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肌罚1188,12~13页。
秋狝和巡谒谒祖陵申孝思:临幸有益(2)
加惠地方,笼络人心。天子巡狩地方起源很古,秦始皇实现全国封建统一后,出巡地方的主要目的是向各地树立己威。乾隆也很注意利用出巡谒陵的机会树立个人的政治威望。不过他不像秦始皇那样炫耀武力,刻石颂功,而是采用各种办法加惠地方,以收买人心为目的。大概有如下一些办法:1.减免经过州县钱粮。乾隆每次谒陵前都宣布减免跸路所至州县钱粮十分之三,有时是十分之五。奉天府所属州县因差繁役重,豁免全年地丁正项钱粮,盛京将军所属十五城旗地及内务府庄头地租也一体免交。2.赏赐办差官员人役。八年谒陵礼成后宣布,办差文武官员均加一级,两万多兵役每人赏给银两、布匹,又拨给奉天将军额尔图银三万两,专门赏给“格外奋勉之人”,将军大臣以下、总管以上官员共赏银一万两。3.优礼高年老人。奉天府百年老人汤务被赏给大缎一匹、彭缎二匹,属特殊恩遇。规定旗民男妇七十岁以上,给布一匹,米五斗,八十以上给绢一匹、米一石,九十以上者加倍。《清高宗实录》,卷201,16~17页。4.增加学额。四十三年定奉天所属府州县学科考名额以前取进六名以上者增加三名,四五者增加二名,二三者增加一名。四十八年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一次。《清高宗实录》,卷1189,4页。5.加恩皇族外戚。八年乾隆特别让人查明盛京宗室章京、休致章京、荫生、宗学副总管、闲散宗室、觉罗长、闲散觉罗、紫带子觉罗,外戚子孙内防御、有顶戴无俸人员、兵丁一百零八名,总计皇族二十名,外戚二百一十一人,分别赏赐马鞍、缎匹银两等物资,以示礼遇。盛京建有怡贤亲王祠,乾隆命将通达郡王、武功郡王、慧哲郡王、宣献郡王及礼烈亲王、饶余敏郡王、郑简亲王、颖毅亲王一并崇祀,正式命名为“贤王祠”。《清高宗实录》,卷201,22页;卷473,2~3页。。
睦邻朝鲜。清朝继承了我国历史上其他封建王朝与朝鲜的友好睦邻关系,乾隆每次到盛京谒陵,朝鲜国王都专门派遣使者进表贡献,以示友好。对朝鲜使者,乾隆完全以礼相待,赏赐给朝鲜国王及使者团大批物质。如乾隆八年,赐给朝鲜使者的物资有:朝鲜国王弓矢全副,貂皮百,鞍马一,红妆缎、龙缎各四,大缎、纺丝各五匹。正使妆缎一、缎四、靴、袜、鞍马、银五十两。书状官缎二、靴、袜、银四十两。大通官三人,每人各中缎一、靴、袜、银三十两。押物官十五人,每人各缎一、银二十两。随从二十人,每人银五两。四十三年,乾隆因在服丧期间谒陵,事先通知朝鲜方面不必遣使朝贺,但朝鲜仍照旧派遣了使者,乾隆特手书“东藩济美”匾赠给来使,以加强友好邦交。四十八年,乾隆原定七月至盛京,由于气候关系推迟行期,九月中旬方抵盛京,朝鲜贺使已在此等候两个月了。为此诚意,乾隆决定照惯例之外,“再行加倍赏赐”,并赠朝鲜国王李算诗一章:
迎銮祝寿陪臣价,按辔跸途赐谒温。问悉国中逢稔岁,夙知海外得贤藩。习经史地心无贰,遵礼义邦教有源。慎守封疆抚黎庶,万斯年永受朝恩。《清高宗实录》,卷1188,5页。
清与朝鲜,表面上虽有“宗主”与“藩属”之分,然而,清朝从没有向朝鲜敛取一分一厘。乾隆通过谒陵与朝鲜使者的交往,完全以平等睦邻的关系对待,使中朝历史上的友谊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实事求是地评叙乾隆的恭谒祖陵活动,可以看出他除对其先祖的崇敬之心以外,绝少有游山玩水的主观动机。乾隆从三十三岁至七十三岁,风尘仆仆、长途跋涉数千里,四次奔赴盛京,完全在于希望从这里体会祖宗肇迹兴王的磨难,得到他们在天之灵的保佑,增加他个人的政治威望,巩固龙兴重地,永保大清江山。
