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64-红学泰斗周汝昌传-第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汝昌曾说,除了诗圣杜甫外,他最崇拜中华文化之“三圣”:稗圣( 小说称稗官 )曹雪芹,文论圣刘勰,书圣王羲之。他自幼习练书法,从未中辍,早已是蜚声海内外的书法名家。同时,他对书法不仅实践,也作研究,且同样颇有成就。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地震棚里撰写《 书法艺术答问 》,到2002年1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永字八法 》,是周汝昌“书学”研究的轨迹。
《 书法艺术答问 》的“后记”说:“那一年( 指1976年——引者 )夏秋之间,每夜临睡前,坐在临时搭的‘避震’床上,由于多年习惯,不能立即‘倒头就睡’,就把枕头叠高了倚住,信手取了一个敝旧的白报纸本子,把灯拉过来,用极大的钢笔字,涂鸦乱画数行。时断时续,积得久了,居然坚持到可以‘成篇’的阶段——就是这个小册子的形成经过。”在此前后,周汝昌还写了一些关于书法理论方面的文章,如《 兰亭综考 》、《 说“遒媚” 》、《 书学笔法考佚 》等。
《 书法艺术答问 》共分九章正文、“备检篇”一章及“后记”、“再记”、“馀记”、“补记”各一篇。全书篇幅虽小,却全无杂言,都是“干货”,而其表达,更是周汝昌一贯的生动活泼,雅俗共赏。这种特点只要看看九章的标题就窥一斑而知全豹了:特殊的工具、一大进化、八法——三个方面、两种力、横竖劲、精妙的譬喻、藏锋怎么讲、芒角、剩语。“备检篇”则是对唐代孙过庭《 书谱序 》的研究评价,其实是一篇书法论文。这本书的宗旨,用“后记”中的话是:“我想讲的,又意不在琐琐细节常识,常须牵涉到很多理论性问题,即书法史上的大关目。这本书其实是以最通俗浅易的方式来讲最复杂困难的问题,涉及美学原理上的许多事情。”“再记”则说:“‘答问’是一时即兴之作,实在又是学书数十年深有感受的一个简明总结。用意本是向初学者讲话,而又不拟多作‘老生之常谈’,只想单就书学上最关紧要的大节目,简述个人的体会见解。”
如果也挑几个“关键词”体现周汝昌论书的要点,那就是硬毫、侧锋、芒角。
明确的软毫论,大约来自明清封建科考时代,当时的皇帝和官僚喜欢“黑大圆亮”,把这种字标为考卷、书法的准则,所以用羊毫最合适。我看是很害人的。我曾尽可能地遍看已经发现的古代墨笔书(原件、影印),根本找不见软毫书法的痕迹。这说明并非是那时候有软毫而没有人使,而是没有所谓软毫笔这种东西。这情况一直到唐代,字体改,笔性基本一样。软毫这种东西,晚到宋代才盛行起来,——我国书法艺术史,以唐宋之际为一大分水岭,其前其后,笔致大不相同了,其间原因很多,而由硬毫到出现软毫,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因。
如果你喜欢的是一种没有锋棱芒角肥软的笔画,或者是“圆熟”一路的书风,那就使软毫最合宜。如果你喜欢的是遒健骏爽、英风俊骨、神采焕发的字,你用软毫写是不易见功的。……书法本由笔的弹力而生,却抛开弹力强的笔不使,而说弹力最弱甚至毫无弹力的笔才是上品,试想,这岂不是从根本道理上自相矛盾抵触了。
《红学泰斗周汝昌传》 八十年代:走向辉煌“慧地论文”与“兰亭遗韵”(5)
写字之时,笔管绝没有“永远垂直”的怪事情存在过。只要一写起来,执笔的指,运笔的腕,都要活动,笔管也就都要活动——倾侧。不然,笔管“永远垂直”(为了“正锋”),势必得笔管(和执笔的手)绝对地跟笔尖跑。那就成了一种垂直“画道道儿”的机器,焉能产生书法——并且成为艺术?
