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掠影-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景致,我在博纳停了下来,然而,即使不曾停留,我所看到的那点景色几乎都可以看到。那是一个昏昏欲睡的勃艮第小镇,古老而成熟,街道曲曲折折,远景总是倾斜,屋顶很陡,青苔遍布。圣灵医院是这儿的主要名胜,当地人索性叫它做“主宫医院”,由勃艮第主持尼古拉·罗兰于1443年落成。它由圣灵修女会主管,是威望最高,气派最大的医院之一。临街的正面虽然古朴,却相当引注目——一堵简朴的没有窗户的墙,上面是石板大屋顶,简直像山一样陡峭。屋顶上跨坐一座石板盖顶的高高尖塔,我到达时,在那儿听到了我听过的最美妙的钟声(愿它倒霉,我很快就会予以解释)。院门上方有个高大的带有古典意味的天篷,没有支柱,拱顶漆成蓝色,上面缀有金星。(这个天篷,实际上,整个建筑,都刚刚经过翻修,有古典意味的医院焕然一新,十分整洁,但仍然赏心悦目。) 《最后的审判》这幅名贵的油画是这个地方的珍藏。有人说是出于约翰·凡·爱克的手笔,有人又说是罗海·凡·德尔韦登的真迹——是在15世纪尼古拉·罗兰送给医院的。 但是,让我气馁的是,我从一位善解人意、而又不肯通融的看门人那里得知,在两趟火车之间,我的剩余时间必须在博讷度过——我在火车站吃早餐无端端浪费了半小时——恰好就是一天中那件珍藏不让人参观的一个小时(修女们的开饭时间,而那幅画就挂在食堂里)。刚才我傻乎乎地倾听的钟声就是宣告这段让人白跑一趟的间歇的来临。因为这个规定是绝对的,所以我的遗憾则是相对的。因为自从我“考察”过这幅画之后,回想起来总叫人欣慰。克劳和卡瓦尔卡塞莱非常肯定地认为它是罗海·凡·德尔·韦登的作品,并在他们的《佛兰德斯画家》中提供了一张低劣的小小的样图。我还从他们那儿得知——对此我过去一无所知——方正沙龙里那幅杰出的约翰·凡·爱克的作品中,画着一位名流(此人的原型就是勃艮第主持、博讷医院的创始人尼古拉·罗兰)在圣母马利亚面前跪拜。我能够看到的只是医院的庭院和两三间屋子。那座庭院由于有高高的屋顶,有尖尖的山墙和尖塔,有木廊,有古井,还有一些熟铁建造的精制的上层建筑,因此是一个写生者能够大显身手的地方。它看起来不像法国建筑那样,充斥着一种堂皇工整的情调,倒像佛兰德斯或者英国建筑。勤杂工带我参观了一楼的两间屋子,应该让写生画家到这里来,因为这种房间展示出了一些难以抗拒的画面。其中一间规模很大,像座17世纪的舞厅,用精致的“材料”粉刷过,里面摆满了病床,病床都罩了深红色的帷布,这是慈善病床的传统装饰。修女们身穿有白色亚麻布大头巾的白色法兰绒长袍,在当中穿行。另一间是个奇怪的大屋子,最近装修得金碧辉煌。它又高又长,有一个镀金彩绘的筒状屋顶,屋子的一头——也就是我被带进去的那一头——似乎是用作礼拜堂,因为两个白衣修女正跪在一个神坛前面。这一部分被红色帷幔同更大的一部分隔开;可是那勤杂工掀开一片帘子让我看了其余的那部分:那里有一条狭长壮观的景观,作为病房,里面放着一排排挂红帘幕的病床。我的向导说:“C’est l’heure de lalecture”〖ZW(〗法语:该读经了。〖ZW)〗。一群康复中的病人——我看见的病人全是女的——把一名修女围在中间,光能看见她白色的头巾角在她们的头上微微点了一点。她柔和的声音隐隐约约传到我们的耳朵里,自高处下来,带着一点儿回声。我不清楚这虔诚的修女在诵读什么——恐怕是本很枯燥的书——但整个地方色彩缤纷,充满了富丽堂皇的传统气派,我觉得值得冒险听一下。然而,我还是满怀着那种常常令有眼光的游客觉得恼火的失意感离开了。在余下的时间里,我在博讷随处逛了逛,我看了看了小广场上数学家加斯帕尔·蒙热的雕像(法国还没有一个广场小到摆不下一位名人的肖像的);看了看主教堂的那道精美古老的门廊——在大革命中被洗劫一空;甚至还看不看一个颇具勇气但神色凄清的小博馆里少得可怜的收藏品——一部分是由当地一位收藏家赠送的。博物馆被安置在一座小小的镇公所里。我从博讷带走的是一种如秋日般的淡淡的印象——某种微布锈迹但又倍感亲切的感觉,仿佛一只褐黄色的甜梨的味道。
