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5404-征程军魂 >

第4章

5404-征程军魂-第4章

小说: 5404-征程军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装也未能解下来,倒地就睡。战士们太疲劳了,连续几天的战斗,加上一天的急行军,使他们多日来没有睡上一个完整的觉,他们要在战斗打响前的一瞬间稍息一会儿。兵法云: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这样一支疲惫的部队如何去抗击湘军的精锐之师?林彪着急了。他的冷漠、理智使他立即下令,所有已经睡着的战士必须叫醒,赶在敌人到达之前,立即抢修阵地。    
    一师的指挥员实在不忍心去叫醒战士们,他们从内心里希望战士们能休息一会,然后有充足的精力去抗击敌军的进攻。林彪看到一师指挥员们犹豫不决的神色时,目光冷峻地盯着他们说:“战争需要理智,不是感情。”    
    30日拂晓,刘建绪在觉山阵地前投入了九个师的兵力,另加八架飞机,向一军团施加了最大的压力。几天来,一军团指战员为掩护主力红军抢渡湘江,人不解甲,马不卸鞍,连日苦战,已经达到了生理极限。尽管如此,他们并不顾虑自己的安危。当夜幕重又降临,面对着摇曳的马灯,聂荣臻、林彪和左权心情十分复杂,他们一方面心痛部队的损失,另一方面又担心着中央纵队是否能安全渡过湘江。他们冷静地考虑了几个小时,决定给中革军委拍发一份电报:    
    朱主席:    
    我军如向城步前进,则必须经大埠头,此去大埠头,须经白沙铺或经咸水圩。由脚山铺到白沙铺只二十里,沿途为宽广之起伏树林,敌能展开大的兵力,颇易接近我们,我火力难发扬,正面又太宽,如敌人明日以优势猛进,我军在目前训练装备状况下,难有占领固守的绝对把握。军委须将湘水以东各军,星夜兼程过河。一、二师明日继续抗敌。    
    报务员就在旁边,发报机发出嘀嘀嗒嗒的响声,大家的心情都异常沉重。    
    电报发出去了,凌晨1时,他们收到了朱德的电令:    
    一军团全部原地域有消灭全州之敌由朱塘铺向西前进部队的任务。无论如何,要将汽车路向西之前进诸道路,保持在我们手中。    
    过了一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又联名发来电报,电报中说道:    
    1日(指12月1日)战斗,关系我野战军全部西进,胜利可开辟今后的发展前途,否则我野战军将被敌层层切断。我一、三军团首长及其政治部,应连夜派遣政工员,分入到各连队去进行战斗鼓动。要动员全体指战员认识今日作战的意义。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胜负关全局,人人要奋起作战的最高勇气,不顾一切牺牲,克服疲惫现象,以坚决的突击,执行进攻与消灭敌人的任务,保证军委一号一时半作战命令全部实现,打退敌人占领的地方,消灭敌人进攻部队,开辟西进的道路,保证我野战军全部突过封锁线应是今日作战的基本口号。望高举着胜利的旗帜,向着火线上去。    
    中央局    
    军委    
    总政    
    过去给各军团的作战电报都是以军委主席的名义下达的,而这份电报却是用了这么多最高权力机关的名义联合下达,其分量之重可想而知。    
    聂荣臻在接到中央的命令后,立即命军团首长及其政治部,连夜派遣政工员,到各连队去进行战斗鼓动,使全体指战员认识到湘江阻击战的意义。    
    12月1日,战斗比以前更为激烈。10多公里的战场上,炮声震天,杀声动地,到处都在拼杀,到处都在流血,到处都有敌人被打死,到处也都洒有红军战士的鲜血。一军团的一、二师结合部被突破,二师被迫向后撤退。然而,红军战士仍然拼死抵抗,敌军的进攻势头终被扼制。    
    临近中午,聂荣臻得悉中央纵队已经全部渡过了湘江,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保住了党中央,就是保住了革命,损失再大,有党中央在,革命就有希望。    
    于是,林彪、聂荣臻命一军团的红一、二师立即进行交替掩护,边打边退。    
    就在部队开始向后撤退时,聂荣臻从后续部队那里得知彭绍辉和萧华率领的少共国际师还在湘江的东岸,心中顿时十分焦急。少共国际师都是些20岁左右的青年,是一支新部队,在这样的严峻关头,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显然无法渡江。在聂荣臻的努力下,红一军团派出了一个团将彭绍辉和萧华的少共国际师从湘江对岸接了过来,保住了这支新生力量,也从敌人的魔爪下救出了两位勇冠三军的战将。    
    在最危难的时刻,作为一名统筹大局的将军,聂荣臻表现出了非凡的组织才能,他全面地考虑到了相关的各路部队的安全。做完这些部署,还未等他下令军团部撤退,敌军已经赶了上来。离前线不远的军团部,由于战线迅速后移,更加暴露突前了。不知不觉,敌人已经来到了他们的脚跟前。


