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欧罗巴的苍穹下 >

第12章

欧罗巴的苍穹下-第12章

小说: 欧罗巴的苍穹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队则抬着战利品,兴高采烈地走在凯旋门前。造像整体层次分明,纵深感和运动感强烈。后期的凯旋门形势渐趋复杂,装饰性成分也得到加强,建于公元315年的君士坦丁凯旋门(the Arch of Constantine)就是其中的代表。它不仅从体积上大大超过了前辈,更拥有了一大两小三道券洞,从而在威严雄壮上更远远胜出。该门高21米,宽25。70米,进深7。40米,是罗马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座。虽然正好位于庞大的大角斗场脚下,仍然无法被夺去逼人的气势,装饰也更加铺陈奢华,浮雕和纹饰无处不在近于繁琐,壁柱顶端的檐口型基座上面更竖有全立体的雕像,其中的很多是从先代纪念性建筑上面移来的。在这里,圆拱是造型的核心,通过直线与曲线、方与圆、实与空的对比穿插,实现了光影和空间的交响和游戏,以纯净的几何语言突出了精神崇高感的主题。


第二章 欲望豪筳——古罗马,天堂与地狱并陈的人间穹窿与万神庙(图)

    万神庙穹窿    
    另一种罗马式的典型建筑语言是穹顶(groinvault),或称穹窿,罗马的万神殿(Pantheon)属于这一风格的最伟大典范。万神殿是兴建来供奉罗马全体众神的圣殿。第一座万神殿是由屋大维的女婿阿格里巴(Agrippa)于公元前27年建造的,那是一座传统的长方形神庙,不幸于公元80年毁于火灾。由皇帝多米提安(Domitian)复建的一座又于公元110年毁于雷击。现存的这一座万神殿始建于公元118年,约落成于公元126年,工程由皇帝哈德良(Hadrian)主持。从结构上来看它包含两个主体部分,其一是正立面的巨大希腊式矩形门廊,宽34米,进深15。5米。布有由整块灰色花岗石凿出的高12。5米的科林斯式巨柱共16根,正面8根、侧面各4根。圆柱托起的三角形山墙上的浮雕已佚,柱廊内部有巨大的铜门通向神殿,铜门两侧的壁龛里面分别安放着屋大维和阿格里巴的雕像。其二是门廊后的神殿本体,只包括一个硕大无朋的圆顶大厅,大厅空间可以分解为两部分。下部空间呈一个高度与半径相等的圆柱体,上部则呈一个完美的半球体,两部分天衣无缝地接合在一起。这意味着大厅空间内正好容下一个球体,其半径相当于穹顶的半径或者圆形地板的半径,其两极则正好是穹顶的正中和地板的正中,这真是匠心独具的几何学设计。万神殿的穹顶直径达43。20米,这个世界纪录一直保持到工业化时代才被打破。穹顶顶端开一个直径8。9米的采光圆孔,作为唯一的外部光源。四围墙壁上共有七个大神龛和八个较小的壁龛,其中最初是罗马七位主神和其他次要神祗的偶像。公元608年东罗马皇帝佛卡斯(Phokas)将万神殿赠送给教皇,次年它被改为基督教堂并更名为“致殉教者圣母堂(Santa Mariaad Martyres)”或者“圣母圆堂(Santa Maria Rotonda)”。各种神像随之均被移走,取而代之的是圣母子像和殉教者骨骸。文艺复兴时期又开始在这里安置艺术家的棺椁,大画家拉斐尔的墓也在其中。19世纪意大利独立后,最初两任国王的灵柩亦被移来此间。应该说主要借助教廷的力量,万神殿才得到了始终周到的保护。    
    万神殿同时是运用混凝土工艺的成功例证。除了圆柱和内饰部分采用了完整石材之外,整个建筑主体都是用混凝土浇注而成的。下部墙体较厚,有6。2米,其间设置有减负拱和空的间壁。从穹顶根部开始逐渐变薄,上端的厚度就只有1。5米了。不仅如此,在混凝土的选材配料上也加以用心,下部选用较重的凝灰岩做骨料,中部用灰华石和碎砖,上部就用最轻的多孔火山岩和浮石。这样一来,从结构和材料两方面双管齐下,使得整个穹顶像蛋壳一样轻盈稳固,尽管保持极大跨度却不会被自重压垮。精心的设计经受住了事实的考验,神殿历经近2000年的沧桑始终安如泰山。    
