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人际-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32节:微笑的力量
世尊常在灵山上说法。一次,他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不说一句话。这时,座下的听众面面想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有世尊的大弟子迦叶尊者开颜微笑。世尊便对大家宣布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大迦叶。”
据《五灯会元》
一人拈花,一人微笑,在心心相印的沉默与安详中完成了佛法禅门的传承,这是多么简单、多么玄妙的过程!
关于微笑的话题太多太多,关于微笑的故事也太多太多。
曾经看过一部战争题材的电视剧,剧中有一个令人回味的情节。一位普通军官不幸被俘,被投进了森冷的单间监牢。即将被处死的前夜,军官搜遍全身竟发现半截绉巴巴的香烟。军官想吸上几口,缓解临死前的恐惧,可他没有火柴。再三请求之下,铁窗外那个木偶似的士兵总算毫无表情地掏出火柴,划着火。当四目相撞时,军官不由得向士兵送上了一丝微笑。令人惊奇的是,那士兵在几秒钟的发愣后,嘴角不太自然地上翘,最后竟也露出了微笑。后来两人开始了交谈,谈到了各自的故乡,谈到了各自的妻子和孩子,甚至还相互传看了珍藏的与家人的合影。当曙色渐明军官苦泪纵横时,那士兵竟然悄悄地放走了他。
微笑,沟通了两颗心灵,挽救了一条生命。微笑可以挽救生命,微笑可以创造种种奇迹,可见微笑的力量真的是举足轻重、不容忽视。
在人际交往中,微笑还可以消除初次见面时的不安。微笑是好感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一个人如果整天带着一张好象背负着全世界所有不幸的脸,就会让周围的人也不愉快。即使将身上穿的是名牌、时髦的服饰,也无法掩饰脸上悲苦的表情。相反的,如果穿着整洁的服装,面带微笑,就会让周围的人感染到你的快乐、温暖。
一个不会微笑的人可能拥有名誉、地位和金钱,却不一定会有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他的生命中必有隐蔽的遗憾。那么,对于丧失了微笑心绪的人,应该赶紧把心底的温柔、顾眷、自惜、自信丝丝缕缕地拣拾回来,拓宽胸臆,重构自己的灵魂。只有微笑,才能使我们享受到生命底蕴的醇味,超越悲欢。再多的变故、再多的失落、再多的背叛、再多的疑惑、再多的烦恼、再多的辛酸,只要心中有微笑,我们就能穿过世事的云烟,沉着应变,努力耕耘,提升认知,强健心弦,营造和谐、安详的人际环境,迎向人生幸福的彼岸。
要在朋友的面前表现出你的好感、善意和真诚,那么,请不要吝啬你的微笑!
第33节:宽恕比仇恨更快乐
从前有个国王,名叫长寿;他有个儿子,名叫长生。邻国有个国王,凶狠残暴,大家都称他为恶王。
有一天,恶王带领军队,扑向长寿王的国家。长寿王不想造成人员伤亡,于是带着太子抛下王位,隐居到深山里。恶王顺利地占据了长寿王的国家,他派人到处搜寻长寿王的下落,宣布说:“有谁能捉住长寿王献来,赏给黄金万两。”但一直没能抓住长寿王。
有一天,长寿王在路旁的一棵大树下休息,恰好碰到一个从远方来的婆罗门,也在大树下休息。两人闲聊起来,那个婆罗门说自己是很贫穷的修道人,希望能得到长寿王的施舍。长寿王很感动,想起恶王悬赏捉拿他的事,便让婆罗王拿他的人头去领赏。开始婆罗门不肯,但长寿王认为自己能帮助他,让他不必谦让。于是两人一起来到王宫。
