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49-父母---为孩子建立精神银行:精神银行系列丛书-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祺
我从报上、媒体里不断听到、看见关于男人包“二奶”,婚姻出外遇的事例,我实在深深地为这种关系产生的“结果”而感到担忧,不仅是这些“结果”的自身状况,更重要的是他们社会的一员;他们的周围有一群人会因为他们的“问题”而受害。
真正的美来自内心。——安祺
最真实的美来自于心灵深处,是一个人在言语和行为上所流露出来的自信、自重、自尊、自爱,也是一个人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对生活的乐趣和享受人生的能力。平衡,是美的要素之一,IQ(智商)和EQ(情商)的平衡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故事29:李安娜的父亲在新闻单位里工作,母亲是小学教员。父亲从来都趾高气扬地来来去去,从来没有把母亲放在眼里。对家庭的和谐、儿女的教育、对妻子的爱抚更是毫无兴趣,他只对自己的事感兴趣。李安娜是家里的老二,她还有一个哥哥。两个孩子,成长在打骂和吵闹中,看到母亲被父亲不断在精神上、肉体上进行虐待。
改革开放之后,李安娜和丈夫小余携手南下,开创了自己的一块田地。不仅买了房子,还把母亲和女儿一起接到南方生活。因为精神银行的严重缺乏,李安娜对孩子的教育也毫无兴趣,把惟一的女儿送进了南方一家有名的所谓“贵族学校”,全日制住校学习,当时女儿才7岁。要安娜为了填补空虚的心灵,每天到各处通宵达旦地打麻将,消磨时间,孩子专由李安娜母亲接送。孩子天天渴望着有跟妈妈单独在一起的时间,接受母爱的哺育,滋补那颗早已受伤的心。李安娜和丈夫的关系也是很矛盾,时而友好,时而冷战,搞得丈夫不知所措,婚姻生活出现了阻碍。虽然经济上过得不错,精神上却是破产的。可悲的是,李安娜的女儿成为这场家庭恶性循环的受害者。
故事30:洪林自述:我父母结婚时,并没有任何爱情,纯粹是为了结婚而结婚。母亲从小生活在一个打骂吵闹的家庭,缺少点父爱、母爱。
父亲是个老好人,好说话,没脾气,也许母亲是想从他身上得到一点从来没有享受过的父爱而同他结婚的。但婚后好景不长,母亲对父亲动则打骂,稍不如意,但发生家庭斗争。我记得,冬天里放寒假,爸爸是个老师,早晨喜欢睡得迟一些,但母亲起来之后,只要父亲还在睡,她便进屋把他的被子从身上拖下来,嘴里还骂一堆恶毒的话。母亲心理压力大于一般人,在生活中对我们、对父亲发泄,在外面还找男朋友。她跟邻里的一个男人勾搭起来,开始有外遇。后来,父亲发现了,要求离婚,我和妹妹跟着母亲过生活,不久她便跟那个男人结了婚。我妹妹当时才8岁,我12岁,母亲的新丈夫是个精神不健康的人。对我妹妹很粗暴,有时还性骚扰她。我虽然只有12岁,但很早熟,常带着妹妹两边家庭来回跑,我和妹妹恨透了母亲的行为和她的新家庭。但我父亲又老实巴交无能为力,我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长起来的。精神银行充满赤字,从来未存过任何款项,从来都是破产的。长大之后,我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家庭恶痛的阴影,最痛心的是,我和妹妹都有母亲的恶劣的脾气,我的第一次婚姻也是因为我的脾气和恶习而告终。我今天才发现,自己失去了一个多么好的丈夫。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父母太不称职,还不如没有他们,我若是孤儿,也就没有什么指望。有的时候,我又那么渴望跟父母有良好正常的家庭关系,在恩爱、团结的气氛里生存,让我的下一代也能感受一下温情。我虽然年龄长大,但内心深处比一个孩子还缺乏,更糟的是我还带着伤痕。
给单亲父母的几点建议:
做父母难,做单亲父母更难。千万不要太为难自己。对自己的坚韧和对孩子应尽的每个职责,应加以表扬,做自我肯定。我理解单亲父母家庭的孩子最需要关心和爱,尤其是从母亲那里。
建议1:不要把孩子当作自己惟一的心灵寄托,在生活中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事、能提供足够的工作空间来充实自我。可以从自己现有的工作做起,努力把工作做得比以往更出色,做出一些成绩,做出一些特色,改变自己的现状。调整自己的心态,找到自我价值,多参与一些社会公益事业。多交几个能理解你,愿意支持、帮助你、爱护你的朋友、亲戚做精神的后备军。
建议2:每一个星期或两个星期,为自己单独安排一个时间跟朋友聚聚或做点自己最喜欢参与的家庭社交活动。不要因此为家庭情况而感受到内疚。如果你不“保养”好你自己的精神银行,你很难在需要的时候拿出什么存款来充实自己,更拿不出来精神资源给孩子用。
建议3:不要把孩子当做“小大人”来看待,更不要把他们当作分担自己痛苦的听众。孩子就是孩子,不要在精神上拔苗助长。
建议4:花时间享受孩子的成长过程。不管他们做得好,做得不好,都继续鼓励他们,教会他们做有责任心的人,培养他们享受生活乐趣的能力。
第三章 解决危机单亲家庭(3)
单亲家庭的结构多种多样,大部分是离异造成的后果。有也未婚、丧偶,或被抛弃而形成的。不管是哪种情况下造成的单亲家庭状况,它们都有着不同的困难和现实问题需要解决。这些单亲父母有一个共同点:想办法承担起所有的经济负担和家庭责任。这是一个负重极大的精神、心理、现实问题。特别是单亲女性抚养一个男性孩子,单亲男性抚养一个女性孩子,面临的心理、生活、生理的挑战更大、更难。
