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名城名镇民村-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嘉业堂与小莲庄仅一河之隔,为清末著名藏书家刘承干所建,其园林造法和小莲庄异曲同工,而园内的藏书楼则闻名天下,内藏有书籍60万卷,共16万余册,其中有不少海内珍本、孤本。
文园与小莲庄和嘉业堂毗邻,内有文昌阁、徐迟纪念馆、吴寿谷艺术馆和南浔名人长廊等景点。
第三块:是以东大街以东的张静江故居和百间楼为主的东北区块,此外还包括尚待开发的庞宅、金绍城故居及东圆、宜圆遗址等。
东大街原是南浔古镇的第一商业街,街南即为市河,街两侧有五福楼、大庆楼、天云楼、长兴馆、大陆旅馆、“野荸荠”茶食南货店等一大批百年老店。而“民国奇人”张静江的故居就坐落在街北,更令人流连的要数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其女眷家仆而建的百间楼。百间楼沿河而建,即充分利用空间,又富于想象,显得很有层次,她与不远处的洪济、通津二桥组成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风景。
人才辈出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南浔人质朴善良,具有豁然聪慧、维和积福的性格特点,又具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人才辈出,素有“文化之邦”和“诗书之乡”之称。明代时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
宋、明、清三朝,南浔籍进士41人,宋、元、明、清时期,浔籍京官56人;明、清两代全国各地州县官56人。
在南浔古镇上出现了很多历史人物:民国奇人张静江;“西泠印社”发起人之一张石铭;近代著名藏书家、嘉业堂藏书楼的主人刘承干;以经营生丝发家的南浔“四象”,刘镛、张颂贤、庞云曾,顾福昌;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徐迟……至今都留下了他们的踪迹。
《名城名镇民村》 第四章、魅力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袖珍小城——山西张壁
袖珍小城——山西张壁
张壁位于介休市城区东南10公里龙凤乡张壁村,背靠绵山,面对绿野,面积约12万平方米。
古堡历史
古堡建于公元619年,为隋末刘武周抗击李世民所筑。
公元617年,刘武周趁隋末天下大乱之机,杀死马邑太守王仁恭,进而攻占隋炀帝的行宫汾阳宫,换取军事援助和“定杨可汗”的封号,自称皇帝。武德二年夏,得知李渊于长安称唐皇帝,他附突厥南移平天下,在介休遇李世民堵截。次年,李世民于“柏壁”挑战宋金刚成功。宋金刚、尉迟恭连续败阵,刘军落入“雀鼠谷”(介休西南汾河经过的山谷),一日八战,八败于李世民。后宋金刚弃“介州”逃走,刘武周从太原弃城北窜突厥,622年在突厥被杀,举兵六年而亡。传说他驻兵张壁,做过明修堡、暗筑道、拒防李世民备战工程。这才有了今天的袖珍小城张壁。
袖珍小城
张壁古城堡呈长方形,这是世界建筑史上罕见的袖珍小城,0。1平方公里的面积,古堡地道,宫殿庙宇各种建筑一应俱全,军事宗教、民俗历史多种文化融为一体,可进可退。方寸小城规划高超,处处可见心思奇巧。用一句话来概括,如一位专家的题词:古庙神佛异,明堡暗道奇。
整座古堡顺塬势建造,南高北低。从堡北向下俯视,左、中、右各有一条深沟向下延伸。堡南则有三条向外通道,堡西为窑湾沟,峭壁陡坡,深达数十丈。堡东居高临下,有沟堑阻隔,可谓“易守难攻,退进有路”。
堡有南北二门,北堡门为砖砌,筑有瓮城,瓮城城门面向正东偏北开设,与北堡门构成了两道堡门。两道堡门不在一条中轴线上,这既是遵循古代军事防御的原则,同时又寓有风水不外流之意,并使瓮城城门指向800米外的一座小山丘“照壁”和“照壁”上的象征北斗七星的七棵槐树。南堡门为石砌,堡门上有一座石雕龙头,象征龙首;门外有九条红石铺路,象征龙须。
进入城堡,是一条连接南北两个堡门的交通主干道,这条长约300米的街道以石板铺地,象征龙身;清朝年间,堡中居民出于谐调风水和兴盛文运的考虑,由堡外花费人力财力运入石材,将街道中央的青石板挖起,铺设了三列平行的红色长石条,一直从南堡门延伸到北堡门,它象征着龙脊。南北两座堡门是相互看不见的,它们并不在一条贯穿的直线上,因为连接两座堡门的主街道在两端被有意加上了弧度,略呈“S”型,这样的设计也是出于“风水不外流”的考虑。
张壁古堡也是一座军事城堡,地下遍布地道,规模宏大,结构奇特,与堡内四通八达,构成一个地下军事防御设施。堡外南北面沟中有洞口,既可作为进出口,又可用作哨位。古堡内现有水井六眼,每眼井的井壁上均开有洞口或洞门。
张壁古堡地道设计原理暗含“六壬奇门”之术,设计思想超前。地道内既有规模较大的屯兵洞、粮仓、马厩,又有陷井、伏击坑、射箭坑、淹水道、通讯道、了望孔等攻击设计,还有排水道口、逃跑出口,并有直井从顶层直通底层,进、退、攻、防、藏、逃灵活多变。
最令人称奇的是在宗教建筑方面,小小一个张壁古堡,竟然建有唐代以来的近十座寺庙宫观,宗教及其他古建筑密度之高,极为罕见。古堡内目前保留的古代宗教、民俗建筑主要:有“关帝庙”,道教“真武殿”、“二郎庙”、佛教“空王佛行宫”和“兴隆寺”五座宗教建筑,并有“地藏王菩萨殿”,“吕祖阁”遗址等。更为难得的是,真武庙和空王殿碑为国内仅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古堡有一尊奇特的佛像,这尊佛像究竟是谁?为何采用泥包铁的形式,又为何被藏匿于墙壁之中呢?至今仍然是个谜,等待着后人来解!