长征路上的开路先锋聂荣臻救出了彭绍辉和萧华(3)

    警卫员邱文熙突然跑了进来:“敌人已经爬了上来!”    
    林彪、聂荣臻闻声向外一看,黑压压的一片,敌人正朝山上爬。这时,参谋长左权正在吃饭呢!    
    林彪没有吱声,他很沉着。聂荣臻也没有慌张,这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后面的二师政治部的安全。他立即让警卫排长刘辉山快速下山,传令山后的二师政治部撤离。    
    一切安排妥善后,林、聂才率领指挥所向山下撤去。军团长、政委、参谋、警卫人员等都拿起了武器,边打边退,很快消失在一片硝烟和丛林之中。    
    突然,一颗子弹擦着地皮而过,击伤了聂荣臻的右脚。聂荣臻没有吭声,在作了简单的包扎后,继续骑着马率领着部队前行。    
    在路过一个叫梅子冲的隘口时,聂荣臻看到过江的部队不成建制,毫无秩序地拥挤在一起,堵住了隘口,很难快速通过。为了疏通部队,使部队能迅速地脱离危险区,聂荣臻忍着伤痛,跳下马来,站在了路口,像一个交警一样地指挥着部队分成几路,有秩序地朝隘口走去。望不到头的长龙打他身边过着,虽然脚上的伤口像刀割一样地痛,但是,聂荣臻还是坚定地站在路口。    
    就在这时,担任右后卫的罗炳辉、蔡树藩率领九军团的大队人马走了过来。眼看着部队又要在隘口发生拥挤,聂荣臻走上前来,向罗、蔡两人说明了情况,让他们带着队伍绕道从另一个山口走,罗、蔡二话没说,率九军团从另一个山口穿了过去。    
    不一会,八军团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也走了过来,聂荣臻一看就知道八军团损失很大,罗荣桓正为此而焦心。聂荣臻看到老战友痛苦的表情,安慰道:“现在能过来多少算多少,先率部队到前面去安营吧。”    
    黄昏,红军行进的脚步还在继续,聂荣臻依旧站在那里。在昏暗的暮色里,聂荣臻如同一尊塑像耸立在山口,许多冒着敌人炮火渡过湘江的红军战士,看到聂政委坚定的形象,心中顿感有了支柱,有这样坚不可摧的战将,我们红军还怕什么呢?    
    部队走过了山口,飞快地向西而去,进入了广西北部的山区。聂荣臻脚上的伤口化了脓,几个红军战士用担架抬着他行进在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上,林彪则骑在马背上思索。湘江之战成了林彪从军以来打得最惨烈、最悲壮、失败最大的一仗。


“第一号善战的湖南人”“第一号善战的湖南人”

    正当林彪、聂荣臻指挥红一军团在湘江西岸与湘军激战的时候,一方面军的另一个主力军团——红三军团在彭德怀的指挥下,也在湘江两岸同桂军血战。    
    彭德怀是红军队伍中又一十分著名的战将,在红军队伍中以善打硬仗而著称,被人们誉为“红军中第一号善战的湖南人”。    
    不过有谁能想到,这个使敌人闻风丧胆的红军高级将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副总指挥、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之一的勇将,在童年时却是提着讨饭棍但从不向人说一句奉承话的小叫花子、后来又在洞庭湖挑河泥的苦力呢?


