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去珠穆朗玛的尘埃-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几张珍贵的“文成公主进藏”的照片。我选的是那头公牛,看似温顺一些。 之后袁媛骑上那头母牛,王骥正给她拍照呢,忽然母牛发威一跃,袁媛竟从牛背上摔了下来!众人大惊,上前一问还好,人没事。小姑娘被吓到了,眼泪在眼眶里转了好几转。看来牦牛是不能随便骑的,我想起来也不禁有些后怕。 天气仍然阴沉沉的,非常寒冷,我们都穿上厚厚的羽绒服。
第四部分给圣湖美容(5)(图)
金巴喇嘛帮助清理垃圾 安东摄
9点左右,大家开始清扫纳木措湖边的不可降解垃圾。圣湖远看洁净美丽,走到湖边却发现有很多不和谐的污物。 纳木措湖是青藏高原面积最大的湖,这样的大湖自净能力应该是很强的,但我们沿湖清扫的时候,发现各种各样不可降解的垃圾,有塑料袋,瓶子,甚至还有电池。而且因为人类居住的原因,岸边的湖水居然泛着白绿色的泡沫和污物,其中很大程度是含磷的化工洗涤用品给湖水造成的污染。我不知道随着人类生活对圣湖的污染加剧,以及周边环境的恶化对湖泊造成的生态循环的影响,纳木措湖若干年后还能不能保持其秀美的容颜。 纳木措湖是一个咸水湖,我们在湖边饭馆喝的水就略带咸味。这种湖的形成通常是因为湖泊位于内流区,就是说湖水只进不出。河流带来了盐分,因为没有出口,盐分在湖中沉积,当气候变得干旱,流入湖泊的水量不抵湖泊蒸发的水量时,水面就越来越萎缩,湖泊开始经历从淡水湖、到微咸水湖、到咸水湖、最后到盐湖的过程。 听起来好像跟环保没有多大关系,其实湖泊的形成和发展与周边环境的改变和影响息息相关。我相信谁也不愿看到曾经美仑美奂的圣湖纳木措湖有一天被污染,而且因为人类对自然的无尽掠取,造成西藏地区气候越来越干旱,使得纳木措变成一个盐湖。
第四部分给圣湖美容(6)(图)
林妹妹和我在湖边清理垃圾 王骥摄
我的担心只是一个假设,希望它不会变成现实。让人欣慰的是,今天环保队员在湖边清扫垃圾的行为,感染了很多藏族同胞加入我们的清扫行列,一起对圣湖进行垃圾清扫。他们有的甚至比我们还“敬业”,为了清理湖水中的塑料袋竟然穿着布鞋涉水进行打捞。我想能够让生活在圣湖边的藏族同胞具备基本的环保意识,我们此行的目的就达到了。 清理干净垃圾,我们还在湖边建了几个安利环保垃圾箱,以方便游人丢弃垃圾,保护圣湖环境。 清扫垃圾只是保护雪山圣湖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要保护整个生态环境。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付诸于行动。 经过一上午的活动,看着变得洁净的湖水岸边,我们欣慰地离开纳木措湖。像来时一样,路上下起了小雪,仿佛不愿我们离开。
第四部分汉族姑娘的藏语歌(1)(图)
跟藏族学生交流并学习藏语 安东摄
如果要问我这次都有哪些收获,我第一点要告诉你是垃圾,除了垃圾还是垃圾,真的呢!整整400袋。其他的呢,其他的当然是这群人。财富啊财富,朋友是永远的财富啊。 还有没有?又被问了,那就是学了几句藏语。比如有小孩找你要东西,他会说“咕叽咕叽”(求求你的意思),你可以说“敏度”(没有的意思)。表达谢谢说“土其吉”,表达你好说“贡嘎木桑”,吉祥如意说“扎西德勒”。 就在那天西藏博物馆签名仪式之前,我看到那边有几个体校的藏族女孩,就过去和她们聊天,她们基本上都懂汉语,当地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同时学习汉语和藏语。 我问:“你们将来毕业了打算做什么?” 一个叫达娃的女孩告诉我:“当老师。” “什么老师?” 笑了,“中学或者小学的体育老师。”噢,对了,她们都是体校的学生,在这里如果不是专业特别突出的话,当老师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说:“你们教我藏语好吗?” 她们点头,于是我就开始一句一句的学起来。 不一会功夫,周围的人越来越多,我学得过于投入,一抬头,旁边居然围了有几十个藏族学生,都是黑黑的皮肤,和高原阳光一样灿烂的笑容。 这样热闹的场面顿时成了队里记者们长枪短炮的轰炸对象。最后大家散去了,队友还和我开玩笑说:“这要是古代,送你来和亲准带来和平。” 而我其实从小就挺渴望做个乡村女教师的。不过这次是孩子们教我,我下定决心这次无论如何得想方设法提高我的藏语水平。说来惭愧,我在96年的时候,在大学里学过1年左右的藏语,当时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历史系罗新老师想第二年带他的一些学生暑假考察游历西藏,条件是这些学生得不间断地学习1年藏语,他的观点是从语言的学习中更容易了解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和传统,当然也更利于交流并且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 罗老师可是我们那个年级同学极为推崇的老师之一,在昌平园区的时候就常常混到他们历史系同学中跟随他一起游遍明十三陵,我们游的可不是长陵定陵这样的旅游景点,而是那些一般人不会去的陵墓。罗老师跟每一个陵墓的守陵人都很熟识,我们得以看到难得一见的景象,听到许许多多或有趣或悲壮或让人深思的故事。徜徉在一片历史的残垣断壁中,听着故去的君王的兴衰以及和他的妃嫔们的故事,畅想那样一个年代和社会的风土人情,现在想起来竟是多么奢侈的享受。 为了罗老师的号召,我和同屋的晴兴致勃勃地参加了藏语学习班,教我们的老师是罗老师从北京的藏学研究中心请来的,名字我已经忘了,是个年轻的藏族小伙子,长得蛮高大英俊的,感觉有点康巴汉子的血统。