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年台湾曾发生海军上校伊清枫被杀事件,伊案事涉及台湾海军向法国汤姆森
公司购买拉法叶护卫舰的内幕,由台湾军方一查经年,最后不了了之。伊案所涉及
的台湾军方购武问题第一次由新闻媒体揭露出来,在岛内引起轩然大波,军购弊病
受到各界的广泛批评。今次法国报界的披露使台湾长期存在的购武黑箱问题再次冰
山露角,在台湾岛内又一次引起对军购作业的关注。
2 月22日,法国《解放报》大篇幅独家报道美国与法国情报局正为了法国马特
拉公司向台湾出售飞弹一事而“交战”的消息。当晚,德国电视台和《欧洲新闻》
电视台也报道了美国间谍在法国活动的目的在于阻挠法国向台出售军火计划。
《解放报》引述了“法国官方机密消息”。报道说,法国马特拉公司与台湾军
方在 1992 年 11 月间签署一项价值上百亿法郎、法国列为“国防机密”的合约,
台向法购买幻影式战斗机及所携带的魔法二号飞弹与云母飞弹。合约签署后,美国
方面对向来以美式武器装备军队的台湾竟转向法国采购十分恼火,美国中央情报局
因而千方百计要使这张合约成为废纸,以便台湾回头向美国采购。恰于此时,这项
合约的供方马特拉公司传出一项公司合并计划,美国人于是认为插手此事的机会到
了。
马特拉公司属法国巨商拉加岱尔所有。1992年12月,拉加岱尔因旗下的“法国
电视五台”破产而处境不佳,将所属的两家公司——马特拉飞弹公司与阿榭特出版
公司合并,以马特拉的盈利来弥补阿榭特的亏损。三个月后,美国律师卢夫金代表
美国加州大投资商对两家公司的合并提出异议。卢夫金提出的反对理由中包括了这
项“国防机密”的售台军火合约,他称,两家公司合并时,马特拉公司的股票以2
.6 股对阿榭特公司的1 股,是被低估了。马特拉公司的资产中没有将与台湾的军
售合约计算在内。卢夫金向法国股市操作委员会提出投诉,但后者作出的调查结论
称:“已将该项合约包括在内”。卢夫金无功而返,他如何得知法国这项“国防机
密”的事因法国人投鼠忌器而没有追查。
然而,反对两家公司合并的声浪却越来越大。1993年4 月,法国一个小股东集
团向商业法庭投诉,代表控方的律师是原籍台湾的美国人威廉·李。李威廉是国际
知名的律师,长期为世界第一家私人律师事务所——克罗尔律师事务所工作。他在
法国政界和商界的熟人很多。马特拉公司至此才察觉对公司的攻击源头在美国,便
要求法国情报当局监听李威廉的电话,跟踪他并查他的账户以便确定李威廉的后台。
法国安全局对李经过三个月的调查,指控李为美国情报机构工作。而李代表小股东
集团的投诉也先后被法国股市操作委员会和商业法庭驳回。
不久,一名英国商人突然出面和马特拉公司接触,要求该公司拿出1 .5 亿法
郎来私了此案,马特拉公司拒绝了。法国安全部门对这种美国人十分普遍的行事方
式格外气愤,便将调查李威廉的材料呈送法国总理府。而李威廉却也在 1994 年 11
月,据传透过法国总理巴拉迪尔的儿子提出,法国有些企业在出口时的做法不当,
希望巴拉迪尔总理向这些企业施压。从1994年12月起,有关马特拉与阿榭特公司合
并一事的传言越来越多,有关李威廉的事也上了法国报纸,还有消息说,有人要把
李威廉“灭口”。1995年2 月,李威廉向马特拉公司管理处写信投诉自己“遭到威
胁”。就在法国政府决定驱逐美国情报人员之前,李威廉失去行踪。
美法间谍案中透露出的有关台湾军购讯息在台湾岛内引发舆论的质疑和批评。
首先,台湾向法国购买1440枚飞弹,其中云母飞弹占了960 枚,价格甚高,据说是
芬兰购买同类武器的二倍,并且首期付款达总价的一半。其次,台湾向法国购买的
云母飞弹,是在这种飞弹服役前下的定单,台湾并没有这种飞弹的任何使用纪录,
根本无法验证飞弹的可靠度,只能听信法国军火商提供的性能数据。而事实上,法
国在去年下半年试射该型飞弹时,发现性能并未达到理想的技术规格。第三,法方
进行这宗买卖的马特拉公司虽然很会经营与台湾高层的人事关系,但在与台湾进行
的其他交易中声誉不佳,最明显的例子是马特拉公司负责建设的台北市捷运工程,
建筑费用昂贵,一再追加预算,却屡次试车出事故,至今无法通车。法国《解放报
》资深军事记者史瓦兹布若曾在她的著作《不喜欢战争的总统》里透露,马特拉公
司在一夜之间,将售予台湾的飞弹价格从每枚8000万美元,提高到20亿美元。因为
马特拉公司知道台湾向来以花大笔现金和超高价购买军火出名,而且马特拉公司与
台湾高层的“沟通”相当成功,公司自认有能力说服台湾接受这种天价。台湾舆论
质疑,台湾是否飞弹过多,采购价格是否过高,当了“冤大头”?这场采购是否存
在着收授贿赂的弊端?
