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第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治者十分清楚,自汉武帝设太学用儒吏,隋唐以科举考试取士,儒家经典及诗文词赋就成为汉族文人出仕做官的主要本领。到了清朝,吟诗作文又是科甲官员的业余嗜好。他们做了高官显宦之后,都要花些银两刊刻若干部诗文集传世。清朝统治者若想和这些汉族官僚感情相通、荣辱与共,对汉族封建文化必须有高深的造诣。满族入关以前,原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自我朝一统以来,始学汉文”。从八旗兵入关之始,清朝统治者就下令全体八旗官兵学习汉族文化。清世祖福临、圣祖玄烨、世宗胤禛从维护统治出发身体力行,长年坚持不懈,他们对汉文化都有精湛透彻的了解。乾隆天生聪睿而又刻苦用功,尤为清朝皇帝中的佼佼者。
乾隆帝自己也最爱著书立说,他的一朝统治和思想主张也备载于书。乾隆自少年起形成吟诗作文的习惯,坚持终生未改。当他为皇子时,读书偶有心得,即写成诗文。雍正十一年(1733年),二十二岁的这位亲王把他的习作编辑刊刻,取名为《乐善堂文钞》。当皇帝后,乾隆又进行增补订定成《乐善堂全集》,同时表示:“后虽有作,或出于词臣之手,真赝各半,且不欲与文人学士争长。”《清高宗实录》,卷342,24页。然而,他并没有就此搁笔。乾隆元年(1736年)到十二年(1747年),他写诗四千一百五十余首,辑成《御制诗初集》;十三年至二十四年,又有诗八千四百七十余首,成《御制诗二集》;二十五年至三十六年共写诗一万一千六百二十余首,又编成《御制诗三集》;三十七年至四十八年所作之诗九千七百余首,辑为《御制诗四集》;四十九年至六十年又有诗八千七百余首,成《御制诗五集》。不包括皇子和太上皇时期,乾隆在执政六十年间竟写诗四万两千六百四十余首,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最高产的诗人。乾隆用各种文体写了一千多篇文章,编成《御制文初集》、《御制文二集》、《御制文三集》、《御制文余集》。他执政时所作的各种指示被辑成《清高宗圣训》三百卷,又使他成为留下文字最多的统治者。所有这些诗文证明乾隆是贯通古今的大学者。清人昭梿举例说:“每一诗出,令儒臣注释,不得原委者,许归家涉猎。然多有翻撷万卷莫能解者,然后上举其出处,以博一笑,诸臣无不佩服。尝于《塞中雨猎》诗内用‘製’字,众皆莫晓。上笑曰:‘卿等一代钜儒,尚未尽读《左传》耶?’盖用陈成子杖製以行也。又出《污卮赋》考词林,众皆误为窳尊,上徐检出,乃拟傅咸《污卮赋》也。彭文勤(指彭元瑞)尝进呈百韵排律,上立读之,曰‘某某出韵’。后考之,信然。其博雅也如此。”昭梿:《啸亭杂录》,卷1,《纯庙博雅》。
乾隆诗作虽在四万之上,数量多而质量平平,佳作有限。这位号称日理万机的皇帝,怎么有时间写这么多诗呢?原来是有人帮助他写诗,现在至少可以举出几个人来。左都御史汪由敦任军机大臣后,首先做的事就是为乾隆编辑整理诗稿。据载,当时乾隆赋诗,“用丹笔做草,或口授令移录,谓之‘诗片’”,汪由敦专门把这些叫做“诗片”的东西整理成诗稿,“久无误,乃使撰写谕旨”。《清史稿?汪由敦传》,卷302。汪由敦逝世,乾隆说他“学问渊深,文辞雅正”,对他的工作表示满意。汪由敦去世后,大学士于敏中接任此事。乾隆偶有灵感,随口高声朗诵,于敏中则记录整理写定。后来梁国治入直军机处后,代替于敏中管理诗本,于敏中政务较繁,不大过问此事。“一日,上(指乾隆)召公(指于敏中)及梁(指梁国治)入,复诵天章,公目梁,梁不省。及出,公待梁誊默,久之不至,问之,梁茫然。公曰:‘吾以为君之专司,故老夫不复记忆。今其事奈何?’梁公愧无所答。公曰:‘待老夫代公思之。’因默坐斗室中,刻余录出,所差惟一二字耳,梁拜服之。”昭梿:《啸亭杂录》,卷7,《于文襄之敏》。上述史实告诉人们,乾隆的诗有不少经众人之手写成,又必须保持诗的原意,这样就很难有上乘之作。
