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5472-兵以诈立 >

第18章

5472-兵以诈立-第18章

小说: 5472-兵以诈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兵法是用流血的经验换来的。


第四讲 作战第二作战第二(4)

    上面这段话,我们应该做一点解释。我们先谈《孙子》的车制和乘法。这里提到两种战车。“驰车”一词,古书少见,似乎只见于《管子·七臣七主》、《孙子》佚文(《通典》卷一五九引“吴王孙武九地问”佚文)和《吴子·励士》。从字面含义看,是一种比较轻便,利于驰击的战车。“革车”,古书多见,《左传》、《公羊传》、《周礼》、《礼记》、《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很多古书都有这个词。汉唐旧注,都说革车是兵车,这点不会错。如据孟子说,武王克商,就是用这种车(《孟子·尽心下》)。从字面含义看,革车可能是一种蒙皮的战车。如郭璞就认为革车是皮轩,即一种蒙虎皮的战车(《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集解引)。这两种战车,革车的名称更古老,当是本来意义上的战车,但汉代已不大听说,宋以来的革车是复古之作,与此无关。驰车是长毂车,是改进过的新型战车。驰车轻便,利于攻;革车笨重,利于守,各有各的用途。    
    这段话,曹注的解释并不对。他注这一段,影宋本《魏武帝注》和宋本《十一家注》不同,古书引用也不同,有些错字,我在《〈孙子〉古本研究》中做过整理。他说,驰车是轻车,革车是重车。如果前者是轻型战车,后者是重型战车,这个说法可以接受。但他说的不是这个意思。他的说法,是出自《司马法》,不是今本,而是佚文。他是把驰车当《司马法》的“轻车”,革车当《司马法》的“重车”。“轻车”,古书多见,例如《左传》、《周礼》、《管子》、《司马法》、《六韬》都有这个词,《孙子·行军》和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也有,汉代或更晚,还在用。重车,是辎车,也简称辎或重。辎车、辎重或辎、重,古书也多见,汉代或更晚,还在用。我们不应忽略的是,《司马法》的车,轻车是战车,重车是辎重车,后者也叫“辎辇”(简称“辇”,夏称“余车”,殷称“胡奴车”)。古书中的驰车、轻车、革车都是马拉的战车,用以载人;重车是牛拉的辎重车,用以载兵器、衣装、粮秣。革车绝不是重车。    
    中国古代的军用车辆分两大类。一类是马车,一类是牛车。马车,通常用四匹马拉,四马驾一乘,称为一驷或一乘,只载人,不拉货,跑得快。比如这里讲的“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就都是马拉的战车。牛车,通常用一头牛拉,专负重,不载人,走得慢。比如本篇下文的“丘牛大车”,就是后一种。前者叫小车,后者叫大车。《论语·为政》说“大车无,小车无”,包咸注:“大车,牛车。”“小车,驷马车也。”邢昺疏:“云‘小车驷马车’者,《考工记》兵车、田车、乘车也,皆驾驷马,故曰驷马车也。”驷马车,不光是战车。打猎的车,平常坐的车,也可以是驷马车。古人服牛乘马,把这两种动物驯化,用它们驾车,什么时候才有,是考古学家热衷的大问题,也是军事史上的大问题。