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6070-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名城名镇民村 >

第5章

6070-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名城名镇民村-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古都。    
    人类起源地    
    西安境内史前文化遗址囊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人类社会演进各历史阶段的多种类型,构成人类社会进化史上举世罕见层次清晰的完整系列。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被称“中华民族摇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整个亚洲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天然历史博物馆    
    “西安文物甲天下”,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浩瀚的文物古迹遗存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称。秦始皇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明代古城墙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墙遗址。汉阳陵出土的裸体彩俑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市内有6000多年历史的半坡遗址;明代建立的藏石碑3000多块,被誉为石质历史书库的碑林博物馆;文物储藏量全国之最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译经之地大雁塔;西北历史最长的清真寺化觉巷清真大寺,以及西安旅游区内的华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黄帝陵;汉武帝刘彻之墓汉茂陵;唐女皇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唐乾陵;释伽牟尼佛指舍利存放之处法门寺等驰名中外的景点。    
    自然景观峭拔险峻,独具特色,境内及附近有西岳华山、终南山、太白山、王顺山、骊山、楼观台、辋川溶洞等风景名胜区,更有周边的森林公园十余个。人文山水、古城新姿交相辉映,构成古老西安特有的神韵风姿。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临海城市——天津

    第二章文化名城    
    临海城市——天津    
    天津市简称津,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渤海西岸,地处海河五大支流汇合处,京沈、津沪两大干线和津蓟线的交会点,为京都门户,华北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    
    历史沿革    
    “天津”之名源于明朝,为明成祖朱棣所取,因为时为燕王的朱棣由此渡过海河前往京城,并最终夺取了王位,成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故为此地起名为“天津”,意思是“天子的渡口”。天津地处渤海湾,是京师的门户所在,故又称“津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于永乐二年(1404年)设卫(明朝的军事建置),称为“天津卫”。    
    天津文化    
    佛教文化:隋唐时期佛教文化已传布北疆。唐贞观年间李世民率师远征辽东,奏捷回朝途经直沽,元至正年间,有天竺(印度)僧人海会结庵于城西北海会寺,说明直沽当时的佛教已形成一定气候。明清时期,佛寺香火日炽,城厢内外寺庙多如繁星。    
    清康熙年间,天津有两位诗僧:一是大悲院的世高,一是海光寺的成衡,结交名士,吟诗作画,传为禅林佳话。近代又出现两位高僧:一是弘一(李叔同),一是倓虚(王福廷),修持谨严,造诣厚重,前者被尊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世祖”,后者被列为“天台宗第四十四世法嗣”,声名远播海内外。因此,天津的佛教文化渊源不容忽略。    
    妈祖文化:元朝定都于大都(今北京),粮食、布帛皆仰给于江南,为此开辟了海上运输线,漕运文化、妈祖文化伴随而来。直沽是漕运的终点码头,为祝福航行安全,在大、小直沽先后建造了两座天妃宫,古谚有云:“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城。”天妃即妈祖,传说中的护航“女神”,在“落户”直沽以后,又演化为兼司护佑妇婴包括生儿育女的“子孙娘娘”,后来又被颂为“三津福主”,俨然天津城的保护神了。    
    曲艺文化:自清代中叶以来,码头周边陆续出现了许多茶馆、书场、戏园,外地伶人纷至沓来,名曰“跑码头”。原来农村的野台子戏班走进城市舞台,评戏、河北梆子等地方戏扎根天津,唱遍北方,因此视天津为“发祥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各种鼓曲走俏津门,名角辈出,为此赢得“曲艺之乡”美誉。    
    在“康乾盛世”时代,天津文坛欣欣向荣,道光年间,诗人梅成栋编成《津门诗钞》一书,内收元、明、清以来四百多位诗人、三千多首诗作,毓秀钟灵,蔚为大观,堪称天津文坛的诗品总汇。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典故之城——河北邯郸

    典故之城——河北邯郸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东麓,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是一座具有近三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城,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邯郸名称延用三千多年不变,这在中国城市中很少见,它就是少数中的一个。    
    历史沿革    
    早在7300多年前,这里就孕育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文化,邯郸兴于殷商后期,繁荣于战国和秦汉时期。先属卫后归赵,战国时为赵国都城。汉代末期,曹操攻下邺城后,,使其成为北方军事和政治中心。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六个朝代相继在此建都。唐朝时期,邯郸境内的大名府逐渐崛起,成为“河北重镇”、“畿辅八府之首”,宋代晋升为京都开封的陪都。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邯郸真正走向复兴。    
    成语之乡    
    邯郸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方面更是灿烂丰富。人说“没有邯郸典故,天下文章难全”,据不完全统计,同赵国及邯郸历史相联系的成语典故多达百余条。因此,邯郸有“成语之乡”的美称。    
    邯郸学步: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有一位少年,缺乏自信心,经常感到事事不如人,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走路的姿势太丑。一天,他在路上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于是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去学走路。在邯郸,他无论是看到小孩,老人还是看到妇女走路他都觉得好看,都学。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历史竟是如此的倾慕邯郸,在汉语万余条成语中,竟有1584条之多出自邯郸。如“围魏救赵”、“胡服骑射”、“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刎颈之交”、“将相和”、“毛遂自荐”、“纸上谈兵”、“一言九鼎”、“背水一战”等,这一非常奇特的历史文化现象,映衬出邯郸文化底蕴的厚重。    
    名胜古迹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使邯郸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优美的自然景观。磁山文化遗址;南北响堂山石窟;赵国宫城赵王城遗址;赵王观看军事操练之处的武灵丛台;革命纪念地——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还有照眉池、回车巷、京娘湖等游览胜地。“梦城”、“赵苑”、“古赵一条街”仿古建筑群工程,将向游人展示古代建筑艺术的风采。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艺术宝库——山西大同

