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剑桥中国隋唐史 >

第92章

剑桥中国隋唐史-第92章

小说: 剑桥中国隋唐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企图把李光弼和郭子仪赶出河北。阴历五月二十九日,两军在嘉山遭遇,摆 
开阵势进行大战。叛军一败涂地,伤亡甚众;史思明幸免于难,逃往定州, 
李光弼跟踪而至,把他围在定州。 
     从此,河北的许多州又群起反对叛乱的刺史,倒向勤王军一边。安禄山 
此时处境最为困难。他既不能进入关中,又不能向南面突破;他已经丧失了 
大部分兵将,同时勤王军一占领河北,就会切断他与北方的联系。他经过认 
真的考虑,干脆放弃洛阳,退回幽州老巢。 
     朝廷这时处于有利的地位,因而出现了能在几个月内平定叛乱的良机。 
但宫廷的阴谋决定了事态朝相反的方向发展。杨国忠的地位日益不稳,因为 
反对杨国忠及其党羽是安禄山自己谋反的公开辩词,也是倒向叛军的许多变 
节行为的理由;所以潼关主帅哥舒翰拥有的左右一切的兵权使他有如芒刺在 
背。杨国忠的敌人曾企图说服哥舒翰,希望他或是请求将杨国忠处死,或是 
干脆把他杀掉。哥舒翰拒不听从这类建议;但杨国忠却在主力军后面部署了 
两支军队,名义上作为万一潼关失守时的第二线,但实际上是保护自己免遭 
哥舒翰可能发动的打击。但哥舒翰要求这两支军队应置于他的全面指挥之 
下;六月初,他把他们的一个将领召至大本营后斩首。杨国忠的地位比以往 
任何时候都更加不稳了。 
     奏报此时开始传到朝廷,说面临潼关官军的叛军已经兵力空虚,他们已 
被削弱和筋疲力尽。玄宗命哥舒翰发动正面攻击,夺取陕州,进而收复洛阳。 
哥舒翰非常正确地加以拒绝,说他的军队的防御地位固若金汤,而叛军在其 
他几条战线则节节败退。他得到河北的战地指挥官李光弼和郭子仪的支持, 
他们正准备北上打击幽州的叛军老巢。但杨国忠力促玄宗迫使哥舒翰进攻; 
宦官使节们带了玄宗的个人命令前往哥舒翰的大本营。哥舒翰除服从外别无 
其他选择,无可奈何地命令部队转守为攻。阴历六月初七,他们在黄河河岸 
和群山之间的狭隘地带遭到叛军的伏击,被彻底击败。至阴历初九,叛将崔 
乾佑已占领潼关,从此在他的部队和长安之间无险可守。带了少数人马在战 
斗中逃生并企图组织残部负隅顽抗的哥舒翰被自己的部下所迫而向安禄山投 
降。 
     哥舒翰部下有人在初九来到长安,向玄宗报告了危急的局势。玄宗召集 
大臣们商议,杨国忠建议玄宗退到四川,因为他已命他的家乡剑南道(四川) 
的副使在那里准备了避难地以备朝廷应急之需,还因为叛军实际上是攻不破 
那里的。阴历十一日和十二日,大部分官员和许多平民已从长安逃往山区和 
周围农村。当一小批官员在阴历十三日上早朝时,他们发现玄宗已带了精心 
挑选的护卫骑兵星夜秘密出逃,只有杨国忠、少数高级大臣、杨贵妃及其亲 
属、几名皇室成员和几名玄宗的贴身宦官随行。大部分高级官员和许多皇族 

