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阿拉伯通史 (1-25章) 作者:希提 >

第17章

阿拉伯通史 (1-25章) 作者:希提-第17章

小说: 阿拉伯通史 (1-25章) 作者:希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诗歌来表情达意,这是伊斯兰教以前的阿拉比亚人唯一的特点。他们的才能,在诗歌中才找到了表现的机会。贝杜因人爱好诗歌,这是他们在文化上的一种优点。

阿拉伯文学,象大多数的文学一样,是以诗的突然出现开始的;但阿拉伯的诗一出现就是成熟的,这是与其他的文学里的诗不相同的。保存到现在的几首最古的诗,似乎是在回历纪元前约一百三十年(公元492年)创作的,内容与白苏斯战役有关;但这些诗的格律,是十分严格的,所以一定先有一个很长的发展时期,以培养表情达意的艺术和阿拉伯语固有的力量。公元六世纪中叶的诗人,是后辈诗人望尘莫及的。伊斯兰教初期和后来的大诗人以及现代的小诗人,都曾经承认而且仍然承认,古代的作品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典型。这些古诗,全凭背记和口传,在回历二世纪和三世纪,才最后记载下来。现代的批评界的研究已证明了这些古诗都经过后人的校订和修改,使其与伊斯兰教的精神趋于一致①。

占卜者(kuhhān)所惯用的有韵脚的散文(saj‘),可以算作诗歌形式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古兰经》就有这样一种文体。驼夫的歌曲(hudā’)可能是诗歌形式发展的第二阶段。据本地的阿拉伯的传说,阿拉伯的驼夫,随时按照骆驼有节拍的步伐而歌唱,这种歌曲是阿拉伯诗歌的雏形。这种解释是有几分道理的。在阿拉伯语中唱歌人(hādi)和驼夫(sā’iq),是两个同义词。

赖斋子(rajaz)②每行内包含四个或六个音步,是从有韵脚的散文发展起来的,而且构成最古老最单纯的韵律。阿拉伯人给赖斋子下定义说:“赖斋子是诗歌的头生子,有韵脚的散文是父亲,歌曲是母亲。”

在这个文学的英雄时代,诗是唯一的文学的表现手段。长诗(qas■dah)是唯一的和最完备的诗体。据说白苏斯战役中台格利卜族的英雄穆海勒希勒(约在公元531年卒)是首先创作这一类长诗的。长诗的发展,似乎与阿拉比亚人的战役,特别是台格利卜或肯德等部族之间的战役,有密切的关系。伊木鲁勒·盖伊斯(约在公元540年卒)原来是南部阿拉比亚的盖哈丹人,属于肯德部族。他虽是最古的诗人之一,但他通常被认为是最伟大的诗人,是诗人之王(艾米尔)。伊本·库勒苏木(约在公元600年卒)是北方阿拉比亚人,属于赖比耳族的台格利卜部族。这两位诗人,虽说不同的方言,但他们所创作的诗却表现出同样的文学形式。

阿拉伯的长诗,象荷马的史诗一样突然出现,就精心结构和韵律的错综变化来说,甚至超过了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种长诗初次出现的时候,好象已被常套所束缚:具有固定的开场白、共同的形容词、陈腐的譬喻、一律的主题——这些都说明,这种长诗曾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阶段。这种长诗富于激动的热情,语言有力而简洁,但缺乏新颖的观念和启发思想的形象,因而不能引起普遍的欣赏。值得赞扬的,往往倒是诗人本身,而不是他的诗歌。这种抒情诗,译成外国语,就没有价值了。个人的和主观的成分,是占优势的。主题是写实的,视野是有限的,观点是地方性的。阿拉比亚人没有民族的史诗,也没有第一流的剧本。

在古代的长诗中,七篇《悬诗》(Seven Mu‘allaqāt)是第一流的作品。这七篇《悬诗》,在阿拉伯语世界上,仍被称为诗歌中的杰作。相传,每一篇诗都得过乌卡兹集市每年一次的奖金,而且用泥金描绘起来,悬挂在克而白的墙上①。乌卡兹的希贾兹,介于奈赫莱和塔伊夫之间②,每年在那里举行一次集市,那是一个文学的集会,英雄诗人们到那里去庆祝他们的功勋,并争取大家垂涎的第一名荣誉。一个诗人不在这里成名,就永不会成名。在伊斯兰教以前的时代,乌卡兹的集市,曾代表了阿拉比亚的一种学会。

