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老子思想批判-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道德,天行健,健而主动,君子以自强不息,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主以中正,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广化。以及地势坤,君子效坤而宽厚,宽厚以载物,顺天化育,德合无疆,柔动也刚,至静德方,安土敦乎于仁的道理是一致的。
——————————
① 《论语·雍也》。
所以,按着天主动,地主静,阳主予,阴主受,阳主刚正,地主宽厚的理论,一切社会伦理道德观点也就顺理而成章了,这就是:为君者要仁,做臣子要忠。主不惠则臣不忠,主不正则臣不敬。为君者,如不能明正教臣以忠正之义,则臣不知中正治国而以事其主。同样的道理,父虽生子而不养,或虽养而不教,不能尽为父之责,则子不知为人之道,为子之义,德行之方,就不可能以人子之道以事其父,而孝敬之。这就是“君不
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的正确义涵。故黄帝强调“观国者,观主;观家者,观父。”至于治国者对待人民,其“父母之行备,则天地之德也”。总归起来,轩辕黄帝的社会道德观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上下有序,主惠臣忠。夫妻互爱,性异相成,阴阳相感,天下和平。居则有法,动则循名,惠慈以爱人,好德而不争。
黄帝之所以重视社会伦理道德建设,是认为在治国之中,德治与法治,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互依互补的。这就是他“刑德相养”的著名理论。
“刑德相养”中之“刑”,泛指法律;“德”之所指,就是社会道德。“道生法”,就是国家制度产生之后,为了保证人类的社会生活公平、公正、有序地不断走向文明化的更高程度,将人类社会生活中必须遵从的客观自然规律,以条文的形式规定出来,以国家机关规范人们的行为,并强制实行之;道德,是学道(哲学)明白了客观自然规律而为心得,以之自省、自律、自制。所以,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是互为影响,本质一致而不可偏废的。其论曰:“天德皇皇,非刑不行;穆穆天刑,非德必倾。刑德相养,逆顺乃成。刑晦而德明,刑阴而德阳,刑微而德彰。其明者以为法,而唯道是行。”①
而老子为了推销其统治术,则既反对以法治国,又反对以德治国,只欣赏自己的“术”治之法。所以,他就说: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
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②
老子为了反对社会伦理道德,在这里又玩起了他一贯使用的随意变换概念的滥招:没有任何因果依据、不符合事物逻辑的直接概念改变,有等于无,无变为有——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接下来,为了提出治国之“上”者,不要提倡“仁、义、礼、智”,又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其本意原是想说明为“上”而治国者,你只要“无为”就能够达到“无为而治”,天下平安无事;自古上行下效,如果为“上”而施治者,你要提倡什么仁义道德,那么,接受统治的为“下”者也跟着提倡,他可就“有以为”了。如此,统治者的提倡有为就会无以为,而受统治为之,则“有以为”,他就有可能“犯上作乱”天下就要大乱了!如此老子就推出了他下面的主张:
——————————
① 《黄帝经·十六经·姓争》。
②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老子为反对礼义教化而行诡辩,早已陷入逻辑混乱之中: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无变有)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有变无)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无等于无)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有等于有)
这证明,老子根本就没有学懂、弄通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体系,而是利用其“国家图书馆长”之便,读了一些古典,特别是《黄帝经》,然后抄袭《黄帝经·道原经》的一些哲学用语,机械地理解“四时日月,星辰云气,跂行蟯动,带根之徒,皆取以生,道弗为少。皆反焉,道弗为多”句中“皆反焉”三字,将中国古典哲学简单化地理解为唯一的一种“物极必反”规律,而强作“道德”之说,公开反对黄帝的一系列治国理论。然而,“道也者,通乎无上,详乎无穷,运乎诸生。是故,辩于一言,察于一治,攻于一事者,可以曲说,而不可以广举。”①学之不通,知之不精,强以为圣,只能自吹,曲说,强辩,乃至游戏语言,玩弄文字技巧,不陷入一系列的逻辑混乱之中,岂不怪哉?