    我们虽然也曾早在希腊迈锡尼时期就领略过穹顶技术了,但是真正地达到纯熟运用还是在罗马时期中。在圆拱的基础上,穹顶进一步突破了梁柱结构的局限,造就了不被立柱限制、不被墙壁隔断的宽阔空间;而且穹顶笼罩下的集中式围合空间和伴随着的向心凝聚应力,也是梁柱结构所力不从心的。穹顶和拱顶联手更能成就复杂而连续的空间组合,使得原来被墙壁和立柱所局限禁锢的空间氛围得以醒觉,眼见它腾身而起四下伸展,之后就绕梁回转不可方物了。    
    古希腊神庙的艺术表现过程主要集中在建筑外部。最重要的元素如圆柱、山墙和浮雕饰带都在外立面上,相形之下内部则是阴暗局促、饰物寥寥。所以说它是一种造型艺术,是立足于实体和“有”的艺术,此外它的形式语言中最根本的特征是直线性。而万神殿则不同,如果要想真正体会其建筑空间艺术的真谛,就必须置身其间,最好更有圣乐的陪伴。在那如宇宙天体一般浑然单纯的空间中,当不受立柱居间干扰的视线接触到穹顶之后,经过其内面上逐层缩小藻井所造就的向上收拢的聚合性线条的引导,伴随着对神的颂赞不断攀升,直到最终融入圆孔开口处的无限中,人会实实在在地感知到空间的震撼。与此同时,圆孔中所投下的氤氲天光刺穿昏暗幽寂的时间、空间,好像一种实体化了的灵性,令整个室内充满了神圣的气氛。根据原始记载,穹顶上面最初应该涂刷了蓝的底色,再装饰以星辰,若真是如此,对天穹和宇宙进行形象化模拟的用心就更是昭然若揭了。在这里,装饰的用心也已经更多地转到内部,内壁、地面和石柱都采用带有蓝色、紫色或橘黄色纹理斑点的大理石,在柔和的天光下尤其流光溢彩,富于变化。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处可见的圆形和方形的几何对比主题、方形门廊和圆形大厅、方形凹格和圆形采光孔,以至于地面上方圆相套的图案装饰题材,大约都在暗示着方圆之间神合化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活体空间的哲学意识。    
    总的说来,罗马建筑艺术自穹顶式建筑始,已经开始转变为强调内部和内饰,努力营造空间氛围,所以说这是一种空间艺术,是用心于虚空和“无”的艺术,这一时期的形式语言中的核心要素变成了曲线。至此,建筑思想是迈出了一大步,开始真正由其他造型艺术特别是雕塑艺术中完全独立出来。同时建筑艺术开始在结构理念上寻找摆脱材料本身物理限制的方法,建筑艺术开始在理念水平上超越对物质实体的表现,即着眼处不在由材质构建出的实体,而是通过材质创造和实现出来的超越实体的空间印象和情绪。最高明的建筑理念其实和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境界相通,也正如《道德经》中所言的“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万神殿虽然成功实现了内部空间的完美,但是同时令人十分遗憾的是,建筑师不但没有为穹顶的外部设计更加丰满的表现形式和装饰,甚至为了照顾外部比例而将圆桶形墙壁向上接续了好一段,从而遮盖了穹顶外部面积的大约1/3,进一步削弱了它的外部表现力。由于对外部造型可能性的放弃,穹顶的造型潜能在这里没有能够被发挥到极致。穹顶形制的全面成熟实现于文艺复兴时期,自此以后,它便迅速占据了西方多数伟大建筑中的最崇高显赫的位置空间。    
    (注:穹顶——西方语言元素的变迁能够很清楚地反映出这种建筑形制的产生和演进:英语的dome(穹窿)和意大利语的duomo(大教堂),法语的dóme(大教堂)以及德语的Dom(大教堂)有共同的词源,它们都来源于拉丁文的domus(房屋)。其中的演进十分清晰地显示出这种特定的建筑形式是如何从一般的建筑中被提炼出来;然后专门用来承担最崇高的宗教性建筑功能的。)