秋狝和巡谒礼佛和祭孔:西巡五台礼佛(1)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雁北地区,“其地风劲而高寒,层冰结于阴岩,积雪留于炎夏”,故又称清凉山。五台山相传为文殊菩萨宣讲佛法之地,康熙在《清凉山志》序言中说:“宇内称灵山佛土最著者有三,峨嵋、普陀,而五台为尤盛焉。我世祖章皇帝上为慈闱祝厘,下为苍生锡福,赐金遣使屡沛恩施,朕数往驻跸兹山为两宫祈康宁福祉。”此文中所谓“慈闱”、“两宫”指的是他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和他的生母孝惠皇太后。两宫太后均出自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康熙生前曾四次巡幸五台山,按照他自己所说,目的是为了求文殊菩萨保佑两位老太后健康长寿,也希望保佑百姓平安,这种说法显示康熙帝既是一位孝子贤孙,也是万民感戴的英主。
清政府奉行扶植黄教的方针,以此来绥服蒙古。据说在黄教中达赖喇嘛位居第一,其次为班禅额尔德尼、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章嘉喇嘛、雍和宫大喇嘛,五台山菩萨顶大喇嘛位居第六。五台山寺庙有黄教僧侣上千人,每年四月至十月,内外蒙古牧民前往进香者,“络绎不绝,檀施云集”光绪《五台新志》,卷3,9页。。在五台山礼佛的队伍中,居然有清朝皇帝一行,可以看出五台山佛门香火之盛,及统治者对黄教的重视。
乾隆帝于十一年、十五年、二十六年、四十六年、五十一年、五十七年,共六次西巡五台。初次是在秋季九月,末次是在三月,其余都是二月出发,三月返京,来回总计不超过四十天,因路程较近所致。多数情况下,乾隆的巡幸路线是,由北京圆明园出发,先到河北省易县清西陵举行谒陵仪式,然后向西出长城岭至五台山。回程由五台折向西南,经正定北返,由保定回京,沿途经常在保定或正定两府阅兵,巡视滹沱河与永定河工程。
乾隆自己说:“巡幸五台,观风问俗,盖欲知闾阎利病。”但他第一次出巡就得出:“山西地方风俗尚见淳朴”,“民情颇为宁辑”的结论,却又数度临幸,可知乾隆西巡五台,不无游乐享娱的动机。
乾隆巡幸五台,每日纵情于山水之间,菩萨顶、殊像寺、演教寺、望海寺、普济寺、法雷寺、灵应寺、大螺顶等寺庙院宇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壮丽的山色风光触发了他的诗兴,如《北台眺望》一诗云:
此地诚初地,花宫切昊宫。攀梯九天半,驻五云中。夙道夏犹冷,今来冰却融。禅关最高处,放眼豁心蓬。昨从云中望,今从云外跻。瞰余三晋小,凭处万峰低。《清凉山志辑要》,卷上,《宸翰》。
这诗是乾隆对五台山雄伟俏丽的切身之感。
其《瞻礼菩萨顶有作》又云:
拾级亲登灵鹫峰,和南月相仰真容。云标楼阁丹青焕,雪霁林峦雾霭浓。七日现身传古迹,五年来礼续前踪。传言回跸行营迫,风度冷冷隔嶂钟。
