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汉武英雄时代 >

第15章

汉武英雄时代-第15章

小说: 汉武英雄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甘泉宫在北山,故欲王皆言上也。刻木为人,像人之形,谓之‘偶人’。”),祝诅之言十分恶毒。于是公孙贺父子死于狱中,整个家族都被处死。《汉书·武帝纪》记载:“二年春正月,丞相贺下狱死。”数月之后,卫皇后的女儿诸邑公主和阳石公主都因为巫蛊罪行处死。


第三部分巫蛊之祸(2)

    汉武帝病重时,江充奏言皇帝的疾祟在于“巫蛊”,于是汉武帝以江充为使者治“巫蛊”。江充率领胡巫掘地寻求偶人,逮捕施行巫术的嫌疑人,严加拷问。有人说,他们挖出来的偶人,常常就是他们故意预先埋设的。他们逮捕所谓“夜祭祠祝诅者”,也往往是由胡巫以酒洒地,伪造现场。按照颜师古的分析,是“(江)充遣巫污染地上,为祠祭之处,以诬其人也”。所以少傅石德在劝太子刘据起兵诛江充时说:前丞相公孙贺父子、两公主及卫氏亲族都因此致罪,现在又有胡巫和使者掘地得征验,不知是胡巫事先放置的,还是真的就有,根本无以自明。    
    《汉书·武五子传·戾太子刘据》记载:江充主持查办“巫蛊”案,预先体会汉武帝的疑心,称宫中有蛊气,进入后宫以及朝廷最高执政集团办公地点,到处挖掘,甚至御座也被破坏。据说他们在太子宫“掘蛊”时,真的找到了6个针刺桐木人。江充肆无忌惮,似乎事先得到了汉武帝的某种明示或暗示,所以敢于在宫中“掘蛊”,甚至直接冲犯皇后和太子。    
    当时汉武帝患病,在甘泉宫避暑休养,长安只有皇后、太子在。太子刘据处于极被动的形势下,召问少傅石德,石德说,巫蛊大案,可能是江充等人有意制造,现在圣上住在甘泉宫,但是皇后及家吏请问都没有回音,至今存亡未可知,而奸臣如此猖獗,太子难道忘记了扶苏的教训吗?(秦始皇东巡途中去世,赵高、李斯、胡亥发动政变,伪造秦始皇遗诏,逼令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使胡亥得以取得帝位。)石德用秦公子扶苏的悲剧警告刘据,刘据于是终于下决心起兵杀江充。征和二年(前91)七月壬午这一天,派宾客以使者身份收捕江充等人。又向皇后汇报,发中厩车载射士,出武库兵,发长乐宫卫,告令百官曰江充反。于是斩江充示众,又将胡巫烧死在上林中。    
    一直被看作温良敦厚的刘据,这时候显示出了英雄气概。    
    面对政府军的进攻,刘据动员数万市民战于长安城中,汉代最严重的政治动乱“巫蛊之祸”爆发。    
    当时在甘泉宫休养的汉武帝命令严厉镇压太子军,又具体指示:捕斩反者,根据功过,自有赏罚;以牛车作掩护,避免短兵相接,力争多杀伤士众;坚闭城门,不要让反者逃出。    
    汉武帝迅速回到长安,停住城西建章宫,下诏调集三辅近县兵员,亲自进行指挥。太子军与政府军大战五日,死者数万人。太子兵败,出城东逃,在追捕中自杀。    
    “巫蛊之祸”,是汉武帝统治晚期发生的一场特别剧烈的政治风暴,导致了汉帝国统治上层严重的政治危机。    
    “昭宣中兴”的奠基人    
    汉武帝在召画工图画周公负成王之后数日,严厉斥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请罪,汉武帝仍然命令押送掖庭狱惩处。夫人回头还顾,汉武帝则厉声喝斥道:快走,你别想再活着了!    
    夫人死于云阳宫,据说当时暴风扬尘,百姓感伤。钩弋夫人在夜色中被草草安葬,墓上只作了简单的标识。传说“殡之而尸香一日”,殡殓之后,她的遗体整天散发着香气。


