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5472-兵以诈立 >

第5章

5472-兵以诈立-第5章

小说: 5472-兵以诈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髌乖冢枪偶记杉宜档木渲鳎诿蝗死恚夂苤厥印!   
    任宏的分类,《别录》、《七略》的分类,《汉志》有些改动,一是把权谋类的《司马法》归入《六艺略》的礼类,改叫《军礼司马法》,不再当兵书;二是把《伊尹》、《太公》、《管子》、《孙卿子》(即《荀子》)、《鹖冠子》、《苏子》、《蒯通》、《陆贾》、《淮南王》、《墨子》中有单行本的兵书,加以省并,只保留《诸子略》中的全书;三是在技巧类加了《蹴鞠》一书。    
    西汉兵书,有《广武君》(李左车的兵法)、《韩信》、《李良》、《丁子》、《项王》(项羽的兵法)。李左车、韩信、张良、项羽,都是楚汉战争中的风云人物。这几种兵法,都没有保留下来。唯一保留下来的,反而是和张良有关的《黄石公三略》。张良是著名军事家,他是太公术的汉代传人。汉以来,《太公》在续写,黄石公的书也在续写。很多书都托名太公和黄石公。    
    任宏的分类,为我们划出了后世兵书的基本范围,也排出了四类兵书的长幼尊卑。权谋最尊,纯用古典,越古越好,后世保存最多;形势,也很重要,但不如前者,大多亡佚;阴阳、技巧,很多是随作随弃,后世保存最少。我国传统,尚谋轻技,和这种阅读结构有关。    
    五:五大经典和曹公五书(东汉、三国和魏晋)


第一讲 《孙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孙子》的经典化:一至七(5)

    “五”是什么?是先秦留下的五部兵书和曹操整理的五部兵书。    
    先秦兵书,传到西汉,主要是五部,即三大经典,《孙子兵法》、《太公》三书和《司马法》,外加《吴子》和《尉缭子》。    
    这一时期,诸子中的兵书,已不算兵书。    
    曹操整理的兵书也有五部。    
    东汉时期,中国社会很乱。三国,魏晋南北朝,更是天下大乱。这种乱,不是一般的乱,而是人心思乱,大家一块儿作乱。上面乱,下面也乱,里面乱,外面也乱。俗话说,乱世英雄起四方。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群雄并起,好像街头流氓火并,一定要掐出几个最大的头。《三国演义》,说破英雄惊煞人。天下英雄,“使君与操”,当然还有孙仲谋(第二十一回)。“英雄”这个词,出自《六韬》,《三略》反复说,《三国志》和该书裴松之注频频引用的《英雄记》,更是不绝于耳,很有时代特征。《三略》流行于东汉、三国,“英雄”是流行术语。曹操,文韬武略,都是一流,难怪苏东坡说,“固一世之雄也”(《前赤壁赋》),鲁迅也说,“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大众心理不同,专疼倒霉蛋,他们受《三国演义》误导,又替刘备着急,又为诸葛亮下泪,恰好中了正统史观的奸计。王莽是外戚,不是东西;曹操是宦官的孙子,也好不了,这是偏见。他们只承认许劭许子将的评语,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注引孙盛《异同杂语》),英雄也是个奸的,京剧扮相是白脸。    
    曹操是大军事家,不但善于用兵,还读过不少兵书,写过不少兵书。《三国演义》讲张松献地图,有一段故事,根据是《太平御览》卷三八九引《益部耆旧传》。《益部耆旧传》只说杨修拿曹操的兵书给张松看,张松过目成诵,没说曹操剽窃《孙子》。小说添油加醋,有歪曲。张松说,你这本《孟德新书》,是曹丞相剽窃《孙子》十三篇,《孙子》原书,我蜀中三尺小儿都会背,只能瞒足下(第六十回)。这是作者瞎编。实际上,曹操不但没剽窃《孙子》,还对整理《孙子》有大功。    
    我们现在看到的《孙子》,其实就是靠曹操传下来的本子,第一个给《孙子》作注的,也是曹操。他的书叫《孙子略解》,原书有序,保存在《太平御览》卷六○六中。曹操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认为《孙子》是所有兵书中写得最好的一部,但原书无注,读不懂,篇幅太大,让读者不得要领。所以,他只给《孙子》十三篇作注,其他东西,剔除。曹操如果真想偷《孙子》,何必多此一举,一边偷还一边注,说原书怎么怎么好,这不是太愚蠢了吗?可见这都是小说的编造。    
    曹操对整理古代兵书有大功。东汉、三国时期,他的整理最关键。大众喜欢诸葛亮,拿他当中国智慧的象征。其实,在军事史上,他比诸葛亮重要得多。    
    曹操整理兵书,有如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独尊儒术,不是废弃百家,而是把百家摆在儒家之下,起陪衬作用。曹操也是这样,他独尊《孙子》,也是把其他兵书摆在《孙子》的下边。    
    曹操整理过的兵书,我叫“曹公五书”。它们是:    
    (1)《孙子略解》(两卷)。即上所说《孙子》十三篇的注本,今存,注文很简短。    
    (2)《太公阴谋解》(三卷)。可能是注《太公》三书中的《谋》,已佚。    
    (3)《司马法注》(卷数不详)。是《司马法》的注本,有佚文。    
    (4)《续孙子兵法》(两卷)。可能是《孙子》十三篇以外,其他《孙子》书的选编,既包括《吴孙子兵法》的佚篇,也包括《齐孙子兵法》。杜牧说,《孙子兵法》原来有“数十万言”,曹操“削其繁剩,笔其精切,凡十三篇,成为一编”(《孙子》序),剩下的《孙子》书怎么办?看来不是扔掉,而是另编一书。《续孙子兵法》,就是这样的书。    
    (5)《兵书接要》(有一卷、二卷、三卷、五卷、七卷、九卷、十卷等不同的本子)。此书有许多不同叫法,如《兵法接要》、《兵书捷要》、《兵书略要》(或《兵书要略》)、《兵书论要》(或《兵书要论》)。孙盛《异同杂语》说,“(太祖)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注引)。此书是古代兵书的选本。我们从佚文看,它也包括《孙子兵法》的佚文。    
    除整理古代兵书,曹操还有自己的兵法,叫《魏武帝兵法》或《魏武帝兵书》,俗称《曹公新书》(有一卷和十三卷两种)。上面说,《孙子略解》太简略,杜牧说,他是十句话注不了一句,因为他根本就不想全面注《孙子》,“惜其所得,自为《新书》”,好东西是放在自己的书里(《孙子》序)。这本书,就是曹操自己的著作。《孙子·作战》张预注引过它。    
    曹公五书,后世散亡,只有《孙子略解》保存下来,但曹操的整理,有重要意义。    
    第一,是独尊《孙子》。