菩萨顶为中台最高峰,是五台山大喇嘛所住寺院。乾隆奉皇太后,每次巡游中台上,都给以菩萨顶为首的各黄教寺院大量钱物。“十一年九月,皇上(乾隆)临五台,供奉菩萨顶并台麓寺佛前御书心经佛塔各一轴,墨刻心经佛塔、水月观音、童子观音各一卷,墨刻金刚经佛塔各一轴。”除此之外,乾隆还赐给菩萨顶喇嘛蟒袍、蟒缎、珠子、貂皮等物,赐给其他众僧银五百三十两、瓢珠一百零八盘、哈达二百二十块,还特赐银一千两修殊像寺。罗寺、玉花池、寿宁寺、般若寺、镇海寺、七佛寺、三泉寺等寺院也都得到了类似的赏赐,不过数量不如菩萨顶多。
乾隆六巡五台,给各寺院大量赏赐,而他本人并不信佛。五台山宝塔院里传说藏有佛舍利和文殊菩萨的头发,乾隆在《戏题宝塔院》中表示了他的看法:
声求色见总邪谈,安得文殊发弆龛。
试看眉毛翠岩在,春来依旧绿。
五台山还有一清凉石,周长约四丈,相传为镇海之宝,文殊菩萨变做老僧,从龙王处募来。当文殊菩萨手托此宝穿云而行时,龙王的儿子五百毒龙来追要此宝,文殊菩萨与五百毒龙战斗时,此宝从文殊手中坠落五台山中台上,化成清凉石。山中的和尚说,若诚心敬佛,就能转动此石,然而却极少有人能行。乾隆作诗一首论此事曰:
清凉山里清凉石,恰似东坡凿井泉。
白足僧人冀檀施,鞠躬扛动表诚虔。
在乾隆眼中,这不过是山中和尚向善男信女们讨布施的一种手段而已。
乾隆的五台山之游路程虽近,也照例蠲免所过州县地丁钱粮十分之三。二十六年,又宣布将乾隆二十四年五台县民借缓征常、社、义三仓谷一千四百余石,二十五年民借常、社、义三仓谷四千余石,“通行豁免”。山西省是年受灾之石楼、阳曲等州县缓征各年旧欠银三千一百两,粮五万一千八百余石,谷八百余石“亦悉予加恩豁免”。四十六年,免五台县乾隆四十五年出借未完常平仓粮三千六百八十一石。五十一年,谕免山西忻州、代州、定襄、五台、惇县、繁峙乾隆五十年应缓征银三万三千九百七十两,米三千八百六十余石。五十七年,谕免大同、朔平二府属未完粮一万八百四十八石,和林格尔厅未完米九百八十九石零。
除加恩百姓外,对办差人员经常赐给银两。如十五年,赏给山西巡抚阿里衮银一万两,作为修理道路营盘之用。二十六年,山西巡抚鄂弼在菩萨顶修建行宫,乾隆拨银两万两作工程费用。五十一年,乾隆又赏给一万两作五台县修理行宫费用。五十九年,再次拨给修理行宫银两万两。
秋狝和巡谒礼佛和祭孔:西巡五台礼佛(2)
乾隆每次巡幸五台都表示“一切供顿俱颁自内府,丝毫不累及闾阎”,但这完全是言不由衷。乾隆五巡五台时,河东商人报效赏银二十万两。乾隆打算把这笔钱花掉,询问山西巡抚伊桑阿办差情况。伊桑阿称:“晋省办理五台差务,所有桥梁及粘补行宫座落等项,向来例无开销,自抚臣以下至于知府共捐银八万两”《五台新志》,卷首,《巡幸》,8~9页。,希望乾隆将商人捐出的银子赏给大小官吏。他不得不如数拨给。但以前巡幸并无商人报效,乾隆最多赏给仅两万两,负担银两官僚们当然不会垫支,唯有转嫁百姓身上。
事实证明,地方官办差经费不足,便公开无偿调发百姓。如四十六年,雁平道缪其常驻五台山督办巡幸各差务。委员十余人到各乡调农民务出差役。县令王秉韬赴五台山见缪其常商量接驾事,沿路不断见到民工抬木头上山,便问民工每月雇价多少,回答:“道台饬乡保所拨,不给值也。橐已罄,饥不得食。”王秉韬见道台说:“銮辂西巡,供张之具通省官绅抒诚捐办,非此寻常徭役借资民力也,五台贫瘠,山谷之民,糠麸恒不饱,今乃使枵腹就役,币月逃亡且尽,翠华莅止,设有在道旁呼冤者,公能任其咎乎?”道台推说此乃局员所为。王秉韬立即去差局讯问,“有同知某者,势甚张,厉声辨难,秉韬怒拔佩刀”,经县令如此力争,民工才得到了一点工钱。王秉韬又提出,办大工不能不用土,别的地方土取之不尽,而五台山有石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