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莲的发型-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情场胜利的证据,出示给朋友们,闹得“时人多知之”,于是士大夫们题诗的题诗,感叹的感叹。这是真真正正的残忍。据陈寅恪先生指出,《莺莺传》乃是元稹的“自叙之作”,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像小说中男女互送承载着不同感情分量的礼物这样的微妙小细节,就真不知是出于文学家刻意的设计营构,还是出于当事者无心的诚实了。
第一章 服饰第6节 潘金莲与鬉髻(1)
几年前,扬之水和我曾经热烈讨论过《金瓶梅》中的“髻”问题,我说“髻”就是假髻,她则认为“髻”是从宋代女性的冠子发展而来的,二人各有自己的意见,但对这个物件的兴趣是一样浓烈。要知道,这可是关系到“潘金莲究竟是什么模样”的大事。最近,终于读到了孙机先生关于这一题目的专文,对于我等《金瓶梅》迷,不啻是个喜讯。孙先生在文章中把明代妇女的头上风光讲解得一清二楚,今后,不论谁看《金瓶梅》,只怕都得把孙先生的这篇大文同时放在手边了——非此你就读不懂书中的那些关于女人头饰的描述。
许多古代仕女画,还有诗文中的描写,给我们造成这样的印象,以为古代的女性都是把一头长长的青丝盘来绕去,做出许多形状奇妙惊人的发髻来,什么灵蛇髻,坠马髻,惊鹄髻,犹如乌云出岫,其势巍巍,高耸在女人的头顶上。其实,在很多时代,女性们并不总是这样处理头发的,至少在明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女性不是如此。明代女性最通行的做法,是用髻、云髻或冠,把头发的主要部分,即发髻部分,包罩起来。出了嫁的妇女一般都要戴髻,它是女性已婚身份的标志。未婚女子就不能戴髻,要戴一种叫“云髻”的头饰,如《金瓶梅》中的春梅在只是通房丫鬟的时候,就戴银丝云髻儿(二十九回)、翠花云髻儿(七十八回),其他三个通房大丫鬟也都戴同样的云髻(四十一回、四十二回)。
不同材料做的髻,则暗示着不同的社会内容。家境一般的女性只能戴用头发编的髻,比如西门庆第一次看到的潘金莲,就是“头上戴着黑油油头发髻”(第二回);作为家人媳妇的宋惠莲,也是“戴着头发壳子儿”(第二十五回),即人发做的髻。有钱人家的妇女,则戴银丝编的髻,也有金丝髻,但不如银丝的普遍(第二十回)。到了重要喜庆场合,这金、银丝髻上要插满成套的首饰,即“头面”,头面的名目、位置、安插方式,孙先生的文章中解释得极详。宋蕙莲的梦想就是西门庆能给她“编(银丝)髻”,像潘金莲一样摆脱戴“头发髻”的命运。而孟玉楼和潘金莲一旦得知,西门庆真的打算“与他编银丝髻,打头面”,“就和你我等辈一般”,两个人都给气翻了,连孟玉楼这个一向假充和事佬儿的人,都再也忍耐不住了。她竟至于一反常态,专门去找潘金莲,阴险地进行挑唆,导致潘金莲跑去给西门庆支狠招儿的一幕,完成了书中无数次家庭内政治阴谋活动的一次典型运作。运作的直接结果,就是宋蕙莲白搭进了一条性命。一顶银丝髻能够影响人的生死,说明这“壳子儿”作为一个女人社会地位的绝对象征,是多么的重要。
比髻更高一级的是各种“冠”,这是官宦人家的正室夫人才能享受的特权。所以,“戴珠冠”在当时就成了做诰命夫人的代名词,在二十九回里,就因为吴神仙看相时说春梅将来“必戴珠冠”,吴月娘心里便十分的不舒服起来,说:“我只不信说他春梅后来戴珠冠,有夫人之分。端的咱家又没官,那讨珠冠来?”后来,西门庆由副千户“转正”,吴月娘也就戴上了“翡白绉纱金梁冠”(第七十八回)、“五梁冠儿”(第九十六回),而潘金莲等偏房还是只能戴银丝髻。再后来,孟玉楼因为嫁给了知县的儿子、春梅因为做了周守备的正房,也都戴上了“金梁冠”(第九十一回、第九十五回)。此外,还有乔太太的“叠翠宝珠冠”、林太太的“金丝翠叶冠”等,大概即相当于《明史•;舆服志》中的“珠翠庆云冠”,似乎在当时的习惯中,这类冠是地位更高的妇女才戴的,西门庆家的女人没一个有福气戴上。
