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欧罗巴的苍穹下 >

第11章

欧罗巴的苍穹下-第11章

小说: 欧罗巴的苍穹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为五区,供不同身份的人使用。皇帝和达官贵人们总是坐在最下面的荣誉席里面,地位越低的人越是坐在高处。    
    兴建角斗场的初衷不是为了发扬体育精神或是演艺事业,其目的却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帝国之初,因为奴隶充裕,田庄兴旺,造成农民破产,雇工失业,加上伤残老兵和无赖流氓,城市里面充塞了无所事事的赤贫流民,成为国家安全的巨大潜在威胁。因为对有公民权的他们无法进行简单的镇压消灭,精明的皇帝便采取了安抚策略,一方面补贴其日常基本用度,另一方面提供各种消闲娱乐项目帮他们打发时光,这就是所谓“面包与马戏”(罗马诗人尤维纳利斯语)之计,令其身心饱足,无暇产生异志。如此说来,罗马皇帝们和好莱坞导演们倒是心有灵犀,都看到了人性中的嗜血本性和看客心理。既然2000年前尚且无法使用银幕和荧屏,皇帝们索性将活生生的杀戮和热腾腾的鲜血直接捧到看官眼前,而角斗场便是用来包装取悦市民的血腥逸乐的华丽礼盒。    
    角斗场里面搬演的是极其残忍冷血的搏杀场面,演员们是猛兽如熊、象、犀牛、狮、虎等,此外当然还有全副武装的角斗士。兽兽相搏、人兽相搏到人人相搏,赌赛的都是唯一的生命,直到其中一方不支倒下为止。随后全场观众一同来表决失败者的命运,大家伸出手来,拇指向上则恩恕生,向下则判罚死。今天当你我用这类手势夸赞或嘲弄别人的时候,几曾想到当年这反掌之间意味深长的极度冷酷呢?角斗士多是奴隶,除了极少数能因为连胜而获赦得到自由甚至财富之外,其他的都再没能活着看到角斗场外的世界了。他们的生活惨烈而极具悲剧性,揭竿而起的斯巴达克就曾是其中一员。最近好莱坞拍摄的《角斗士》中,不仅生动地还原了那种绝命生涯,亦将大角斗场的原貌加以忠实再现。罗马大角斗场应该是所有角斗场中最血腥的一座了,单单在其竣工典礼上就杀死五千头野兽。图拉真皇帝也曾令一万名达契亚俘虏在此互相角斗至死,直至523年角斗被禁,牺牲于此的生灵何止百万计。传说教皇圣皮尤斯五世(Pope St。Pius V)曾送给外国使节场中泥土作为礼物,见到对方迷惑不解,教皇遂将泥土放在掌中一捏,其中居然渗出血来。据他称这就是数百年间的殉教者鲜血之所凝结。除了进行角斗外,大角斗场内也曾经注水成池,在其中布置船只表演海战,耗费巨大可想而知。除此以外,角斗场里面偶尔也还会举办体育比赛、庆祝活动、马戏和戏剧表演。    
    大角斗场外墙的用材是灰白色石灰岩,视觉效果庄严肃穆。外墙在水平方向上分为四层,下面三层是有80个开间的圆形拱廊,底层的拱门是出入口,第二、第三层的每个圆拱下曾各安置一座雕像。拱柱外侧装饰有体积外凸3/4的壁柱,底层壁柱是陶立克式,第二层是爱奥尼亚式的,第三层是科林斯式的。第四层是实墙,被科林斯式壁柱分隔开的每个单元中央有一个小方窗。这种教科书式的券柱结构垂直方向的柱式更替,成为后来文艺复兴式建筑中被一再引用的主题。顶层上面竖有240根桅杆用于固定悬索,在下面撑开一幅漏斗形的极大篷布,足以为整个看台部分遮阳挡雨,这样人性化的用心当可令当代许多大型公共设施的设计师们汗颜。与外部相对应,角斗场内部建了三层筒形拱,每层80个,呈放射状安置。筒形拱的外部开口就是外墙上的拱门拱窗,内侧则向上逐渐后退,成为看台座席和台阶的支架。看台、楼梯和入口都加以编号,观众们根据入场券上面的号码,可以方便有序地找到自己的座位,这种体育场的设计理念至今仍被广泛沿用。在损毁严重的大角斗场内景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内部构造——虽已被剥离到了深达地下部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例异常直观的结构学教材。    
    自从由于国力衰落、财力不继从而停止角斗表演之后,大角斗场被废弃了千年。中世纪的时候人们曾在其中建造房屋、教堂和工场,其间又历经火灾雷击、战火侵掠以及地震灾害,但是对其进行最严重破坏的却还是罗马人自己。15世纪中教廷和市民曾经一度将这里作为方便的采石场,拆除石材用于其他工程,令其伤筋动骨。据记载,仅于1451~1452一年内就有2522大车的石料被取去营建梵蒂冈和罗马城墙。在此之前,角斗场的处境也极其颓唐,树木荫盖,野兽出没,底层的一半更已经淤没于泥沙中。直到18世纪,它才受到有计划的修复和保护。教皇本内迪托十四世(Pope Benedetto XIV)将其变成一处公众教堂,用来纪念在此殉教的教徒们并举行宗教仪式。如果没有教廷在角斗场上面添加的殉道者光环,角斗场很可能不会被保全到今日的。    
    除了角斗场之外,罗马还有建筑面积更大的六个赛车竞技场,其中最大的马克西姆斯大赛场(Circus Maximus)竟拥有超过30万个座位,离大角斗场不过一箭之遥。大赛场初建于公元前500年左右,历经扩建始达到如此规模。虽然其建筑部分未能保全到今天,但是从残留的看台土基和场地当中的隔墙残余还能依稀看出当年的大体形制,基本上是放大了的希腊竞技场,当中以矮墙、雕像和纪念碑将赛道隔为环形。当时驾驶马车的奴隶们在椭圆形的狭长赛道上策马疾驰,你追我赶,一有疏失便会车翻人亡,实在也是一种残酷的运动。另一部好莱坞的经典史诗性巨制《宾虚传》(Ben…Hur)中即精彩地还原了当年规模宏大的赛车竞技激烈和危险的场面。


