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欧罗巴的苍穹下 >

第14章

欧罗巴的苍穹下-第14章

小说: 欧罗巴的苍穹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ne the Great)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的古希腊殖民城市拜占庭建立新都君士坦丁堡之后,帝国分裂事实局面已成,而国家政治经济的重心也逐渐向东方移动。易守难攻、同时拥有优良战略和交通位置的君士坦丁堡的光芒开始盖过了故都罗马。公元395年帝国正式分为两个独立国家,分别定都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事实上,这种东进政策与其说是一种励精图治的努力,不如说是一种破罐破摔的逃避,保持着纵欲享乐路线的延续。皇帝们逃离危机四伏的罗马政坛和纷争扰攘的民主废墟,来到专制传统浓郁的东方,随心所欲地扮演人神合一的无上统治者。不过他们一旦割断祖脉,抛弃坚忍务实的民族气质之后,就再也无法找回雄霸天下的帝国魂梦,只能扮演偏安一隅的偷欢小朝廷,更无力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了。    
    与此同时,被离弃的罗马城和西罗马帝国无可避免地迅速走向衰落。旧有的腐化奢靡之风既存,新的矛盾和危机又层出不穷。在奴隶制度下,一方面过剩的劳动力抑制着技术革新,另一方面自给自足的大田庄经济限制了贸易发展,其结果便是国家收入的萎缩和行政控制力的减弱。同时因为西部不具备东部那样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在政治重心转移后,更无法再指望继续依赖来自东部的物财支持,相对脆弱的政经体系很快便难以为继,陷入恶性通货膨胀和国家行政力虚脱的困境。    
    汉武帝阻击匈奴通西域,为中国开创了泱泱帝国的昌荣局面,但是这一事件的连带负效应最后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波及到罗马,效果更是与开通丝绸之路的初衷大异其趣。正类似那亚马逊丛林中蝴蝶鼓动翅膀最后却能引起大洋上的飓风的说法,世界上的因果关系往往这样离奇到完全无法逆料。却说当年北匈奴骑兵不敌汉朝的战车军团,只好痛别北中国和西亚草原,一路西迁,一路怒气冲冲旋风般烧杀抢掠,走走停停便到达了多瑙河流域。东欧哥特人不是这些来去如电的神射手的对手,只得望风而逃。逃亡的各部族拖家带口滚雪球一般西进南进,传播着恐慌的气氛同时造成挤压效应,最后结果便是所谓的日耳曼民族大迁徙。各蛮族南向迁入罗马帝国,以归顺为代价取得帝国保护。日后越来越多的日耳曼人开始充当帝国雇佣兵为生,而帝国的军权从而渐渐转移到佣军头领手中。日耳曼人对昏庸腐败的罗马当局塞责敷衍,对横行境内的同族侵略军网开一面,国境于是形同虚设。于是,日耳曼各部族如法兰克人、勃艮第人、哥特人和汪达尔人便如潮水一般涌来。鉴于危如累卵的罗马成为侵掠风暴的中心,神经衰弱的西罗马皇帝霍诺琉斯(Honorius)于是索性拱手让出罗马,在公元402年迁都至拉韦纳(Ravenna)。蛮族们自然毫不客气,遂于410年和455年两度洗劫罗马,并且在帝国境内建立自己的王国。富于传奇色彩的匈奴王阿提拉也曾经于452年兵临罗马城下,而病入膏肓的帝国对此也只能眼睁睁束手无策。476年,不可避免的一幕终于来临——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罗穆路斯•;奥古斯图卢斯(Romulus Augustulus)在日耳曼雇佣军军官匈奴人奥多亚塞(Odoaker)的逼迫下黯然退位,西罗马帝国遂亡,古典时代至此告一段落。何其富于戏剧性,罗马历史的开篇和终局间居然镌刻的是同一个名字“Romulus”,果然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此后意大利一蹶不振,公元6世纪末罗马居民减少到了9万人,到14世纪末竟只剩下17000人口了,帝国时代的光荣已变得那么遥远。    
    罗马的败亡虽然通常以此事件为标志,但是就此简单地说是日耳曼蛮族灭掉了罗马其实并不甚恰当,正如我们不能推演出罗马灭亡的罪魁是汉武帝一样,最多只能说罗马帝国是假日耳曼人之手被灭掉的。如果我们再仔细回顾一下其兴亡史,就会看到,罗马城其实是从内部被攻破的——从罗马人选择了张扬无度的纵欲之路的那一刻,他们便已踏上了自我放逐、自我毁灭的不归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