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教坏了孩子-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喊话船上仍然能够听的清楚;好长时间了,大船还在港湾徘徊。于是,大家在责骂水手,要水手们加油的同时,船长、专家们也在认真地研究着一些具体的方案,比如以多快的速度行驶才算正常?如何叫水手们更加买力……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焦点。人们向往“素质教育”,批评“应试教育”。但是改革进行了许多年,中国教育总是在“应试教育”的圈子中打转,虽然不断有改革的新措施出台、虽然有上级领导的关心、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改革的大船却怎么也驶不出“应试教育”的港湾。
于是,人们把罪责定在教师的头上,上级教育部门也在对如何管理教师上很下工夫。其结果不但使教育改革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而且使得本来就辛苦的教师更加辛苦。广大的教师既要承受艰苦劳动的压力,又要承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指责。
依我看,中国教育改革的大船驶不出“应试教育”的港湾,责任不在教师,而在上级教育部门、在社会、在国家的法律体系!
都知道“应试教育”不好,都知道“应试教育”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却都过分要求升学率、过分要求分数、过分要求重点、过分要求一些“素质教育”不应该要求的东西,包括家长、包括社会、包括上级教育部门。
(这里我要说明的是“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升学率、不要分数、不要重点,升学率、分数、重点这些还是要的,但不是过分强调,更不是判断学校和学生优劣的惟一标准。)
“素质教育”不能实施,除了社会上不利于“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因素之外,是否与我们国家的法律体系有关?是否没有从法律的高度来规范管理?是否存在着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管理不善问题?
第四部分教育改革的症结在那里?(2)
现在的教育改革,改来改去大多是对教师的要求,是对教师的规范化管理,为什么没有对领导的要求?为什么没有对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为什么没有对社会团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和一般群众的要求?为什么不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执行?
当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的时候,在货币、度量、习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为了全国一盘棋,还不是采取了强制措施!当年新中国进行土地公有制制度、进行很多领域的改革的时候,还不是采取了强制措施才得以实现!
所以我认为:教育的改革,尤其是方向性的改革,就有必要法律化、制度化,就有必要采取强制措施!
就像2002年的防“非典”斗争一样,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和严格的领导责任制。国家追究中央部门领导的责任,中央部门追究地方领导的责任,地方再追究单位领导的责任,这样层层把关,层层落实。最主要的是:要“动真格的”,要“罢免”责任人的“官职”,追究责任人的责任。由于在那样严格的制度监控下,我们才取得了防“非典”斗争的伟大胜利。
现在,我们的教育改革,既然目标、方向都已经有了,由于习惯的阻力而不能很好的落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不采取强制措施呢?
比如说,法律规定节假日、星期六、星期天不补课,如果哪个省出了问题,国家追究教育部的责任,教育部追究省教育管理人员的责任,省再追究具体学校的责任;再比如说,法律规定不准进行考试成绩的排名,不准进行升学率、优秀率的排名,不准进行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宣传、炒作行为。哪个单位、哪个部门、哪各个人出了问题,只要有举报、有反映,我就追查、追究责任,就“动真格的”,就“罢免”部长、局长、校长、社长的“官职”!只有在这样的措施保证下,我们“素质教育”的大船才有了“发动机”,才能够快速前进!
否则,任你出台多少对于教师的管理办法,都没有好的效果。就是把教师都累倒了,我们教育改革的大船也不会快速前进。
第四部分怎样的教育创新与课题研究?
[背景资料]
在教学前沿中,教育改革是一个非常时髦的字眼,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进行着程度不同的改革,这中间有实实在在的改革,也有形式主义的改革。很多人往往打着“创新教育”和“课题研究”的旗号,搞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
教育改革是个大概念,它有方向性的改革和操作性的改革。
在改革的方向——————素质教育确定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具体操作方面的改革。有考试模式的改革,有教材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学校管理的改革,有课堂教学的改革……
在如此多的改革中,被人们重视,也叫的最响的改革,莫过于“创新教育”和“课题研究”了!
“创新教育”和“课题研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然而在开展“创新教育”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很多学校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研究而研究,使创新教育和课题研究被庸俗化、功利化。他们不理解“创新教育”和“课题研究”的真正目的和意义,认为“创新教育”就是在教学的形式、方法上的与众不同,要独树一帜;认为“课题研究”就是要出成果、出经验、要产生轰动效应,要成名天下。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就成了创新教育的选择;夸大事实、追求完美,就成了课题研究的选择。
创新教育和课题研究被异化或庸俗化的结果,不仅不利于教育改革的深化,而且还极大地阻碍了教育教学改革,并且对社会风气的进一步恶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现在,个别地方把“创新教育”和“课题研究”叫的特别的响,真可谓:家喻户晓、轰轰烈烈!但是长期的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经历告诉我:叫的响的未必是做的好的!搞的轰轰烈烈的也不一定是值得推广的!