每周日下午上课,每次两个小时,上课地点就在美丽的静园6个小院落中的二院,这是历史系的办公室和研究室,古典庭院式建筑,民国时期曾为燕京大学的女生宿舍。 藏语说实话很难学,那些文字符号看起来很相似,一开始根本区分不了,加上平时根本用不到,每周学完也没时间认真复习和练习,下次上课就又全忘了。上课的人数从开始的30多人,到一个月以后的20多人,到两个月以后的10多人,最后只剩下不到10个人。为了实现跟罗老师去西藏的梦想,我和晴咬牙坚持到了第二学期,那时参加山鹰社事情很多,我就不能保证每周去了,慢慢地也就中断了。几年之后,当时学的那点仅有的藏语全部还给了老师,一点儿也想不起来了。好像晴基本上学完了,但那年罗老师的西藏之行没能实现,后来有没有再去就不知道了。 这次来西藏,正好可以温习,其实是重新学习一点藏语,到后来我的藏语水平已经提高到可以用藏语唱歌了。不过我们唱的是当地的儿歌,大意是:姑娘在河边走,鞋子湿了,鞋湿了不要紧明天可以到集市上去买。用藏语唱出来是这样的: “帕日帮给定拉次仁拉索, 阿姐夏不加来索次仁拉索, 夏不加勒岗察卡次仁拉索, 桑兄戳米涅戳次仁拉索。” 从定日到日喀则,再到拉萨,我和齐齐、老鹰、姚哥一辆车,于是我们的车里常常响起这首藏语歌,还是领唱和合唱版的,我唱每一句的前面,齐齐和老鹰合唱“次仁拉索”,配合得相当默契,有姚哥拍摄的MTV为证。 因为这段藏语歌,我差点留在西藏不回来了呢。在回日喀则的路上,我们中午下车在路边吃午餐。骑一辆摩托车的两个藏族青年经过这里,停下来冲我们很友善地笑。我们邀他们一起吃东西,坐着聊聊天,其中一个20多岁长得很英俊的小伙子比较大方,过来跟我们说说话,而另一个大概是不会说汉语,笑着远远地站在旁边,怎么也不肯过来。我抓紧机会让那小伙子纠正一下我的藏语歌的发音,然后我和他一起唱起这首歌,他夸我发音还算标准,我跟他唱也算是找到了一点唱藏歌的感觉。唱着唱着,最后他还跳起来了,不过那舞蹈动作就太难为我了。临走时用藏文给我写了他的名字,音译过来是“甘玛丹批”,指指我们前行方向远处的一座山,那里隐约可以看到建筑物,告诉我他在那里的寺庙当喇嘛,那个寺庙叫“央金贡巴”。这下队友们就开始起哄了,说什么让我干脆留下来别走了,小喇嘛也可还俗云云。别说还真有点不想走呢,倒不是因为小喇嘛,而是那个地方真的很美,那天天气非常好,阳光暖暖地洒在一片茂盛的草原上,草原上星星点点开着野花,用晨晨的话来说,远处还有一些“羊群在放牧”。
第四部分汉族姑娘的藏语歌(2)(图)
傍晚的草原 老鹰摄
藏族其实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兑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卫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西部地区),“安多娃”(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区)。藏语依地区划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西藏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29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由于草原辽阔,水草肥美,生产多以牧业为主。主要有绵羊、山羊和牦牛、犏牛。其中牦牛体大毛长,耐寒负重,除提供奶、肉外,还是交通运载的“高原之舟”。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也有小麦、油菜、碗豆等农作物。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公元641年,藏王松赞干布与唐文成公主联姻,促进了藏族文化的发展,10世纪到16世纪,是藏族文化的兴盛时期。除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外,还有关于韵律、文学、哲理、史地、天文、历算、医药等专著问世。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他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藏族民歌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唱时还伴以各种舞蹈,舞姿优美,节奏明快。其中踢踏舞、锅庄舞、弦子舞最为广泛流传。
第四部分汉族姑娘的藏语歌(3)(图)
藏戏中的“牦牛舞” 老鹰摄
回到拉萨我们特意去吃了藏餐,看了藏戏。不过说实话,很多人吃不惯藏餐,我勉强可以接受,当然比起我们平时吃的菜来味道还是奇特了些。藏戏中印象最深的一个笑容可掬的大哥,他的笑容很能感染人,只要他一出场,不管是唱还是跳,全场一片欢笑一片掌声。我们都说他是藏戏班里的台柱子,其风头远远胜过美女演员。最精彩的是最后一个节目,也是该藏戏班的保留节目“牦牛舞”,两个演员演牦牛,这位演员大哥演牦牛的主人,牦牛在主人的指引下舞姿灵巧,极为可爱,甚至跳下舞台绕场一圈,挨个和观众嬉闹,牦牛虽然明知是假的,不过当牦牛角冲你顶过来的时候,还是会不由自主尖叫起来,全场气氛达到最高潮。牦牛舞跳罢,大家还不过瘾,又要求加演了锅庄舞。 在西藏唱歌跳舞真的很开心,当然了,我的藏语歌曲从此也成了保留曲目,经典传承。
第四部分辗转波折的明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