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中国皇帝大传 >

第22章

中国皇帝大传-第22章

小说: 中国皇帝大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情况下,张汉英重金招募了一名水性特别好的士兵,将腊书扎入他的头发中,并让他潜埋在积草下面,游水出城去求援军相助。但是,这位士兵被元军在水中抓获。元军得知荆、郢一带仍有缺口后,立即派兵将襄、樊南路的荆、郢截断。此后,又派兵截断了襄、樊北路邓州的援救路线。    
    南宋为了保住襄、樊重镇,下令让京湖制置使李庭芝移兵屯驻在郢州(今湖北钟祥),军队全部安置在均州、新郢和河口一带,扼守紧要码头。李庭芝开始在襄樊西北部督造小船,共造船一百多艘。此后,李庭芝招募了三千名敢死队员,在民兵部辖张顺、张贵的统领下,沿着汉水前往襄阳救援。宋军突破了元军的严密封锁,虽然张顺等许多敢死队员战死,但张贵仍带着部分军队进入了襄阳城。张贵的到来让襄阳全城的百姓欢欣鼓舞,精神振奋,勇气倍增。后来,张贵返回郢州去迎接援军,途中与元军遭遇而战死。    
    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正月,元军清除了河水中的障碍,截断了襄、樊两城之间的浮桥,集中全部兵力攻打樊城。樊城军民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元军攻陷。樊城陷落后,宋军守将范天顺自杀身亡。他的手下牛富率领敢死队员一百多人继续进行巷战,元军死伤无数,但最终还是由于人数过于悬殊,敢死队员被元军杀死不少。牛富见无力挽回樊城陷落的惨局,走入熊熊大火之中,自焚而死。    
    樊城陷落后,襄阳成为一座被元军包围的孤城,更加孤立无援。守将吕文焕每次外出巡视,城中的将士都会悲从中来,痛哭流涕,而士兵虽然坚决据守,但也有些军心涣散。吕文焕一再向朝廷告急,而朝廷之中,权臣贾似道玩弄两手把戏,一面上奏章请求皇帝派他率军前往边境地带指挥作战,以赢得朝廷和全国百姓的赞誉,一面又指使幕僚上奏折挽留自己,向皇上指出贾似道必须留在朝廷。这样一来,樊城被攻破、襄阳城危机重重的时候,朝廷却毫无动静。    
    不久,元军用回回人亦思马因所造的巨炮攻打城池,吕文焕被迫投降,元军进入襄阳城内。至此,历经五年的攻守,元军夺取了南宋北部重镇襄阳。从此,南宋的门户大开,形势急转直下。


第三部分 宋徽宗赵佶第27节 元世祖忽必烈(2)

