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谁教坏了孩子 >

第39章

谁教坏了孩子-第39章

小说: 谁教坏了孩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03年12月3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西部开发办制定的《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    
    2004年2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召开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作会议,全面部署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作。    
    2004年4月下旬,陈至立国务委员在云南“两基”攻坚县考察工作时强调:“普九”早实现,群众早脱贫;“普九”拖不得,一拖就误一代人。她要求,各地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    
    从资料可以看出,国家对西部教育的发展是尽了力的。尤其是近年来,无论是从政府政策的引导方面,还是政府高级官员对西部教育的关心方面、政府对西部教育的投入方面,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从实际需求看,国家对西部教育的投入还是太少,还不足于改变西部教育的落后面貌,还不能保证所有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    
    应该说:西部教育的落后国家是有责任的,要扭转、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国家在进行义务教育投资的时候,能否在已经倾斜的基础上对西部贫困地区再加大力度?现在国家已经对西部部分贫困学生提供了免费的课本,并且启动了助学资金,但在此基础上国家是否能够免去一些困难家庭学生的所有费用?甚至有国家出钱供给他们完成9年义务教育的学习,实现真正的义务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受教育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这个问题听起来很难解决,中国有那么多的经济不发达地区,有那么多的贫困人口,要让国家提供学生所有的费用,的确有点天方夜谈的味道。然而,难归难,只要花大力气,下大决心,办法总是有的。    
    比如说,现在的各个大城市,政府、机关部门的办公大楼越来越高,越来越气派、豪华,各级官员趁坐的轿车越来越高档。只要通过努力,少盖一座大楼,少买一辆轿车,少进行一些公费旅游、吃喝,一个孩子一年的费用,包括生活费在内,也不过几千元。一座大楼、一辆轿车,能够提供多少农村孩子的上学机会啊!就算不能作到吃、住、用全包,作到不收任何费用,只要学生来学校上课,只回家吃饭,睡觉总是可以的吧?    
    奥运会刚刚结束,中国运动员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国增了光、添了彩,国家和地方政府拿出资金奖励运动员是对的,是应该的。一枚金牌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有中央政府的、有地方政府的、有社会团体的、还有个人的奖励,这样就暴露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地方拿不出钱办教育,却有钱去追捧体育明星?这不能不说是社会教育意识的缺乏。    
    我不是妒忌运动员,更没有仇富心理。我觉得运动员的每一枚奖牌都来之不易,都是用汗水和泪水换来得,每一枚奖牌都在提升着中国的国际形象,每一枚奖牌都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从这个意义上讲就应该奖励哪些为国增光的运动员,就应该号召全国人民向他们学习。但是我们在重奖运动员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我国的西部还有很多需要修建的校舍,还有许多需要资助的孩子,如果我们放弃了对这些孩子的教育,损失的可就不是一枚枚金牌了!


第六部分对西部教育还应该做那些事情(2)

    前些天看到报纸上登载一位小学老师为建校乞讨十年的报道,真是百感交集。女教师苏让巧为了孩子们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自己化缘、乞讨整整十年!在此人们自然要问:我们的国家在做什么?我们的地方政府干什么去了?我们国家的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吗?我们的义务教育到底是什么层面的义务教育?我们不是有一句非常好听的口号叫:“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吗?    
    那些山区的孩子、那些坐在破旧的教室里上课的孩子、那些失学在家的孩子,是不是孩子中的一员?是不是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关心?我们的国家和地方政府是否拿出了关注奥运会明星一半的热情去关注他们?写到这里我又想到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东西部学生升大比率严重失衡的现实。针对此情况,国家是否能够加大经济不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投资和办学规模,使更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青年有读大学的机会?    
    还有,国家对东南沿海地区向西部地区挖人才,招聘优秀教师的做法,是否从法律上给予某种限制。比如,招聘方要给被招聘教师所在的学校或地区教育部门支付一定的培养费,从政策上保护西部地区的优秀教学资源被无偿拉走的局面。    
    现在的球员转会都需要转会费的,而一个优秀教师的跨省调动算不算转会?该不该支付转会费?这应该是个实际的问题。    
    现在虽然有东南沿海地区向西部地区对口支援的事情。东南沿海地区为西部教育捐款建希望小学的事情也不少,但是,如果拿它们无偿招走的优秀教学资源的帐算进去的话,西部得到的还是不如损失的1/3。对于东南沿海地区来说,我无偿拉走了你辛苦培养的教育人才为我的教育发展服务,我拿出一点钱,象征性地对你的教育进行帮助,这一进一出,很有讽刺意味!而这具有象征意义的帮助,西部也要拿出十二分的热情表示欢迎、表示感谢,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所以,为了西部教育的发展,国家就有必要治理这种不利于西部发展的人才流动方式。应该让东南沿海向西部支付人才转让费,以确保西部教育的良性发展。    
    现在,国家发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并且制订了一系列有利于西部发展的政策。国家和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让西部的发展能够跟上全国的发展,让西部人民和全国人民一起富裕!国家和人民都希望西部的教育能够迅速的振兴。因为教育的振兴事关经济的振兴,事关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素质的大事。但是,振兴教育不仅仅是喊几句口号,做几场报告,进行几次调研就能够实现的。它必须要政府拿出政策进行扶持,拿出钱来进行投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安心地读书而不受家庭或地区经济的影响,只有这样,西部教育的落后局面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    
    


