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前期艺术史-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哈里什冒德拉国王》。这部影片取材于印度神话故事。影片的大获成功
为印度的电影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以后电影的形式、内容和表
现手法提供了具体的模式。巴尔吉本人也因此赢得了“印度电影之父”的赞
誉。他曾先后建立了“巴尔吉制片厂”和“印度斯坦影片公司”。他经常自
任制片人,担当编导、布置和服装设计、摄影、洗印、发行和宣传工作,是
一位多才多艺、十分干练的制片人。巴尔吉一生中拍摄的多部故事片和 90
多部短片,其艺术质量与技术水平在当时的印度影片中都是遥遥领先的,就
连信教观众对他的影片的水平也深为赞赏。他的故事片多取材于古代,包括
历史、宗教、神话以及古典戏剧的改编。主要影片有《迷人的巴斯马苏尔》、
《萨达万和萨维特里》、《火烧楞迦城》、《克里希纳大神的诞生》、《杀
死卡利耶》、《恒河落潮》、《拯救阿希丽亚》、《乌夏的梦幻》、《修海
桥》等。
印度在1918年制定了《印度电影法》,规定了对电影审查的制度,并
于1920年在孟买、马德拉斯和加尔各答3个电影中心城市建立影片审查委
员会,指定担任印警察局长的英国人为主任,审查权力落入英国人之手。尽
管如此,印度民族电影的发展仍然日益发达。在1921—1922年间,印度摄
制了63部影片 (其中在孟买的有43部),这个数字到了1926—1927年间
增长为108部 (其中在孟买的有96部)。根据英国政府颁布的关于电影业
的一项调查报告表明,印度在1925年只有251家电影院(其中35家是露天
影院)。这就是说,每100万人有一家电影院,而在美国则为6000人有一
家电影院,英国13000人有一家电影院。可是,印度影片的产量却三倍四倍
的高于英国。
这期间,一些传播爱国思想的影片 《向母亲致敬》、《纺车》、《印度
斯坦的女儿》等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在印度早期电影的发展中,巴尔吉的学生潘特是一位著名的制片人和导
演。他在马哈拉施特拉邦的科拉普尔创立了马哈拉施特拉影片公司,并拍摄
… Page 75…
了很多艺术水平较高的影片,如《赛兰特里》、《雄狮之城》、《抗暴君记》
等,这些影片以保卫祖国、反抗外族侵略为内容,以豪华的场景、艳丽的服
饰和惊险的情节见长,因而取得了极大成功。潘特也因此被称为是印度电影
史上的第二位开拓者。
20世纪20年代中期,印度出现了反映现实生活问题的影片。较为成功
的是蒂伦·甘古利于1926年自导自演的讽刺喜剧《从英国归来》,对鄙视
本民族文化、盲目崇拜西方的人进行了嘲讽。潘特于1925年拍摄的《印度
的夏洛克》也是一部非常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影片,它揭露了印度农村残酷
的高利货剥削和农民的贫困生活。
可以说,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是印度电影最繁荣的时期。1931
年无声影片高达207部,并且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影片。此后大量外国有声片
输入印度,使印度无声片产量急剧下降。到1935年,印度无声影片完全停
产。
10。中国电影
(1)早期的中国电影
在电影诞生后的10年中,中国没有自己的电影事业,只有放映市场。
直到1905年,中国人才开始尝试拍摄电影。但拍摄单位不是电影公司的电
影厂,而是北京丰泰照相馆。丰泰照相馆的创办者是辽宁法库县人任景丰。
任景丰“愤志士多趋学仕两途,乃锐意经营实业,所手创者,中药则有保和
堂、庆余堂。西药则有老德记,中西大药房。摄影事业则有丰泰照相馆……”
(1918年3月18日《新北平报》社会版)。任景丰家富一乡,曾在同治光
绪年间自费出游日本考察实业,时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资本主义商业和文
化也在逐步形成。他从日本的实例中预料到摄影事业在中国发展的可观前
景。回国后便在北京创立了丰泰照相馆。
1905年,他购得法国制造的木壳手提摄影机一架和若干胶片,由该馆摄
影技师刘仲伦担任摄影师,拍摄了由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主演的
《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场面,共三本。这是中国
最早的一部戏曲片,也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此后,丰泰还拍过
其他戏曲短片,如谭鑫培的《长坂坡》、俞菊笙的《青石山》及《艳阳楼》、
俞振庭的《白水滩》及《金钱豹》等。这些戏曲片选拍的都是一些武打和舞
蹈动作较多或富于表情的场面。中国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影片是郑正秋和张
石川联合导演的《难夫难妻》。
郑正秋(1888—1935年)原名郑芳泽,号伯常,笔名药风。由于在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影响下,发表了一批有影响的文章而被聘为《民言报》剧
评主笔。1913年,张石川和美商在上海合办亚细亚影戏公司,约郑正秋为编
剧。他编的第一个电影剧本就是 《难夫难妻》。《难夫难妻》在拍摄时,不
… Page 76…
仅有了事先定好的剧本,也有了专职导演,并且以广东潮洲地区封建买卖婚
姻为题材,接触了社会现实,以嘲讽的笔触抨击了封建婚姻制度,具有进步
意义。