    【3】攻入临安    
    1273年,元军攻下襄阳和樊城之后,进行修整。到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六月,忽必烈下诏书,命令左丞相、河南行省伯颜为元帅,与阿术在襄阳会师后,水陆并进,攻打南宋都城临安。    
    不久,伯颜率军到达襄阳,与阿术会师。此后,他们率领元军沿汉水到达郢州。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宋军将领张世杰的阻截。张世杰为阻断元军的水上通路,在水中密密麻麻地布置了木石和战舰,将汉水南边的新郢和汉水北边的郢州连结了起来。伯颜率军绕过郢州,从藤湖进入汉水。元世祖从上都来到京师。    
    同年十月,元军攻陷了新城和沙洋(今湖北钟祥南)。十一月,伯颜率领大军进攻复州(今湖北天门),宋朝知州翟贵见无力抵抗,率众投降。元世祖下令,凡是守城的将士拿出钱财归顺的和那些逃避罪罚的、背叛主子出逃的,全部赦免。十二月,伯颜率军到达阳罗堡(今武汉东部),打败了宋朝夏贵率领的军队。不久,宋朝汉阳驻军(今武汉市汉阳镇)和鄂州等地驻军向元朝军队投降。元朝军队顺江东下时,投降元朝的襄阳守将吕文焕向元军提出了攻打郢州的建议,并且愿意作为前锋。不久,他一路将自己的旧部下收降归附元朝,为元朝顺利进攻临安免除了不少麻烦。    
    就在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六月忽必烈下诏攻宋后不久,南宋度宗于七月驾崩,赵显即位,是为恭帝。宋恭帝即位时年仅4岁,权力操纵在权臣手中。不久,宋朝任命高达为湖北制置使,负责湖北一带军务。同时,宋朝还任命权臣贾似道全权负责都督各路军马,防卫临安。    
    元军一路势如破竹,宋军望风披靡。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正月,宋军将领吕师夔率江州(今九江)军民投降元朝,元军元帅伯颜旋即任命他为江州知州。元世祖听从大臣的建议,下诏招降宋朝的边郡如嘉定、重庆、江陵、郢州、涟海等地。不久,宋军安庆军将领范文虎也献城投降了元朝。    
    伯颜率军攻打临安的同时,派刘整率军前往攻打无为军。刘整出兵淮西后,久攻不下,感到非常惭愧。不久,他又得知吕文焕已经连续招降各地旧部立下头功,更是感到气愤。在他愧愤交加时,气急攻心,死于无为城下。贾似道原本害怕刘整,不敢出兵与元军交战。此时,他听说刘整病死,于是向朝廷上表,率军出兵,进入芜湖。同时,贾似道听说吕师夔投降了元朝,便派人与吕师夔沟通,想通过吕师夔与元军议和。    
    同年二月,元军在伯颜的调度下攻打池州(今安徽贵池),宋朝知州脱里起宗率军逃走。 贾似道立即调遣孙虎臣率领精锐部队七万余人屯驻在池州下游的丁家洲,并命令夏贵率领两千五百艘战舰在江中阻截,而贾似道自己则率领军队驻扎在鲁港(今芜湖西南)。    
    不久,元军和宋军在丁家洲至鲁港一带多次交战。鄂州的失利给夏贵带来的创伤虽然已经抚平,但阴影犹存。他所率领的军队毫无斗志。孙虎臣与元军刚刚交战就准备乘船逃走,宋朝士兵一见主帅怯战,也无心恋战,军中大乱。夏贵见状,忙向贾似道报告说:“敌人太多,我方兵力太少,已经无法支持下去了。”在没有与元军交锋的情况下,夏贵率领军队向后退走。贾似道听说后,也立即鸣金收兵,大败而逃。元世祖接受阿先不花的建议,派遣自己的外甥胡应雷前往招降夏贵。此后,临安城完全暴露在元军的炮口之下。元军顺势继续往下,临安告急。朝廷向各地征调军队勤王,但很多人畏缩不前。郢州守将张世杰率领军队进入临安,并收复了饶州。不久,赣州知州文天祥也率领军队进入临安。    
    但是,元军已经锐不可当。不久,建康、太平(今安徽当涂)、和州(今安徽和县)等地相继投降元朝。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三月,元军元帅伯颜率军进入建康。此后,镇江、常州、平江府(今苏州)等地先后投降元朝,临安危在旦夕,南宋朝廷官员纷纷外逃。    
    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四月,元军开始攻打扬州,宋军守将李庭芝、姜才坚守阵地,不愿投降。元世祖下令中书省商议,设立“登闻鼓”,让那些有亲人被杀无处倾诉的人击鼓鸣冤;但同时也规定,老百姓鲁莽击鼓,将受到法律的惩处。二十日,宋朝度支部尚书吴浚寄书信给建康府徐脱里荣等人,陈述了宋朝丞相陈宜中的意思,请求与元军停止战斗,互相通好。但是,元军元帅伯颜派遣中书议事官张羽、淮西行枢密院令史脱里章与宋朝的来使马驭一起,带着徐脱里荣的回信到达平江府的驿亭时,被宋军杀死。    
