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5604-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 >

第4章

5604-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4章

小说: 5604-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禄、寿、禧、诗、书、忠、厚兄弟八人。”    
    面对日益兴旺的家族,刘思源再一次作出了关于分家的决定:让他的八个儿子分开居住,四处谋求生路,只留四子刘禧与刘思源留守故里。    
    刘福、刘禄二人同迁三庄刘家沟,刘寿迁到刘家庄,刘诗迁到大朱洲,刘书迁到莒县,与他的叔叔刘续源、刘根源会合;刘忠迁临沂,刘厚迁沂水刘家店(后来刘厚的一个后代又迁居沂水卜全庄)。    
    刘思源病逝后,葬于老槐树底西北侧七米处。古槐树下有了人气,长势更加旺盛,枝繁叶茂。古槐高50余米,粗四搂有余。其中有一年,它竟没生一新枝新叶,村人都以为它枯死了,不料第二年却又生出新枝叶,很快又呈现出郁郁葱葱的繁茂景象。村人甚感神奇,尊为神树。如果有人遇到不顺的事,便携老带幼前来老槐树下烧香磕头,祈求老槐树大显神灵,消祸弭灾,保佑平安。    
    到清咸丰年间,刘墉的后人选址于老槐树东北侧40米处,建起一座刘氏祠堂。遗憾的是,这棵千年古槐于1946年秋被砍掉了。    
    刘福后来因避匪率三子刘恒迁居诸城逢哥庄,将长子刘志干、次子刘志贞托付于刘禄。经过几百余年的子孙繁衍到现在,故里刘禧后人已是人丁兴旺,成为一个有3000多人的大家族了。清嘉庆十九年(1814),刘福九世孙刘墉逝世后10年其族重修家谱时,女性及移居外省、外地未入谱者不计在内,刘氏家族已繁衍14代,其家族已有822人。日照刘氏家谱的发现,不仅重现了湮于史海的一段家族史、民族史,而且续上了刘统勋初立其诸城族谱时所无法上溯的一段历史。    
    刘统勋于1751年,即其祖刘福迁移到诸城县250余年后始创家谱,并在凡例中说:吾家自前明弘治年间始祖讳福公迁诸城后,至祖讳恒公,家谱因遭兵烬,中间世次莫考。故列祖讳恒公为第二世。    
    后来,山东日照刘氏中的一支在刘福的率领下又从日照搬了出来。我们为什么把这一支单提出来说呢?因为,这一支正好是刘墉的祖先。    
    这次搬家开始的时间,根据日照刘氏族谱记载,是在明朝成化年间。也就是说,刘福是在1465年到1487年间率领日照刘氏中的一支搬离家乡的。至于这次迁移完成的时间,根据山东诸城刘氏族谱中的记载,则是在明弘治年间,即1488年到1505年间。    
    有的读者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怎么搬个家还要如此费事,需要几十年?其实不是这样的。根据考证,刘福率领家人开始搬家的时间应该就是在1487年,而搬家完成的时间则应该就在1488年——因为1487年正好赶上明宪宗朱见深病死,他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明孝宗朱祐樘即位,1488年改元弘治。因此,山东日照刘氏族谱就出现了这样的记载,即刘福率领刘氏中的一支于明成化年间搬离家乡,而山东诸城刘氏族谱则记载说刘福于明弘治年间搬到山东诸城。    
    这样,刘墉祖先的一支就在刘福的率领下搬到了山东诸城逄哥庄(现属山东省高密市)并居住了下来,称为诸城东武刘氏。刘福只有一个儿子,叫刘恒。后来,由于战乱兵灾,刘家族谱被烧毁。从此,刘氏族人对诸城以上刘氏家族的情况就不得而知了。    
    刘恒有三个儿子,长子叫刘玳,次子叫刘瑁,三子叫刘瑚,刘墉就是刘玳的后代。刘瑁和刘瑚的后代现在在哪里,我们还没有考证出来。刘玳也只有一个儿子,叫刘思智。刘思智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刘通,次子叫刘远,刘墉就是刘通的后代。