长寿王让卫士把自己捆绑起来,并马上去禀告恶王。恶王听说长寿王已找到,喜出望外,取出赏钱赏赐婆罗门。婆罗门便回国了。恶王派人在街头搭起行刑台,在那里当众烧死长寿王。长寿王一眼看见儿子挤在人群中,惟恐儿子以后会替自己报仇,便仰天长叹,说不希望太子为他报仇,否则他死也不安心的。
长生心里忿忿不平,便偷偷地潜回城里,装扮成打零工的,混进恶王手下种菜。长生做得很好,受到大臣的赞赏,被提拔做了厨师。有一天,大臣请恶王到家里做客。恶王一尝到如此精美的饭菜,便把长生带回王宫,让长生专为自己做饭烧菜。
长生曲意奉承恶王,得到恶王极大的欢心和信任,被提拔做了贴身卫士。有一天,恶王带长生一起去打猎,两人迷路了。长生有几次想杀了恶王,但想到父亲的嘱咐,始终下不了手。后来他向恶王坦白自己就是长生,让恶王杀了自己,免得自己起了杀心,做了不孝之人。恶王听了以后,非常感动,也非常后悔。回去之后,恶王宣布把国家交还给长生,两人结为兄弟。自己带兵回本国。从此,这两个国家相互通好,和睦往来;人民也都安居乐业,享受太平。
《长寿王的故事》
魏国边境靠近楚国的地方有一个小县,一个叫宋就的大夫被派往这个小县去做县令。两国交界的地方住着两国的村民,村民们都喜欢种瓜。这一年春天,两国的边民又都种下了瓜种。不巧这年春天,天气比较干旱,由于缺水,瓜苗长得很慢。魏国的一些村民担心这样旱下去会影响收成,就组织一些人,每天晚上到地里挑水浇瓜。
连续浇了几天,魏国村民的瓜地里,瓜苗长势明显好起来,比楚国村民种的瓜苗要高不少。楚国的村民一看到魏国村民种的瓜长得又快又好,非常嫉妒,有些人晚间便偷偷潜到魏国村民的瓜地里去踩瓜秧。宋县令忙请村民们消消气,让他们都坐下,然后对他们说:“我看,你们最好不要去踩他们的瓜地。”村民们气愤已极,哪里听得进去,纷纷嚷道:“难道我们怕他们不成,为什么让他们如此欺负我们?”
宋就摇摇头,耐心地说:“如果你们一定要去报复,最多解解心头之恨,可是,以后呢?他们也不会善罢甘休,如此下去,双方互相破坏,谁都不会得到的一个瓜的收获。”村民们皱紧眉头问:“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宋就说:“你们每天晚上去帮他们浇地,结果怎样,你们自己就会看到。” 村民们只好按宋县令的意思去做,楚国的村民发现魏国村民不但不记恨,反倒天天帮他们浇瓜,惭愧得无地自容。 这件事后来被楚国边境的县令知道了,便将此事上报楚王。楚王原本对魏国虎视眈眈,听了此事,深受触动,甚觉不安,于是,主动与魏国和好,并送去很多礼物,对魏国有如此好的官员和国民表示赞赏。魏王见宋就为两国的友好往来立了功,也下令重重地赏赐宋就和他的百姓。这个故事就是“以德报怨”的出处。
凡是受到别人不公正对待的人,大概会有两种回应的办法。一是“以其人之道,还治于其人之身”,也就是以怨报怨。你欺骗我,我也欺骗你,用这种方法来教训那些办坏事或破坏规则的人,他们吸取了教训或许会改辕易辙。
第二就是“以德报怨”。你对我搞阴谋诡计,我仍旧对你友好。这个是基于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善的基因,只要有足够的力量去启动,用善和广大的胸怀去感动他人,坏人也能变为好人。但是如果纯粹的以德报怨,那些坏人可能会得寸进尺,并不把你的德和忍放在心里,反而以为你好欺负。而且你对好人、坏人都施以同样的德,这对好人也不公平。 孔子说:以直报怨。这里其实一是指要用正直的方式对待破坏规则的人,二是要直率地告诉对方,你什么地方办错了事。例如,有不良的司机多收费,以怨报怨就是拒绝付款;以德报怨就是再给他一笔小费;以直报怨则仍按规定付款,但要告诉他犯了规,以后改正。