第三部分钩弋故事

    汉昭帝的生母钩弋夫人出身于河间。汉武帝巡狩经过河间的时候,望气者说,云气显示,此地有奇女子。汉武帝于是急令使者召见。    
    面见皇帝时,这女子两手握拳,汉武帝亲自为她展开指掌。由是得幸,号曰“拳夫人”。    
    “拳夫人”进为婕妤,居于钩弋宫,大受宠爱。太始三年(前94)生了皇子刘弗陵。刘弗陵号“钩弋子”,据说怀孕14个月才临产。汉武帝说:听说古时帝尧14个月才出生,今钩弋子也是同样。于是宣布将刘弗陵所出生宫殿的宫门改名为“尧母门”。    
    后来卫太子刘据败亡,而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多有过失,宠姬王夫人的儿子齐怀王、李夫人的儿子昌邑哀王都过早去世,而钩弋子年五六岁时,健康聪明,汉武帝常说“这孩子像我”,又感念他的出生与众不同,心中十分喜爱,有心立为太子,只是因为年幼,担心即位后女主专恣扰乱国家政治,长期犹豫不决。    
    汉武帝临终时,确定以少子刘弗陵为继承人,这就是后来的汉昭帝。    
    然而,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却因此被逼身亡。    
    帝位继承问题,是汉武帝在他帝王生涯的最后时刻苦心思虑的政治难题。    
    卫太子刘据被废后,一直没有再立太子。而燕王刘旦上书,愿放弃其封国入长安在汉武帝身边担任宿卫。汉武帝明白其政治企图,大怒,当时就在未央宫北阙将其使者处斩。    
    汉武帝居住在甘泉宫,召画工图画周公背负少年周成王的画面。于是左右群臣知道了汉武帝有意立少子为继承人的心迹。此后不过数日,汉武帝所宠爱的钩弋夫人即死于云阳宫。    
    钩弋夫人之死,体现出汉武帝作为一位强有力的帝王,其谋虑之深远和手段之毒辣。    
    据《史记·外戚世家》中褚少孙的补述,汉武帝在召画工图画周公负成王之后数日,严厉斥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请罪,汉武帝仍然命令押送掖庭狱惩处。夫人回头还顾,汉武帝则厉声喝斥道:快走,你别想再活着了!    
    夫人死于云阳宫,据说当时暴风扬尘,百姓感伤。钩弋夫人在夜色中被草草安葬,墓上只作了简单的标识。传说“殡之而尸香一日”,殡殓之后,她的遗体整天散发着香气。    
    其后汉武帝闲居,问左右说,对这件事,人们有什么议论吗?左右答道:人们说,将立其子,为什么要除去其母呢?汉武帝说:是啊,这确实是一般人不能明白的。往古国家所以变乱,往往是由于主少母壮。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制约。你们没有听说过吕后事件吗?    
    历史学者禇少孙于是感叹道:汉武帝的这种做法,可以称为“贤圣”,“昭然远见,为后世计虑,固非浅闻愚儒之所及也”。后人定其谥号为“武”,岂能是没有根据的!    
    帝王心态,果然狠忍异常,所谓“昭然远见,为后世计虑”,以致如此,足见政治人出于政治目的,可以表现出个人情感的严重异化。    
    有人批评汉武帝的这种做法“违天理而拂人情”(〔金〕王若虚《君事实辨》),以为既不合天理,又背离人情。也有人说,“武帝此举,残忍不经,殊非正家裕后之义。”(〔明〕张宁《读史录·武帝》)如此残厉的作为,是无从为后世宗族树立典范的。汉武帝对钩弋夫人的手段,固然对维护汉家天下的大局有利,但是对钩弋夫人本人来说,实在是残忍无情。专制帝王薄情冷血的心性,因此暴露无疑。然而也有人站在维护汉王朝政治统治的立场上看待“武帝此举”,竟有肯定的评论。如元代文名甚盛的张养浩,就有《吕后》诗:“妇人阴类狠淫俱,故德元勋半坐诛。钩弋后来非命死,茂陵刚断古今无。”作者自注:“惜高祖不诛此妇也。”以刘邦不诛吕后致使功臣多遇害,对比汉武帝的“刚断”,也可以算是一种特别的历史认识了。    
    据说汉武帝内心依然思念钩弋夫人,为她专门在甘泉宫修筑了一座通灵台。经常有一只青鸟往来台上,一直持续到汉昭帝即位的时候。唐人张祜《钩弋夫人词》因此写道:“惆怅云陵事不回,万金重更筑仙台。莫言天上无消息,犹是夫人作鸟来。”其中“惆怅”二字,似是诗人想像的帝王心态。也有人说,汉昭帝即位后,改葬其母,打开棺椁,只有丝制的鞋履依然存留。这样的传说,暗示钩弋夫人已经仙化。    
    元人杨维桢《咏女史·钩弋夫人》有这样的内容:“婕仪未换母仪尊,闻道君王已寡恩。太子宫中无木偶,可无鞠域到尧门。”诗句指责“君王”的“寡恩”。明人沈德符《天启宫词八首》其八写道:“六宫抆泪但吞声,后命何须罪有名。钩弋竞传尸解去,圣人依旧戏昆明。”则表露出某种批判的意味了。所谓“钩弋竞传尸解去”,说到了棺中“但存丝履”的传说。


