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梅花上将张自忠传奇 >

第70章

梅花上将张自忠传奇-第70章

小说: 梅花上将张自忠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谁要我们当亡国奴?    
    答:那是日本强盗和一些主张和平妥协的汉奸!    
    问:要不当亡国奴,该怎么办?    
    答:要赶走日本鬼子,杀尽一切走狗和汉奸,我们要抗战到底!    
    所以三十三集团军、尤其是五十九军,不管在任何的情况下,都成为一支打不垮、拖不散的真正“铁军”!    
    


第八部分:举国大恸吊忠魂留取丹心照汗青(1)

    冬季攻势结束,历史进入1940年,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产生巨大影响,使中国的抗日战争经历着一个严重的困难时期。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战场展开,苏联需要集中力量加强对德防御的准备,因为希特勒的纳粹军队,正以秋风扫落叶的势态,横扫欧洲。另外苏联也不愿因援华而刺激日本,导致东西线作战,使自己首尾难顾,因而基本停止了对华援助。    
    这时美国尚未完成战争准备,根本谈不上对华援助。英国则忙于欧洲战场的应付,为自己的安全存亡而全力以赴,根本无力东顾。中国的抗日战争,几乎完全失去外援,得独力坚持抗击强大的日本侵略者。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侵略者也因自己兵力、财力等不足,难以用武力征服中国,企图趁机诱迫使中国屈服、投降,以迅速结束中日战争,伺机南进,对英美宣战,或北进入侵苏联。为此,他们加紧了对蒋介石国民党集团的政治诱降活动。    
    1940年,中国政坛也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日蒋双方代表在香港举行抗战以来第二次秘密媾和谈判,就“满洲国”问题、停战问题、防共协定及经济提携等问题讨价还价;二是汪精卫汉奸卖国集团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扶持下粉墨登场,在南京正式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一时妥协投降逆流甚嚣尘上,抗战前途为“和平”阴霾所笼罩。汪精卫汉奸集团,还曾策划“策反”张自忠、冯治安部的办法。    
    随着妥协投降逆流的抬头,国民党反共活动日益加剧起来。1939年12月至1940年3月,胡宗南、阎锡山、石友三、朱怀冰等部分别在陕西、山西、河北向八路军进攻,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国共两党关系出现紧张局面,严重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    
    国民党内部政治腐败,许多官僚不顾民族危难,囤积居奇、聚敛无度,大发国难财;结党营私,荒淫无耻,纸醉金迷……中国抗战,进入低潮。    
    国际、国内的不利形势,也影响抗战前线,军需补给严重缺乏,官兵士气日益低落。张自忠此时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三十三集团军尽管在抗日战争中,是一支屡战屡胜的常胜军,但因它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队伍,同样面临军需补给严重缺乏的困难。    
    1940年元旦,鄂北前线下着漫天大雪,张自忠携带一批物资冒雪赶到孙家洲一带慰问七十七军。张总司令的到来,为七十七军官兵增添了节日的欢乐。    
    这时冬季攻势尚未结束,由于粮草不济,衣被无着,官兵们白天单衣赤足,在雪地中与日军拼杀,入夜只能以铺盖稻草御寒,景况很是艰苦凄惨。张自忠作为总司令,要命令官兵们拼死杀敌,却无力保障他们的最低的生活条件,心中忧虑、歉疚,心痛如割。在七十七军的几天里,他四处视察,了解官兵疾苦,研究解决办法,几乎没有好好睡过一觉。看到士兵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样子,张自忠好不心伤,对身边幕僚说:“若无改善办法,只好个人早点死以谢官兵。”    
    除了给养供给的缺乏外,张自忠还面临着一个更为严重的巨大困难。张自忠就任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上将军衔,从表面上看,所指挥的部队似极庞大,多时达到十万之众,而实际上由于防区广阔,各军分散布防,各自为战,联络阻隔,命令很难贯彻。何况那些表面上也归他指挥的蒋介石嫡系中央军,例如郭忏指挥的江防军,实际上也根本不听他的指挥。在中央军面前,他这个总司令却是有名无实。可以集中使用的机动兵力很少,他能依靠的基本力量只有三十三集团军。而三十三集团军本身也存在相当多的困难,如五十五军时而划出,时而划入,它本身的战斗力就弱,实在难以打硬仗。这样一来,他真正能够指挥得动的军队,只有自己的五十九军。但五十九军自抗战以来,历经华北、徐州、武汉、随枣诸役及冬季攻势,进行大小战斗百余次,伤亡巨大,数目惊人,累计伤亡失踪人数达五万人左右。虽说多次补充,但因入不敷出,五十九军兵额不断减少,1940年宜枣会战前,全军兵力不足1。5万人,与全盛时的五十九军相比,人数减少一半,而士兵素质也远不如前,武器装备没有一点改善,远远比不上中央军嫡系部队。就是加上七十七军,总兵力也只有三万人。    
    也就是说,张自忠官是越做越大,兵却愈来愈少。    
    有一次,他曾忧虑地对副参谋长刘家鸾说:“责任加重,兵员减少,械弹不整,战斗力薄弱,将来非丢人不可。”    
    他又曾私下对心腹将领李九思说:“各兵团不好指挥,我这个集团军就是五十九军能打。”“国民党部队腐化,各人保存实力,不是真正同日本人打。”他还对李九思说:“我们要是跟共产党跑,共产党要不要我们呢?跟国民党早晚会完蛋。”    
    他这次慰问七十七军,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想同老战友、老袍泽、出生入死的老弟兄冯治安就“统一思想、健全干部”问题进行磋商。希望能使五十九军、七十七军协同一致起来。但从以后的实际情况看,两人并没有达到完全“统一思想”的目的。    
    