盛世修书书生自诩:万事备载于书(2)
乾隆留下的诗技巧虽不足称道,内容却很珍贵。他自己说:“其间天时农事之宜,莅朝将祀之典,以及时巡所至,山川名胜,风土淳漓,罔不形诸咏歌,纪其梗概。”《清高宗实录》,卷342,25页。简言之,乾隆的诗是他一生政治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实录,在他执政期间清帝国所发生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都可以从诗中看到。康雍乾三朝,清统治者屡兴文字狱,故当时文人所写诗尽是歌功颂德之作。乾隆的诗却有“悯农疾苦之作为多”的特色。如乾隆对洪泽湖水害的描述称:“波臣势方盛,赤子尔何尤?庐舍皆如舫,桑麻尽付流。每披灾疏报,似听泣声愁。”《清高宗御制诗初集》,卷10,《览河臣奏报洪湖水势》。水灾之重、人民苦难之深尽付笔端,使人们对“康乾盛世”有更全面的了解,可补正史之不足。
乾隆对当时发生的大事都写专文记录其始末。凡重大政治活动、水利工程、刊刻要籍、战争获胜、外事往来,读乾隆的文章是最好的说明,其中常常有他书不载的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因为对情况最清楚的当然是乾隆本人。如他所写《喇嘛说》一文中有“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清高宗御制文三集》,卷4,《喇嘛说》。句,可视做清朝扶植喇嘛教原因的最权威解释。所以,他的文章,经常被历史学家用来说明清朝的各项重大决策。
盛世修书书生自诩:诗文书画皆通
在中国历史上,有才能的皇帝不乏其人,但如乾隆之能文能武,实属罕见。在文的方面,他于诗文书画又样样皆通。
乾隆很勤奋,每天早晨必以卯时而起,夏天为日出之时,冬天则五更将尽。据说,每天在军机处值班的大臣,恐怕早晨有事,常常以五鼓入值,而没有等值班大臣上朝,乾隆已先到了处理政务的乾清宫。是时还需要点燃蜡烛才能看得见,大约蜡烛燃去一寸左右天方才亮。值班的大臣感叹说,他们五六天轮一次,尚觉劳苦,而乾隆天天如此,视为平常。西北边境用兵,有时半夜送来军报,乾隆必半夜亲自阅览,急忙召来军机大臣,当场“指示机宜”,动辄千百言,军机大臣马上撰成稿件,从起草到成文交给他,常常需要一二小时,乾隆则在那里竟至披衣而待。
历来有些人对乾隆所作的诗文评价不高,但是谁也不能否定这位日理万机的大清皇帝学问高深,才思敏捷,历史上少有。乾隆年间当过内阁中书和军机章京的赵翼,先后四次扈从乾隆帝至木兰秋狝,对乾隆比较了解,他本人也是一位历史与文学大家,而就是这位赵翼非常赞赏乾隆的学问,说:“御制诗文如神龙行空,瞬息万里。平伊犁所撰告成太学碑文,属草不过五刻,成数千言。读者想见补动天随光景,真天下之奇作也。”他还说寻常碑记之类的文章,亦有命汪由敦起草者,汪再交他代草,他尽其全力,构思成文,而后交汪由敦斟酌修改,力求尽美尽善。可是呈进给乾隆,“御笔删改,往往有十数语只用一二语易之,转觉爽劲者,非亲见斧削之迹,不知圣学之真不可及也”。