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九大阶层调查-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改革开放后深圳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4)
上述单项变化并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形成一条有机联系的链条,相互促进,表现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合力作用。
二 深圳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轨迹
从1980年开始,深圳的社会分层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有的刚性结构不断消解, 弹性结构逐渐建立;工人阶级分化了,有了新的时代特点;农民阶层在特区销声匿迹了;经理阶层等新阶层破土而出了;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等曾经存在过的阶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崭新的面貌,与现代市场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已经呈现在人们面前。
(一)人口变迁
人们参与社会首先受其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的影响,人口因此构成了社会结构的最基础部分。现代化不只是物质层面的巨大变革过程,人的现代化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1。数量变化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根据人口学中人口迁移的推力拉力理论,人口迁移中的流动行为,是地区间推力和拉力作用的结果。作为经济特区,深圳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劳动效率高,工资水平大大高于内地,极具投资与移民价值,吸收着大量人口前来经商和从事其他经济活动。在20世纪80年代,深圳第二产业,尤其是“三来一补”工业迅猛发展,吸纳了全国各地大量的从业者,人口急剧增加,全市常住人口从1979年的31。41万人增加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35。19万人、1989年的191。60万人,10年间增加了160。19万人,年均增长19。8%。社会劳动者人数也由1980年的14。72万人增加到1985年的32。61万人。20世纪90年代人口年均增长率仍达8。0%。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登记人口突破200万大关,其中社会劳动者增长迅猛,突破百万大关,达109。22万人。1993年底,总人口突破1991年制定的2000年300万人口计划指标,社会劳动者人数达209。74万人。1999年总人口突破400万大关。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人口为700。84万人,其中常住人口达432。94万人,20年人口总量增加21。6倍。人口过度膨胀,成了中国人口增长最迅猛的城市。
资料来源:深圳市统计信息局编:《深圳统计信息年鉴2001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2。结构变化
第一是户籍结构变化。从创办经济特区开始,由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深圳涌现,劳动力需求十分迫切,深圳采取了以增加暂住人口的办法来缓解经济发展与劳动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因此,暂住人口成为深圳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1979年全市人口31。41万人,暂住人口只有0。15万。此后,不同户籍状况在全市常住人口中所占比重变化较大,其中户籍人口所占比重缓慢上升,到1999年末户籍人口为119。85万,所占比重为29。58%,暂住人口以翻几番的速度上升,由1979年的0。15万上升到1999年末的285。29万。200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32。9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24。92万人,暂住人口308。02万人,户籍人口出生率14。8‰,死亡率2。55‰,自然增长率12。13‰。户籍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00。15万人,农业人口24。77万人。
资料来源:深圳市统计信息局编:《深圳统计信息年鉴2001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不同户籍状况人口的构成在特区内外差异较大。1980年特区内户籍人口大大高于非户籍人口,但只过了5年,到1985年特区内非户籍人口就超过了户籍人口。此后, 特区内户籍人口增长缓慢,暂住人口增长很快。1999年特区内户籍人口748077,占常住人口的39。33%,特区外户籍人口450391,只占常住人口的20。95%; 2000年末特区内常住人口78。32万人,特区外46。60万人,特区内126。98万人,特区外181。04万人。
第二是年龄构成。深圳是一座年轻城市,1990年全市人口平均年龄25。3岁,人口年龄中位数是21。59岁,比广东省人口平均年轻3岁,其中20~30岁的人口接近总人口的一半,1996年达到总人口的48。98%,在全市常住人口中,年轻人口增多,人口平均年龄有所下降,人口年龄中数组仍在20~29岁,1997~1999年连续3年都占总人口的35%以上,常住人口平均年龄分别是27。41岁、28。8岁和28。65岁,而暂住人口平均年龄更低(见表2…12) 。 2000年全市按普查标准时间登记的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59。57万人,占8。50%;15~64岁的人口为633。47万人,占90。39%;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7。8万人,占1。11%。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6。1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下降了1。1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7。24个百分点。年轻人的层次也非常鲜明,知识偏极现象严重,一类年轻人文化程度较高,另一类则是靠年龄和体力取胜的人,这既是市场经济选择竞争的结果,同时,这一结果又是激烈竞争的催化剂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口数量近几年迅速增加,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当年来深圳的拓荒者们现在已迈入了老年人行列;二是更多的老年人从内地来深圳和子女团聚养老。
改革开放后深圳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5)
资料来源:《深圳统计信息年鉴2000年》,第90页。
3。人口素质变化