第八部分:举国大恸吊忠魂留取丹心照汗青(2)

    1940年2月,三十三集团军总部由快活铺移驻附近的夏家湾。    
    4月12~13日,军训部长兼桂林行营长官白崇禧来五战区视察,邀孙连仲、黄琪翔、孙震、张自忠等高级将领在老河口召开会议,研究当前敌情。    
    会议预测,日军于初夏时节将有一次较大规模的行动,要求各部预作部署。    
    会余,孙连仲、第五战区执法分监黄建平、高参张寿龄都是原西北军的老袍泽,几人同往张自忠住处晤谈,一叙袍泽情谊。    
    三人走进张自忠的房间,看见张自忠正在挥毫写字。三人一看,床上、地下都摆着他写好的几张。    
    原来张自忠本身就爱好书法,并多年坚持不懈,只要战斗一有空隙,他都要写写,这已成为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写的是隶书,但却不是规规矩矩一笔笔来写,而是狂放不羁,不拘成式,自成一格。    
    孙连仲笑道:“嚯!荩忱,战斗这么艰辛,想不到你还有这种雅兴呀!”    
    张自忠放下笔来,笑道:“多年的老习惯了,一时半时也改不了,不过也不想改。紧张之余,调剂调剂,松弛一下绷紧的弦,还是有好处的。”    
    黄建平道:“我早就听说荩忱的字写得不错,冯先生都曾称赞过你呢。”    
    张自忠道:“信手涂鸦,哪里称得上不错二字。我这些字是上不了台面的。你们不要笑我也就不错了。”    
    三人看那已写好的几帖字。    
    第一张是张自忠最喜欢写的“联语”:“文官不爱钱也不怕死;武官不怕死更不爱钱。”这是根据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的名言“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延伸的。    
    第二张大纸上却是写的岳武穆那阕万古不朽、慷慨悲壮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    
    第三张纸上写的是文天祥的那两句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人都点头称好。    
    孙连仲道:“好则好矣,只可惜荩忱你这些在悲壮、激昂之中,多少有点‘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苍凉。恕我直言,未免有点不够吉利。”    
    黄、张二人道:“对,我们和仿鲁(孙连仲)也有同感。”    
    张自忠道:“我今后所当致力者有两点:一是整饬部队,期成劲旅,以便对国家有更多贡献;二是等待时机舍身成仁,给全军树立一个榜样。其他无所求。”    
    孙连仲道:“整饬部队,期成劲旅,谈何容易。我们西北军受到歧视,这是摆在面前不争的现实,补员不足,装备陈旧,比起他们来,差得太远,兵越打越少,武器得不到改善,给养不足,何能成为劲旅呢!?”    
    张自忠道:“实在第一点达不到,就只有走第二点了。”    
    三个人听了,表示反对。孙连仲道:“我不赞成这个想法,我认为应该珍惜这有用之身,才能为国家做更多的贡献。你老提‘死’字,莫非对今后有悲观的看法不成?”    
    张自忠道:“我对我们国家抗日战争前途并没有悲观的想法,相反我很乐观。我坚信中国抗日战争一定能够取得胜利,但这种胜利,绝不会轻易得来,而且必须用热血和生命去争取。最后胜利必须用鲜血和头颅去换取,空喊胜利,坐待胜利,是永远也不会胜利的。我们要从死里求生,不能有半点侥幸的心理。”    
    张自忠生前的言论中,出现最多的字眼就是“死”字。在给自明的信中,他说:“吾一日不死,必尽吾一日杀敌之责;敌一日不去,吾必以忠之死而已。”    
    他对部下训话时说:“我们军人,要作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算完成了军人的责任。”他曾就生与死的问题进行阐述说:“人生平均年龄不过50左右,事业的成就与否亦为50左右而定。故吾人应知努力的时机倏忽即逝,倘不急起追求,则必遗害终身,永成憾事。即令终老一生,但最后亦不免一死,与其庸碌而死,当不如轰轰烈烈建立一番事业,既有裨益于国家,更获显贵之名誉,则虽死不死矣。”    
    1940年日本的战略目标是迅速解决“中国事变”。在对国民党政府、蒋介石进行诱降的同时,仍想辅以军事压力。力图控制长江通道,切断通往重庆运输线的宜昌作战(中国则称此次战役为枣宜会战),就是在此背景下发动的。    
    日军发动此次战役,还有另外两个原因,一是希特勒以闪电战术袭击北欧,占领挪威、迫使丹麦投降,使日阀大受刺激与鼓舞,颇欲在中国战场有所作为;二是中国发动冬季攻势,使日军损失严重,意图报复。    
    日军将战役安排在4月下旬到5月初发起。因4月29日是日本“天长节”,即裕仁天皇寿诞,借此发动一次战役为裕仁祝寿。    
    日军华中派遣军番号撤销后,所属部队大部归第十一集团军所辖。此时共有八个师团另三个旅团,兵力约22万人。    
    早在1940年2月25日,日军第十一集团军就制定了“宜昌作战指导方针”,规定第一期作战先以四个师团在白河以南汉水(即襄河)东岸的枣阳四周构成数道包围圈,捕捉汉水东岸我之第五战区部队,然后开始第二期作战,在汉水西岸进行两翼包围,将我第五战区主力消灭在宜昌附近。    
    4月7日,日军又制定了《第十一集团军作战计划大纲》,命令长江以北的所有兵团及江南之主力部队,在4月下旬前,务必夜间行动,隐蔽地集结于信阳、随县及安陆一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