以怨报怨并不错,甚至应该说是一种相当有效的制裁坏人的办法。法律对坏人的制裁就是顺这条思路来的。但是光靠法律很难把坏人改造成好人。所以在监狱里还要对犯人的尊重、教育,甚至爱护,这才能使犯人出狱之后幡然改悔,重新做人。这说明为什么孔子既不赞成以德报怨,也不赞成以怨报怨,而要以直报怨。人与人之间的事大多数还涉及不到法律。出租车司机多收钱,也只能说犯规,而不能说犯法。对于这许多法律之外的事,更需要“以直报怨”。
以怨报怨还会产生一个危险的后果。拿司机多收钱的例子看,如果我以他犯规为借口拒绝付费,他吃了哑巴亏,没处告状,心中会产生不平,而且很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世界就是黑吃黑。他以后得到机会一定会更狠地宰客,以补偿他这次的损失。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普遍用这种原则处理,人人都要随时提防别人的暗算,这个世界将变得相当可怕。我想它肯定不是我们希望生活在其中的一个世界,不是一个理想的世界。受到他人无理地毁骂,若能以善待恶、以德报怨,自然能消除是非;若以怨报怨、以恶待恶,将会形成恶的循环!
第34节:以退为进
有一户人家非常好客,凡是有朋友来访,主人总是准备美味可口的饭菜,热忱地招待客人。直到喝的酩酊大醉,宾主尽欢才罢休。
一天,一位久未谋面的老友来访,主人喜出望外,热情地炊烧菜肴,忽然发现酱油没了,急忙唤小儿去买。“爸爸,你放心!一切都包在我身上!”小儿子拍拍胸脯走了。主人安心地折回厨房,二十分钟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他想,也许是杂货店的老板生意忙不过来也未必?再耐心地等一会就好了。但是一个小时,甚至是两个小时都过去了,儿子还是杳无踪影,客人饿的饥肠辘辘,主人也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猜想儿子也许在路上出了意外。
最后,主人终于按捺不住了,夺门而去寻找儿子。他焦急地向街口奔跑而去,找了一遍没有,从另外一条路返回,却忽然发现儿子正站在一座桥的中央,和另外一个孩子青眼对着白眼,彼此对峙着,谁也不让谁,儿子的手中正拎着一瓶乌黑的酱油。主人十分生气,上去对着儿子就是一顿大喊:“你还楞在这里干什么呢?知道不知道家里正等着你的酱油下锅啊!?”儿子动也不动,嘴上说着:“爸爸,我买好了酱油,正要赶回家,没想到在桥上碰到了这个人,挡住了我的去路。说什么都不让我过桥!”儿子的口气中虽有委屈,但更理直气壮。
主人似乎被激怒了,“喂!你这个小孩子,怎么如此不讲理呢?挡住我儿子的路居然!赶快让开啊!”“奇怪了不是?不知道是谁挡住了谁的去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咱们本来就该谁也不犯谁的!明明是你儿子挡住了我的路,我碍住你们什么了?”那个孩子也毫不示弱地抢白着。
气急败坏的主人居然指着对方的鼻子开骂:“你这个小东西!一点也不知道尊老爱幼,礼貌谦让!儿子,酱油你先带回去,让爸爸我在桥上跟他对着站!”说完,自己一个箭步冲上了桥面,一老一小正经八百的站在上面僵持起来。结果可想而知,客人感觉很不舒服。主人也感觉很不舒服。这是一场不愉快的见面,全因这桥上对峙的毫无意义。
据《维摩诘经》
《菜根谭》上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此是涉世的一种手法。留一步,让三分,是一种谨慎的处世方法,适当的谦让不仅不会招致危险,反而是寻求安宁的有效方式。个人交往中,除了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