相传这种每年一次的集市是在几个禁月里举行的,在那几个月里,战争是被禁止的。异教的阿拉比亚历法,象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历法一样,是一种太阴历,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为春季,是与和平的时期一致的。这种集市是土产和各种商品交易的很好的机会。我们能够很容易想象到沙漠里的游牧人怎样聚集在这些每年一次的集市上,他们环绕着那些货摊逛来逛去,啜饮着枣醴,尽情地享受着歌女们的调子。

首先获得乌卡兹奖金的长诗,虽是伊木鲁勒·盖伊斯(约在公元540年卒)的作品,但七篇《悬诗》是到了伍麦叶王朝的末叶才搜集起来的。在公元八世纪中叶活动的著名的吟诵史诗者哈马德,无疑地是从许许多多的诗里把这七篇诗挑选出来并编辑成一个单独的诗集的。这个集子已译成大多数的欧洲语言①。

除七篇《悬诗》外,伊斯兰教以前的诗歌传到现在的,还有一部诗选,因为是穆法德勒·丹比(约在公元785年卒)所选辑的,故称为《穆法德勒诗选》②,这部诗选里包括第二流诗人所作的一百二十多篇抒情诗。此外,还有几部诗集(diwāns)和许多断简残篇和精华录散见于艾卜·太马木(约在公元845年卒)所编的《坚贞诗集》,以及伊斯法哈尼(公元967年卒)所著的《乐府诗集》。

阿拉比亚人称诗人为“沙仪尔”(shā‘ir,本义是感觉者),因为诗人有一种一般人所没有的知识,这种知识是他自己的魔鬼(shay…■ān)所昭示他的。诗人与不可见的势力之间有同盟的关系,故诗人能凭他的诅咒而使敌人遭殃。因此,讽刺诗(hijā’)是阿拉伯诗法中一种很古的体裁①。

诗人的职责的发展,给他带来了各种任务。在战争的时候,他的舌头和战士的勇气有同样的功效。在和平的时候,他的如火如荼的群众演说,可能危及公共秩序,他的诗歌能唤醒整个部族,使他们行动起来,正如在一个现代的政治运动中,一个煽动民众的演说家所发表的演说一样。那个时代的诗人,相当于现代的新闻记者和新闻官,有人用极贵重的礼物去巴结他,希拉和加萨尼两个宫廷里的记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的诗歌,由听众背记下来,凭着口耳相传,流行很广,成为一种无价的宣传工具。他同时又是舆论的铸造者和代言人。君主和族长们,为避免诗人的讽刺,给予他津贴,这种办法在古典文学中被称为“割舌头”(Qa■‘ al…lisān) ②。

诗人不但是本部族的预言者、指导者、演说家和代言人,而且是本部族的史学家和科学家——一个部族所能有的科学家。贝杜因人是以诗歌去衡量人的聪明才智的。据《乐府诗集》③的记载,有一个咏诗的人曾歌咏说:

“谁敢与我的部族抗衡?

它有众多的人民,

还有杰出的骑士和诗人。”

人口多,武力强,才智高,这是一个强大的部族必须具备的三大要素。诗人作为本部族的史学家和科学家,他精通本部族的宗谱、民间传说,他晓得他们的造诣和功绩,他熟悉他们的权利、他们的牧场和边疆。他还明了与本部族相竞争的各部族所有的心理上的弱点、历史上的失败,他的工作是揭露这些缺点,并且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渲染,用来嘲笑他们。

这些古诗,不但有诗歌的趣味,有优美的辞藻,而且有历史的重要性。要想研究创作这些诗歌的时代,必须以这些诗歌为史料。实际上,这些诗歌是我们唯一的当时的资料。由这些诗歌可以推知伊斯兰教以前的一切生活情况。因此,谚语说:“诗歌是阿拉比亚人公共的注册簿(diwān)。”①

