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珠 作者:七和香(晋江vip2013.12.24正文完结)-第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面不是更合适吗?
如今她急什么?
是的,她在急什么?
郑明珠觉得,这里头一定还有一件事她不知道,连自己都能想明白陈夫人的大概想法,朱氏不可能不明白。
但是她今天毫无征兆的就来了,话虽说的软和,但却是要砸实这件事,可见十分着急。
但是她到底在急什么呢?
郑明珠百思不得其解。
马车很快就到了武安侯府,进了二门,郑明珠当先下了车,又忙到夏氏的车前服侍她下车,一起来的,还有夏氏的大儿媳妇,也是如今朱家的掌家奶奶赵氏,赵氏是侯爷嫡支的嫡长媳,世子夫人,是朱氏并朱家舅母、姨妈的嫂嫂,服侍着婆婆前来。
郑明珠亲自扶着夏氏往里走,直走到荣安堂院子门口,便见陈夫人迎了出来,依然气定神闲的笑道:“劳动侯夫人,大奶奶了,听说还惊动了老太君,回头我亲自上门与老太君赔罪去。”
夏氏忙道不敢。
两人是近姻亲关系,且夏氏辈分高一辈,称呼比较复杂,只两人身份相当,平日里便互以侯夫人称呼了。
此时郑明珠已经退到了夏氏、赵氏、陈夫人身后,正要随她们进去,身后却有人拉了拉她的衣服。
郑明珠回头一看,墨烟与她使着眼色。
反正里头有陈夫人主持大局,郑明珠也不急着进去,见几位夫人都走进去了,便轻轻后退两步,问她:“怎么了?”
墨烟努努嘴,引郑明珠进了左边的耳房里,却见先前从南京过来的两位嬷嬷都坐在这耳房里喝茶,见了郑明珠,忙都站起来。
郑明珠一头雾水,只得问:“有什么事?”
赖嬷嬷道:“老奴两个先前在那边厢房坐着,听到外头有些事,原是不该我们听的,便求了一位姐姐,引了我们出来这里等着夫人。”
郑明珠点点头,宫里出来的嬷嬷,又是在贵人身边伺候的,果然规矩十足,十分的小心谨慎。
赖嬷嬷说:“我们出来的时候,正巧看见那位高家小姐站起来走了几步,老奴们十分疑惑,这位小姐,看起来像是有了身孕的样子。”
好大一个雷劈下来,郑明珠登时有一点发焦的感觉,连忙问:“有几分把握?”
这也是白问,这两位嬷嬷这样谨慎的人,又是第一次到侯府来,嘴里虽说是像,但若是有一丝不确定,她们自然也不敢说的。
郑明珠便又问:“她有几个月身孕了?”
赖嬷嬷显然已经和孙嬷嬷仔细斟酌过好一阵子了,此时敢来回话,当然心中有腹稿:“回少夫人的话,看起来月份还轻,实在不好说,不过,既然已经能看得出来了,那一个月是有的,再轻就实在不大看得出了。”
原来是这样!
郑明珠心中最后一个疑惑被解开了。
她记得清楚,昨晚陈颐安与她说话的时候,很明确的与她说过,陈颐青并未与那位高家小姐有逾矩之事。
陈颐安叫人说与她的,想必是能够确定的事,那么大概陈颐青真的并未与那位高家小姐有逾矩之事。
原来是这样!
怪不得朱氏这样着急,急着要把这件事敲定,那是急着要找人做冤大头呢,陈颐青自己送上门去,怪不得人家抓住他不放。
时间越拖,那位小姐就越容易露馅,尤其是到时候该生了,才六个月怎么办?若是现在进门,九个月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那这位高家小姐肚子里孩子的爹是谁呢?郑明珠觉得,若是贵家公子,朱氏应该不至于抓着陈颐青不放,若不是贵家公子,这位高家小姐志向如此深远,又如此倨傲,她难道会委身于一个无权无势的平民吗?