《名城名镇民村》 第四章、魅力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钟灵毓秀之地——兴安
钟灵毓秀之地——广西兴安
兴安地处“湘桂走廊”中部,古属百越之地。春秋、战国为楚国疆土,秦始皇戍五岭时曾驻军于此。汉元鼎六年属始安县,唐武德四年设临源县,后晋三年改昌得,宋太平兴国二年改兴安,后沿用至今。
三十六陡下兴安一陡一个天地——古灵渠
兴安是连接湘水、漓水的咽喉要塞,而一条灵渠则成就了中国的统一大业,更显示了中国人开山开河的智慧。
灵渠的建造始于公元前214年,分南北两渠,主要工程包括铧嘴、天平、渠道、陡门和秦堤。石块相扣相衔砌成的500米长“人”字形大坝乃“铧嘴”,内高外低,斜坡状的坝面像鳞片一样镶嵌着一方方片石,远看去,大坝活像一条降服急流狂涛的巨龙,紧锁在湘江的源头里。大坝既可拦水,又能泄洪,不用设闸起闭就能自动调节水量,保持渠水相对平稳。这分水岭中,三分湘水携一路稻香橘红,七分漓水挽八里桃红柳绿,水鸟低掠、鲤鱼小跳,一番古朴清幽的景致让游人赞叹不已。据介绍,灵渠的泄水天平,采用侧堰溢洪控制入渠流量,使蓄水缓缓而进,能保渠堤安全。而这一巧妙的设计,与埃及巴拿马运河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于灵渠的开挖是舒缓而行的,不搞突然的降坡,所以迂回灵秀的渠道就像一篇律清韵长的诗文,和谐婉转。“三十六陡下兴安”,这该是对灵渠最好的赞誉,水路、云路,一陡一个境界,一陡一个天地。
水街有10座古桥,比较有名气的是娘娘桥、万里桥、马嘶桥、接龙桥。娘娘桥的出处已经无从考证,万里桥是秦军从南往北时经过最多的一个桥;马嘶桥则是水街的骄傲,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二桥跨二水的“水立交”。据说是因当年汉代将军马远之马不肯过桥而得名;接龙桥则因其仅半边台阶而得名,是目前广西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据说此桥乃当年足智多谋的怀丙和尚的智慧,其一改古法将桥的重心放在渠的西面,桥东修有九级石台阶上桥,而桥西不留石阶,成就了接龙桥的千古之谜。在早上的雾气朦胧中看桥,这桥就像一只龙身隐没于身后的三台岭中,张开大口将上颚轻搭在渠东岸的龙头,悠然地任人抚摸。
秦风古韵之古建筑
水街的迷人之处还在于水街两岸的民居,鳞次栉比,均为青瓦白墙,木雕花门窗。水街的秦风古韵,表现在北门的“秦文流觞”。觞是古代的酒杯,“流觞”是中国古代一种趋吉避灾的祭祀仪式,秦文流觞取“代承秦汉文化、祝愿百姓吉祥”之意,由一品居、三槐第、九井坊三组古建筑群组成。
城内的建筑则依形取势,层层跌落,杜牧《阿房宫赋》中“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便是其真实的写照。古朴的建筑中处处渗透着秦朝威武的气息,三条古街更是尽显秦汉风情,而酒肆茶楼,百年老店亦让游人不觉迷失其中。九井坊中的个个商铺亦是别具一格、无奇不有,店内之物每一件都令人爱不释手。
此外,兴安还是银杏之乡,产的白果量非常大,用白果制作的菜肴不少。除此之外,兴安盆地是一座巨大的葡萄园,有“岭南吐鲁番”之誉,也是柑橘之乡。
《名城名镇民村》 第四章、魅力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九百岁的古镇——周庄
九百岁的古镇——江苏周庄
周庄镇位于苏州城东南38公里,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镇,著名古画家吴冠中撰文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海外报刊则称“周庄为中国第一水乡”。
周庄镇已有九百年的历史,镇内河流呈井字型,镇中桥梁很多,其中历史在四百年以上的古桥的就有八九个,明代时这里住着江南首富沈万三。
周庄巨富:沈万三
沈万三,名富;字件荣,俗称万三。万三者,万户之中三秀,所以又称三秀,作为巨富的别号,元末明初人。
沈万三在致富后把苏州作为重要的经商地,他曾支持过平江(苏州)张士诚的大周政权,张士诚也曾为沈万三树碑立传。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万三助筑都城三分之一,朱元璋封了他两个儿子的官;在南京还建造了“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有了舒适的住宅;但不久,沈万三被朱元璋发配充军,在云南渡过了他的余生。
沈万三在周庄、苏州、南京、云南都留下了足迹。沈万三始终把周庄作为他立业之地;尽管他受到张士诚、朱元璋的封赏,但他不愿离开这块宝地。甚至连自己的子孙都要留在这块富裕之地,不惜重金加以培养,使沈家久盛不衰。
沈万三富得连朱元璋都眼红,但在遭受朱明王朝三次沉重的打击后,又很快衰落了。
第一次打击是在明洪武六年(1373年)前后。据《周庄镇志》记载,“《明史·马后传》洪武时,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分之一,请稿军,帝忍曰:匹夫稿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后谏曰,不祥之民,天将诛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戍云南。”
除沈万三充军云南之外,他的第二个女婿也被流放潮州。在此之前,沈万三除筑洪武门至水西门城墙外。还以龙角贡献,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