由拜物教时代的古诗歌,可以知道阿拉伯道德的标准是用“木鲁艾”(murū’ah)和“伊尔德”(‘ir■)两个名词表达出来的,前一名词的意义是丈夫气概(后来发展成为美德),后一名词的意义是荣誉②。构成“木鲁艾”的要素是勇敢、忠贞和大方。勇敢的程度,是以从事劫掠的次数来衡量的。一个人能为不速之客或穷苦无告之人而甘心牺牲自己的骆驼,可以说明他是仗义疏财的。

哈帖木(约在公元605年卒)的美名,流传到如今,可以算作贝杜因人好客的理想的具体表现。他在青年时代,替他父亲看守一群骆驼,有三个异乡人路过他的牧场,没有吃的,他就宰了三只骆驼,招待他们,把其余的驼肉分给他们,这件事使他父亲大发雷霆,把他逐出了家庭③。

安泰来的英名,流芳百世,成为贝杜因人的英雄气概和豪侠好义的模范。他显然是一个基督教徒。安泰来具有武士、诗人、战士、情人等身分,他的这些特征,都是游牧人所重视的。他的勇敢的行为,和他与情人阿卜莱相爱的插曲(他的著名的《悬诗》,使她永垂不朽),已成为阿拉伯语世界的文学遗产的一部分。安泰来生为奴隶,他母亲是一个黑奴。但他父亲解放了他,因为在某次部族战争中他不肯卖力,他说:“当奴隶的不会打仗,只会挤驼奶。”他父亲大声喊道:“进攻吧!你是自由人。”①

蒙昧时代信奉拜物教的贝杜因人,从他们的诗歌来判断,并没有什么宗教。他们对精神上的冲动是冷淡的,甚至可以说是无动于衷的。他们尊守宗教的习俗,是由于依从本部族的惯性,也是由于尊重传统的保守性。我们找不到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他们是笃信一个异教的神灵。有一个与伊木鲁勒·盖伊斯有关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他已起程还乡,要替他父亲报仇,来到左勒·赫莱赛,走到庙里去以求签的方式来占卜②。他三次抽出的签上都有“放弃”的字样,便把签折断了,使劲掷在偶像的身上③,大骂道:“该死的!假若你父亲被人杀害了,你一定不会禁止我替他报仇的。”④

除诗歌里的材料外,关于伊斯兰教以前的拜物教的主要资料,是拜物教在伊斯兰教时代的残余,这些残余,以轶事和传说的形式,埋藏在晚期的伊斯兰文学内,凯勒比(公元819—820年卒)所著的《偶像录》里,也有很多的资料。拜物教的阿拉比亚人,没有什么神话、错综复杂的神学和宇宙学,就这方面来说,他们比不上巴比伦人。

贝杜因人的宗教,是闪族信仰的最古老而且最原始的形式。南部阿拉比亚的祭礼,有崇拜星宿的特征,有华丽的庙宇,有繁冗的仪式和献祭,这些都能代表一个较高的和较晚的发展阶段——定居的社会所能达到的阶段。在皮特拉和巴尔米拉的文明社会里,注重太阳崇拜,这表示那些社会已经是农业的国家,在那样的国家里,人们已经认识到给予生命的太阳光与植物的生长有着密切关系。

贝杜因人的宗教,象其他形式的原始信仰一样,主要是精灵论的。绿洲和沙漠之间的强烈的对照,或许使他们得到神灵各有所司的最早的明晰概念。可耕地的神灵是慈祥可亲的;不毛之地的神灵是狰狞可畏的①。

即使在神灵的概念形成之后,树木、水井、山洞、石头等自然物,仍然是圣洁的,因为这些自然物构成了媒介,崇拜者要通过它们才能与神灵发生直接的联系。沙漠里的水井,有清洁的、能治病的、活气的凉水,故在很古的时代已变成一种崇拜的对象。据阿拉伯的著作家说,渗渗泉②在伊斯兰教之前就是圣洁的,这洞泉水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哈哲尔(夏甲)和易司马仪(以实玛利③)。雅古特④和盖兹威尼500004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