
饥渴以及其他一切困境。我们也不必担心生存问题,或耗费这么多时间、金钱照
顾身体。我们一直忙著,只为了维持这具躯壳好看。从头发到脚趾,我们下很多
工夫装饰这具躯壳。宝贵的人生,很多就花在那上面。可是,一旦你生病了,即
使吃药也不一定治得好。所以,根本不要有这个肉体、这个轮回,不是更好吗?
那样你就不必尝受这一切麻烦。

没有欲望,内心就会很安详。你可以把这份安详发展到圆满。这份工作就有止
境。依赖欲望外在的对境,寻求轮回的享乐,则是永无止境的工作。无论你朝著
那个目标下多少功夫,永无止境;好比海浪,一波接著一波,它永不停息。

首先,依赖外在感官对境的短暂快乐,本质是苦;其次,不管你怎么做,这种外
求短暂快乐的努力永远没完没了。


少欲即少苦

在种敦巴经常念诵的偈诵中,龙树菩萨说:

“得失、苦乐、称讥、毁誉:这些世俗八法不是我心所求。它们对我而言,都是
一样。”

求不得、不快乐、听到逆耳的话、蒙恶名、受毁谤,何以这些会是问题,很容易
了解。这些都是公认的问题。可是你也许不承认,有所得、舒适、快乐、听到顺
耳的话、享美誉、以及受称赞是问题。其实,它们都一样,都是问题。

其实,境相本身不是问题。拥有财富不是问题。那么,什么才是问题?问题是渴
求、贪著财富的心,那才是问题。拥有朋友不是问题;贪著朋友的心,使得拥有
朋友变成问题。


欲望使得享有这四样东西─物质、舒适、好音、称赞─变成问题。假如没有欲
望,没有俗虑,有没有这些外物,都不成问题。

有一天晚上你可能睡得正舒服,突然有蚊子咬你,使得你的睡眠受到干扰。假使
你有强烈的俗虑,强烈地渴求舒适,被蚊子叮到,便很苦恼。就只是被一只蚊子
叮到,没有什么危险,不会引生任何严重的疾病。蚊子只是从你的身体取出很
小、很小的一滴血,可是一看到那只蚊子的身体,装著自己的血,你就大感震
惊。整个晚上,你都在生蚊子的气,愤愤不平。隔天,一整天都在埋怨那只蚊
子,“昨晚我有好几个小时,没办法睡觉。”失眠一个晚上或甚至几小时,好像
失落珍贵的珠宝一样。你愤愤不平,犹如一个遗失一百万元的人。对某些人来
说,即使这种小问题都可以小题大作。

另外有些人,非常渴望受到别人称赞、尊敬。如果你忽视这种人,鼻子朝天,和
他们擦身而过,或仅仅说了一、二句不恭敬的话,他们不中意听,就可能使他们
内心产生很大的痛苦。或者假使你以不敬的态度,给他们东西,不管是不是故意
的,同样会引起很大的痛苦。对这种期望很高,非常执著的人,甚至是他们不喜
欢的一个小动作,都会引起很大的痛苦,感到好像有一只箭射入他们的心一样。

嗔怒顿时强烈地生起。他们的身体一下子变得很紧张。脸原先松弛、平和,现在
变得有点恐怖──涨起来而且僵硬,耳朵、鼻子变红,前额的血管暴张。整个人
突然变得很粗暴、不快。

人们愈渴望受到称赞、尊敬,若是得不到,就会愈痛苦。其他的欲望对境也一
样。愈强烈地渴求物质、舒适、好音、和称赞,一旦事与愿违,就会更痛苦。

假如你期望朋友会一直愉快、微笑、恭敬、和善,一直顺从你的意愿做事,一旦
有一天他们出乎意外地做了某件令你不悦的事情,那件芝麻小事,就会在你的内
心,引起无法置信的痛苦。

这一切都和俗虑、和多么强烈地渴求某物有关系。你对四种如意对境的欲望愈
少,一旦遭逢四种不如意的对境,问题也会比较少。少欲即少苦。断除对此生的
执著,你遭受非难或得不到某物时,就不会受伤害,因为你不执著称赞或有所
得。