故事31:新光和丈夫长年分居两地。改革开放之后新光常年在南方城市打工,接济家庭。丈夫在家带儿子,现在已经12岁。几年前丈夫的单位因经营不善而倒闭,丈夫便从此成了下岗的失业族,每月要靠新光给家里寄儿子的抚养费和丈夫的生活费生活。本来家庭的婚姻基础就不很牢固,再加上长年分居,新光在南方又找了一个能给自己提供更好更多的经济收入的所谓“大款”,俩人“傍”在一起,一年也不回来看一次。家庭中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他们的儿子,从小就没有母爱,父亲又专制,无文化,靠打架来控制孩子的行为。特别是父亲发现母亲在南方的新欢后更是把恨和气一起都撒在儿子在头上,在孩子身上子出气、发泄精神上的痛苦。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差,在校也常常被老师批评、惩罚,不是这个孩子智力不好,这种现象,实在是因为他内心世界极度空虚,精神银行出现严重赤字所造成的。
故事32:强盛结婚15年了,是个电力工程师。妻子是下放时认识的,现在在一家小学当音乐老师。妻子小顾一向想法很多,不安现状,喜欢生活有情趣,喜爱高物质水平的家庭生活方式。80年代末,小顾看见自己老家上海的同学、朋友纷纷用各种方式出国淘金,自己也绞尽脑汁地想出国过把瘾。为了得到更多的信息和方便起见,小顾干脆搬到上海母亲家长住,把丈夫强盛和5岁的女儿丢在北方的家中。到了上海,小顾通过各种关系,在美国找到一个愿意跟自己“结婚”的夏维夷人。小顾通过各种手段,办到了未婚夫妻的签证,瞒着丈夫和家里,于1991年顺利出国。至于小顾怎样办出国手续,老实的强盛在北方一无所知,仍然每天勤勤恳恳的带着女儿过日子。好在他跟父母住在一起,家里有人帮着他照顾女儿的生活、上学。刚开始,小顾的行为还没有对孩子的打击太大。孩子只知道,妈妈老是不回来看她,心里空空的,小顾一去美国就是3年,没有来过信,只打过几次电话。但谁也不知道她在美国生活的真实情况。过了几年,小顾风尘仆仆地回到中国。强盛和女儿很高兴,以主全家又可以团聚了,把几年的精神透支放在一边,高高兴兴地接待了一小顾,想一家人团圆。没想到,小顾却递上了一份离婚协议书给强盛,不仅要跟丈强盛离婚,也要跟女儿“离婚”。
心智——心灵的智商——安祺
一个普通家庭中,通常是做丈夫的做家庭中重要的决定;而妻子或母亲则常常扮演着精神银行的“出纳”工作,对儿女、丈夫的情绪进行保养和付出。
有的家庭中也会有相反的情况,由细心的父亲代替母亲做“软件调试”工作。但母亲的作用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无人可以代替的,特别是0…12岁的孩子。母亲往往是生活中储备价值观的主要人物。因为我们常常跟她在一起,潜移默化地把她的习惯,对事物、生活的价值面存进自己的心中,在生活中使用。好的价值观帮助我们享受人生,坏的价值毁灭一个人的潜力,阻碍享受生活的能力,事业成功的机会。
当两种任务都不得不落在一个人头上时(单亲家庭情况),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如果大人调整不好这种情况下,不能良好地平衡自己,平衡孩子们,孩子今后会很难适应“新”生活。更可怕的是,家庭会出现悔恨、恼怒、内疚、不平等等情况。关于单亲家庭的心理、心灵的调整和各种心理、家庭情况的分析和导诱,在以后的精神银行的系列丛书中,我会一一祥细谈到。
给单亲母亲抚养男孩子的几点建议:
1、男孩子在长大过程中需要父亲的影响。没有父亲,做母亲的应当帮助孩子在家庭中找一个有效的男性人物给孩子做榜样,引导孩子走正确的路。比如孩子的叔叔、爷爷、舅舅、外公或老师或好友、好邻居,都可来帮助男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男性形象,消除孩子心理上的恐惧、害怕、不安全感,让他们成长为一个有勇气、有信心、有责任心、有安全感的好男性。
2、如果孩子的父亲不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甚至不是一个好人,我建议做母亲的不要在儿子面前贬低他的不良行为,更不要在气头上骂儿子跟他父亲的相似之处。相信我,从你口中说的话,对你的儿子认识自我形象,建立自尊、自爱起着重要的作用。
3、避免跟孩子的父亲发生冲突,打“权力”仗。单亲家庭的孩子是很敏感的,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如果孩子的父亲错待了你或欠你的“精神债”太多,不要整天挂在嘴上,让儿子“分享”。讲多了,听多了,孩子就会把它一一记录在脑里,影响今后的生活。
这几条小建议听起来容易,做起来要花大量的时间、耐心、自我克制。以上几点建议虽然是写给单亲母亲抚养男孩子的,同样也适用于单亲父亲抚养女儿的情况,只是女孩子需要注意的事项更多。有些女性,特别是没有丈夫支持的单身母亲,特别喜欢唠唠叨叨,整天抱怨、指责一切,以此来学渲泻心中的痛苦和恼怒。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一个单亲女性来说尤其重要。既然自己已经经受过一次痛苦,就应该找到自己失败的根源往前看。不要让孩子再走老路,再为此承受痛苦。重新调整生活,换一种生活方式。珍惜有限的生命,更要珍惜孩子有限的孩童时代。
故事33:在美国,我有个叫劳伦斯的朋友。有3个女儿,太太对生活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