    世界文明的艺术宝库——山西大同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内外长城之间,北界内蒙,东望河北,处晋冀内蒙古要冲。史称:大同“东连上保(今宣化、张家口一带),南连幷恒(今太原和恒山),西界黄河,北控沙漠”,素有“北方锁纶”之称。    
    历史沿革    
    塞外古城大同,曾为三代京华,两朝重镇,大同市境内的“许家窑文化”和“青磁窑文化”遗址的发掘表明,早在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据《尚书·禹贡》中记载夏、商之际即有居民在此定居。此后,战国七雄争霸,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公元398年,鲜卑族拓跋部拓跋由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迁都平城(今大同),国号北魏,之后,大同曾以辽金两代陪都和明清两朝军事重镇而载于史册。    
    历史名胜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西郊武州山南麓,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造像51000余尊,大像高达17米多,小像仅有几厘米,名列中国三大石窟之首。    
    华严寺:被誉为“辽金艺术博物馆。寺内“薄伽教藏”殿里的天宫楼阁,是国内现有的唯一辽代木构建筑,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海内孤品”。    
    悬空寺:三层朱红古刹,依岩构建,凌空悬挂在绝壁的半山腰。当地民谣说“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徐霞客亦曾经叹之“天下巨观”。    
    龙壁:大同素有龙壁之城的美称,至今还保存着明清时期的龙壁九座,其中,位于城东的九龙壁是国内现存的三座九龙壁中,建筑年代最早,尺度最大,且又最富艺术魅力的一座(另两座,一在北京北海公园,一在北京故宫皇极门前,均建于清乾隆年间,较大同龙壁晚350年至400年)。其余的四座龙壁,一座三龙壁,三座五龙壁,这些龙壁造型风格既出同源,又不雷同,制作工艺高超,气宇不凡。    
    此外,阳高“许家窑人”遗址;北岳恒山;浑源圆觉寺砖塔;天镇慈云寺;灵丘觉山寺北魏冯太后永固陵、孝文帝虚宫万年堂、汉代白登之战遗址、观音堂、古长城等都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矿产资源    
    大同矿产资源丰厚,有铜、铁、金、银、铝、锌、锰等金属矿物和煤、石墨、云母、大理石、花岗岩、石灰石、沸石等非金属矿物,其中尤属煤炭资源,因此大同被称中国“煤都”。大同煤田不仅储量大,而且是低硫、低磷、低灰粉、高热值的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还远销欧、亚、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明清县城——山西平遥古城

    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山西平遥古城    
    平遥地处山西省晋中地区腹部,太原盆地南端,距太原90公里。平遥,史称古陶,相传为帝尧的封地。春秋时为晋国属地,战国时属赵国。秦置平陶县,西汉置京陵、中都县。北魏始光元年(424年),改平陶为平遥至今。平遥历史悠久,文物众多,交通便利,商贸发达,是我国现存较好的四座古城中最完整的一座古城。    
    古城特色    
    平遥古城位于县境北部。旧有夯土城垣,相传为西周大将尹吉甫所筑。明初,为防御外族南扰,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旧城垣基础上重筑扩建,并逐步完善为砖城。城池周长6163米,墙高10~12米,上有垛口、敌楼、角楼、瓮城等建筑。    
    整个城池面积2。25平方公里,平面布局形似龟状,有“龟前戏水,山水朝阳”之说,俗称“乌龟城”。古城整体空间布局井然有序,以南大街为中轴线,市楼跨街而过,对称式布局,左城隍庙,右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左清虚观,右集福寺。城内街道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之称。道路骨架纵横,大街小巷分明,空间尺度宜人,街巷名称雅致。沿街筑二层阁楼,开设店铺,后接四合院,形成前街后宅功能明确的格局。现今逐步开辟成明清商贸一条街,很受游人欢迎。    
    平遥古城的特色,在于古城内基本以古建和民居为主。民居多为四合院形制,沿中轴线有几套院组成,中间多为矮墙、垂花门楼分隔,形成二进和三进的“日”和“目”字型基本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