同样,假如你不固执地期望朋友会一直善待你,一直对你微笑,一直有求必应,
即使朋友变了,做出违背你的意愿的事,你也不会受伤害。由于断除了执著四种
如意对境的欲望,就是遭逢四种不如意的对境,也不成问题。那些都无法伤害
你,不会干扰你的心。

世俗法的念头,使你攀缘今生的四种如意的对境。没有这种念头,内心会非常安
宁、祥和。当你遭遇四种不如意的对境,不会受到干扰;遭遇四种如意的对境,
同样不会干扰你。如果有人称赞你,无所谓;遭受中伤,也不会扰乱你的心。你
的人生就会安定,而且内心平和,不会再起起伏伏。这就是把世俗八法平等化。

遭遇困境时,你怎么保持内心平和?你怎么保护自己的心,不受四种不如意的境
相干扰?在于了悟,攀缘这四种如意的境相就是问题所在。你必须了悟四种如意
的境相的过患,舍弃一切攀缘。这是基本的心理建设。用这个方法,不如意的境
相就不会干扰你。

陈那瓦格西往往念诵这首偈颂,把世俗八法平等化:

生活舒适就快乐,否则就不快乐:凡是贪图现世乐的行为,都要视同毒蛇般,避
之唯恐不及。善与不善,纯粹是内心的作用。断除不善、以及非善非恶的动机。

后者是怀著不定动机的身语业;这些称为“不定”业。

最好的修心方法,是期待四种不如意的境相,而非四种如意的境相。预期遭受非
难和不敬。这样修行出离心,断除欲望,是最佳的心理建设。如果我们修炼自己
的心,期待不如意境,一旦不如意的境相真正出现的时候,就不会觉得突如其
来,受到伤害。因为有备无患。

在懂得佛法或禅修之前,你认为不舒适,逆耳的话,非难和得不到东西,是可厌
的问题。现在,只要你好好地审察,就不至于认为,内心攀缘物质、舒适、好听
的话、赞誉,本质上是快乐;反之,会看出那也是苦。那不是你在懂得佛法之前
所认为的快乐。那不是平和,是痛苦。

攀缘的心,黏著在欲望的对境上。当你受到赞誉─“你真聪明!”“你讲得真
好!”“你对佛法的了解真彻底!”─你的心黏著在赞誉上,不再自由。内心被
贪念系缚,好比黏住外境,动弹不得。又如飞蛾飞入熔化的蜡;整个身体,翅
膀,四肢全都浸在烛蜡中。由于它的身体、四肢非常脆弱,很难从烛蜡中抽离。
好比苍蝇困在蜘蛛网中,四肢都被蜘蛛网裹住,很难脱身。又好像陷在蜂蜜中的
蚂蚁。贪欲即是黏著在外境上的心。

欲望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正如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提到:

我们随逐欲望,希望得到满足,然而随逐欲望,只会导致不满足。

事实上,随逐欲望的结果,只是不满足。你一而再、再而三地尝试,却只感到不
满足。

随逐欲望,和得不到满足,是轮回的大问题。如罹患癌症或爱滋病,并不是大问
题。和随逐欲望、得不到满足比较起来,癌症和爱滋病不算什么,不会生生世世
延续下去。可是,如果你今生拥有暇满人身,却不设法处理欲望的问题,这个问
题会生生世世延续下去。

随逐欲望,使你不断地系缚轮回,反覆地尝受六道的种种苦;周而复始,永无止
境。只要你一直随逐欲望,就得不到真正的满足,真正的安宁。随逐欲望只会带
给你不满足,使你一直遭受六道轮回的苦。

世俗法的念头,使我们造业,以致不断地带来这一切令我们非常害怕的疾病;而
且生生世世,周而复始地,召引一个人遭遇所有严重的困境。世俗法的念头,亦
即贪著今生的欲望,是最严重的疾病。和世俗法比较起来,其他的问题都微不足
道。

如果你没有世俗法的念头,使你系缚轮回,即使有人杀死你,不过是换个躯壳。
你的意识,投生另一个暇满人身,或往生净土。被杀,只不过是转换到另一个躯
体的因缘。然而,假使你有世俗法的念头,而且不修行,那么就是没有人杀你,
活到一百岁,一直糟蹋自己的暇满人身,造下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