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企鹅的请柬-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对他昨晚为我让出自己的房间表示不安,问他昨晚怎么休息的,他带我去了他昨晚住的地方,那是一间只有五六平方米的小木屋,门对面有一架木板床,靠窗的位置上,在木板床的上方,与之成直角又架了两片木板。他和伊凡昨晚就睡在这里。他说,这是他工作的地方,他每天都在这里观察、思考,并做些记录。他站在那儿,指着大海说,你看这视野,多么开阔!我一看,果真是,站前海面的一切都尽收眼底。我由衷地说,你站在这里,手执一支单筒望远镜,就像地理大发现时代一艘远洋帆船的船长!他听了哈哈大笑,极为开心。
耶达总说他这个站点不是捷克站,而是国际站。原来,他和几个出经费维持这个站的志愿者,来自不同的国家。体验者中,三分之一是捷克人,三分之一是海外捷克人,三分之一是来自各国的人。每个体验者少则三个月,多则一年。在这儿体验的头一个月没有一个休息日。体验内容有三项:一是生存训练,要定期训练划船渡海,在零下水温的海水里游泳,独自一人在孤岛上生活等;二是生态保护训练,整个体验期间不能使用任何化学物品,包括洗头膏、牙膏、香皂等;三是环境保护训练,定期在长达几公里的海岸线上巡逻,将所看见的垃圾全部拣回来,分类登记。他说,一般在四个报名者中,会有一个身体或心理不合格,还会有一个因故离不开的。入选的两名,一般一人交四千美元,即可到纳尔逊岛来体验了。个别经济有困难的,也可以少交甚至免交。
在滨鸿和葛教授的帮助下,我弄清了耶达的一些专业观念:
耶达说,人在野外生存的三大条件依次是:保暖,水,食物。
他还总结了野外生存的十大法则:
一保持冷静的头脑
二想办法找火取暖
三找水源和食物
四保持活动状态
五任何时候都要留有储备
六由一个人来作决定,并服从命令
七一旦停下,立即穿上衣服保暖
八尽量喝水,一天要喝三四升
九保持沉默,少说话
十要有所畏惧,不能什么都不在乎,不能太勇敢
第二天,耶达用小皮筏艇送我们,顺便训练丹尼莎父亲的渡海能力,也让我们了解他的训练方式。坐在那只由两个直径仅有三十多公分的气囊扎在一起而成的小艇上,发现即使不大的浪也能将我们翻过去,我们都不禁激动起来这样的生存训练好刺激!滨鸿想到的是,早上只看到一点脊背的大鲸鱼,此刻会不会来看望我们,顺便对我们喷一柱水。我则想着一旦翻船,要不要放弃身上那块从纳尔逊岛RIPPOINT海湾拣到的月亮形石头。
事后耶达说,如果翻船,一个人在那样的海水中只能活相当于游出一百米距离的时间。看我们有点惊讶,他补充说,这是医生经过试验得出的结论。
联想到耶达的野外生存十条法则,我心里有点后怕起来。
第三部分丹尼莎告别乔治王岛
在纳尔逊岛观察捷克小体验者的生活状态后,我们第二天与丹尼莎告别,由耶达老头送回菲尔德斯半岛南岸的碧玉滩,再由他领着,爬雪山,过沼泽地,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回到长城站。由于背着一只不轻的行李包,加上一只摄影包,我的内衣全被汗水湿透了。
两天后,丹尼莎又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她要回捷克了。长城站的五位女性,几乎要把丹尼莎宠坏了,她们安排丹尼莎洗了一个可以使用洗头水和香皂的热水澡,然后精心地打扮这个小姑娘。那一头由父亲的糙手梳理了一个多月的乱发,在女医生林清的手上,变得金黄亮泽,配上中国的发卡和白丝巾,丹尼莎成了一个楚楚可怜的小美人,她笑得更欢畅了。
接下来的晚饭,丹尼莎让所有的人都揪着心,她笑容可掬地沉静地吃着,不停地吃呀喝呀,吃了那么多,大家都害怕她吃坏了肚子。我想起那天在海岸边拣垃圾,到了傍晚,我们早已饿得不行简单的早餐之后,10个小时没吃东西了。我不得不破坏一下生存训练的规定,在休息时向每个人发了一块巧克力,说服大家一起吃。过了好久,已经踏上归途了,滨鸿发现,丹尼莎几次掏出巧克力,咬一丁点儿后又放回衣服口袋,并细心地将口袋拉链拉好。晚上7点回到站点后,耶达又让他们去钓鱼这是他们补给的重要手段。当第一条鱼钓上来,丹尼莎帮他父亲收好鱼后,才将最后一点儿巧克力吃下去。滨鸿说,丹尼莎显然是照耶达的《野外生存法则》第五条去做的:〃任何时候都要有储备。〃
看着丹尼莎,许多队员议论纷纷。大家都可怜这个孩子,说要是自己怎么也不忍心让孩子来受这样的罪。但又说,这个孩子看上去就是有不同寻常之处,一定是这一个月的体验起了一些作用。丹尼莎的父母真了不起!如果自己的孩子苦一个月能苦出这副模样,也值!丹尼莎感受到浓浓的爱意,更加活泼起来。王站长抱着丹尼莎拍了几张照片,丹尼莎顺手拿起皮筋,飞快地给站长扎了个小辫儿,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饭后,丹尼莎和伊凡邀请我过去坐一会儿。伊凡是一个自称属马的气度不凡的捷克自由职业者其实是一个独立科学家。他已完成了生存训练,将带丹尼莎回国,丹尼莎的父亲则留下来继续体验。在丹尼莎的房间里,她给我看了她的日记本,这是她一个月来的体验过程日记。我不知道她写了什么,但发现她在日记中画了大约二十幅画,而且都画得很好。从内容看,这是体验过程的另一种记录。应我的要求,丹尼莎朗读了几段日记,唱了两支捷克歌。我也应邀在她的本子上写了一段话:〃亲爱的丹尼莎:我们相识在美丽的南极,你成了我们镜头中的主角。你就像企鹅一样可爱。祝你健康成长,一生幸福快乐!〃
第二天早上九点多,丹尼莎要前往机场。站长决定派车送他们这是一辆把一个东风卡车的大电瓶捆在车头上的丰田小车,但倔犟的老头耶达就是不同意,说这是训练的最后一课,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丹尼莎完全没问题。
我在路边拍他们离站的镜头我决定要让我的孩子了解丹尼莎的故事。镜头中他们走出十多米了,我抬头喊:丹尼莎!丹尼莎!只见她站在风中,任我怎么喊,也不回头。耶达和伊凡向我挥了挥手,道了声再见,就走了。我目送着他们远去,刚要转身,却发现,在那远远的弯道口上,丹尼莎正在向我挥手!