短短两年,亚细亚影戏公司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胶片来源断结而
告结束。1922年,张石川再度约请郑正秋共同组织明星影片公司,除任编剧、
导演外,郑正秋还任附设的明星影戏学校校长。1923年底,由他编剧,张石
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上映,受到热烈欢迎。
《孤儿救祖记》是一部家庭伦理影片。影片描写杨姓富翁在独子死后,
立侄道培承嗣。道培为了独吞家产,诬陷怀有遗腹子的嫂嫂不贞,致使嫂嫂
被驱出家门。嫂生一子,名余璞。10年后,余璞入校读书,经常与杨翁相遇,
但不相识。一日,道培为谋取钱财,竟欲谋害杨翁,正危急时,前来玩耍的
余璞救了杨翁的性命。结果恶侄暴死,杨翁忏悔,翁、媳、孙三代团圆,举
家欢乐。影片通俗易懂,情节曲折,戏剧性强,富于民族风格,充分表明了
郑正秋改良主义思想和“教化社会”的艺术主张。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中国
电影民族化发展的认真探索,从而奠定了他在早期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孤
儿救祖记》在营业上的成功,不仅抢救了经济上处于危机之中的明星影片公
司,而且吸引了更多的人投资电影事业,带来中国早期电影事业的繁荣。
郑正秋还有一部重要的作品是1934年编导的影片《姐妹花》。这部影
片已深入到社会性的矛盾之中,揭示了贫富对立的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在艺
术手法上,郑正秋采用了一人同时演两个角色的方法表明同胞姐妹走上不同
的道路。矛盾尖锐,引人入胜,使影片在当时极为轰动。
在中国无声电影时期,洪深是一位杰出的先驱。洪深赴美留学期间就是
有名的剧作家。回国后,于1925年发表了历史电影剧本《申屠氏》。这个
剧本被公认为是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影剧本。同年,洪深被明星影片公
司聘为编剧顾问,编导了《冯大少爷》和《早生贵子》,后来又编导了《四
月里的蔷薇处处开》、《爱情与黄金》和《卫女士的职业》等。20世纪30
至40世纪年代,他先后创作了十几部电影剧本。其中不少剧本直接接触工
人、农民的生活和斗争,有强烈的时代感。他还是一位文艺理论家,著有《电
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电影戏剧表演术》等理论专著,为电影艺术的发展
和电影理论建设都作出了贡献。
在早期的中国电影中,黎民伟于1913年与美商合作在香港创办华美影
片公司,拍摄自编的短篇《庄子试妻》,并反串女主角庄子之妻,其妻严珊
珊扮演女婢。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个创举。严珊珊成为中国影片中出现的第
一位女演员。
(2)左翼电影运动高潮前的中国电影界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电影事业结束了萌芽时期,进入了较大
规模的发展时期。继1922年明星影片公司诞生之后,又出现了一批具有相
当实力的影片公司。其中,被认为三大影片公司的是“明星影片公司”、“天
… Page 77…
一影片公司”和“联华影业公司”,这三家大的影片公司在20年代的中国
电影界鼎足而立。在此时期,引起电影艺术和技术上最大革新的有声电影已
经来临。
有声电影在美国正式公映后四个月,中国就开始了有声片的试映。1929
年2月4日在上海的夏令配克电影院放映了美国影片《飞行将军》,这是有
声电影在中国的第一次公开放映。
中国电影界从1930年初开始,也进行了有声电影的尝试。
明星影片公司的《歌女红牡丹》和友联影片公司的《虞美人》,是中国
最早的两部蜡盘发音有声故事片。这两部影片,虽然从艺术方面看,都是很
不成熟的,但毕竟进行了有声片的尝试,开创了有声片的时代,在中国电影
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是《雨过天青》,由大中国和暨南两家影片公
司合股,以华联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名义,租用日本发声映画公司的有声器材
设备,于1931年5月在日本完成的。同年6月21日在上海新光大戏院试映,
7月1日正式公映。
《雨过天青》放映后三个月,天一影片公司利用美国摄影、录音人员和
器材设备拍摄的片上有声片《歌场春色》也在上海公映。1932年1月,明星
影片公司也完成了它的第一部片上发音有声影片《旧时京华》。
中国电影界当时所进行的第一批有声电影的尝试,推动了中国电影技术
界对有声电影技术的钻研,推动了中国电影艺术工作者对有声电影艺术的钻
研,从而使中国电影从无声电影过渡到有声电影,并带来了中国电影的发展
和进步。
1931年后,随着“九一八”、“一二八”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
剧,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对中国电影文化运动的领导。从此,
中国的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同年8月,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成
立。同年8月,中国左翼剧团联盟组成;次年1月,改组为中国左翼戏剧家
联盟 (简称“剧联”或“左翼剧联”)。1931年9月,“左翼剧联”通过的
《最近行动纲领——在现阶段对于白色区域戏剧运动的领导纲领》中就提出
了关于电影的行动纲领,它清楚地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