女人可以为之闹出人命来的这些重要头饰,在今天人的眼里可很难谈上美感。冠一般呈扁矮的椭圆形状,而髻的基本形状则是圆锥体。女性要把这种小帽子似的东西扣在发髻上,而冠、髻内的空间都是很有限的,所以发髻当然就不可能再做成什么奇特恣肆的形式,只能用最简单的方法盘在一起。《金瓶梅》第二十八回就写,陈经济看见潘金莲临镜梳头,“红丝绳儿扎着,一窝丝攒上,戴着银丝髻”,说得很清楚,是把头发做个最简单的“攒(攥)儿”,扣在髻下。第五十三回中,写李瓶儿把头发“仓忙的扭一挽儿,胡乱磕上髻”,展示了完全相同的盘发方式。定陵出土报告记录,万历的孝靖皇后的发式是“理顺后盘绕一周,余发掩于髻下,髻上又插金玉簪钗”,显然正是采用了这种“一窝丝攒”,而孝端皇后是“头发用带扎后盘于脑部稍后,横插金簪”,连扎头发的方式都与潘金莲的办法相同。两位皇后都戴着“黑纱尖棕帽”,即髻,作为实例,展示了明代女性处理头发和髻关系的方法。
所以,绘画或诗文中的那些奇妙髻样,一般来说,在明代女性头上是看不到的,她们的头顶或扣着一顶扁沓沓的冠,或戳着一顶尖耸的髻。潘金莲一生也没有过戴冠的风光,她人生的顶点,只达到了戴银丝髻这个段位。从出土实物和明代写实艺术品上看,明代的髻多半是下圆上尖,有点像窝头的形状,看来潘金莲就是把这么个窝头形状的玩意儿成天罩在头顶上,而据兰陵笑笑生看来,戴上银丝髻的潘金莲,“打扮的就是个活观音”,真是美极了,迷人极了。
《金瓶梅》中说,潘金莲不仅美,而且风流,是“从头看到脚,风流往下跑;从脚看到头,风流往上流”。不知道当时的人对“风流”是怎样定义的,从现存的实物和图像资料看,明代前中期的女服和女性装饰所塑造出来的女人形象,与我们今天人的“风流”概念实在是差出很大一段距离。明代的艺术品,特别是绘画,很少写实性地表现当代妇女真实形象,特别是在前中期,尤其如此。不过,从有限的艺术表现中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明代女性的造型基本呈“金字塔形”。这是因为她们下面的裙子一般都追求宽松,有时还穿下摆宽大的喇叭型裙,上衣的衣摆、袖管也是喇叭形,这就使得人的外形在裙底部位最宽,越往上越向内收缩,而金字塔的顶尖,就收在髻的尖头上。《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的宫妃形象,就是这种金字塔式造型的最好展示,初看这幅画卷的人,大概难免会感到又意外又失望,所谓宫廷中的妃嫔,原来竟是这样衣着拘谨,一身“拙趣”,毫无风雅可言。图中,宫妃们所戴的髻(孙先生认为这是“特髻”,但我以为“特髻”基本上与“髻”是一回事,当然二者在形式、材料、工艺和用途上还是有很多细微差别),造型比一般民间所用的还要夸张,当真是圆锥状,顶上是个尖头。
第一章 服饰第7节 潘金莲与鬉髻(2)