第三部分武帝的临终遗诏

    河西地区的戈壁荒沙之中,往往在汉代人的居址附近,可以发现当时书写文字的残简。在这些残断的木片竹片上,有时可以发现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    
    甘肃玉门花海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中,有1件七面棱形觚,前半部分是一篇诏书的抄件,计133字:    
    制诏:皇大子,朕体不安,今将绝矣!与地合同,众(终)不复起。谨视皇天之笥(嗣),加曾(增)朕在,善禺(遇)百姓,赋敛以理;存贤近圣,必聚糈士;表教奉先,自致天子。胡孩(亥)自汜(圮),灭名绝纪。审察朕言,众(终)身毋失。苍苍之天不可得久视,堂堂之地不可得久履,道此绝矣!告后世及其孙子,忽忽锡锡,恐见故里,毋负天地,更亡更在,去如舍庐,下敦闾里。人固当死,慎毋敢佞。    
    有学者分析,这可能是汉武帝后元二年(前87)二月临终遗诏之一。大意是说:朕身染重病,势将不起,希望皇太子今后能够谨慎使用皇天赋予的权力,较朕在位时更加善待百姓,赋敛有度,接近贤能,集合才士,遵奉名教,躬行祖制,靠自身的道德和才能管理天下。秦二世自取灭亡,又使先祖的帝业走向崩溃,这一教训应当牢记。    
    诏书中又多感伤之词,如“苍苍之天不可得久视,堂堂之地不可得久履,道此绝矣!”出自一位一生都勇健豪放、自信有为的雄主之口,体现出任何人在步履生命末途时都难以避免的凄切哀怨的心态。    
    汉武帝立皇子钩弋夫人男为太子,虽然考虑许久,但是最后的决策,其实是比较仓促的。他同时指令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田千秋并受遗诏,辅佐少主。    
    一个新的政治结构,在汉武帝的谋划下建立了起来。    
    历史进入汉昭帝时代,发生了一些转折。    
    宋代学者钱时在《两汉笔记》中曾经这样评价汉武帝对自己后事的安排:“武帝好大喜夸多欲之主也。一时人材纷然猬集,凡有以中其欲者,皆得而从臾之。”认为汉武帝好大喜功,多欲有为,又特别喜欢听赞美顺从之辞。所以许多人迎合汉武帝的心理,所提建议都能落实。方士致力求仙,江充大治巫蛊,都是由于迎合汉武帝之心,导致了行政原则的不确定。“东飘西泊,泛泛然如风萍之在江湖,略无主宰,良可悯笑”。政治的失误,往往留下笑柄。但是,晚年汉武帝对身后政治结构的设计,却表现出异常的清醒。“身后之谋,先事而定,所见卓然,断不他属。”看来,汉武帝确实是一代英主,“于此见帝天姿本高,从前浮念,至是扫灭,而真见特达乃如此,汉祚之所以未艾欤!”汉王朝的统治之所以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