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我也参加过所谓的“创新教育”论文大赛并拿过奖,也曾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过“创新教学”的论文。参加并且作为主要负责人进行了两个项目的课题研究,已经通过了中期验收,一个“比较有推广价值和具体操作经验”的结题报告也在准备中。
但是凭心而论,这样的“经验”连自己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别人又怎么会相信你的那些“经验”呢?说真的,我们的“经验”尽管有待商榷,毕竟是经过了一定的思考、实践得出的。根据我所掌握的情况,有些创新“经验”和“教改课题报告”根本就没有进行过什么实践检验,仅仅是凭“经验者”聪明的头脑在纸上写出的“经验”与“报告”,有极少数的甚至可能是在与上级部门的酒桌上喝出的“经验”!
当今,确有那么一部分人,以教改为名,进行一些无助于教改,甚至严重危害教改的活动。教学形式越来越花哨,急功近利的喧嚣,浮躁的学术研究,没有科学依据的瞎指挥往往打着教改的旗号大行其道。改革,最后往往变成名词的改革,似乎名称改变了,实质就改变了。
还有一些人,他们往往喜欢拿外国的经验来套我们,用一些稀奇古怪的洋名词吓唬大家;往往喜欢用一些高深莫测的理论来教育大家。有时候在弄糊涂别人的时候,把自己也搞糊涂了。
不管水平的高低,不管计划是否可行,没有不开花的课题,没有不结果的研究。说出来的,没有丝毫的差错和教训,都是清一色的成功和经验。
所以,现在的所谓教学改革,给我的感觉就好像是贴着教师标签的魔术师在耍魔术!
大幕拉开,各种各样的新玩意叫你眼花缭乱、称奇叫绝。其实,再新的节目也只是多用了些道具,多想了些节目名称而已。等到谢幕以后,演员们还得靠工资吃饭,还得实实在在的生活。教师的所谓“创新表演”也是一样,等表演完毕回到真实课堂的时候,还得按老规矩做事!
所以,如何使“创新教育”和“课题研究”落到实处?就成为我们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头等大事,改变虚假、浮躁的教研风气就成为我们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在驱除了形式主义,驱除了虚假、浮躁的工作作风,驱除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后,再来搞“创新教育”,搞“课题研究”!
在进行“创新教育”研究的时候,首先要搞清楚你的创新是什么意义的创新?是教育理念的创新?还是教育形式的创新?要搞清楚你的创新是为了摆些花架子让别人欣赏?还是为了真正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积累经验?要搞清楚新教法与新名词的区别等问题!
在进行“课题研究”的时候,首先要搞清楚你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什么?你通过那些具体的操作来达到你研究的目的或者得出教训性的经验?只有这样才不走入教改的误区!
踏踏实实做事吧!多一些实际的探索,少一些浮躁的喧嚣!
让我们用脚踏实地的探索,换来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换来学生学习时间的减少,换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换来社会风气的好转!让我们用脚踏实地的探索,走出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创新教育”和“课题研究”的特色之路来。
第四部分怎样的高考模式好?(1)
[背景资料]
高考模式由1977年刚刚恢复高考的文科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理科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各五门课程的全国统一时间、统一试题的考试。考试时间除了语文为两个半小时外,其余都为两个小时。以后逐渐改革为文科: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六门科目,理科:考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六门科目。其中,文科与理科的数学试卷不相同,语文试卷中的作文题目不相同,外语只占30%,也可以免试。再往后,文科六门科目不变,而理科又增加了生物变为七门科目。外语所占比例也由30%逐步提高到50%、再到70%、最后是100%的记入总分,但是理科的生物只有70分。
这样的模式基本稳定下来后,觉得理科学生考的太多,于是又取消了理科的生物考试,变成文科、理科都考六门科目。大概到1990年左右,又觉得考的科目太多,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而且根据文科、理科的特点,文科取消了地理,理科取消了政治都变成了五门科目,既我们通常所说的“3+2”考试模式。
“3+2”考试模式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根据全国教育发展不太平衡的状况,又出现了上海市、海南省等单独命题,不再参加全国统一试题的高考的新模式(考试时间是一致的)。
再后来,单独命题的省、市扩大到了广东、广西、江西、河南、北京等。考试模式也由“3+2”逐步演变为“3+X”、“3+文科综合”、“3+理科综合”、“3+大综合”(文理科知识全有的综合)“3+X+大综合”等等的高考考试模式。而且北京、上海等地还推出了春季招生的举措。
根据气候条件、高校录取等实际情况,高考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