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孩子一定能成为没有心理压力,能够积极进取的人。
讽刺孩子
“猪受宠时也想爬树。”这是流行在中国的一句俗语。尽管这个比喻用在谈论孩子的问题上显得不太高雅,但却能说明问题。人也是一样,当受到表扬就心情舒畅,比平时更能发挥才能。若反过来说,没有表扬、报酬就很难鼓起人们的干劲儿。所以,表扬的语言能深深地触动人们的心。
第一部分第3章 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16)
特别对孩子,表扬的效果就更大。这是因为孩子积极努力就是为了得到可信赖的人的表扬。不用说,这个可信赖的人就是指自己的父母。一旦想得到表扬的愿望没有实现,孩子那种失魂落魄的情绪,也是大人始料不及的。
一位母亲经营着一家小公司。某天下午,她正准备外出办事,上小学的儿子从学校回来,高兴地拿着试卷给她看,说:“今天考试得了100分。”当时,她怕时间来不及,耽误重要工作,就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眼,说了一句“不错嘛”,匆匆离开了家门。自那次以后,孩子开始疏远她,态度冷漠,对学习也不十分用功。她觉得很奇怪,左思右想,终于回忆起那天看试卷的情景。
母亲很懊悔地说:“那天,我满脑子想的是工作,对孩子只说了‘不错嘛’,有些敷衍了事。”那时候孩子的心情是一心想与母亲共享获得100分的喜悦。可是,他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最终失去了对母亲的信赖和对学习的热情。
轻视孩子经过努力取得的成绩,对他的心理将产生很大的负面效应。当然,对此加以讽刺就更糟糕。
再说马佳的例子,马佳喜欢唱歌,歌唱得不怎么好,可他喜欢唱呀,电视里一些成人歌,他都能不明不白地唱上几句。有一次,他的父亲下班回来,听到马佳兴奋地唱着《挖泥鳅》,父亲讽刺地说:“马佳,我怎么越听越像鹅叫呀!”马佳的歌声立即停止了。
马佳想的是:我唱歌真的不行呀!
马佳想的是:我怎么干什么都不行啊!
马佳还想:尽管我唱得不好,可爸爸为什么要说我像鹅呢?
马佳最后想到的是:爸爸一定不喜欢我了!
后来马佳的话越来越少了,性格很孤僻,他常常一个人呆在房里。有时他帮着妈妈干些家务,可是,可怜的马佳却听到母亲这样说:“真新鲜,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今天是刮的什么风呀”等等。也许,母亲这样决不是对孩子付出的努力和热情不高兴,而是因为孩子的努力超出了自己的预料,感到十分惊奇,不好意思将喜悦心情坦率地表达出来,而说出了如此带讽刺意味的话语。可知,讽刺是自信心的杀手。
考虑到孩子的承受能力,我希望家长绝对不要使用讽刺性的语言,即便是开玩笑。我们姑且不谈是什么原因使孩子发奋向上了,至少孩子表现积极的时候,家长应采取肯定的态度,说些鼓励的话。反之,将极大地刺伤孩子的自尊心。
一位三年级的学生拿着算术的考试卷子回家给母亲看,母亲看到孩子算错的题都很简单,就责备他说:“这样简单的题目也会算错,太不应该了。”但是,有的母亲却故意说些带污辱性的话,以激励自己的孩子。如:“真像一年级的学生”,“你还是一年级学生呀”!不仅母亲会这样说,在大人的社会里,上级对部下有时也会说,“你当处长干了几年了?”“进公司后的十年里,你做了些什么呀?”
这些说法对成人来说,也许能激发人们发奋图强,产生好的效果。但对孩子幼稚的失误,如用“真像一年级的学生”、“你还是个婴儿”等言词来加以讽刺是不能起好作用的。每一个孩子都有成长的欲望,“想成为大人”,“想快快长大”。换言之,孩子在大人、高班生面前,有一种自愧不如的感觉,感到个儿小、力气弱、知识少……
如果我们无视孩子的这种欲望,说他智商像一年级学生、像婴儿,指责他比实际年龄更幼稚,只能增加他的自愧不如感觉,使他无法从幼稚之中摆脱出来。
第一部分第3章 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17)
现在再来分析一下说三年级智商“像一年级学生”这样例子,这同说“你退步了”是一样的,只会使孩子感到悲观失望。
又如,说三年级学生智商如同一年级学生,也就意味着给孩子贴上了坏的标签。如前所述,被贴上了“你是坏蛋”、“不是个好孩子”等标签的孩子,尽管家长主观上并不这样想。而孩子往往真的变成标签所示的那样。
假如家长首先给自己孩子贴标签,那么只能使孩子失去自信和干劲儿,受到很大的打击,以至于无立足之地。
恐吓孩子
儿童的心灵就像他们正在生长发育的身体一样,很脆弱、稚嫩,经受不住大人们的恐吓。可是有些家长抓住孩子的这一弱点,以吓唬的方式来使孩子听话,造成孩子的心灵受到难以治愈的创伤。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一天中午,父母等了老半天,上小学的女儿还没有回来吃饭。他们到学校去找,老师说学校按时放学,孩子早已离校。父母着了急,热心的人们帮助孩子的父母四处寻找孩子的下落。最后,在离学校不远的河边找到了痛苦不堪,意欲投河自杀的女儿。10岁的孩子为何欲寻短见?原来,孩子考试没有考好,见到发下来要求家长签字的试卷,想起了考试前父亲叮嘱:“再不得90分以上就别登家门。”“这次再考不好我就打死你!”父亲了解了情况后感到非常懊悔,没想到几句吓唬孩子的话竟给孩子心灵造成这么严重的创伤,险些断送了孩子的性命。
如今,动辄对孩子进行恐吓的父母大有人在,吓唬人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的父母爱拿警察来吓唬孩子,对孩子说“再不听话我就打电话让警察来把你抓走!”有的家长甚至讲些妖魔鬼怪、装神弄鬼的故事吓唬孩子。
恐吓孩子就是利用孩子天真、胆小的弱点让孩子听话、顺从。可是这种教养的方法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愚蠢的行为。孩子天生就惧怕一些事物,心理学工作者对此有过统计:1岁以内的孩子害怕巨大声响、陌生人、环境突然改变、失去亲人照顾。1岁以后害怕陌生人、怕与父母分离。2岁害怕黑暗、独自在家、与父母分离。3岁害怕动物、昆虫、黑暗的房间。4~5岁害怕野生动物、鬼怪、雷鸣。5~6岁害怕上学、身体伤害、超自然事件。7~10岁害怕社会交往、战争、身体伤害和学习问题。