第一篇  刘墉——天地之间有杆秤名门之后:刘墉之父刘统勋(1)

    弄清了刘墉家的家世后,我们明白了,刘墉他们家是个历史悠久的大家族。从刘墉的高祖开始,他们家开始走官运了。到了刘墉的爸爸刘统勋这一代,官也做到最大了——在清朝,除了皇上,还有什么能比军机大臣和大学士大了呢?能当这么大官的人肯定也不简单,那刘统勋有什么本事,能让乾隆皇帝这么看重呢?    
    说到刘统勋让乾隆皇帝看重的原因,我们还要从乾隆皇帝的政治理想谈起。    
    乾隆皇帝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呢?身为皇帝,他成天在想的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在乾隆皇帝的内心中,他最想成就的事业就是“三立”。    
    什么叫“三立”呢?“立德、立言、立功”呗。古人曾说人有三不朽:“其上立德,其次立言,再次立功”。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先生的名字“三立”指的就是“立德、立言、立功”这“三立”。    
    所谓“立德”,指的就是皇帝的德行要好,要能够听从不同意见,也就是要虚心纳谏;所谓“立言”,就是指皇帝不但要本人文章好,而且还要让天下所有的好文章不受埋没,能传诵后世,这一点也就是指要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所谓“立功”,指的就是在军事上的功绩,即在皇帝统治时期国家的疆域要广大,政权要巩固,要平定四夷,实现儒家理想中的天下太平的礼治秩序。    
    要研究刘统勋的仕途,需要记住的一点是,他作为一个汉族官员,他效力的朝廷是以满洲贵族为统治者的大清王朝。因此,他必须要认真研究乾隆皇帝的心理,投其所好,他也必须要依据乾隆皇帝的好恶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有这样,他才能赢得乾隆皇帝的赏识和重视。因此,刘统勋所能够做到的,无非也就是为乾隆皇帝“立德、立言、立功”添光增彩而已。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在“立德”方面,刘统勋做得最为出色的是下面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清代新任命的地方大员,总是自带一批亲信,以备日后任用。而这些亲信往往形成私党。刘统勋为改革这个弊端,上书朝廷,建议今后一律停止地方大员自带亲信的这种作法。这个建议得到乾隆的批准,并交吏部实行。    
    第二件事,有一次,户部上奏,说各省州县管理钱粮库的官吏多不尽职,弊端甚多。乾隆皇帝当时考虑,还不如将不尽职尽心者尽行罢免,而以笔帖式(秘书)代为管理仓库钱粮。于是,乾隆皇帝找来刘统勋,与他商议此事。刘统勋沉默再三,回复乾隆皇帝说:“我老了,一时间也没有什么好注意,您容我回去思考之后再给您一个准确的答复吧。”    
    第二天,乾隆皇帝又召见刘统勋。刘统勋给他提出了如下建议:州、县官员是老百姓的父母官,只要他们能够为百姓效力,那么仓库之事自然可以解决,不必将各省州县管理钱粮库的官吏尽行罢免。总之,他的核心意思就是不要因噎废食。乾隆皇帝点头,很是认可刘统勋的看法。    
    第三件事,有一次,刘统勋监督河南黄河工程。一天晚上他走出驻地,微服巡河岸,看见几十个用大车送秫杆的老百姓,都露宿在河旁,人和牲畜都疲惫不堪。刘统勋发现有人和孩子相对而泣,便惊奇地询问是怎么回事。那群人中有人回答道:“我们是某县的老百姓,离这里有三天的路程,奉县官的命令,运送秫杆到这里。可是负责收料的某官员,每车索钱数贯。钱拿不出,料便不能入。我们都是穷人,哪里来的钱,在这里滞留已近十天,所带的盘费已花完,打算逃跑,又走不了,所以在这里哭泣。”刘统勋听后半信半疑,然后灵机一动,告诉他们:“我也是来送料的,与某官手下人是老相识,一会便将料缴完,现在我去替你们代缴。”说完便赶起一辆车前去。    
    到了收料场,刘统勋拜见了该官员。这个官员见他面色细润,衣着整洁,便断定他是乡间富绅无疑,于是加倍索取十余贯钱。刘统勋略与争辩,某官员便大发雷霆,命令随从挥动皮鞭将其驱出,并将其牛车扣留。刘统勋一见某官员的所作所为,比老百姓反映的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便急忙赶回驻地。他一面命随官手持令箭绑某官员前来,一面召集管治河工程的官员开会。不一会儿,某官员被押至,刘统勋略加审问,即令推出候斩。管治河工程的很多官员长跪为其请罪。过了好久,刘才命令将其押回,以大杖打了他数十下板子,然后戴上重刑具,沿河示众。各料场官员闻讯惊恐万状,从此,他们对来料随到随收,再也不敢欺负老百姓了。    
    在“立功”方面,刘统勋做得最为出色的是第二次大、小金川战役。要弄明白这第二次大、小金川战役,首先我们得搞清楚一个名词的含义——土司制度。明清时期,我国中央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一种名为“土司”的机构,并且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其首领,称为“土司官”。“土司官”与普通官吏最大的不同点是,“土司官”是可以世袭的,而普通官员则是有任期的。“土司官”对于本辖区内的行政事务有自主权,但要按时向朝廷交纳贡赋,调兵从征,职位的继承必须取得朝廷的批准,这就是土司制度。由于土司可以世袭,因此往往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对地方进行统治。1726年,雍正帝采纳大臣鄂尔泰的建议,在西南广大地区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称为“改土归流”政策。但是直到乾隆年间,在四川省西部的金川地区,也没有实行“改土归流”政策,也就是说,这一地区仍然由土司管理。    
    早在1747年的时候,大金川的土司莎罗奔未经过清朝政府的同意,就趁机兼并了小金川。结果,乾隆皇帝派大军打败了莎罗奔,恢复了大、小金川地区的原状。


