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满洲八旗尤为国家柱石,民族意识的淡漠既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也影响到对皇帝的忠心,长此以往,对拱卫清王朝的统治是不利的。鉴于这种情况,乾隆通过编纂与本民族有关的书籍,来激发民族自豪感,强化民族意识,巩固共同民族心理素质,使全体族人深知保卫大清王朝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里试举几部有代表性的书籍加以说明。
《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战迹舆图》。清朝皇帝提倡敬天法祖,因此乾隆每天早晨起床后所做第一件事就是阅读前朝实录,以学习列祖列宗的治国方略。他在讲话中经常引用皇祖康熙、皇考雍正的行事准则来说明问题。他一生多次到处巡游,就明确说是效仿康熙所为,连南巡的次数都同样为六次。对清太祖努尔哈赤,他更是无限崇敬,亲自书写专文为《我太祖大破明师于萨尔浒山之战书事》,极力渲染祖先的赫赫武功,文中把参加此次大战的明朝军队扩大为二十万(据今天专家考证实不足九万人),说此役仅杀死明军就有十万以上,后金一方仅牺牲二百人。乾隆在文章最后晓示爱新觉罗家族的子孙:“我祖如此勤劳所得之天下,子若孙睹此战绩,而不思所以永天命、绵帝图,兢兢业业治国安民,凛惟休惟恤之诫,存监夏监殷之心,则亦非予子孙而已尔。”《清高宗实录》,卷996,32页。通俗来讲,只有永保大清帝国绵长永存才算他的子孙。
写一文章当然不够,乾隆又下令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据文献记载,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在东北这块“龙兴之地”所从事的军事活动详细绘成地图。由盛京将军弘晌具体完成交付审阅时,乾隆认为所绘地图过小,因此只能在图上标注地名,“不能复列事迹”,指示重新修改,“我太祖太宗大破明师于萨尔浒山及凡战胜攻取之地,开创艰难,皆有山川疆域可考,自宜节举大要分注图中,俾我世世子孙按图瞻仰”。为此,乾隆要求绘大地图一幅,从满族发祥地长白山起,到建立后金、进占辽沈及迁都盛京等开国事迹,“并为标目,兼清、汉字分注图中,俾了如指掌,以备观省而示久远”《清高宗实录》,卷1011,4页。。乾隆还派遣在宫中的西洋人赴东北测量里程,以保证绘图的精确性。书成之后,乾隆亲自为之命名为《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战迹舆图》,并题诗一首曰:
龙兴东海佑承天,创业时自二帝肩。因以舆图考当日,注之战迹示千年。……享此泰平守器者,可忘先业驰勤虔。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乾隆为编纂该书发表的上谕如下:“八旗满洲姓氏众多,向无汇载之书,难于稽考。著将八旗姓氏详细查明,并从前何时归顺情由,详记备载,纂成卷帙,候朕览定刊刻,以垂永久。著满洲大学士会同福敏、徐元梦遵照办理。”《清高宗实录》,卷8,2页。乾隆没有提到名字的满洲大学士是鄂尔泰,以后还加派他的弟弟和亲王弘昼主持此事。先后费九年时间成书,共八十卷。乾隆为该书亲自作序,再一次表示此举目的在于“联人情之涣,而维旧俗之漓”,希望“无隳厥绪”。该书辑录了除皇族爱新觉罗氏之外所有的满洲姓氏,以及这些姓氏的祖先归顺爱新觉罗家族的时间、原籍居住地。全书共著录姓氏一千一百十四个,每一姓氏中凡功勋突出者专门为其立传,事迹不突出者,则简单记载于后,共立传二千二百四十人,附载者四千九百三十八人,其中提到名字者则达数万人之多。参见辽沈书社影印出版《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说明。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可以说是全体满族人的总族谱。本书的编纂,必须对全体满族人进行一次全国范围内的调查,以汇总资料。每个满族家庭,必然因此掀起一种寻根忆旧的风气,编纂书籍的过程也是民族意识复苏的过程。
