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前期艺术史-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思。在他写的13首交响诗中,大多是根据著名诗歌,戏剧或绘画等各种文
艺作品的题材加以创作的。他的旋律常用变化音,显示了他的个性。他的交
响诗对后世作曲家影响很大,其中最著名的是《前奏曲》以及《塔索》、《英
雄的葬礼》、《匈奴之战》、《哈姆雷特》等。
瓦格纳(1813—1883年)生于莱比锡,从小就喜爱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
亚的戏剧。14岁时,曾尝试写作一部五幕的大悲剧。瓦格纳对音乐也有着浓
厚的兴趣,早期曾创作过钢琴曲、管弦乐曲等,但最主要的创作领域是歌剧。
瓦格纳对戏剧艺术的改革作出了很多贡献。他不称自己的作品为歌剧,
而称之为乐剧。他认为歌剧不是音乐的艺术品,而应该是戏剧的艺术品。
他首先对传统歌剧的结构形式进行了改变,以“场景”的结构形式代替
了以合唱、朗诵调、咏叹调这种“分曲”的结构形式。这样一来,瓦格纳就
把管弦乐提到更为重要的位置,担负表达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戏剧场景
的描绘等任务,戏剧效果表现强烈了,特别是瓦格纳的乐剧创作把半音阶和
声提到一个新的阶段,使得半音阶和声法对后世和声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成为和声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瓦格纳的代表作有《漂泊的荷兰人》、《汤豪泽》、《罗恩格林》和《尼
贝龙根的指环》等。《尼贝龙根的指环》是一部规模极为庞大的巨作,由《莱
茵河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4部歌剧组
成。作品从构思到创作、演出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
尽管瓦格纳后期创作带有较强的宗教神秘色彩,后人对他褒贬不一,但
他对欧洲音乐艺术发展的巨大贡献是举世公认的。
(2)勃拉姆斯的音乐创作
与新德意志乐派相对,勃拉姆斯则是一位追求古典精神、偏重于非标题
性创作的作曲家。
勃拉姆斯(1833—1897年)的创作中,交响音乐占有重要地位。在这类
作品中,结构的原则,调性的布局,主题发挥的逻辑性,复调思维的深刻性
以及宏伟的气势等,都明显地看到巴赫和贝多芬对他的影响。在他的4首交
… Page 12…
响曲中,第1和第4最为著名。除此之外,他写的两首钢琴协奏曲,特别是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不论在思想还是技巧方面,都是同类作品中的优秀
者。
勃拉姆斯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上也有很大的成就。除大型合唱外,数量最
多并有影响的是抒情歌曲和民歌改编曲,它们直接继承了舒伯特和舒曼的艺
术歌曲的传统,感情真挚朴实,声乐和钢琴部分结合完美。如《我的呻吟更
形低微》、《我的爱情多青春》等。
勃拉姆斯热爱民歌,并注意记录整理。他晚年完成的七册《德意志民歌
集》,是他对德奥民间音乐文化研究的重大贡献。
勃拉姆斯的艺术成就,使他成为19世纪下半叶德国音乐文化中的一位
杰出代表。
(3)德国晚期的浪漫主义
19世纪末,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中,德国也出现了几位重要的作曲家,如
施特劳斯、普菲茨纳、雷格尔等,最为著名的是施特劳斯。
施特劳斯(1864—1949年)的创作受瓦格纳、李斯特等人的影响,大多
遵循晚期浪漫主义风格和手法,尤以配器效果丰富、乐队规模宏大著称。早
期创作以交响诗为主,1900年以后,创作转向歌剧,在艺术手法上继承发展
瓦格纳的乐剧,但风格、技法却有独创性。对于他的歌剧,很难概括其特点,
因为几乎每一部歌剧都显示出不同的风格。第一部歌剧《贡特拉姆》明显带
有瓦格纳的特点。《莎乐美》和《埃勒克特拉》两部歌剧均以强烈的曲调、
和声表现和交响戏剧性的乐队处理著称。《玫瑰骑士》则回复至传统的、平
易近人的风格,富有抒情性与诙谐性。根据美国诗人王尔德的诗剧《莎乐美》
而谱成的同名歌剧,使施特劳斯赢得了世界声誉。
此外,他还作有管弦乐曲《阿尔卑斯山交响曲》、《日本祝典音乐》,
为23件弦乐器写作的弦乐队曲 《变形》。施特劳斯在歌曲创作上,强调朗
诵性、戏剧性以及歌声与伴奏的高度融合,尤重伴奏的表现作用。晚年创作
的《春天》、《九月》、《沉眠》、《晚霞》就是四首管弦乐队伴奏的著名
歌曲。
音乐界普遍认为,施特劳斯是19世纪末以来德国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其乐风和技法标志着19世纪末晚期浪漫主义向20世纪新音乐的过渡,对后
世有深远的影响。
5。美国音乐
(1)独立探索美国化音乐的艾夫斯
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音乐生活更趋活跃。比如大都会歌剧院和波士顿交
响乐团等,都是十九世纪80年代建立的。音乐艺术发展也很快,出现了一
批具有相当专业水平的作曲家。但是,他们的作品没有独创性。因为美国长
… Page 13…
期以来,专业音乐掌握在欧洲人手里,演出的作品大多是欧洲人写的,即使
是美国人写的,也是模仿欧洲风格,特别是德国音乐对美国的影响极大。很
多美国音乐家的经历几乎千篇一律,他们都去过德国,在那里的音乐学院进
修高级课程。