第六部分公开课要不要包装和彩排?(1)

    热点教育现象的思考    
    教育,关系着千家万户也关系着国家的繁荣兴旺,教育问题自然也就成了党和国家以及老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发生在学校和社会上的一些典型教育事件,都是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教育话题。我们在对中国教育进行反思时,就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只有用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分析这些教育现象,才有助于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    
    1。公开课要不要包装和彩排?    
    [资料一]    
    小平是个十分可爱的小男孩,不但聪明漂亮而且口才也很好。一天他对妈妈说:“学校要上全市公开课,老师让我到4班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妈妈问:“为什么不在你们班上呢?”他说:“老师说我们班的课堂气氛没有4班的好”,“那为什么要叫你去充当4班的学生?”“我不知道,可能是老师觉得我回答问题回答的好……”    
    [资料二]    
    《羊城晚报》报道:广州某小学,为了上好公开课,让部分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在公开课的那天下午不要到校上课,引起了部分家长的强烈不满……    
    对“公开课”进行“包装”、“彩排”是现今“公开课”的一大特色,只要是近年来上过“公开课”的老师都有此经历。而且公开的规模越大、级别越高,“包装”的质量也就越高,“彩排”的次数也就越多。    
    为了一节“市级公开课”进行2…3周的准备,2…3次的“彩排”是常有的事情。而要上一节“省级公开课”或者要参加什么“省级公开课评比”、“全国公开课大赛”,动用全科组老师,甚至要其他科组多媒体制作有经验的老师参与,进行3…5周的准备,3…5次的“彩排”更加不足为奇。让优等生转班上课,让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停课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这样的事件社会反感、家长反对、学生无奈,而对于部分学校看来:不就是一两节课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就因为这样的小事,它却败坏了我们学校的声誉,破坏了我们正常的教研风气,促长了完美主义、形式主义等不正之风,还在无意识中教给了孩子弄虚作假的本领。    
    我们知道,“公开课”只是一种相互交流教学艺术和教学理念的形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授课者进行认真的教学准备和周密的课堂设计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这不但是对自己教学要求的提高也是对听课者的尊重。谁也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听一节没有准备的“公开课”。    
    但是对“公开课”进行认真的教学准备和周密的课堂设计,并不等于对课堂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并不需要若干次的“彩排”。    
    如果通过高档次的“包装”,若干次的“彩排”来求得十全十美的效果,这样的“公开课”还有什么交流的价值?组织“公开课”活动还有什么意义?我们参加的“公开课”听课的老师,岂不成了观看教师演员汇报演出的观众吗?    
    真正懂得教育的人都知道:教学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备课、讲课、练习、辅导等多环节、多方面因素决定,上课仅仅是教学工作的一个环节。我们虽然可以通过“公开课”看出教学者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功底,但是一堂“公开课”并不能够反映教师工作的全部,更不能代表教师水平的全部。    
    现在公开课流行“包装”,流行“彩排”,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那么,是什么因素驱使、推动了这一现象的发生、发展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是有些教研部门浮躁、好大喜功,认为将公开课排练得精彩纷呈,在比赛中获奖,则展示了本地区的教研工作成果;第二是某些学校的领导只注重课堂教学形式上的“精彩”、“热闹”而不重视教学的实质效率;第三是社会上追求完美,追求名利的思想在作怪。这三方面的因素共同促使、并加剧了公开课“包装”、“彩排”的流行。    
    看吧,某校的某位老师一旦在什么“公开课评比”中拿了大奖,这位老师便可能被冠以“新秀”、“能手”等头衔,因为其为学校和地区争了光,又可能挤入先进、模范之列,成为榜上有名、报上有照、电视上有影的人物。可是谁又知道在这繁华的背后有多少真实的东西?谁又知道为了“包装”、“彩排”这样的公开课,耗费了多少老师的心血?浪费了多少学生的时间?这样“包装”、“彩排”过的公开课又能够反映出多少讲课教师的真实水平啊!


第六部分公开课要不要包装和彩排?(2)

    在学校,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尴尬的事情:在公开课评比中能够拿奖的老师,在学校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并不一定是学科骨干(当然这只是个别现象)。而那些真正的骨干教师或因为普通话不标准、或因为多媒体应用不熟练、或因为形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