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张爱玲画传 >

第6章

张爱玲画传-第6章

小说: 张爱玲画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滑无迹地溜过,一点为亲情而感伤的痕迹也没有?爱玲知道,母亲一定在那里想:“下一代的人心真狠呀!”母女互相都怀着无限怜惜与牵挂,可谁都不会先流泪!这没道理的不争气的遗传!一直等母亲出了铁门,爱玲还是一个人站在校园里,隔着高大的松杉远远望着那关闭了的红铁门,风中的夕阳把她高瘦的影子越拖越长,可还是漠然,很久了,渐渐地觉得这种情形下眼泪的需要,于是眼泪来了,在寒风中大声抽噎着,哭给自己看。    
    回不来了,一切易变的主题中只有一样亘古:逝者如斯。爱玲心中最渴望的母爱渐被时间带走,一辈子都回不到原来的状态了。家庭的变故使爱玲从深闺仓皇流落人群,东张西望于街头,为了一方安稳的现世生活,更为了摆脱深埋心中被离弃的凄苦,她一生在奔波,也一生逃离。她的母亲又何尝不是这样?    
    我没赶上看见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系只是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我爱他们。《对照记》,P。45。    
    其实,爱玲爱她家中的每一个人,她的爱是清醒坚贞的。所以,对于她,同样爱有多深,距离就有多远。张爱玲在文艺的园地里坚贞孤独地长成了她自己,童年的一切都给了她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这个作家最需要的,她一辈子摆脱不了也不想摆脱的需要,是她的长处,也有人说,是她的短处。    
    时代列车轰然向前不会回头,张爱玲的心却往往不在这列车上,她的心总那么迟迟地,生活在她人不在的地方,生活在童年那古典与现代交界地带的中国生活里。这生活,一边是幽暗的迟暮的古典,是懒洋洋灰扑扑的灰色;而另一边是耀眼的活跃的现代,是孕育着作家希望与力量的绿色摇篮。这驳杂的灰绿是张爱玲成长的背景,是能在此基调上产生一切变化、变动与变易的不变的底色。     
    


雪青;少女旧事堪凄凉(1931…1939)少女旧事堪凄凉(1)

    (1931…1939)    
    童年的故事就这样匆匆结束了。在爱玲的心中,所有关于童年的记忆,便是父母一阵争吵后,父亲躺在烟榻上袅袅升起的烟圈和母亲含恨远游欧洲时默默离去的背影……    
    这时候,一片新的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爱玲从黄氏小学毕业后,进入了著名的圣玛丽亚女校。这是一所有着50年历史的美国教会女中。学校中成绩优异的毕业生可以有机会到英美的名牌大学去深造。    
    与其它教会学校一样,圣校也是培养有中国特色的西洋淑女的贵族学校。因为毕业生出去后,会成为政界、商界要员的太太,会成为交际场上的明星,会远涉重洋去进一步接受洋式的教育。    
        