实践证明,本书编成之后,对遏止满族姓氏的汉化确实卓有成效。满族姓氏,习惯上称名不称姓。姓氏辈辈不变,名在同辈之间无规律可循。如太祖诸子名为:长子褚英、次子代善、八子皇太极,太宗诸子有豪格、叶布舒、硕塞、常舒、福临;世祖诸子有福全、玄烨、常宁、隆禧。从爱新觉罗家族成员的名字上看不出同辈之间的关系。但从圣祖玄烨开始,渐倾向汉族习惯,他的儿子命名一律用“胤”字开头,如胤禔、胤礽、胤祉;孙子辈用“弘”字起首,如弘皎、弘晌、弘昼、弘历等等。满族官僚汉化程度更为严重,以大学士鄂尔泰为例,《清史稿》中他与张廷玉合为一卷,读卷首目录为:“鄂尔泰、弟鄂尔奇,子鄂弼、鄂宁;张廷玉,子若霭、若澄、若渟,从子若溎。”除非专家,从名字上很难区分族属。至于一般满族人家不仅命名从汉俗更为普遍,连姓也改从汉姓,例如瓜尔佳氏改为关家氏,富察氏改为傅家氏,钮祜禄氏改为郎氏。一次,乾隆接见应升满洲官员,正黄旗满洲骑骁校塔清阿,奏称姓高家氏,多隆额奏称姓杨家氏,且二人均为东北满人,使乾隆发出“似此沾染汉习,满洲旧姓,将来必至泯没”《清高宗实录》,卷979,4页。的感叹。所以乾隆编是书,加上严厉斥责满族人用汉姓,结果绝大多数满族人都保留了满族姓氏。
盛世修书编满族要典:弘扬民族传统(2)
《满洲祭神祭天典礼》。满族在关外信仰萨满教,入关以后,又把这种信仰带到关内。萨满教没有固定的教规教义,据乾隆说,主要是祭天、祭神和祭佛,“惟姓氏各殊,礼皆随俗”,实际上是满族共有的一种信仰习俗。乾隆年间,这种习俗也逐步削弱。乾隆举例说:“若我爱新觉罗姓之祭神,则自大内以至王公之家,皆以祝辞为重。但昔时司祝之人俱生于本处,幼学国语。凡祭神、祭天、背灯、献神、报祭、求福及以面猪祭天、去祟祭田苗神、祭马神,无不斟酌事体,编为吉祥之语,以祷祝之。厥后司祝者国语俱由学而能,互相授受,于赞祝之原字原音渐致淆舛。”《清高宗实录》,卷294,13页。任何祭祀活动,其核心内容无非是表达神灵祝福保佑之意,发自内心而形诸言辞,若如乾隆所讲,连主持祭祀的司祝自己都不知道在讲些什么,临时乱编一通,参加者更茫然不解,这种活动恐怕就没人乐于参加了。萨满教是满族特有的信仰习俗,经常举行祭祀活动,可以密切满族人际关系,加强族人团结,唤起民族意识。所以乾隆自己出来干预此事。他命令满族官员调查考证现存各种祭神活动的形式和祝词内容,“或询之故老,或访之土人”,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上谕》,作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自恃满语讲得好,亲自订正祭祀所讲祝词,凡祭祀时所使用各种器皿一律绘成图画,供各地满族人仿制,最后编成《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六卷,公开刊刻发行。乾隆亲自作序说:“庶满洲享祀遗风,永远遵行弗坠。”经乾隆着意倡导,满族的萨满教信仰竟长期流传,清朝灭亡,其宗教仍在。
盛世修书编满族要典:追溯满洲源流