第一讲 《孙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孙子》的经典化:一至七(6)

    第二,他只给三大经典作注,说明这三本书最重要。    
    第三,他把汉以来很庞大的《孙子》书做了区分,只为十三篇作注,不为其他《孙子》书作注,但也不把它们废掉,而是另编一书,可能既包括《吴孙子兵法》的佚篇,也包括《齐孙子兵法》,他的独尊《孙子》,其实是独尊《孙子》十三篇,无形中,已经降低了其他的《孙子》书;    
    第四,除三大经典,其他兵书,他做了删选。    
    他为兵书排座次,是在所有兵书中,突出三大经典;三大经典中,突出《孙子》;《孙子》中,突出十三篇。    
    这个“三突出”,对兵书存废起了很大作用。    
    另外,应该指出的是,《黄石公三略》在这一时期很流行。    
    当时,《三略》是新典,不是古典。我说的五大经典,还没包括这一种。    
    六:六大经典和《孙子》六家注(南北朝和隋唐)    
    “六”是六大经典和《孙子》六家注。    
    六大经典是《孙子兵法》、《太公》三书、《司马法》、《吴子》、《尉缭子》和《黄石公三略》,即五大经典加《三略》。    
    (1)《孙子兵法》。不管一卷本,两卷本,还是三卷本,都是十三篇本,同于《孙子略解》,而有别于曹操编的《续孙子兵法》和其他挂孙子之名的单行本,如《孙子八阵图》、《孙子战斗六甲兵法》、《吴孙子牝牡八变阵图》、《孙子兵法杂占》、《吴孙子三十二垒经》。前者是走上坡路,越来越突出,成为经典,后者是走下坡路,逐渐归于散亡。    
    (2)《太公》三书。是单本流行,《谋》变为《太公阴谋》(《七录》是六卷本,《隋志》是一卷本,曹注是三卷本),《言》变为《太公金匮》(《隋志》是两卷本),《兵》变为《太公兵法》(《七录》是三卷本和六卷本,《隋志》是两卷本和六卷本)。还有《太公六韬》(《七录》是六卷本)和其他托名太公的书。《六韬》,《庄子·徐无鬼》已有这个书名,只不过是作《六彛贰!端逯尽返摹短啡槭恰短跄薄贰ⅰ短鹭选贰ⅰ短ā罚健短浦尽返摹短啡槭恰短跄薄贰ⅰ短鹭选贰ⅰ短骸贰!端逯尽返摹短ā泛汀短骸范加辛肀尽N液芑骋桑短骸肥恰短ā返牧硪恢直咀印U馐恰短啡橹凶沤脖碌囊恢帧:罄吹摹短肥椋皇U庖恢帧=癖尽读骸芬彩橇怼!   
    (3)《司马法》。《隋志》和两《唐志》只有三卷,和今本卷数一样,显然是删节本。    
    以上三种是齐系统的三大经典。    
    (4)《吴起兵法》。地位不如前三种。《隋志》有贾诩注《吴起兵法》,只有一卷,肯定是删节本。两《唐志》没有吴起的兵法。    
    (5)《尉缭子》。地位也不如前三种。这本书,性质很复杂,学者有争论。《汉志》有两部《尉缭》,兵书《尉缭》(二十九篇)和杂家《尉缭》(三十一篇),这两种《尉缭》,篇幅差不多,大概都是五六卷的样子,什么关系,不清楚。《七录》,兵书有《尉缭子兵书》(一卷),杂家有《尉缭子》(六卷)。《隋志》,只有杂家《尉缭子》(五卷)。两《唐志》,也只有杂家《尉缭子》(六卷)。今本《尉缭子》是五卷,只有二十四篇,比《汉志》的两种《尉缭》都要小一点。它的前十二篇是泛论兵事,后十二篇是讲军令,很明显是兵书。    
    (4)(5)两种是魏系统的兵书。    
    (6)《黄石公三略》。今天读起来,好像没什么意思,但东汉时期,借太公、黄石公和张良的大名,《三略》是时髦书(《七录》、《隋志》、两《唐志》都是三卷)。《七录》有《张良经》(一卷),“与《三略》往往同”,大概是《三略》的另一种本子。两《唐志》也有《张良经》(一卷),以及《张氏七篇》(七卷,题张良撰)。南北朝和隋唐,托名黄石公的书很多,这是太公书的余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汉以后,诸子中的兵书已不再单行,但《隋志》有《老子兵书》一卷。唐人王真说《老子》的每一章都是谈兵(《道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