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个取得国际声望的作曲家麦克道尔 (1861—1908年)
在创作上虽然开始具有了美国风味和特点,但其作品还是以十九世纪德国浪
漫主义音乐语言为基础的。
当时,美国音乐界很多人都认识到,应该摆脱欧洲音乐的控制,但是怎
样摆脱,美国音乐应该是一种什么风格,谁也说不清楚。曾任纽约音乐学院
院长的捷克作曲家德沃扎克提出过一个建议,即把美国印地安人和黑人音乐
运用到创作中去。在这方面进行尝试的作曲家有吉尔伯特(1868—1928)和
法韦尔 (1877—1952)等,但是,独立探索美国化的音乐语言的最杰出的作
曲家是艾夫斯。
艾夫斯(1874—1954年)的父亲是铜管乐队队长、音乐教师,并且对新
奇的音响结合有异常的兴趣和对实验有独特的能力。艾夫斯5岁时,就在父
亲的指导下学习各种乐器,父亲还鼓励他在钢琴上进行不协和音的试验。艾
夫斯在世时,他的大部分作品没有得到演出,死后作品才受到重视。
1939年,在他65岁时,1901至1915年写的钢琴曲《康科德奏鸣曲》
才得以演出。1947年,他的一首约20年前创作的《第三交响曲》演出,并
获得了普利策奖。他在世的时候,其作品很少有人演奏。有人认为,他连起
码的作曲法都不懂,甚至认为他神经有问题。然而对普及音乐教育、发展美
国现代音乐事业作出贡献的作曲家科普兰却是这样评价艾夫斯的,他说:“他
既不缺乏天才,也不缺乏能力、专业和一个真正艺术家的品质。他所欠缺的
最无法想象、最悲剧性的东西是观众”。艾夫斯的音乐创作突出的特点是不
受传统作曲技法的束缚,他大量引用美国传统音响(比如,美国赞美歌、学
生歌曲以及拉格泰姆等各种流行曲调),从而使作品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在
西方现代音乐史上,艾夫斯比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等许多作曲家更早地使
用某些现代音乐手法进行新音乐的实验,所以,有评论家认为,艾夫斯的有
些作品是一个美国人写得最伟大的作品。
(2)美国的群众歌曲
美国的群众也经历了由借用、翻译、模仿欧洲各国歌曲到逐渐发掘和发
展本国不同民族音乐因素来创造自己的、具有美国特色的歌曲形式的进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人运动的兴起,在美国工人群众中流传着一些
反映他们斗争生活的歌曲,如《约翰·亨利》、《乔·希尔》、《全世界的
工人觉醒起来》、《好时光慢慢就会来到》等,在美国人民中得到普遍传唱,
这也是美国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6。芬兰音乐的骄傲西贝柳斯
… Page 14…
在中世纪,芬兰专业音乐文化主要在教堂中发展,所以,合唱是芬兰宗
教音乐的最主要形式。到了18世纪后半叶,建立了乐队、音乐社团和音乐
图书馆。19世纪在许多城市修建了剧院,组织了一些规模不大的管弦乐队。
19世纪下半叶又成立了许多业余合唱团。
芬兰最早的专业作曲家是图林德贝格和克鲁塞尔。19世纪下半叶,对芬
兰音乐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的是韦盖柳斯和卡雅·斯。然而芬兰历史上最伟
大的音乐家,对整个北欧、乃至整个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音乐家则是西贝柳
斯。
西贝柳斯(1865—1957年)出生于芬兰的中南部小城镇海门林纳。西贝
柳斯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对音乐的爱好。9岁开始学习钢琴,而且表现
出了即兴演奏的天赋。中学时代,西贝柳斯已显示出了很好的音乐才能,而
对家人让他学习法律却不感兴趣。他在马丁·魏格柳斯门下学习了几年作曲
之后,便终于放弃了法律,开始了他的专业音乐生涯。1889年,他以两部颇
受好评的室内乐作品《A大调弦乐三重奏》和《a小调弦乐四重奏》获得了
一笔奖学金。
1892年,西贝柳斯完成了一部五个乐章70分钟长的独唱、男声合唱与
乐队的交响曲《库勒伏》,加上稍后完成的管弦乐组曲《卡莱利亚》和交响
诗《四首传奇曲》,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西贝柳斯在芬兰音乐界的领袖地位和
芬兰音乐所具有的艺术风格。1902年交响诗《芬兰颂》的诞生,使西贝柳斯
成为举世公认的音乐大师,同时标志着芬兰音乐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
阶段。而且西贝柳斯亦成为芬兰人民的骄傲。西贝柳斯音乐作品的产量是非
常丰硕的,而且在他的作品里有一种紧张、果断、独特的性格,这恐怕是西
贝柳斯所独有的,也是他被世界注目的一个主要原因。
7。中国的音乐发展
“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
崭新的时期,即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当时多数音乐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护蔡
元培提出的“以美音代宗教”的号召和把为“人生的艺术”这一口号作为自
己进行音乐实践的出发点。当时曾风靡于整个西方世界的现代主义音乐,在
中国却没有得到什么反响。
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中国文化界掀起了一场探求新
思想新知识的热潮,中小学校迅速而广泛的发展和学校音乐教育日益发展和
不断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