第二章 欲望豪筳——古罗马,天堂与地狱并陈的人间第三节 垂拱而治

    从古罗马城的整个中央广场建筑群落中抽取大角斗场来详述,并非主要受其显赫形制和悲情色彩的震动,更多地是因为它集中代表了罗马式建筑风格的特色。细心的读者也许已经感觉到了,这种特色的主要内容,尤其是相对希腊风格出现的明显变化,就是圆拱的大量运用。同样是柱廊,典型希腊式柱廊的开间立面是方形的,圆柱是立体而独立的。典型罗马式柱廊的开间立面则是上圆下方的圆拱形,横截面是方形的柱子往往与圆拱部分浑然一体;柱子外部虽然有时也可见到圆柱,但是这些圆柱已经不再独立和完全,部分柱体嵌在拱柱中并相当程度上失去了支撑功能,变为主要行使装饰功能的壁柱。    
    上一章曾经提到过,早在古希腊的迈锡尼文明阶段,拱券结构就已经出现了。不过古希腊毕竟仍是古典柱式发展的黄金时期,拱券一直隐忍到了罗马时期才迎来了自己的辉煌年代。    
    (注:拱券(vault)——它的基本结构很简单,用一列大小形式相近的上下两面呈弧形的楔形材料(voussoir)相合,即可拼接成一个圆拱。经过发展,还出现了其他的拱形,例如光拱。楔形因重力相互挤压造成的向心合力使得拱形自然就能坚固稳定,而圆拱正上方所承担的重量首先被拱壁传导向两侧,再被拱柱以垂直方向的支撑力抵消。这样一来,拱券的上部自身并不承受很大的压力,从而在同样的跨度上能够比同样材质的横梁更多地负重而不必担心崩裂,反过来在相同负重的情况下,拱券结构就能够实现更大的净空跨度,减小对支撑柱数量的依赖。)