车的发明,关键是轮子。曳车,可以靠牛靠马,或其他动物。牛的驯化在前,马的驯化在后。牛车比马车发明早。西语,一般的畜力车只叫cart,牛车是ox cart,用作战车的马车才叫chariot。马车的重要性,是它的速度、机动性和冲击力。它在军事上的应用,太重要。驯化马和马车,最早是出现于中亚。战车,西亚、埃及、希腊、罗马都有。大家都有过车战时代。骑兵的崛起是在后来。我国文献,传说薛人的祖先奚仲发明车,商人的祖先相土发明乘马,王亥发明服牛(《世本·作篇》),时间都在夏代。但马车,考古发现,目前最早,是商代晚期的车,更早的发现还没有;牛车,情况不清楚(图一九)。偃师商城发现过车辙,有人认为是马车留下来的痕迹,但也有人认为,这是牛车,即辁车(用无辐木制车轮运行的车)留下来的上引王海城《中国马车的起源》。。探讨这一问题,有件铜器值得注意,即西周晚期的师同鼎。其铭文,是记周人和戎胡之间的战斗。周方的军官叫师同,他的缴获物中,有两种车:马车和牛车。马车叫“车马”,牛车叫“大车”。这是马车和牛车共用于战争的绝好例证。过去,我写过一篇文章,就是讨论这一铭文。    
    下文“破车罢马”是马车,“丘牛大车”是牛车。    
    古代战车,一般都是四匹马,三个人。但也有例外:一人、两人或四人。普通兵车,左边的人叫“车左”,执弓矢;中间的人叫“车御”,执辔;右边的人叫“车右”,执戈矛。三人衣甲,称“甲士”,甲士的头子叫“甲首”。军帅之车,车御在左;军帅居中,执桴鼓;车右在右。这是车兵。车兵的泛称是“士”。“士”还包括车下的7名甲士。甲士10人,包括带甲的步兵。这种战斗人员,都是贵族武士。还有一类步兵,一般叫“徒”。“徒”,本来是贱役之称。他们随甲士出征,主要是当牛倌马夫,古人叫“厮徒”、“厮驭”、“徒御”,曹注叫“厮养”,现在叫饲养员。其他杂活也有分工,汲水打柴,曹注叫“樵汲”;烧火做饭,曹注叫“炊家子”,现在叫炊事员;保管被服,曹注叫“固守衣装”。这些人是勤务人员,专干各种杂活,地位很低。“卒”是类似名称,也是在兵车后面,给贵族跟班跑腿。他们也叫“步卒”、“徒卒”,偶尔还叫“徒兵”、“步兵”。    
    “带甲”是穿甲戴胄的车兵和步兵。甲,用来保护身体;胄,用来保护头部。    
    早期乘法,士徒混编,经常合称,但士是士,徒是徒,完全是两类。士是车兵(包括车上车下)和带甲步兵。徒是甲士以外的隶属步兵,不穿甲戴胄。后者没有受过专门的军事训练,属于“正卒”以外的“羡卒”,只是辅助性的战斗人员和勤务人员,古书叫“白徒”(最近发表的上博楚简《曹沫之陈》,其中也有这个词)。春秋晚期,军事变化带来社会变化,徒卒数量激增,重要性上升,成为独立的兵种,原来身份很低的人,也鲤鱼翻身,成了正规士兵。这种士兵也穿甲戴胄,虽然还叫徒卒,性质已迥然不同。    
    古书中的“徒”,基本含义是“步行也”,引申义是“步卒”、“步兵”,或“从车者”、“辇者”、“步挽辇车(辎重车)”;“卒”,与“衣”同源,其基本含义是“隶人给事者”,即徒隶。还有一种解释是这种人的衣服(《说文解字·衣部》)。军事学含义的“卒”与“徒”相似,不但可以当“步卒”、“从车者”讲,还可连言,称为“徒卒”。但“卒”和“徒”有一点不同,它还可指军队编制的单位。这种“卒”,一般释为“众”,有可能是“倅”的借字。“倅”是副贰之义,表示从属关系,字亦作“萃”。国之副贰可称“卒”,车之副贰可称“卒”,人之副贰也可称“卒”。“萃”有集聚之义,与“徒”训众相似。