满族的源流一直受到清朝统治者的重视。但是,在搞清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满族共同体形成不久,清朝统治者编纂的《满洲实录》、《清太祖武皇帝努儿哈赤实录》等典籍,均特立“满洲源流”一项,说“满洲原起于长白山之东北布库里山下……”然后便讲一个神话,说天女生了满洲的始祖布库里英雄,接着列举一个代代相传的世系,直到清太祖努尔哈赤。既似一个民族的源流,又像一个家族的家谱,而总的追溯时代并不远,有的学者考证,布库里英雄相当于元末明初时人。孟森:《清朝前纪?清始祖考》。另一种是,从民族的发展上追溯,从先秦的肃慎、汉代的挹娄、魏晋的勿吉、隋唐的靺鞨,延及至元明的女真,以这个线索探讨满族的源流。
乾隆时期满族的源流问题仍没有解决,那时不仅有大量明朝以来很多人谈论满族的书籍存在,包括一些贬斥满族和清朝皇室的书籍,而且清朝兴起以后,由皇帝发起和清朝政权组织人力物力编纂的有关满族源流的书籍也刊出了一些。但是这些书籍的内容,有的说法完全错误,有的即使没有明显错误,互相矛盾之处也很多,或者语焉不详,说明不了问题,如此等等,乾隆都不甚满意。在清朝统治一百余年、社会走向全盛的时期,本身又是满族并具有满腹经纶的乾隆帝,决心利用这些优越的条件,进一步阐明满洲源流这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他发起编纂了前所未有的追溯满洲源流的专著和有关的民族历史文化典籍。
《满洲源流考》。乾隆发起编纂《满洲源流考》,首先在于解决满族的族源问题。满族是满洲族的简称,清代的满洲族是由明末女真人直接转变而来的。满族17世纪初崛起于辽东山区,是以努尔哈赤所在的建州部为核心,包括吉林海西女真和黑龙江东海女真及部分汉族、朝鲜族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由于其领袖努尔哈赤与继承人的努力进取,满族迅速入关成为全中国的统治民族。清朝统治者常年忙于战争,对满族古老而悠久的历史,对满族的族源、满族崛起的历史条件,并不十分清楚。如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听到来自黑龙江的穆克什克讲他们祖先的神话还是觉得津津有味。参见关嘉录等译:《天聪九年档》,55页,天津古籍出版社。即使在康熙年间,对清朝皇帝来说,满族曾经生息过的白山黑水地区仍存在浓厚的神秘色彩,为此康熙特派内大臣觉罗武默纳亲自去长白山实地考察。《清圣祖实录》,卷69,3~4页。另外,努尔哈赤建立政权称为“大金”(亦称后金),皇太极为减少汉族人对后金政权的仇视心理,改金为清,使人们对满族的认识更加模糊了。彻底弄清满族源流确实很有必要,乾隆在上谕中明确认定“满族是古之肃慎,近世金人之后裔”。他考证说,金世祖居完颜部,其地有白山黑水,白山即长白山,黑水即黑龙江,清朝发祥于东北,山川地理与金朝相同。他还说,满族最早出于肃慎,“史又称金之先出靺鞨部,古肃慎地。我朝肇兴时,旧称满珠,所属曰诸申,后改称满珠,而汉字相沿讹为满洲,其实即古肃慎”。关于满族与金同源之事,乾隆主张不用避讳。他说:“我朝得姓曰爱新觉罗氏,国语谓金曰爱新,可谓金源同派之证。盖我朝在大金时,未尝非完颜氏之服属,犹之完颜氏在今日皆为我朝之臣仆,普天率土统于一尊,理固如斯也。”
其次,乾隆通过编辑《满洲源流考》,澄清历史上汉族文人对满族的偏见和诬蔑之词。例如,范晔著《后汉书》中《三韩传》里讲辰韩人生了小儿押之以石,以使头扁。乾隆说,小儿出生下来,体质极弱,怎能忍受石头之压。他列举满族人习俗是小儿生数日,置卧具,使其仰面而寝,时间长了,后脑扁平,乃生活习惯使然,从而推论辰韩人亦属此理,痛斥范晔此说“甚悖于理”。明末一些明朝官员有关满族的记载颇多微词,乾隆最为愤恨,称他们是“狂诞之徒,寻摘字句,肆为诋毁,此如桀犬之吠”《清高宗实录》,卷1029,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