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教坏了孩子-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模式。而且北京、上海等地还推出了春季招生的举措。
根据气候条件、高校录取等实际情况,高考考试的时间也由原来的每年7月7日开始,提前到了6月7日开始。而且在高校录取的时候,对于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考生给予了适当的降分优惠政策。对一些在全国数理化奥赛中取得省一等奖以上的尖子学生、省级以上的“三好学生”、省级以上的“优秀学生干部”还实行了免试保送的做法。对一些在奥赛中得了奖但是没有被保送的同学、在各级体育竞赛在取得好成绩的同学也给予适当的加分照顾。
作为一个80年代初期参加高考,又一直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亲历了各种考试模式与内容的改革。前些年,没有太多留意考试模式的改革所带来得正、负面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加深,我开始关注考试模式的改革所产生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广东省由“3+2”到“3+X”再到“3+X+大综合”考试模式的改革,对中学教育,从学生学习负担到学校师资配置、从学生综合素质到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等问题进行了关注和思考。
应该说在高考模式变化、考试时间调整、地区单独命题、录取政策的改变等一系列改革中,大家普遍感到好而且没有争议的就是考试时间的提前。
对考虑到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国家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考生给予了适当降分的优惠政策,和部分省、市单独命题的做法大家也都能理解、认可,没有太大的意见。感到问题最多、最有争议、最需要认真反思和改进的是:“尖子生”保送制度、“特长生”加分制度以及现在的“3+综合”或“3+X+综合”的考试模式改革。
对一些在全国数理化奥赛中得奖的尖子学生,进行免试保送的做法,开始的时候,人们是非常赞同的。都觉得这样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发挥,有利于培养专门人才。人们对取得保送资格的学生另眼相看,对培养出保送学生的老师、学校也另眼相看。在敬慕、赞叹的同时又去宣传他们,甚至是大肆鼓吹。
社会如此的看重奥赛尖子,为了迎合社会、家长、学生的需要,于是各个学校,尤其是一些重点中学的特长班、尖子班、奥赛班便应运而生!
但是,在后来的实践中人们逐渐发现,取得保送资格的学生毕竟是少而又少的凤毛麟角,大多数的学生还得参加高考,为了让几个学生取得保送资格,而让其他学生陪读的做法,是极大的浪费!
而且,在学生负担越来越重的今天,人们更加觉得这样的做法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广。于是,批评、指责、谩骂、攻击各种各样的不是都集中在了尖子生保送制度上!
冷静地说,任何一个制度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历史背景和价值,也都有其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而且有利的一面多!如果不利的一面多,它就不会存在这么长时间(二十多年)了。
有利和不利前面都已经谈及。但是在仔细分析不利一面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些不利是人们不正常心态推动的结果,而不是这个制度本身的错误。要取消也应该取消学校办尖子班、奥赛班的做法,而不是取消尖子生保送这个制度。
再说省级以上“三好学生”、省级以上“优秀学生干部”的免试保送制度吧。
第四部分怎样的高考模式好?(2)
这个制度的目的是好的,它能够保证一些确实优秀的学生进入大学继续学习。但是,这个制度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要求,而且名额有限。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现在作假成风的情况下,就表现出了它严重的缺点。可能许多真正优秀的学生、学生干部因为这样、那样的因素没有被保送,而被保送了的学生却不怎么优秀(多数还是优秀的)或者根本就不优秀,甚至连一般都谈不上!这样一来,不但给极少数人搞腐败提供了机会,而且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对高考制度的严肃性、公正性,对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都有严重的损害!是应该废除的制度。
现在说说对广大学生以及教育本身影响最大、最普遍、最值得关注和反思的高考模式改革。
应该说高考模式有原来的文科、理科各考六门科目到以后的“3+2”模式,是高考模式改革的一大进步。它既考虑到了学生在今后继续学习时,对学科知识的要求重点不同而有所则重,又使学生的学习负担有所减轻。是值得继续坚持的模式!而对于正在进行或者将要进行的“3+X”或“3+文科综合”、“3+理科综合”、“3+大综合”、“3+X+大综合”等等的高考考试模式,却有待进一步的实验、总结、改进后才可以普遍推广。切不可盲目跟风,更不可想当然的自吹自擂。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还是以广东省的高考模式改革为例分析吧。
广东省原来实行的是“3+2”考试模式,而且采用的是与“原始分”不同的“标准分”记分方法。为了适应教育的发展,1999年开始实行了“3+X”(3指的是语文、数学、英语。X可以是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中的一门或者多门,考生自己按照兴趣、爱好、特长、能力选报一门或者多门科目)的考试模式。
推出这样的模式,出发点是好的。它所提倡的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特长、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初衷是令人振奋的。但是,好的想法就一定有好的结果吗?它还要得到实践的检验才能够确定。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这样的模式只采用了一年,就有人大加赞赏,并且迅速地深入到了2000年的“3+X+大综合”考试模式。
据说提出考综合是为了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了防止学生偏科。然而,实际情况与改革的初衷是否一致?学生的负担是否减轻了?学生的特长是否发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否提高了?