有意思的是,定陵中万历的两位皇后,在入葬时都戴着同样的“黑纱尖棕帽”,外形与《行乐图》中的髻十分相像,说明这种尖头的髻不仅当真存在,而且在宫中流行了很长时间。其中一顶陪葬的“黑纱尖棕帽”——髻,高15厘米,可口径宽只有13厘米,真是像《行乐图》中描绘的那样,尖而窄,女人头上戴着这样一顶小高帽是什么模样,大家尽可以根据《行乐图》来自己加以三维想象。万历两位皇后的髻上,同样插满了贵重首饰,其中很多都可以和《金瓶梅》中的描写对应起来,比如散落在孝靖后头部周围的一件“镶宝玉观音鎏金银簪”,是在鎏金首饰上嵌玉观音,下面还有莲花座,这就很接近《金瓶梅》中提到的“金厢玉观音满池娇分心”(孙先生文指出明墓中出土有“文殊满池娇金分心”),此外,无论从服装式样、织物质地乃至纹饰等各方面,定陵两位皇后的物品都与《金瓶梅》中的描写有许许多多的相合之处,足以作为我们想象西门庆家女人形象的参考。今天比较常被引用的《金瓶梅》版画插图,是明代崇祯年间的作品,在这些插图中,女性头梳倭坠髻,后拖双燕尾,长衣大袖,婀娜颀长,看去倒是更合乎我们对“风流”的概念,不过那是晚明的女人形象,与书中的描写不符,也与定陵的出土物很不一样。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和定陵出土物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明代宫中妃嫔的日常打扮,与民间相差不远,主要只是在材料上更豪华、更糜费而已。如果拿山西新绛稷益庙、繁峙公主寺等处明代壁画中出现的写实性妇女形象来做比较,这一点就很明显。壁画中的这些明代平民妇女,和皇宫中的娘娘们一样,都是脑袋上顶着个尖头髻,上身穿一件短撅撅的袄衫,下面穿一件长度刚到地面的裙子。社会的上下层如此一致,一概采用如此老实、简单、拘谨的穿扮方式,这恐怕是明代女服的一个特点,也是历史上比较少见的现象,可能与明代的宫廷制度有关。
简单而拘谨,并不等于就没有异趣。定陵和《行乐图》中展示的髻在我们眼里就够“奇装异服”了,而在我们谈到的两处明代壁画中,女性头上的髻甚至更为怪异——它的尖头向前弯曲,呈弧倾之势。类似这种朝前探头的银丝髻,近年屡有实物从明墓中出土,证明画家的表现是有现实根据的,这样的头饰当年真的流行过。《行乐图》卷首有长篇题赞,所署年款为宪宗成化二十一年仲冬吉日,即公元1485年,那么,这一画卷应该创作于这一年或此前不久。而稷益庙壁画完成于正德二年(1507年),公主寺壁画作于弘治十六年(1503年)之后,这三幅作品,应该是把明代中期女性服饰的基本面目准确勾勒出来了。正德皇帝所钟情的李凤姐,想来无非就是这样的打扮。另外,历史博物馆曾经展出一件明代女俑,其头饰部分与两处壁画中的描绘基本相同,戴着朝前弯头的髻,而这件女俑出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山西晋城梁佩之墓中。《金瓶梅》被认为是嘉靖或隆庆、万历年间的作品,那么,潘金莲的头上风光,就应该与这件女俑或定陵二后相近。说真的,这个事实可是有点让人难以接受。
潘金莲早已成了太有名的人物,她在历代读者心中激起的反应之复杂,大概没有其他文学人物能比。对于这种深入人心的形象,读者会情不自禁地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对之加以想象,这也是常情。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看法,是以手长腿长,瘦骨嶙峋到状如病鬼,并且还尽可能地把这把瘦骨都暴露在外的女人为至美,看到潘金莲的整体造型很可能状如金字塔,许多人不免要吃一惊。其实,任是谁的审美习惯,也都只是出于时代的塑造而已,而历史上女性的装扮从不肯遵循一种固定的标准。我们觉得好看也罢,赖看也罢,明代中期的女子服饰至少是很有特点的,与其他任何时代,包括明代的早期和明末,都截然不同,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