第一篇  刘墉——天地之间有杆秤名门之后:刘墉之父刘统勋(2)

    1758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的侄子郎卡即位后不断滋事,恃强欺弱,对抗朝廷。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有了前一次用兵大、小金川的经验,决意再度用兵大、小金川,武力解决问题。刘统勋考虑到金川自然条件恶劣,曾建议改用政治手段也就是恩威并施的办法加以解决。但是,乾隆皇帝没有听从刘统勋的正确意见,仍然在1773年对金川地区用兵。结果,果然不出刘统勋所料,前线传来战败的消息。此时的乾隆皇帝“烦懑无计”,不知道是该“用兵”,还是该“撤兵”。他急急忙忙召来刘统勋,问刘统勋朝廷今后应该怎么办?刘统勋考虑到连年用兵,双方损失都很巨大,不如一鼓作气,彻底平息金川动乱,解决土司制度,因而答曰:“日前兵可撤,今则断不可撤。”并推荐大学士阿桂接任原来的将领,最后取得第二次大、小金川战役的胜利,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也成为了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中的一个。    
    在“立言”方面,刘统勋做得最为出色的是编纂《四库全书》一事。乾隆皇帝作为中国历史长河中一位赫赫有名的圣主,作为“康乾盛世”的缔造者,尤其懂得思想统治与文化事业的重要。    
    在乾隆皇帝继位之初,就开博学鸿词科,扩充科举取录名额,搜罗天下人才,为他的治国效劳。同时开馆修书,先后完成了典章制度的史籍《清三通》(即《皇朝通志》、《皇朝文献通考》、《皇朝通典》)等一大批史籍的编纂。    
    1770年,乾隆皇帝为了宣扬他的文治武功,进一步笼络天下的文人学子,下决心要编纂一部囊括中国古今图书典籍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