    七月,张世杰率领水军与元军大战于镇江焦山一带。大战从上午九点一直持续到中午,呼声惊天动地。元军趁着风势用火箭攻击宋军的战船。宋军战船着火,大败。张世杰、孙虎臣等人率军逃走。不久,元世祖下令任命伯颜为中书右丞相,阿术为中书左丞相。    
    八月,伯颜辞别元世祖向南进发,奉诏书告谕宋朝的君臣,如果他们能够主动归顺的话,赵氏家族和其部下都可以高枕无忧,祭祀宗庙也一如从前。    
    九月,宋朝扬州都统姜才统领步兵,骑兵共一万五千人攻入湾头堡,元军在阿术的率领下迅速打败了他们。同时,贾似道被贬谪到循州(今广东龙川),当他走到漳州时被杀害。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正月,宋朝臣子陈宜中、张世杰、苏刘义、刘师勇等人带领益脱里、广脱里从嘉会门逃出。同月,宋朝皇帝交出玉玺,向元军投降。伯颜下令,士兵不允许进入临安城,否则按军法处置。伯颜的命令得到了南宋临安居民的拥护。    
    二月,伯颜押解南宋恭帝赵显、太后和宋朝官吏前往元朝都城。元世祖亲自赶往上都迎接。临安城破,南宋自此灭亡。此后,元军于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十二月打败了南宋著名抗元将领文天祥。    
    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四月,张世杰在同年二月幼帝投海死亡后退至海陵山(今广东阳江县南海中),遇风船沉,溺水而死。至此,南宋残余势力完全被元消灭,元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三、实行汉法    
    忽必烈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在他即位之前就非常关心国家的治理方略。由于在成吉思汗统治时期,蒙古便已经在耶律楚材的影响下实行汉法,因此,到忽必烈时,蒙古已经有了深刻的汉文化影响。在忽必烈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懂得治世之道的学者文人。忽必烈经常与他们交流,并很倾慕唐太宗的业绩。他身边的谋士也积极支持忽必烈的励精图治、谋求革新的做法,并为他献计献策。    
    1258年,谋士郝经向忽必烈进言说,应该息师抚民,创法立制,选贤任能,减轻赋税,屯田垦殖。这些积极的改革主张虽然未能立即实行,但是,对元世祖后来的改革起了很大的作用。    
    1260年,忽必烈即位。他向僧人子聪询问治理天下的原则。子聪参考祖宗旧典,借鉴古代典制,制定了各种制度。    
    1264年,阿里不哥投降,内战结束。忽必烈正式定都燕京,改燕京为中都。从此,汉法得以全面推行。元世祖将统治中心移至中原后,在他的谋臣的建议下,确立了以自己为核心的统治秩序。    
    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正月,元世祖下令把尚书省合并到中书省,尚书省平章政事阿合马、尚书省同平章事张易担任中书省平章政事,尚书省参知政事李尧咨、麦术丁担任中书省参知政事。此外,免除给事中、中书舍人、检正等官职,仍然设立左右司,把六部减至四部,改称中书省。不久,又下令把北京、中兴、四川、河南四地的行尚书省改为行中书省,京兆府再次设立行中书省,由诸侯脱里只必帖木儿设立行省断事官。此后,山东东路都元帅府统军司被改为行枢密院,元世祖任命也速带儿、塔出一起担任枢密院副使。    
    元朝经过一系列变革,逐渐完备了它的中央机构,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并立。中书省又称为都省,统辖百司,是总理全国政务的最高官署。它的最高长官名叫中书令。此外,还设有右丞相和左丞相。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七月,世祖任命伯颜为右丞相,阿术为左丞相,成为中书省的高级官员。由于中书令经常空缺,所以中书省的大小事务一般由左、右两个丞相来裁夺,他们成为中书省的实际长官。两个丞相的权力相当,但是由于蒙古习俗崇尚右,因此,右丞相的地位较高。    
    中书令和左右丞相之下便是平章政事。平章政事也属于宰相,但是属于左、右丞相的副手,他们裁决庶务,被称为左、右辖。参知政事也是作为左右宰相的副手参与政事的。    
    在中书省中,执事官主要有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和参知政事,偶尔也有中书令,他们被统称为宰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