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4-征程军魂-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言九鼎”的红司令乱世英杰(4)
毛泽东开会一向都是最后发言,这次他一反常态,在周恩来发言之后,他作了长达一个小时的发言,比任何人都讲得长。在发言中,他点名批评了李德、博古,指责他们无视红军打运动战的传统长处,而采取红军最弱的一点,进行短促反击,使红军以己之短击敌之长。毛泽东还猛烈抨击了“左”倾领导放弃了能和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建立统一战线的大好时机,使红军失去了一个迂回到国民党军防线背后,从后面攻击敌人的大好时机。
毛泽东的发言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他说出了大多数指挥员长久以来没有说出来的心里话。在毛泽东发言时,朱德密切注视着他的亲密战友,毛泽东的每一句话都激起他胸中万丈狂澜,他觉得似乎有一股热浪流进了心田。
政治局常委张闻天和候补委员王稼祥都表态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后,朱德作为红军的最高领导人,代表广大红军站了起来,态度鲜明地表示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
朱德作为红军的最高指挥员,对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瞎指挥有着直接的、充分的了解,因此,他的讲话十分激动。向来十分仁厚的总司令,这时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愤怒了,他以尖锐的语气批评了博古和李德的瞎指挥。
在会上给李德当翻译的伍修权后来回忆说:“朱德同志历来谦逊稳重,这次发言时却声色俱厉地追究临时中央的错误,谴责他们排斥了毛泽东同志,依靠外国人李德弄得丢了根据地,牺牲了多少人命!他说:‘如果继续这样的领导,我们就不能再跟着走下去。’”
朱德在发言中完全支持毛泽东的主张,坚定拥护毛泽东重新出来领导红军。
历史是最忠实的见证人,朱德同毛泽东的革命战斗友谊是深厚的,他做出这样的发言决不是偶然的。是他,第一个到井冈山与毛泽东一起开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了红军力量。
那还是在1927年9月5日,从南昌撤出来的起义军因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剿”,被迫在福建长汀的三河坝分兵了,作为第九军军长的朱德率领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和第九军教导团留守在三河坝,南昌起义的主力则直奔广东潮州。前往潮州的主力失败了,而朱德率领留守的部分部队则保存下来了。
得知主力失败的消息,朱德并没有灰心,他和当时任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团指导员的陈毅一道率领着起义军余部折而北上,挺进湘南,继续进行革命。这支起义军保存了革命的骨干,后来的粟裕、林彪等著名的将领当时都在这支部队中。
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的这支起义军余部在湘南发动了湘南暴动。这次暴动又发展了大批革命干部,黄克诚、萧克、邓华、杨得志、唐天际等人民解放军的许多高级将领就在这次暴动中加入革命队伍,走上了革命的征程。萧克后来回忆说:“从1928年元月宜章年关暴动揭开序幕,到1928年4月,朱德、陈毅同志率领南昌起义军和湘南农军共一万余人,同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历时三个多月。在这三个多月内,以武装暴动建立了宜章、郴县、耒阳、永兴、资兴、安仁等六个县的苏维埃政府;组建了三个农军师和两个独立团;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革命风暴遍及20多个县,约有100万人以上参加了起义。可以说,我党所发动的一系列农村武装起义,规模如此之大,参加人数如此之多,坚持时间如此之长,实属罕见。”
湘南暴动后,朱德将起义军改名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并第一次举起绣有铁锤、镰刀和红星图案的红旗。此后,中国的工农红军就以红星为象征。
这时,在井冈山进行革命斗争的毛泽东,听说湘南有一支共产党的队伍,便派何长工前去寻找这支队伍。
何长工不辱使命,终于找到了朱德的部队。在何长工的引导下,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队和湘南农军来到了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的队伍会师。
“六个月后,正是1928年5月,我到了江西井冈山,队伍发展到一万人,我们在井冈山建立最初的根据地,我在这里第一次会见毛泽东,这是一个非常刺激人的愉快的场合。”朱德后来回忆说。
何长工后来回忆:“毛泽东和朱德同志会师的地点是在宁冈砻市的龙江书院。毛泽东同志一到砻市,得知朱德、陈毅住在龙江书院,顾不上一路征尘,立即带领干部向龙江书院走去。朱德同志听说毛泽东同志来了,赶忙与陈毅、王尔琢同志等主要领导干部出门迎接。我们远远看见他们,就报告毛泽东同志说:‘站在前面的那位,就是朱德,左边的是陈毅同志,朱德同志身后的那位是王尔琢同志。’毛泽东同志点点头,微笑着向他们招手。快走近书院时,朱德同志抢先几步迎上去,毛泽东也加快了脚步,早早把手伸出来。不一会,他们的两只有力的大手,就紧紧地握在一起了,使劲地摇着对方的手臂,是那么热烈,又是那么深情。毛泽东和朱德这次历史性的会见,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光辉的一页。从此,毛泽东和朱德的名字便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自此也就开始了朱毛合作的历程,中国工农红军就有了另一个名称“朱毛红军”。在井冈山、在赣南、在闽西、在中央苏区,朱毛的名字始终连在一起,朱毛已经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代名词。在这两位统帅的率领下,红军先后挫败了国民党军对井冈山的数次“进剿”和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四次“围剿”。