这说明乾隆是极善作文章的。赵翼还评价乾隆的诗文说,乾隆每天早饭后,阅视部院所奏事及各督抚折子完了,便以次召见诸大臣,或一人独见,或数人同见,每天必四五起。最后见军机大臣,指示机务完了,再接见吏、兵二部推荐的选任官员,一天的公事至此基本结束。余时,或作书,或作画,而作诗最为常事,每天必作数首,皆用硃笔作草,令内监持出,交军机大臣中文章作得好的,用折字楷书,称为“诗片”,遇有引用典故,而乾隆令作注者,则诸大臣下班遍查书籍,有的数日始得,有的最终也查不到,乾隆也不怪罪他们。赵翼除举木兰行围的雨猎诗以外,还提到用兵时,乾隆的谕旨有硃笔所写的“埋根首进”四个字,亦不解其意。后来偶然阅读《后汉书?马融传》才知道,是决计进兵的意思,“圣学渊博如此,岂文学诸臣所能仰副万一哉”。乾隆作的诗,每年就能有一本,而且过去订成线装本,每本都有一寸厚。赵翼:《簷曝杂记》,卷1,《圣躬勤政》《圣学一、二》。
乾隆大概是历史上留下墨迹最多的皇帝。清朝皇帝有元旦前夕赐大臣“福”字的惯例,在那一天,“上御乾清宫西暖阁,召赐福字之臣入跪御案前,上亲挥宸翰,其人自捧之出,以志宠也”昭梿:《啸亭续录》,卷1,《赐福字》。。这种习惯要求皇帝练就一手好字。乾隆以“书生”自居,很重视书法练习,他有不少诗是形容怎样练字的,其中一首内写道:
把笔当秋夕,消闲向晚轩。无须求侧理,差可辨钗痕。
意静妙堪会,神清境不喧。墨林多月日,独爱米公言。《清高宗御制诗初集》,卷27,《学字》。
从诗中可以知道,他主张写字要全神贯注,并且喜爱宋代米芾的书法。乾隆对书法艺术常年坚持勤练,自我感觉是越写越好。他在快六十岁时说:“朕几务之暇,时及临池,阅年即多,每自验诣力,觉往日所书未能惬意。凡内府藏弆卷轴及宫殿苑囿题咏者屡经更易,惟从前颁赐臣工御书,尚多旧时笔法。昔宋米芾以转益多师,擅长艺苑,麻笺十万散布人间,每欲持以换少年之作,人或靳之。朕非欲与艺林文士较长翰墨之间。第工候浅深即堪自证,又岂肯一举手之劳而不臻核实求精之境耶?”为此,他要求各大臣将乾隆二十年以前受赏之字,统统交回,“候朕酌量换写给还。其已经成造扁(匾)联及摹勒上石者,将墨迹原本呈缴,听候另换”《清高宗实录》,卷798,18页。。这件事说明乾隆当了皇帝之后,书法水平仍有日新月异的进步,以乾隆二十年为断限,前后作品相差甚大,所以他才要求收回旧作,另赐大臣们新作,也反映了乾隆争强好胜的性格。
乾隆还是一个书法鉴赏家。他将多年搜寻所得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种书法珍品,专门修建“三希堂”收藏,并为此写了一篇《三希堂记》,表达对三王书法的无限赞叹。他写道:“今其墨迹经数千百年治乱兴衰存亡离合之余,适然荟萃于一堂。虽丰城之剑,名浦之珠,无以逾此。子墨有灵,能不畅然蹈挾淇煲病!薄肚甯咦谟莆某跫罚4。乾隆在北宋书法家米芾墨迹上发现“勤有”二字印记,想确知“勤有”二字出自何时。他查阅宫内所藏宋版《千家注杜诗》,看到上面有“皇庆壬子余氏刊于勤有堂”十一个字,皇庆系元朝仁宗年号,考知此书本元版而非宋版,纠正了前人的错误。乾隆又查阅宋版《古列女传》,书后有“余氏靖菴刊于勤有堂”九个字,知宋朝已存在勤有堂书坊。乾隆在宋人岳柯的文章中读到赞扬建安余仁仲家所刻书版为精品时,断定南宋时余氏刻书已相当出名,但仍然不能知北宋是否有勤有堂刻板。他又访问朝中做官的福建士人,亦无人知晓。于是,乾隆下令福建巡抚钟音赴建宁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