夸张一点讲,书法史就是一部“芒角得失史”。
使用硬笔才能有弹性,也就有力有劲,侧笔才能灵活变化,有“八面锋”而非仅一面中锋,这样写出来的字必然锋芒毕露,当然也就产生刚健、遒媚、骏爽的美学效应了。周汝昌的书学之理路,其实也并不复杂的。发人深省的是,他的这种主张,也曾在书法界受到批评非议,看来,任何一个学术文化领域,也都有庸常之辈对高明之士的不理解,而还要自以为是。原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的中国第一个女性书法博士、欧阳中石的高足解小青( 1971年生 )在2003年第12期《 中国书法 》发表《 周汝昌先生的书法观及其书法艺术 》一文,将周汝昌的书法总结为“以侧取致,以瘦标骨,以涩见古”,亦可谓有见之言了。
如果将周汝昌的书学主张作一点引申,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唐代以前是中华民族走上坡路的时段,整个民族的精、气、神都充沛饱满,生机勃勃,因此在书法上也是硬毫行世,锋芒八面而神采飞扬。而到了宋代以后,民族精神开始向僵化、老化演变,专制主义氛围更浓,软毫乃应运而生,对运笔之法也变得教条而不知变化,不懂侧锋而流行所谓中锋正统说了。这当然是笔者的一点门外乱弹了。
周汝昌自己习书,是从王羲之的法书特别是《 兰亭序 》一脉而来的。他对《 兰亭序 》能够背临,现仍有一幅存世,但据说不是最好的一幅,最好的一幅是送给许政扬的,但在“文革”中湮灭。因此,周汝昌对于把他的书法字体称为“瘦金体”是很不满意的,而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误解。“瘦金体”是宋徽宗的字体,那正是唐以后的字,而周汝昌心仪师法的却是唐以前特别是晋代的书家,怎能晋冠宋戴?周汝昌也的确心仪诗圣杜子美( 杜甫 )的名言“书贵瘦硬方通神”,但这种瘦是王羲之的骏爽遒媚的瘦,而不是宋徽宗的瘦金体。
这儿“神”与鬼神、神秘等无关,是艺术的精神活动事。精神活动大致分两方面:道理的晓悟,灵智的佳会——例如“心手相应”“意到笔随”等语句,就是表明书家的精神境界正到了最好的地步、时空、境界,觉得运掉自如,无往不利,“如有神助”——这种造诣也可以说成是“神而明之”“神明变化”,已非文字语言和死规矩、硬条文所能“说明”“讲解”了。此之谓“神”。
书者领悟了藏锋沉著,笔笔入纸,就必不会是“墨猪”风格,定然偏于瘦劲的神采。
诗圣所言,应是此理。
莫将“瘦”误认为“纤细”。瘦是遒劲的必然表现,是没有臃肿痴滞的“涨墨”与浮笔,不塌不懈,不松不垮。可以看看传世的《 兴福寺碑 》(俗称“半截碑”)、集右军书的好拓本与日本所存的唐人钩摹的《 奉桔帖 》等名迹,便悟右军的“瘦”是何等境象。
至于俗常每见笔画偏瘦的,便称为“瘦金体”,这是个误会。“瘦金体”只指宋徽宗的字、学薛稷书而来的一派宋人的字,也有书卷气,文化修养,但非晋唐古传的瘦硬之书,不可混为一谈。(《 永字八法 》)
十分有趣,红学中有妄人说脂批本《 石头记 》是书商伪造,《 文心雕龙 》中的“隐秀篇”被无知之辈判为明朝人造假,《 兰亭序 》的“真伪”也存在争议。《 兰亭序 》的真伪辩论是20世纪60年代一大学术公案,由于提出《 兰亭序 》乃伪作者的是社会政治地位很高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这场辩论产生了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周汝昌回顾说:“后者是郭沫若撰文发难。当时《 光明日报 》编者黎君( 即黎丁——引者 )将文寄示,征询意见,我见其论点大小共计三十六处之多,然而皆可商榷,不敢苟同。