美国著名作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在谈到朱毛合作时说:“朱德和毛泽东,是一个整体的互为补充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甚至连中国的一些人也认为‘朱毛’是一个人。毛泽东是智囊,是理论家,是‘主席’;朱德是心脏,是军队,以全部的才能看,是一位人民的领袖,人类物质的领袖。这两个人都是优质材料制成的。”
然而,自从来了一位洋顾问,“左”倾路线在党内占据了领导地位,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成了“落后的农民意识”,毛泽东也被排挤出红军的领导岗位。朱德虽然在名义上还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总司令,但是,指挥作战的一切权利都落到了洋顾问的手中。
李德来到中央苏区的第一天,就对毛泽东说:“游击战争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红军应该站稳脚跟,打常规战争,“不懂得打常规战争就是无知的乡巴佬。”
“一言九鼎”的红司令乱世英杰(5)
他对朱德这个中国土生土长的将领也很瞧不起。这位洋顾问成了红军的太上皇,不仅中央领导人博古要经常前去“独立房子”(指李德在中央苏区居住的地方)请教,就是朱德这位红军的创始人、被人们称作是“红军之父”的统帅,也不得不到这座“独立房子”去聆听洋顾问的“教诲”。
在长征开始前后,朱德已经完全被架空。虽然名义上他还是中革军委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但整个军事指挥权实际上操纵在博古、李德手中,就是做出战略转移这样一个重大决策也没有与他商量。作为一名老资格的将军,朱德更加怀念与毛泽东的合作。为了党的事业,他忍受了屈辱,但他不能忍受革命事业的一再损失。
现在机会终于来了,他怀着对革命事业的一片赤胆忠心,对断送红军前途的“左”倾领导人进行严厉责问。
在总司令朱德发言之后,红军中许多早就对李德和博古不满的高级将领纷纷发言,对李德进行批判。
首先是躺在担架上的聂荣臻发言,聂荣臻对李德过多干涉前线的指挥心中十分不满,他的发言令李德十分难堪。
接着是刘伯承发言,他在对李德进行了批判后,建议红军改变行军路线,打过长江,在四川西北部建立一个新的根据地。他认为,那里条件比贵州好得多,但交通极不便利,那里的军阀一般都反对蒋介石,比较适于建立根据地,他的建议得到大家的赞同。
最后,周恩来建议停止由博古、李德和他组成的“三人团”的工作,这个建议得到了一致通过。
遵义会议后,改组了中央的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由朱德、周恩来负责军事指挥。这次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经过这次会议,朱德沉闷已久的心情终于开朗了,他满怀激情地赋诗一首:
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
左右偏离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
充分表达了他对毛泽东的信任和拥护。
遵义会议后,敌情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民党的几路大军从四面围了过来,吴奇伟、周浑元的两个“追剿”纵队已逼近了遵义;刘湘、杨森的川军从北面、东北面逼向黔东北;何键的湘军也从湘西压迫过来;在黔东北被红军打败的黔军也乘机反扑。情况十分危急,为了摆脱敌军的围追堵截,党中央决定向黔北进军,占领土城,在川南打开缺口,寻机渡过长江,与四方面军会合。为了实现党中央的战略意图,鼓舞全军广大战士的士气,朱德决心亲临前线指挥作战。
朱德总司令要亲自披甲上阵,震动全军。毛泽东连抽了几支烟都没有同意,他是在担心朱德的安危。
朱德见毛泽东沉吟不语,知道他担心的是什么。他把帽子一掀,对毛泽东说道:“得罗,老伙计,不要光考虑我个人的安危,只要红军胜利,只要遵义会议开出新天地,区区一个朱德又何惜?况且敌人的枪是打不中朱德的!”
毛泽东依然没有吱声。
第二天早晨,也就是朱德起程的时候,毛泽东率总部的所有领导专门为前往前线的朱德举行了一个欢送仪式,约200余人的队伍分成了两排站立。朱德总司令身着灰棉军衣,头戴红军帽,腰束牛皮带,别着一枝小手枪,身背一顶印着红五角星的斗笠,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了过来。
毛泽东从欢送队伍的排头走到排尾,迎着朱德走了过去,同时,他还领着大家高呼“欢送朱总司令上前线”、“消灭川军”、“打倒蒋介石”等口号。
朱德见状,快步走向毛泽东,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朱德激动地说:“不必兴师动众,不必兴师动众。礼重了!礼重了!”
毛泽东笑着说:“理应如此,理应如此。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你我手足情嘛!祝总司令多抓俘虏,多打胜仗!”
说话间,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等也走了过来,和朱德亲热地握着手。朱德一边握手还礼,一边说:“有劳各位,谢谢大家!”
最后,朱德又走到毛泽东的面前,与这位老战友告别。毛泽东握着朱德的手深情地说:“总司令,请多加保重!”
朱德看着身着红军服、满头长发、面容有些瘦削的毛泽东,也动情地说:“请放心,您也要注意保重!”
说完,朱德转身走到警卫员面前,接过缰绳,翻身上马,猛一挥鞭,战马如飞般地冲了出去。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