“第一号善战的湖南人”叫花子出身的红军将领(1)

    彭德怀原名彭得华,生于湖南湘潭县一个离长沙约45公里、位居湘江支流易水河畔的富裕农村里。他六岁时丧母,父亲续弦后,像旧时大多数丧失亲娘的孩子一样,受到了后母的憎嫌。后母把他送到一所老式私塾去念书,在那里他常常挨老师的打。艰难的处境,使性格倔强的彭德怀从小就具有反抗精神。在一次挨打时,他举起一条板凳,反打了教师一下,然后逃之夭夭。老师到家里去告他,后母借机把他赶出家门。    
    被赶出家门的彭德怀只好沿街乞讨,乞讨时他从不哀求乞怜,甚至不对人说一句奉承的话,这使他的乞讨生活格外不顺。16岁时,他投奔了一个有钱的舅舅,当年就是这位舅舅,在继母以不孝的罪名要将其溺死时,曾出面求情,救了他一命。    
    在舅舅家,彭德怀过上了稳定的生活,并爱上了自己的表妹,舅舅对婚事也表示赞同。彭德怀与他的表妹两小无猜,一边在一起嬉戏,一边跟随一位先生学习,并计划着将来的共同生活。    
    逆境培养出彭德怀正直、抗暴、疾恶如仇的性格,这种性格打破了他想过平静生活的愿望。第二年,湖南发生大饥荒,成千上万的农民生活无着。彭德怀的舅舅竭尽所能救了许多农民,但是镇上最大的米店是一个大地主开的,这个地主囤积居奇,借机大发横财。一天,200多个为饥饿所困的农民拥到地主家中,要求他把大米平价卖给饥民,但这个地主把人们赶走,闩上了大门。饥民们拥在门外示威。    
    彭德怀正好路过此地,看到有许多人都饿得半死,可是这个毫无人性的地主却一点也不肯帮穷人的忙。爱打抱不平的彭德怀带领饥民打开地主的家,将地主家的存粮全部分光。事后,为逃避官府的追捕,彭德怀被迫离开舅舅家,逃往异乡他地。    
    彭德怀逃出家乡后,生活没有着落,被迫在洞庭湖挑河泥,做了长达三年之久的苦力,勉强生存下来。    
    少年彭德怀,历经磨难,吃尽了人间许多苦楚,造就了他吃苦耐劳、顽强不屈的个性。彭德怀在自述中写道:“青少年时期这段贫困生活对我是有锻炼的,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回忆起幼年的遭遇,鞭策自己不要腐化,不要忘记贫苦人民的生活。”    
    1916年春天,湘军成立第二师,到长沙招兵。在洞庭湖挑河泥的彭德怀得知消息后,赶到长沙应征。魁梧雄壮、个性火爆、急风如火的彭德怀,被湘军将领看中,于是,他成了湘军第二师三旅六团一营一连的一个二等兵。    
    由于彭德怀吃苦耐劳,作战十分勇敢、机智,不久即被送到团训练队学习军事,并被提升为军官。1922年,彭德怀又考取了湖南陆军讲武堂;同时,彭德怀将姓名由彭得华改为彭德怀。    
    湖南陆军讲武堂是一所新式的军官学校,学校中的教官、队长、队副有不少是日本陆军大学或士官学校的毕业生。彭德怀在学期间,结合自己已有的实战经验,孜孜不倦地学习军事理论,提高自己的军事素养。在讲武堂的学习,为彭德怀以后成长为一名骁勇善战的红军将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讲武堂毕业后,彭德怀回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