这是个重感情的孩子呀!
第三部分准备下一个梦
《南方日报》有位十四五岁就开始发表小说散文的能干的女记者,叫郭逸晴。春节前夕的一天,我正在站上〃帮厨〃,忽然接到她从广州打来的电话,问我们一个多月的考察体验有什么收获,准备怎样过年。她说,《南方日报》要做一个关于过年的系列报道,她想做一个最特别的备受瞩目的学者们在南极过年时想什么?希望学者们能支持。
后来,大家各写了一篇:《四十有惑》(唐老鸭)、《天涯无处无春色》(葛教授)、《正常的心情》(周教授)、《在南极过节》(何教授)、《约会》(邵滨鸿)、《准备下一个梦》(阿正),配上图片,加上逸晴极具才气的刊首语,果然洋洋洒洒一大版,据说很得读者好评。
南极〃春天〃的信息,肯定不是由什么花带来的,因为这儿根本就没有花。南极〃春天〃的信息,是消融的冰雪淌出的第一滴水,是长城考察站前那一片冰雪下初露的黄褐色的地衣与苔藓。当冰雪消融渐成细流,当地衣和苔藓渐有青色,南极的〃春天〃就到了!
其实,我说的是南极的盛夏我们就要在这样的时节里,与春光明媚的祖国一起过春节了。
这个春节,是我第一次没有与亲人在一起。从记事起我就知道,春节是要一家人在一起团圆的,年夜饭和大年初一是非常重要的,这种重要与儿时所能得到的物质上的好处及精神上的憧憬联结在一起,让我记忆深刻。每一年,我总是在这个时候〃盘点〃一番,想想自己的过去与未来。盘点过后,我便将一切得失扔到一边,开始为新的梦想打拼。
来南极体验了一些日子,就是我在1999年末的一个梦想。那时我为一本名为《极端体验》的书做责任编辑。南极一下子从遥不可及的地方变成了我眼前一个不断闪现的奇幻世界,成了我梦中的一个向往之地。经过几个月的紧张运作,我把这个梦变成了几位学者共同的梦,然后又与大家一起,到天边来圆梦了。邵滨鸿在给她儿子托尼的信中说,到南极并不是我曾经的梦想,因为那地方太遥远了,去那里太难了,可当幸运真的来到我面前,远在天边的那被冰雪覆盖着的白色世界就成了我的梦想。周教授行前说,人们形容一件事太意外了〃就像梦一样〃。可是我还不能这么说,因为连这种梦我都没有过。突然变成现实,这让我很兴奋。这可能是我一生中空前绝后的机会和经验。唐老鸭说:我三十岁的生日是在耶路撒冷度过的,那时天上飞着〃飞毛腿〃。那是世界各种关系最复杂的地区,我喻之为〃地球的大脑〃;而南极是地球最偏远的地方,我称之为〃地球的屁股〃。如果我能坐在〃地球的屁股〃上过自己的四十岁生日,想想自己做过的错事,想想自己得意洋洋过的好玩儿的人生,那一定挺有意思的。
的确,南极是我们不曾梦想过的地方。不论这一段日子大家体验到了什么,不论各自的心境有了什么变化,它都是我们一生中独特的不可重复的一段经历,也可能是我们一生中所能走出的最远的地方了。当人到暮年,当往事已成云烟,在我们的记忆当中,是不会忘记这一段岁月的。
一年多前还不曾梦想过的情景,现在就在我的眼前:窗口的对面,就是阿德雷岛,那是上万只企鹅的聚居地;左侧,是科林斯冰盖,那是亘古不化的厚达三百多米的冰川;越过它们,再一步跨过太平洋,我想,我就能看见亲人们了。
在南极过春节,我将静静地思考自己近四十年的人生,想想自己的未来。还要想想,下一个梦,究竟会是什么?
第三部分在南极办一场国际比赛
据科学家说,南极是地球变化的敏感器,全球海洋、大气的许多变化,在南极都会有明显的反应。来这里之后,又深切感受到,这里是一个国际小舞台,动一动就涉及国际影响。有眼光的国家就大打南极牌,利用这个独特的舞台来扩大影响。我们来这里的第二天,以色列驻智利外交机构就在乔治王岛智利弗雷总统站举办了一场反映以色列历史、文化、经济、外交、军事成就的图片展,一下子吸引了近十个国家的观众,收到很好的效果。而我们的〃南极国际钓鱼邀请赛〃获得的巨大成功,再一次证明,南极这个舞台的影响力是极为特殊的。
在南极举办国际钓鱼邀请赛的念头,是9月5日在上海极地研究所听科学家的讲座时冒出来的。我所在的机构在11月正式批准了这个计划。12月7日从北京出发时,我的沉重的行李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