… Page 280…

都被遗弃在京师。 
     玄宗是在非常艰苦的情况下从长安出逃的,护送的士兵桀骜不驯,他们 
对造成潼关祸灾的罪魁祸首杨国忠特别怨恨。阴历十四日,玄宗一行抵达马 
嵬驿,他们在那里遇到一批挡住杨国忠之路和开始向杨诉说缺粮之苦的吐蕃 
使者。有些护送士兵指控杨国忠与外番策划叛国,就群起而攻之,把他和他 
的家属杀死。秩序暂时恢复后,护送的将领要求玄宗还应处死杨贵妃。完全 
无能为力和听凭哗变部队摆布的玄宗别无其他选择,无可奈何地命他忠诚的 
大宦官高力士把她绞死,这样,护送的士兵才被安抚下来。 
     随着杨国忠及其家属之死,一场就玄宗四川之行是否适宜的争论同时出 
现,因为四川被杨国忠以前的支持者所控制。有人建议玄宗应撤往西北或太 
原,去集结支持力量;还有人则建议他们应回长安 (它直到阴历十七日才被 
叛军占领),准备困守。但玄宗已决心去四川避难,于是决定继续前往成都, 
同时皇太子被说服留在关中,以便在北方集结和组织抵抗力量。皇太子带领 
2000人的一小支护卫部队以急行军首先抵达关中西部的原州,然后前往朔方 
镇大本营所在地灵武 (灵州,今宁夏省银川),于阴历七月九日抵达该地。 
三天后,他在官员们的劝说下僭越帝位。史书上称他的庙号为肃宗。 
     肃宗立刻开始在关中组织勤王军 (除了长安周围的渭水流域地区,该道 
的大部分仍在勤王军手中),并开始从回纥、吐蕃、在塔里木甚至远及拔汗 
那的几个保护国那里召集支援力量。 
     得到上皇称号的玄宗这时仍在赴四川的途中,对所发生的这些事情毫不 
知情。他在阴历七月二十八日抵达成都,随从减少到1300人,然后举行了建 
立流亡朝廷的仪式。直到阴历八月十二日,通告肃宗僭越行为的使者才抵达 
成都。被杨贵妃之死受到内心折磨和弄得筋疲力尽的年迈的皇帝毫不犹豫地 
同意了此事,于是在阴历十八日派自己的大臣们随带皇权的象征物前往肃宗 
的大本营。唐代最漫长和最光辉的玄宗之治到此结束。 
     玄宗在成都留到757年阴历十月,这时已是在郭子仪从叛军手中收复两 
京以后,肃宗把他请回长安,迎接时礼仪隆重。他开始住在他喜爱的兴庆宫, 
后来在760年阴历七月,他搬入皇宫内,这可能是因为朝中还有许多人效忠 
于他,他可能作为党派阴谋的中心人物,对他的继位者构成潜在的政治威胁。 
他死于761年阴历四月,享年77岁。 
     本章的叙述大量取材于新、旧《唐书》和司马光在11世纪作的《资治通 
鉴》所描述的大事。重要的是,读者必须注意某些情况,其中之一是这一时 
期的历史编纂在材料上影响我们对事件的理解。《旧唐书》(成书于945年) 
提供了几乎这一时期的全部基本材料;《新唐书》(成书于1060年)使用某 
些遗闻轶事加似补充;《资治通鉴》(成书于1085年)则对它们进行了重新 
整理和严谨的批判性的鉴别;《资治通鉴》编者当时掌握的某些材料已经散 
佚。 
     但关于756年以前的时期,《旧唐书》的编者不过是完整地转载了柳芳 
在759年完成并上呈肃宗的最后一部唐朝国史。他们没有什么其他材料,因 
为史馆所藏关于唐朝以前几个皇帝在位期的官方档案,包括起居注、实录以 
及较早的国史,都已在756年安禄山占领长安期间被付之一炬。 
     在这场浩劫后幸存下来的唐王朝前期的唯一主要记载是史官韦述作的一 
部国史稿。这部史稿记述的确切时间范围还不能肯定,但它几乎肯定叙事至 
741年 (开元期最后一年),如果不是更早的话。玄宗朝的早期在他在位时 