    爱玲穿的衣服是灰暗的,破旧的。后来,爱玲的继母曾带来两箱旧衣服给她。继母说自己的衣服“料子都是很好的”,但事实上连领口都磨破了。爱玲永远都不会忘记一件暗红的薄棉袍,碎牛肉的颜色,穿不完地穿着,就像浑身都生了冻疮,冬天已经过去了,还留着冻疮的疤——是那样的憎恶与羞耻。在这个时髦欧化的学校里,在一群花枝招展的女孩子中间,爱玲感到了一种与年龄极不相称的悲哀与落寞。年纪轻轻的她,反而有了一种垂垂老矣的感叹:“青春如流水一般的长逝之后,数十载风雨绵绵的灰色生活又将怎样度过?”张爱玲:《迟暮》,《张爱玲文集》第4卷,P。1。    
    然而,爱玲在中文写作方面的才华却显露出来了。这一切都得益于学校新来的国文部主任汪宏声先生。爱玲自己也说过:“中学时代的先生我最喜欢的一个是汪宏声先生,教授法新颖,人又是非常好的。”张爱玲:《我最喜欢的先生》,《语林》1卷2期,1945年1月25日出版。    
    汪先生任事后,除了将课程大加改订外,更在图书馆添置了大量中国书报杂志,奖励课外阅读,一方面努力为学生争取用本国语言文字发表的机会与活动。在第一期作文课上,汪先生就在黑板上用潇洒的粉笔字写下两个题目:《学艺叙》、《幕前人语》。    
    下面的学生一阵窃窃私语,也许,做惯了“准八股文”的她们,于此是感到特别新鲜的。    
    “诸位都在学习钢琴与唱歌,‘学艺叙’就是叫你们把习琴习唱的经过与感想写下来;‘幕前人语’即是影评,请把你们看电影后的感受写出来。当然,你们如自己另有愿意发表的思想,尽不妨自由命题,应用任何体裁。”    
    汪先生这种新颖的命题法显然令大家大开眼界。接下来,每人不免一番皱眉苦吟,一副“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样子。下课铃响,作文簿一本本交上来。批阅的结果,大部分是短短二三百字,似通非通,成绩果然如汪先生预料中的糟糕。他发现,这些女学生行文最大症结在于只知道作文乃是在数十分钟内将三数百字联将起来交卷完事,而不知思想为何物,更不知思想应如何发挥。突然,犹如眼前一亮,一本文卷却引起了汪先生的注意,他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了,这是仅有的自己命名的文卷,题目《看云》。虽说夹了几个别字,却写得神情潇洒,词藻瑰丽。题下的署名便是张爱玲。    
    张爱玲由此便引起了汪先生的特别注意。可不知这个“张爱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那时候,汪先生上课还不到两星期,点名册上的姓名十之八九还不能与面貌联系起来,所以也不知张爱玲是瘦是胖是俊是俏。    
    发还文卷的那一天,汪先生挨卷唱名,学生依次上讲台领卷。    
    “张爱玲!”汪先生格外留意。    
    教室最后一排最末一个座位上站起一位瘦骨嶙峋的少女来,不像绝大多数女生那样烫发,衣饰也并不入时——那时风行窄袖旗袍,而她穿的则是宽袖——走上讲台来的时候,表情颇为板滞。    
    汪先生向全班同学朗读了一遍,并竭力赞美她文章写得好。    
    汪先生对爱玲《看云》一文的那番指示性的话,收到了颇为良好的效果。学生自己命题的作文渐渐多了,内容与形式都渐渐丰富起来了。交上来的文卷没有准八股了。除了小品文外,也有小说、诗歌,甚至于剧本。可是爱玲却仍旧保持着她一贯沉默的态度,文章虽然还是绚烂瑰丽的文章,却总是缺少热情。    
    在此之前,爱玲已在圣玛丽亚女校年刊《凤藻》上发表过几篇文章,包括用英文撰写的两篇小品文《牧羊者素描》和《心愿》。这些可算是张爱玲写作生涯中最早期的一部分作品。其中短篇小说《不幸的她》刊于1932年《凤藻》总第12期,编者特地说明作者还是初中一年级学生。《不幸的她》写年轻、孤傲而爱自由的“她”为追寻独立自主的生活四处飘泊;而“她”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纯真友情的依恋,更是写得如泣如诉,忧郁缠绵的笔调中透露出少女张爱玲的早慧和敏感。此处研究成果参阅陈子善:《天才的起步——略谈张家玲的处女作〈不幸的她〉》,《作别张爱玲》,P。2,文汇出版社。    
    散文《迟暮》发表在1933年刊上。    
    灯光绿黯黯的,更显出夜半的苍凉。在暗室的一隅,发出一声声凄切凝重的磬声,和着轻轻的喃喃的模模糊糊的诵经声,‘黄卷青灯,美人迟暮,千古一辙。’她心里千回百转地想,接着,一滴冷的泪珠流到冷的嘴唇上,封住了想说话又说不出的颤动着的口。”张爱玲《迟暮》,《张爱玲文集》第4卷,P。2。    
    这样的文字出自一个12岁的女孩子之手,情感的苍桑,文笔的涩重,多少显得有些让人吃惊。在我看来,这个“迟暮美人”当是指爱玲的母亲。母亲在爱玲小小的心中,一直带着一种美丽眩目的浪漫主义色彩。作为女儿,聪慧的爱玲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了母亲“海外壮游”、“长啸高谈”的豪情背后,那丝丝缕缕的无奈与孤独,以及年华老去,美人迟暮的万般无奈。清夜闻钟,红楼一梦,岁月匆匆,回首已然是一生。她在《凤藻》1936年刊上发表的另一篇文章叫《秋雨》。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的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灰色的癞蛤蟆,在湿烂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惟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驳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它噗通噗通地跳着,从草窠里,跳到泥里,溅出深绿的水花。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张爱玲:《秋雨》,《张爱玲文集》,第4卷,P。3…P。4。    
    在张爱玲的眼底,世界是肮脏的,沉闷的,充溢着一种腐朽的气息。也许,这就像是她那个梦魇般的“家”。    
    在1937年的《凤藻》上,她发表的是一篇《论卡通画之前途》。    
    卡通的价值决不在电影之下。如果电影是文学的小妹妹,那么卡通便是二十世纪女神新赐予文艺的另一个玉雪可爱的小妹妹了。我们应当用全力去培植她,给人类的艺术发达史上再添上灿烂光明的一页。张爱玲:《论卡通画之前途》,《张爱玲文集》第4卷,P。9…P。10。    
    


雪青;少女旧事堪凄凉(1931…1939)少女旧事堪凄凉(2)

    爱玲的预言真是准确。难道她想象得到世纪末影坛上卡通片《花木兰》、《大闹天宫》所引起的轰动,以及孩子们乃至大人们对“卡通”的痴迷吗?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中文写作的热情,提高写作水平,汪宏声先生利用一个课外活动名叫国光会的组织,发动出版一种32开的小型刊物,题名曰《国光》。理想中的编者当然应该是张爱玲,可是她对这些活动似乎没有多大的兴趣,只答应给刊物投稿。张爱玲在《国光》上发表的作品主要是两篇小说:《牛》和《霸王别姬》。《牛》是一篇农村题材的作品。她写的是一对普通贫穷的禄兴夫妇是怎样逐渐失去了他们所拥有的一切。先是他们家的“一头壮牛”活活给牵走了,再是禄兴娘子的“亮晶晶的银簪子”被卖掉了,接着禄兴为了借牛又卖掉了娘子“忍冻忍饿省下钱来买的”两只小鸡,最后禄兴自己也被牛抵死了。小说最后,失去了一切珍贵东西的禄兴娘子“哭得打噎——她觉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展开在禄兴娘子前面的生命就是一个漫漫的长夜——缺少了吱吱咯咯的鸡声和禄兴的高大的在灯前晃来晃去的影子的晚上,该是多么寂寞的晚上呵!”张爱玲:《牛》,《张爱玲》第1卷,P。4…P。5。    
    张爱玲其实并没有农村底层生活的经验,但这篇文章却写得悲哀动人,让我们为文中主人公的命运而深深叹息。也许“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爱玲是在以其城市“底层人”的遭遇去揣测农村人的遭遇,不由得入木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