这些都是要通过时间、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够得出的结论。可悲的是,在没有经过多长时间、实践的检验,没有经过广大师生赞扬的情况下,就有好多的人、好多的媒体在大力宣传“3+X+大综合”是多么多么好,大有在全国全面铺开之势!而那些在媒体上发文章、搞宣传的人,大多不是学生,也不是一线的教师!
这里面就存在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如果让那些在媒体上发文章、搞宣传的人真的来学校里读上一段时间书,或者让他们教上一段时间书,他们自然就会发现:在现行的“3+X+大综合”考试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大大加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大大下降了!
到了高三,原来“3+2”的时候要学五门课程,变成了现在的九门课程!在如此多的课程面前,学生的学习负担能够减轻吗?这种情况下,他们连一般的考试都招架不过来,又何谈特长的发挥?又何谈综合素质的提高?
考“大综合”是基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出来的。刚开始的时候,的确有那么几道题是穿插了几门课程的内容,考生必需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才能够解答的。就是这样的题目,在短短的2个小时内能够解答正确就是高素质,不能够解答素质就不高吗?我看未必!
在实践中发现,在解答一些理科知识多的题目时,选报了文科的学生就明显的吃了亏。
以2002年的综合卷来说,有一道题目的化学知识要求较高,而且此题分值又大,考出的结果是:化学班学生的综合科成绩,明显超出其它班级许多!命题者发现此情况后,在2003年的高考中,干脆就说明以后不再出学科间综合题,而且试卷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门科目各占一定比例,题目也是侧重学科内基础知识的考察。
呜呼,既然这样何必这样!可见“大综合”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初衷已经丧失,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实情又没有缓解,这样的模式为什么还要坚持?而且还要作为经验在全国推广呢?改进综合卷出题的做法无疑是有进步的。但是,这就好比我们做数学题,在你下手做题的时候,只要你的入手点是错误的,以后再怎么精确的运算,所得的数据结果都是错误的!
也许有人要说:我考察的是学科内基础知识,不用增加课时的,高一、高二的知识就足够了。增加课时是你们学校自己找的麻烦,增加教师配备,增加课时,增加学生负担也是你们学校自己搞的,是要受批评的做法!
第四部分怎样的高考模式好?(3)
道理虽可讲的过去。但是,人们不禁要问:既然是考察基础知识,学生通过了高二的毕业会考也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在高三再考一次?(兴许是怕忘记了吧?)如此看来,高二的毕业会考岂不失去了意义?人们还有一问:在当今社会追求升学率、追求分数、追求名校的情况下,哪个学校敢把考试当儿戏?哪个学校敢不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只要是高考要考的内容,哪一个章节、哪一个知识点、哪一个类型的题目,不经过反复的强化训练、不经过大量的时间、精力的投入才能够巩固?关系到学生前途命运的大事、关系到学校前途命运的大事,哪一个学校敢跟自己开这么大的玩笑啊!
“3+X+大综合”的考试模式,对于旧的问题(学生学习负担)没有解决,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不光如此,它还引发了学生素质下降的新麻烦。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表面看,考的多了,学习的多了,综合素质会更高些。但是,学来学去都是那些旧的知识。对于理科学生来说,过多的政、史、地知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影响也不是很大。物理、化学班的学生由于只选择了其中的一门,另一门知识就必然的薄弱了,这是事实!我有一个考上中山大学的学生,其智力和基础在学校都是一流的。由于他在中学时候选报的是物理,以前“3+2”时化学必修的内容因为变成选修而没有学习。但是到了大学以后,他的化学课学习起来就非常吃力,根本比不上“3+2”模式考来的学生。以至于星期天、节假日回到中学找我给他补化学。这难道不是素质的下降吗?
还有一种情况是好学生考不出好成绩。
广东省实行的是“标准分”,“标准分”的计算方法是根据你考试成绩占所有考生中的百分数而定的。不管你的“原始分”是高是低,只要你的成绩是平均分,则你的“标准分”就为500分,否则就高于或者低于500分。你的成绩比平均分越高,你的“标准分”就越高。假如你是“原始分”的第一名,而且是惟一的(应该说是占高分的万分之几来定)第一名,哪怕总分为150分的卷,你只考了100分都没有关系,按“标准分”来“兑换”你也是最高的900分。假如你考了满分,但是考满分的人有几百个的话,你和哪几百个人都不再是900分了,可能是800分甚至会更低。
所以“标准分”在克服了“原始分”不能够横向比较各个科目成绩在总考生中所占位置等弊端的时候,又产生了因为试题偏难或偏易等试卷“难度”问题造成的“区分度”下降的缺点。原始平均分越高,折算成“标准分”时暴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