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是博大精深的。其之所以博大,是由于其有着一个阴阳异性相引、同性相斥,一个相对的一系列不同客观自然规律的论证,以及天道、地道、人道、时变的思想理论体系;中国古典哲学之所以精深,是由于其每一个理论观点都是从客观自然规律的深入研究、系统总结之中提出来的。因此,每一个观点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其诸种观点之间亦是相互制约的,故不能作随意性的胡乱解说。
—————————
① 《管子·宙合》。
而老子不懂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体系,将中国古典哲学在一定条件下的“物极必反”规律,看作是自然界唯一的、普遍的事物规律而作解说,除此之外,其它阴阳异性互感、互引、互动、互交、互渗、互根、互依,以及同性相斥、竞争、量变引起质变、时变、数度、睽违、和合为一,乃至天道、地道、人道,随着时变而体现出来的互为影响、制约关系都统统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老子一书为了反对黄帝的一系列治国理论,强为之说,强为之辩,充满了诡辩式的谎言与文字游戏,也就成其为一种必然了。
中国之所以成为悠久的礼义之邦,文明古国,就是重视礼义教化之功,并形成制度的结果。反对礼义,叫嚷要“攘臂而扔之”!其暴露出的,不正是一付反对社会文明的嘴脸么?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今天,反对礼义道德的提倡,难道还不是一种反动?
第十一节 在法制上的不同理念
在现代社会,人们逐渐认识到,民主与法制是推动一个社会文明有序地向着更加文明、公正、科学社会前进的两大法宝。这是一种人类对于社会发展,从客观规律上进行不断研究、总结,达到理论认识上的一种升华。
人类,也同其他动物一样,具有结群性,这是因为只有靠群体组织的形式,才能够有效地不断克服人类生产、生活方面的一个个困难,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社会财富,来不断地满足人类生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求,这是客观自然规律使其然。
客观自然规律并不是偏爱现代人类,现在才出现的。而是在地球上还没有人类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甚至在地球也还没有诞生以前它就存在了。这是因为,客观自然规律是由物质所具有的物理性能特点所引发出来的,所以,在宇宙中,自从有了物质存在的那一刻起,就存在着客观自然规律了,客观自然规律是与物质存在共始终的。
所以,人类社会从其一开始,就是在客观自然规律的作用下而产生和发展进步的,中国人,在其古典哲学理论研究中,也早就认识并阐明了这一点:“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①
人们对于客观自然规律的研究、探索,认识、总结,发展为一种人类的认识理论,也同样不是现在才产生的,而是人类在其社会生存的发展的进步过程中,在原始社会里就存在了。现在,有些历史学家所津津乐道的所谓图腾崇拜,就是原始人类对于客观自然规律探索、特别是对于人类起源探索的一种历史进程标记,只不过,这是一个没有走向哲理思维时代的标记,是人类对于自然界及人类社会无处不在的客观自然规律的作用有了明确的感知后,但仍然在黑暗中摸索的里程标记。而人类一旦从这种对于客观自然规律的探索中,经过不断的研究、认识、总结、提高,创立出了一种人类对于客观自然规律的认识理论,人类社会便走出了思想认识的在黑暗中摸索过程,进入了人类思想认识上的文明时代。而在中国的历史上,“文明”一词,最初就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中的专用名词,所以,它首先见于《易》经,首先表述于一种社会治理与教化下的状态。
人类社会生活既然具有同其他动物别无二致的结群性,而且随着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发展进步,这就需要有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的社会生产组织与分工,这种越来越加繁复的组织与分工,就涉及到了智慧、体力、劳动、贡献、利益、资源、权利分配与整合等方方面面的管理与调整,以使社会生产、生活公平、公正、合理、科学,从而使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利益分配诸方面呈现出一种公平有序性。这就是社会的治理问题了。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社会的组织、管理,可以说是走过了两个阶段,一个是为人治,一个是为法治。人治阶段一般表现于原始社会中,以及文明社会的初始阶段。法治是在人治基础上的一个提高。而法治,又有一个以统治者的主观意志制定法律治理和以一切社会事物所存在的客观自然规律制定法律进行治理的重要区别。
—————————
① 《周易·序卦传》。
现在,我们在学术上所言的“人治”,事实上就是指人类社会进入有了法律之后的一种特定社会制度下的状态:即统治者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制定法律而行治理的状态。因此,这种所谓“法治”,在主体上是统治者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和需要而行立法,由此,此种法律就具有简单性、不科学性。同时依统治者的主观意志及需要立法,这种法律就会又依统治者的不同意志、不同需要而变化,就会导致法律存在不稳定性。更加重要的是,以“人治”为特点的法律,表现出强烈的权术性。由此,人们又称这种所谓的“法治”为“术治”。
人类社会真正的法制,其法必须是依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各个层面事物中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由专家、学者、人民和治国者共同研究,讨论,不断修改而行制定出来的,而是不以任何个人、组织、团体、阶层的部分人士的主观意志而行制定,并以此而形成一种重要的社会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