第四部分第戎
很好,在第戎我的短暂的旅行将要结束了。因为我发觉,从诗情画意处着眼,第戎并无多少可取之处,这使我颇为懊恼。这并非什么大事,因为到此为止,我已经使自己的命题获得充分的证明——就是我一开始提出的那个命题:假如巴黎就是法国,但法国了绝不是巴黎。所以要是说第戎包含着大量的遗憾,我也觉得能够应付得了。我也该反省反省了,由于有过种种失望,总的说来,我只能自责了。这些失望往往是我无法洞悉的种种力量促成的武断的成见酿成的后果。不管怎样,我都愿意开门见山地说,勃艮第的故都缺少特色,它达不到要求。它古老,狭窄,曲曲折折,完全听之任之了;然而它并不高大巍峨,很难想像它是勃艮第故都该有的面目。它有一些曲曲折折的远景,有一些布满青苔的屋顶,有一些凸出的门面,有些灰头土脸的旅馆,如此看来前几个世纪,它们还目睹过不少好日子——比如说,上个世纪,在那个天性乐观的布罗斯院长(布罗斯院长,全名为查理·德·布罗斯(1709—1777),法国学者和政治家,生于第戎,1740年起直至去世任勃艮第议院院长。——译者注)当政时期,他的《意大利来信》提供了有关第戎的一些杂闻轶事。可是,就再没有别的了。我说话的口气正如这么一个人:出于某种他现在回想不起来的理由,他未曾去参观名闻遐迩的莫伊兹井--一口装饰着那位希伯莱立法者的雕像的古池。 勃艮第公爵们的故宫很早就变成市政大厦了,它展示出一副正面,两座厢房,造型生硬却不够气派,这都是18世纪初的建筑,前面有一个宽敞干净的庭院,铺地的石头仿佛经过流水冲刷过一般,对面还有一座半圆形的小广场,它看起来极力要显得对称,可惜又未能做到。不过故宫还有一个展品丰饶的足以同都城般配的大博物馆。馆里的明珠要数故宫的大宴会厅,这是当地为数不多的特色之一,基本上维持了原貌。它极其高大,屋顶装着古老的房梁和檐口,一头被一个硕大的哥特式壁炉台占据,那壁炉大到不只能烤一头牛,而是足以烤一群牛。菲利普—勒—哈迪和让—桑—玻尔的两座陵墓安置在这座触目的大厅中央,墙壁上满缀比较贵重的装饰。这两座陵墓的总体效果富丽堂皇,但引人之处相当有限。之所以有限,是因为我们今天看到的东西是移植过来的,并且残缺不全。这两座陵墓原本是安置在已经荡然无存的一座教堂里的,后来大革命中遭受破坏、失散之苦,现在又将找来后拼凑到一起的残骸重建复原。拼凑工作做得非常漂亮;又在上面镀上金,涂了鲜艳的颜料;整个成果很讲究艺术性。然而丧葬形象的魔力一经破除,永远也还原不了了。此外,这两座陵墓装饰得极其华丽。 第戎令我最为高兴的东西就是那座古老的小公园,那是一座迷人的公园,离城有一英里光景,我是沿着一条悠长笔直、秋意浓浓的大道走向那里去的。那是一座上个世纪的法式花园——一个可爱古老的所在,具有小块小块的碧绿景致,小径和圆形空地,那里一切都十分和谐。我到那儿大概是晌午时分,连一个人影也没见到,尽管我本来希望可以见到布罗斯院长。公园的一端是一条小河,看上去更像一条水渠,河对岸是一座老式别墅,紧靠岸边,它有一座自己的法式花园。这边有一条长凳,我坐在上面,留连了很久;因为这恰恰是我所喜欢的那种去处。这也正是我的短游的尽头。在搭乘快车去巴黎前夕,我坐在那里反复思索着这种念头;公园里天色渐暗之时,我欣赏过的某些景物的图像却变得越发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