利用孩子的这些弱点恐吓孩子,只能使孩子的心灵增加一道阴影,受到伤害,使孩子胆子更小,更加懦弱,损伤他们积极主动探索和进取的精神。一位上了年纪的人回忆说:记得自己小时候,母亲常哄骗自己说再哭雷公公会打死你,山里的老妖精听到声音会来抓你之类的话。这种潜藏的恐惧心理一直延续到上学甚至长大之后。当时他是学校公认的胆小、情绪不稳定的学生。
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了解一些孩子惧怕事物的心理特点,了解之后,不但不能恐吓孩子,给孩子的心灵雪上加霜,而且应该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
让孩子在生活中避开一些可怕的东西,如有攻击性的动物、狂风、雷电,以及激烈的吵架场面,夜间独自行走等。一些难以回避的事物在最初接触时,要有大人在场,要逐步进行,由远及近,由表面到深入,由父母在场到独自接触。这些训练应在充分认识孩子的能力前提下进行。有人逼着孩子与可怕的事物去接触,以此来锻炼孩子的胆量是不可取的,这样只能使孩子更加胆小。
第一部分第3章 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18)
给孩子讲明事物的本来面目,让孩子理解事物本身并不可怕。孩子在思想上对事物有了多方面的了解,恐惧心理会慢慢的解除。还可以给孩子讲些英雄人物的故事,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一切,积极主动探索未知。
教给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使孩子适应自然,适应生活。
忽视对孩子意志力的培养
1998年7月10日,北京郊区的一位初中女毕业生,看到自己已没有希望升入高中,经不起失败的打击,绝望之下喝下了1059农药,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近年来,新闻媒体报道了多起因中考、高考失败,学生以各种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事件。血的事实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作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培养孩子具有坚强的意志,经得住各种失败的打击,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各种挫折,是当今乃至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应当为孩子补上的一课。
当前,很多父母及老师,缺乏对孩子意志力的培养,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百般迁就的态度。他们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也尽力予以满足,对不正确的行为予以庇护。不少家庭,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经受一点磨难。孩子遇到一点点困难,父母心痛得不得了,刮风怕吹着,下雨怕淋着,冬天怕冻着,夏天怕晒着。长此以往,造成了孩子任性、固执、我行我素、意志薄弱的个性。
任何一位父母都不可能照顾孩子一生。从小就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孩子形成完备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具有重大意义。《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特别提出了“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要求。
人的意志力是在克服困难中锻炼出来的,坚强的意志往往包括克服一系列内部的困难(胆怯、无信心、懒惰、畏惧、经验不足、身体不佳等)和外部的困难(环境不好、其他人带来的压力、学习条件差等)。而一个人意志坚强的程度,正是以困难的大小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来衡量的。愈是能克服各种来自心理、生理的和外部的困难,就愈是显示出一个人意志的力量。
要给孩子留有克服困难的机会。在学习、生活中,不能把一切都给孩子准备妥当,有些问题要让他们自己出主意、想办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激励孩子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决心和信心,要给予适当的评价,增强他们的信心和毅力。有关资料介绍,日本一些家庭利用“挫折教育”手段,让孩子从小受到艰难困苦的磨练,以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他们每到冬天都让幼儿赤身裸体于风雪之中,摸爬滚打一定的时间。天寒地冻,不少幼儿嘴唇冻得发紫,浑身发抖,父母们则站在一旁,置之不理。在日本还提倡“穷留学之风”,即富裕的大城市中的学生,到偏远的山区、村寨接受艰苦的生活训练。一位多年开办散打训练班的朋友认为:学生们取得比赛胜利的关键是具备坚强的意志。训练中,他把每次恶劣的天气当成一次机遇。每逢下雨,他们都把学生带到户外训练。他们的口号是:“战胜自然,战胜自我。”事实表明,孩子的天性并不拒绝磨练。
对儿童的行为要从小开始严格要求。说到做到,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是对孩子的基本要求。要培养孩子的意志,必须从小对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