台湾当局面对各界的质疑十分难堪与被动,极力转移各界的目标。台“行政院
长”连战和“国防部长”蒋仲苓在2 月24日辩称,“台湾在中共飞弹射程之下,对
此不能不防”。台“空军总司令”唐飞也称,台湾采购飞弹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
数量不多,还“节省了十位数以上的预算”。以此堵住各界批评的嘴。
此外,在台湾从7 月1 日开始的1995—96年度财政预算中,防务预算编列了2471
.2 亿台元,占全部预算的21.7 %。台湾报纸报道说,当局打算用将近600 亿台
币(23亿美元)购买拉法叶舰和其他武器,其中下一财政年度将支付152 亿余台币。
还将从美国购买导弹护卫舰、防空导弹和坦克等。
由此可见,只要中国一日不统一,台湾民众就得继续充当国际军火市场的“冤
大头”,由国际军人贩子上演的诸如美法间谍案这样的丑剧也还会出现。
(1995年第6 期)
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
遭窃者亦行窃
——美国驻莫斯科使馆风雨四十年
晓苏 编译
莫斯科花园环行路上,新阿尔巴特街和起义广场之间的西侧,矗立着一个纪念
碑式的庞然大物——一幢黄白相间的十层大楼。莫斯科市民都知道,那座“斯大林
式”风格的建筑物,就是美国大使馆。
风生火起的四十年
美国大使馆,始建于“冷战”炽烈的1953年。当时,美方对该建筑的整个施工
过程采取了极其严密的保安、监控措施。联邦调查局特工和海军陆战队士兵,昼夜
不停的警卫。他们防备的,就是那个无所不能的、专门在外国使馆建筑物里“下蛆”
——安装窃听器的克格勃第二总局。四十年来,美国人心里一直犯嘀咕,总觉得尽
管修建时防得那么紧,克格勃还是神不知鬼不觉地在他们眼皮底下作了手脚。他们
时不时地指责苏方搞窃听,甚至有鼻子有眼地说使馆马路斜对面的一座仓库似的大
房子就是“第二总局”的“窃听站”;但又苦于找不出确凿的证据。苏方则自然是
一贯死不认账。美国使馆只得自己在内部加强防范,制定了极严格的保密和防窃听
制度。例如,从国内派来专家和施工人员,带来全部材料,在较大的房间内建起全
部用有机材料构筑,不用任何一个金属件(包括螺钉在内)的所谓“玻璃房”,专
门用以商讨机密要事。
使馆建成后,过了几年,美国外交官们陆续搬到分散在莫斯科市内的外交公寓
居住。每到下班后,偌大个建筑物里,除了少数值班人员或加班人员外,显得空空
荡荡。从那时开始,使馆就总是遭到厄运,光是火灾就发生过多起。几次火灾中,
在闻警而至的莫斯科消防队员中,混有数十个克格勃反间谍军官。他们的真正目的
显然不是灭火,而是想趁人打劫,伺机捞取美国情报机构的机密文件。他们趁着火
灾中的慌乱,见东西就抄:写着字的纸张纸片、计算机软盘、磁带、小盒子、用完
的复写纸、各种文件……美国人叫苦不迭,但又无可奈何。
然而,美苏两方原告和被告角色不断转换。据西方报刊披露:美国中央情报局
利用间谍卫星和其设置在驻莫斯科使馆内的设备,窃听苏共中央政治局成员专线通
话以及他们座车上的无线电电话通话。苏联人气得哇哇大叫。这四轮到美国人装聋
作哑了。
窃听器堆砌的新楼
迸入八十年代以后,“美国使馆新楼窃听器”事件在世界上闹得沸沸扬扬,而
且这场官司持续了近十年。
这座新型的、红色的八层办公楼位于老楼后侧,濒临莫斯科河,“经互会”大
楼、乌克兰饭店、俄罗斯联邦大厦(就是那座于 1991 年8 月和 1993 年 10 月两
度闻名于世的莫斯科“白宫”),分别从三个方向俯视着它。这座楼于七十年代中
期动工,整个建筑过程同样也是置于联邦调查局人员和海军陆战队员的全天候监视
之下,但还是被“第二总局”下了“蛆”。1982年该楼基本竣工,3 年后仍未封顶。
这时美国派来安全技术人员用仪器对其进行检测,结果在该楼敏感地点的混凝土构
件中,查出一大批窃听器麦克风。美方声称,该楼必须整个推倒重建,因为它是
“用窃听麦克风堆起来的”。美方向苏方索赔未果,而自已的重建预算也水涨船高,
从一亿多美元一直追加到三亿美元。
拖到1991年“8 ·19”事件后,苏联解体的前几天,这一风波总算有了个戏剧
式的、空前绝后的结局。克格勃的“末代掌门人”巴卡京亲手把美国使馆新楼窃听
器分布图交给了美国大使。事后有不少人对巴氏颇有微词。巴某则在其回忆录《逃
离克格勃》一书中辩解说,他此举并非个人行为,而是先后得到过戈尔巴乔夫和叶
利钦两任元首、潘金和科济列夫两位外长的首肯。
大火烧出顶层的秘密
1991年春光明媚之际,“祝融之神”不幸又一次光临美国使馆的老楼。这次一
着火,美国人接受了以往的教训,赶紧关上大门,毫不客气地将莫斯科消防队员拒
之于外,尽管无情的大火威胁着整幢大楼。结果,第九、十两层即所谓“技术区”,
全部被烧毁。
此后不久,美国国会派出一个特别委员会,其中包括中央情报局和国防部情报
局的代表,专程到莫斯科对使馆的损失进行现场观察和估计。上述两个情报机构都
是“重灾户”,因为它们驻莫斯科情报站的办公室、工作间,按惯例都设在顶层下
面的第九层。开始,有人怀疑这次失火是克格勃施展的阴谋,然而这一说法马上就
烟消云散了。原来,起火的真正原因是架设在顶层即第十层的电缆短路。这一层有
国家安全局的装置厅,该局是美国主要的战略电子侦察部门,它在所有情报机构中
是最保密的。回国后,上述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