… Page 281…

  已分别被记载在《今上实录》和《开元实录》中:前者共20卷,于8世纪 
  20年代在张说和唐颍的指导下编成;后者共47卷,在742年以后某个时期 
                                                                   ① 
  编成。《开元实录》特别被提到,说它已毁于756年的大火,但由于韦述于 
  8世纪30年代已在史馆工作,他可能已使用这些材料来编写他的国史稿。 
       当柳芳在758年奉命撰写国史时,他可能已掌握一部根据早期实录写成 
  的玄宗朝早期的记载;这些实录由于是在玄宗在位时所写,它们一定是以赞 
  誉的语气写出来让他过目的。为了完成这部直至756年的历史,柳芳的工作 
  十分困难。大部分材料已经散佚,无法寻找;我们知道,在8世纪60年代曾 
  有编一部玄宗朝新实录的企图,但大部分文献已经无法找到。此外,柳芳是 
  在政治形势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写作的。他在新帝肃宗的指使下撰写,而肃宗 
  已通过明目张胆的篡位而把玄宗废黜,所以需要把他父亲在位的最后几年说 
  成是一个行政不当的时期,以便为他的行为提供道义上的理由。但同时玄宗 
  本人仍在世,他后期的几个为首人物仍在活动和掌权。安禄山发难的这场叛 
  乱仍未解决;柳芳本人的地位也很不保险,他因在756年附逆曾被处以流放, 
  之所以匆忙地予以缓刑,是为了让他从事历史写作。 
       我们知道,柳芳所写的历史在送呈肃宗过目时受到严词批评。760年后, 
  于休烈(他补上了肃宗本纪)和令狐崱允犯遄髁艘恍┬〉男薅A急救恕
  并不满意,于是又改弦更张,私下编写了《唐历》一书(现已遗佚),在书 
  中增添了一些细节。 
       但柳芳的760年的国史基本上被《旧唐书》的编纂者吸收到他们所写历 
  史的早期部分之中,而且大部分是逐字照录的。因此,关于玄宗时期的记载 
  内容是不均匀的。约在741年前,它有充分的文献依据,而且一般地是颂扬; 
  他对玄宗的最后若干年则材料较少,语气特别带有批判性。这种不平衡不但 
  明显地表现在本纪中,而且也表现在列传中。8世纪40和50年代的许多高 
  级官员的传记都很简短,而且材料很少。其他的官员根本没有传记。朝廷中 
  活动的主要人物都没有留下可与张说和张九龄的文集相比的详尽的个人文 
  集,以解决正史中玄宗最后年代缺乏材料的问题;二张的文集使我们能够非 
  常详尽地填补8世纪20和30年代的历史空白。 
       因此,在对玄宗时期进行研究时,我们就处于只能依靠不充分的材料的 
  境地,而且编写他历史的客观情况也使这部历史的可靠性受到怀疑。如同所 
  有前人所做的那样,我在这一章重新展示了柳芳提出的办法,即把整个玄宗 
  时期分成三个阶段:一、政权巩固时期;二、日益受到宫廷紧张形势妨碍的 
  积极参政时期;三、玄宗不再起积极政治作用和朝政被李林甫和杨国忠控制 
  的最后一段时期。但读者应该记住,柳芳的记载是奉命为强制性的政治目的 
  撰写的,写作的情况又非常特殊和困难。我们永远不能了解8世纪40和50 
  年代许多大事的幕后真相,这是因为材料干脆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我们 
  至少应该认识到在我们掌握的史料中存在一些应予说明的问题。① 

① 《唐会要》,卷63 第1095 页 (于休烈奏议)。 

… Page 282…

                     第八章 中唐和晚唐的宫廷和地方 

       8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出现的强有力的地方分权体制是755至763年安禄 
  山之乱的直接后果。在唐朝成立以后,这场叛乱无疑是唐王朝史中最重大的 
  事件。叛乱把一个集权、富饶、稳定和辽阔的帝国搞成斗争不休、不安全和 
  分裂的国家。历史学家早就认为它是唐朝史的一个转折点;在近几十年中, 
  它甚至被认为是整个中国史中的一个大转折点。不过在叛乱本身及其后果之 
  间存在着明显的不相称。虽然这种大内乱必定产生严重和深远的后果,但是 
  难道一件基本上是军事的事件会造成把唐王朝截然分成前后两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