20年来深圳人口受教育程度的趋势是,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增加的幅度最大,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口比例明显下降,说明深圳人口整体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深圳市总共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3000多人,只占总人口的0。8%,而文盲则占15%。随着大量的大学生、干部、科技工作者、文化教育工作者进入深圳,人口成分和文化素质构成逐渐发生了很大变化。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4。5%,文盲则下降至总人口的4%,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总人口的67%强。1998年底,深圳市干部总数约30万,是1979年干部总数的46倍,大专以上学历干部共计13。64万人,其中博士0。12万人,硕士1。34万人,国家和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业技术人才156人,全市干部平均年龄34。5岁
《深圳特区史》,第571页。
。 同时,调入员工的文化水平逐年提高,以1979年和1997年两年的数据比较,初中文化由60%降到41%,中技或中专以上学历由15%提高到58%,单调员工中技或中专以上学历的比例增长更高快,由18%提高到67%。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深圳6岁及6岁以下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77年, 接受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56。49万人,占8。06%;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156。55万人,占22。34%;接受初中教育的365。63万人,占52。17%;接受小学教育的84。34万人,占12。03%。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数变化如下: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由4467人上升为8060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19194人上升为22338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43528人上升为52170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由21589人下降为12034人;文盲人口7。62万人,粗文盲率由4。02%下降为1。09%,下降了2。93个百分点(见表2…13)。到2000年底,全市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人才达67。21万人,年均增长11。67%;每10万人口中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数11000人,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前茅。全市人才队伍平均年龄30。7岁,其中30岁以下的占52。42%,显示了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人才在三次产业的分布结构比较合理,分布比重分别为1。44%、49。08%和49。48%。深圳已成为重要的区域性人才集聚中心,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上实现了良性互动。
资料来源:《深圳统计信息年鉴2000年》,第92页。
资料来源:深圳劳动局编:《深圳劳动年鉴1979~1997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8,第525页。
深圳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原因有:一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在人口政策上从整体上逐步提高对调入人员的文化层次、素质的要求。深圳的市外调工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9~1987年,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大,是劳动力总量初期扩张阶段,调入员工由初级工为主,基本条件要求相对宽松,招调人员由劳动部门或者用人单位组织,进行基本的的文化知识考试。第二个阶段是1988~1994年,深圳的产业结构逐步向技术、知识、资金密集型产业过渡,调入员工由初级工为主,逐步过渡以中级工为主,主要考虑调入员工的年龄、文化、技能等主要条件,从1990年开始实施调入考试制,凡调入的干部职工必须经过政治业务考试,合格者方可调入特区。第三阶段是1995~1998年,深圳处于产业结构的优化阶段,招调工工作逐步转向重点引进本市短缺的中高级技能人才,明确将调工工种分为优先、控制和禁止3种,这标志着调入员工的标准,从企业需要变为既符合企业,又符合社会整体发展要求;调入员工的文化水平,优先工种需求高中以上学历,控制工种要求中技以上学历,部分工种要求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的来源由原来以中小城镇为主,过渡到以大中城市、大中型企业为主,如1997年主要的30个工种由武汉、西安等大中城市和中央省属企业调入的比例,单调员工已达到83%。二是大力引进人才。深圳把吸引人才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1996年市政府决定每年吸纳本科以上毕业生1万名。 有人算过一笔账,这等于深圳又建了8所深圳大学。三是大力发展本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四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高级经理人才市场、科技人才市场和激励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利益机制,使深圳像一个磁场一样,几乎每天都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近万名各类人才在深圳的人才市场流动。五是随着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业的发展,吸收了大批国内外优秀人才,促进了劳动者总体素质的提高。
改革开放后深圳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6)
(二)社会各阶层的变化
1。工人阶级
这个阶级主要指在第二产业从事体力劳动的群体。由于特区内城市功能的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绝大部分企业已经迁到特区外,因此这一群体人数近年在特区内大幅度下降。这一阶级内人员的分化以所有制结构分化为基础,不同的所有制性质造就了不同的工人利益群体,内部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 由单一群体变为多元群体,在劳动技能、工资收入、福利待遇等方面差距比较大。
第一,构成变化。从所有制上看, 改革开放前工人的成分是单纯的,基本上可以用全民所有制企业工人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工人即公有制企业工人概括;改革开放后,除了这两类外,还新增加了乡镇企业工人、私营企业工人、外资合资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工人。比如,建市前,深圳整个经济属于封闭型经济,尚不存在外资内联企业,随着外资企业的增加,1996年外商投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