第四讲 作战第二作战第二(5)

    古代乘法,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早期的十人制,一类是晚期的百人制。十人制是什伍之制:10人为什,5人为伍,一个什包括两个伍。这种制度,用过很长时间,整个西周和春秋早期,可能主要是这种乘法。后来的军制,什伍是最低两级。百人制则是卒两之制:100人为卒,25人为两,一个卒包括四个两。两即辆的本字。后来的军制,卒两是高于什伍的两级。《司马法》佚文,有两种乘法,一种是按井、通、成、终、同、封、畿的制度征发军役,规定是“革车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这种制度,不计徒卒,只计甲士,属于十人制。加上徒卒,也只有30人。这是比较古老的制度。另一种是按井、邑、丘、甸、县、都的制度征发军役,车分两种,一种是“戎马”驾的“轻车”,也叫“长毂”,属于战车;一种是“丘牛”驾的“重车”,属于辎重车(参看《形》篇讲义的最后一章)。轻车,配战士75人,包括车上的甲士3人,车下的步卒72人;重车,配勤务人员25人,包括炊家子(炊事员)10人,固守衣装(衣物保管员)5人,厮养(饲养员)5人、樵汲(打柴汲水的人)5人。如果光算战斗人员,是75人制,加上勤务人员,则是百人制。百人制是比较新潮的制度。它的四个两,怎么配战车,参考曹操《新书》的佚文(详下),估计是前后左右,每一面各一两,直接作战的三个两,一个在战车前,一个在战车左,一个在战车右;勤务人员的一个两,是跟在辎重车的后面。    
    曹注解释此章,是引《司马法》的十人制为说。他说,驰车是马车,配战斗人员(步兵)10人,勤务人员5人;革车是牛车,配勤务人员3人。我们用这个数字乘1000,只有18000人,远不足10万之数,显然不对。但宋张预注引曹操《新书》有另一解释,则是引《司马法》的百人制为说。他把驰车叫攻车,革车叫守车,两叫队,说攻车的前、左、右,各有一队,共75人;守车殿后,有25人。这个数字乘1000,可符10万之数,比较合理。但上面说过,革车不是辎重车。如果不是辎重车,这里的“带甲十万”就应该是配2000辆。实际情况可能是,两种战车,驰车在前,革车在后,两车前后各一两,两车左右各一两,其中并不包括辎重车。辎重车是尾随大部队之后。齐国军制,管仲制军,有所谓“小戎”(《国语·齐语》、《管子·小匡》)。小戎是兵车的别名。这种小戎是50人,相当两个两。我怀疑,也有可能,这里的100人是两辆战车各50人,即一辆战车配一小戎。    
    “千里馈粮”,很远,十万人要吃饭,是大事。这是讲军队开拔后的补给,属于下文说的“远输”。下文所说“用兵之害”的头一条,就是讲这个问题。    
    “内外之费”,“内”是国内,“外”是国外。包括以下所有的开支。    
    “宾客之用”,“宾客”是外交使节。这里是指用于间谍和外交的巨大开支。两者都是穿梭于内外。自古以来,外交和间谍就有不解之缘。这是第一项开支。    
    “胶漆之材”,胶漆是修缮战车、兵器之柄和弓弩的主要材料。这是第二项开支。    
    “车甲之奉”,战车和甲胄,要不断补充。这是第三项开支。    
    《考工记》讲古代工艺,有5大类30个工种,其中三分之一,都与军事直接有关。如属于攻木之工的轮人、舆人、辀人、弓人、庐人、车人、梓人(辀人是多出来的),属于攻金之工的冶氏、桃氏,属于攻皮之工的函人,属于刮摩之工的矢人。轮人、舆人、辀人、车人和制造战车有关:轮人做车轮,舆人做车箱,辀人做车辕,车人负责整体组装。冶氏、庐人和制造戈、殳、戟、矛有关:冶氏铸其刃(铜刃),庐人制其柲(积竹为柄)。桃氏管铸剑。弓人、冶氏、矢人、梓人和制造弓矢有关:弓人做弓,冶氏铸矢,矢人负责对矢打磨加工,梓人做侯(侯即练习射箭的箭靶)。函人做皮甲。其中没有提到胄和盾。    
    古代工艺,战车最复杂,“一器而工聚焉,车为多”。《司马法》佚文说,古代的辎辇(辎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