第二章 欲望豪筳——古罗马,天堂与地狱并陈的人间第四节 功能都市

    罗马人是第一流的建设者,实用主义的气质令他们在公共建设方面历来最为用心。在研究建筑史的学者眼中,罗马人必然是备受器重的,为什么呢?首先来看看他们出色的成绩单吧,除了尤其发扬光大的以圆拱和穹顶为代表的风格典范之外,更有那至今遍布欧、亚、非三洲的无数古城供人寻幽探胜,遗产之丰无可比拟;其次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始终如一的建设热情。事实上,罗马人几乎是走到哪里就修到哪里。在他们军团战线之后,随之推进的便是道路网络,路网的交汇点上迅速兴起殖民定居点。而随着配套市政工程和服务设施的到位,城市便如同雨后春笋般转瞬出现于视野中。现在欧洲的许多著名的城市都是这样横空出世,例如德国的科隆、威士巴登和特里尔等。    
    大兴土木的原因也许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为消费富余劳动力(奴隶)和财富(战利品),或者是创造就业安置贫民缓解社会矛盾。但是那样一种热忱表现得如此自发而内在,显然不能仅仅从这唯一的视角解说。罗马拥有最早的具有中产气质的市民,这种所谓的中产市民也就是在法国大革命前后被称为“布尔乔亚”和今天被我们称为“白领”和“小资”的那一群。虽然前后跨越两千年,但是他们都有好整以暇、讲究生活情趣和品质的共同行为模式。罗马人的城市虽然在当时不一定最先进,但是大约应显得最体面;也许不一定最卫生,但是大约算是最舒适的。以罗马为典范的城市生活的体系和设施,被一丝不苟地复制到最边远的殖民城市中,哪怕是只有数千人口的据点,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样看来,对生活品质的不懈追求也许才是那建设热忱的更根本的精神动力吧;此外,帝国时期铺张炫耀的奢华风习也应该起到了催化剂的效用。


第二章 欲望豪筳——古罗马,天堂与地狱并陈的人间大浴场(图)

    卡拉卡拉浴场    
    最能反映罗马人的城市生活和“小资情调”的场合不是现代人所熟悉的夜总会和酒吧间,他们消闲游乐的重点除了角斗场外,接下来轮到的就是公共浴场(Thermae)了。当时的浴场并不只是澡堂子,其实更应算作承担着综合娱乐功能的消闲俱乐部,或者简直可以说是一种古代的水上乐园。其中的豪华和气派、宏伟和宽敞,即使以现代的标准衡量也是不遑多让的。    
    罗马的公共浴场属于“面包与马戏”笼络政策的一部分,是国家建造经营的半福利性质的设施。除了提供各种浴池以外,还设有健身房、休息室、音乐厅、演讲厅、游艺厅、花园和图书馆,甚至包括画廊、商店和餐厅等附属设施。从服务功能上来讲,比起今天的五星级酒店来也毫不逊色。入场虽然需要门票,但是价格非常低廉,而且不限时。市民可以整天在里面游息活动。里面的环境如此惬意,甚至常常也被用来作为进行政治院外事活动或者商业谈判交易的场所。当时罗马的有闲阶层有天天沐浴的习惯,但是却不完全是出于卫生考虑,更变成了骄奢淫逸生活方式的一环。由于许多罗马贵族和大奴隶主们的唯一生存目标就是竭尽所能享受充裕物质生活创造的丰富快感,除了声色犬马之外,那时相对单调的生活内容中大约只剩下饮食一途,可惜人的食量却偏偏有限,为了摆脱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