于是撰写了《 兰亭综考 》,第一篇以唐写本《 世说新书 》注所有引文体例与明清《 世说新语 》注之引文与唐时之作做出校比,证明了注文愈后愈遭删减,根本不是严格‘征引’,岂能用千年后之删本以证晋代手写本之‘伪’?第二篇指《 兰亭序 》系仿效石崇的《 金谷序 》,章法构局宛然一致,并非如删本之前言不搭后语……第三篇则从内容研论( 此乃王右军与支道林等在会上辩论人生哲理的感喟与见解,也须参照六朝时代的思潮背景与有关遗文,方能明白此序的真正价值——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古玩赝品’的市俗问题 )。”(《 治学历程 》)
关于郭沫若提出《 兰亭序 》系伪作的事,周汝昌又加注解说:“后来方知他此文是秉承他人意见而作的,当时引起高二适、商承祚的争鸣驳难,商教授曾多次来函要我协助,提供论据。”周汝昌的《 兰亭综考 》后来调整为两篇,分别是《〈 兰亭序 〉的“文本”问题 》和《〈 兰亭序 〉的内容问题 》,发表于《 江淮论坛 》1981年第1期和第2期。原来的计划是写十篇,分别考论原本真迹的迷失,摹书( 唐人双钩廓填 )和石刻之复杂翻摹仿写的各种“支系”、“流派”并辨别其优劣,最后考定哪一种传本最得原迹的真笔法。“但因刊物约定后不能履行续登,我亦忙于他事,此一番极细的考研收获,遂难收拾,年久俱化为云烟荡尽。”(《 治学历程 》)
周汝昌考论《 兰亭序 》,其宗旨仍然是归源于中华文化。他在《 兰亭综考 》中说:“为什么自己非要写写不可呢?因为我觉得这绝不是为一个‘书法家’争论‘一本帖’的问题,那样看就太小了。问题之不小,至少应从两层来看:①《 兰亭 》一序,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史上的很多重要事情,这些事情有的是带有根本性或关键性的;②对于本来没有问题的事物,不怕提出疑问,不怕摆出新见解,但要看所提所摆的究竟有多大的科学性。想措词尽量委婉些,可是总无法回避一个存于心中的想法:这是一个学风问题。”这第二点的言外之意,当然是批评郭沫若的学风有时候不够端正严谨了。
《 永字八法 》分上编、中编和下编,上编就是“书法艺术答问”;中编是“分论”,提出了“中国书道”,从汉字的源流、笔墨的分类和品评、永字八法的条分缕析乃至《 兰亭序 》的“奇致”等多方面作了深入的论述;下编则是六篇专门的书法论文,有旧文,也有新作。全书三编,建构了一个相当辉煌的书学体系。这本书出版后,在书法界和文化界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下面摘引两段顾工《 当代书法名家批评·周汝昌〈 永字八法 〉》中的话:
周汝昌以语言、诗词笺注和《 红楼梦 》研究驰名于世,他在本书自序中称“我对‘书学’下功夫比‘红学’多得多”,这恐怕是就所耗时间长短而言——但如果你读完全书,就会相信周先生确乎不是偶涉翰墨,其见解的精深程度比许多专治书法的学者尤有过之,且多创见发明。
《红学泰斗周汝昌传》 八十年代:走向辉煌“慧地论文”与“兰亭遗韵”(6)
从《 书法艺术答问 》到《 永字八法 》,周汝昌始终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来展开,即王羲之书法的真相。因为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太过重要,真、行、草三体要讲早期范本,都与王羲之有关,特别是后世应用最为广泛的行书(宋以后所谓帖学),要讲源头和最高典范,更是离不开王羲之。而由于其真迹失传,在众多摹本、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