第二章 欲望豪筳——古罗马,天堂与地狱并陈的人间拱券与原始混凝土

    拱券虽然有各种结构功能上的优势,但是在对拱形进行加工中的技术困难长期限制了它的发展,而罗马时代拱券的兴起主要应拜原始混凝土技术的突破所赐。意大利的众多火山固然导致了历史上一再的灾害,同时却又带来一份厚礼——当地的一种白色火山灰具有现代水泥的特质,掺水便发泡发热,再度凝固之后就成为耐压的均匀固体。如果在其凝固之前混合以砂石碎砖,就可以得到坚固的原始混凝土了。因为混凝土可以用浇注时的模板定型,所以就可以方便地制造外形平整规则的大块建材。这远远比切凿削磨石料快捷,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并降低了操作难度,从而为大规模的劳动密集型工程开启了方便之门。用混凝土工艺建造拱券时,不必像以前那样需要将全部楔形石料一次到位,而是先用支架在下面托住由木板拼成的弧形模板,然后在上面分段制作胎模。方法是用砖块并排砌成两道券石,砖块之间填接以上厚下薄的灰泥,由砖组成的券石整体上看就成了楔形,然后在两道砖券之间浇注混凝土,凝固之后便和砖券结为一体并保持楔形。在这个局部的上下,以薄木板隔开的其他分段中,同时进行着完全相同的砖块和混凝土的处理,等混凝土都干透,撤去木制模板和支架,圆拱就大功告成了。如果是要建造进深比较大的券洞或者筒形拱(barrelvault),就不仅要在纵向上分段,更需在横向上平行重复砖券和胎模的数量,然后分段、分格浇注就行了。分段浇注不仅降低了技术难度,也避免了当混凝土总体积过大时,凝固中会因收缩而裂缝的问题,此外多种不同材质的混用也增加了结构强度。    
    圆拱是罗马式建筑的招牌语言,却并不是其专利,中国传统建筑中也不乏它的身影。中国匠人对拱券知识的掌握更堪称驾轻就熟,最好的例证就是那些飞渡横波的秀逸石拱桥。但是中国古建筑史毕竟主要是以木材为主旋律的,单单看那一系列基本以“木”为偏旁的建筑专用词汇用字,就应该明白了,诸如梁、架、柱、檐、椽、枋、拱等等,而石料一直仅仅是作为辅助,至于混凝土技术则根本没有被发明。于是在优先重视轻盈优雅的屋顶和勾连重叠的梁斗的中式建筑那里,拱券遭到了冷遇。只有到了应付木材所力不从心的承重和飞跨课题时,才被作为老黄牛请了出来,运用在诸如城门、陵墓、牌坊和桥梁中,不过始终非常低调,不被作为首要的美学元素看待。这和它在罗马受到的宠爱推重恰成鲜明对照。


第二章 欲望豪筳——古罗马,天堂与地狱并陈的人间凯旋门(图)

    凯旋门    
    罗马人对拱券的运用还表现在凯旋门这种建筑形式上。因为割断了和墙体的联系,凯旋门的实用功能已经减弱到极小,被强调的是它的审美功能和与之相联结的礼仪功能。顾名思义,凯旋门是为纪念战役胜利而建立的,凯旋礼和游行只能营造一时的荣耀,而出自磐石的凯旋门却是一座近乎永恒不灭的丰碑,所以帝国时期的皇帝和将领们特别热衷于建造这类生祠性质的纪念物。    
    最早期的凯旋门形式比较简单,只有一个券洞,例如位于罗马中央广场东角上的提图斯凯旋门(the Arch of Titus)就属于这一类。它是为了纪念提图斯皇帝征服耶路撒冷而于公元81年兴建的,高14。4米,宽13。3米,深6米,因为是对皇帝的高调颂扬,不能太素朴,所以除了安置壁柱之外,更装饰以精美浮雕。其中以拱洞内壁墙上的部分最为精彩,一边表现了提图斯皇帝意气扬扬地领军出征,另一边则是他驾着驷马战车奏凯还朝,胜利女神为他戴上花冠的场面,他的军队则抬着战利品,兴高采烈地走在凯旋门前。造像整体层次分明,纵深感和运动感强烈。后期的凯旋门形势渐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