这一点倒是很难想得明白。
但郑明珠并没有打算想明白,这位高家小姐想些什么,与她有什么相干?她只需要管自己家的事也就罢了。
郑明珠就吩咐墨烟:“你安排一个小丫鬟,悄悄儿的把嬷嬷说的这事与夫人说一声儿,看夫人怎么办。你再叫一个伶俐的小子,去太医院请一位相熟老成的太医来,与大管家说一声儿,先请他陪着太医在书房喝茶,预备着请他。”
墨烟心领神会,立刻出去安排人手去了,郑明珠又笑对两位嬷嬷说:“辛苦两位嬷嬷了,回头夫人得闲了,自然亲自来谢。”
这简直就是投名状,能让主家对她们的专业性和信任度都有极大的提高,这是双方都乐见的结果。
两位嬷嬷忙都道不敢。
郑明珠便带了丫鬟出去,进了正屋。
里头正是热闹的时候,朱氏,朱姨母都起身站着,朱家舅母却是跪在地上,这便是儿媳妇与姑奶奶的地位差别了。
同样一件事,姑奶奶只站着听训,儿媳妇就要跪着领罚。
这位夏氏侯夫人也是个爽利人,进门先就与陈夫人当着众人的面说了:“我们家一向是讲究礼法规矩的人家,家里头也有几辈子的老人,但凡姨娘的外家有递帖子求来看望姨娘或是送东西的,到底也是天伦,我们家也不至于拦着,主母允了,自是从西角门出入,那也是就是下人亲戚走动的意思,究竟和咱们家是不相干的,要说请侯夫人看我襄阳侯府的脸面,那也该是我们家的正经亲戚才是,咱们家虽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人家,但也没有哪一位姨娘的外家,能使着咱们府里的名声。”
夏氏居高临下的睥睨高家数人一眼,明明白白的对陈夫人道:“侯夫人是明白人,自然知道,这些人与咱们家并不相干。”
正主儿出场,一段话顿时将高家几个太太的脸皮尽数扒了下来,几个妇人脸上阵红阵白,手脚都仿佛无处安放。
仿佛还听到身后有小丫头子悄悄的嗤笑声。
郑明珠在门口听着,一眼看见自己院子里的小丫鬟铃铛悄悄儿的走到陈夫人身后,说了几句话。
陈夫人脸上淡淡的笑容有一瞬间的凝固,然后便又舒展开了,只是目光闪动,大约已经有了几分成算了。
夏氏对高家几人自然是轻视甚至是无视的态度,只需要交代这些人和我们没关系就行了,但是对高姨娘一系的庶子庶女们,那怎么说也是她名义上的子女,自然就不能这样随意说一句罢了。
夏氏道:“你们这是在做什么?好歹也是有儿有女的人了,还这样分不清轻重?姨娘的外家与你们有什么相干?这样子到人家侯府来,脸面还要不要了?名声还要不要了?”
三人不敢回话,都低着头听训。
如今朱家三子是得罪了陈夫人了,她们为什么这样蠢夏氏不知道,但夏氏并不想得罪陈夫人,她也知道,这高氏一系,朱氏为长,如今地位也是最高,自然是她为尊,夏氏便对她道:“今儿老祖宗知道了,也是气的很,你也是近四十的人了,还这样莽撞。且你们家珠儿又是侯府少夫人,你有什么要紧事不能好生与侯夫人商议的?倒带着些不相干的人要来理论!从小儿教导你的规矩礼法都到哪里去了?我虽有心管教你,只你到底不是我养的,只怕心中不服,回头我必要回你父亲,再做计较,还有老祖宗,自然也要召你说话。”
嫡母说出她不服管教的话来,也就是说的很重了,朱氏哪里敢认,连忙也跪下道:“女儿知错了,请母亲责罚,女儿再没有不服的。”
朱姨妈也吓的脸色青白,忙也悄悄的跟着跪下。
夏氏不管她们两个,没说罚,也没让她们起来,倒是颇有一种出了一口半生恶气的舒畅感。
高氏宠冠后宅多年,又生下庶长女,处处压她一头,朱氏虽是庶女,却因受父亲宠爱,气派与嫡女无二,后来又嫁入安国公府,掌家十余年。
夏氏怎么也喜欢不起她来。
如今因为了给高氏外家出头,犯了这样一个明明白白的大错,又是老祖宗命她前来训斥的,既然有这样好的机会,夏氏如何肯放过。
如今就且让她们姐妹跪着吧,丢脸丢到别人府上来,也是活该,也就是给陈夫人赔罪了。
这样子折了脸面,只怕很久朱氏也没脸见陈夫人了。
夏氏这才回头骂朱舅母,对儿媳妇,自然比姑奶奶更不留情面,只好歹想着到底是在人家家里,才骂了几句便说:“既然没什么正经事,你且先回去,待晚间再说。”
说着也不容朱舅母说话,立时吩咐带来的婆子:“即刻送三少奶奶回府里去,跟着三少奶奶的丫鬟婆子全给我关到后头院子的空房子里去,你们先伺候着三少奶奶。”
朱舅母吓的瑟瑟发抖,顿时就被一群婆子拉扯走了。
发落完了朱舅母,夏氏才叫朱氏并朱姨妈站起来,两人当着这么多人跪了一阵子,已经是一脸涨红。
正在这时,陈夫人笑道:“虽说不是贵府的亲戚,到底与亲家太太有些相干,为了两家人的颜面,我已经吩咐犬子来给亲家太太赔罪,也是要商量出一个法子来才是。”
没想到陈夫人大获全胜这个时候竟还要主动商量,朱氏大喜!
☆、痴情公子
夏氏听了陈夫人要招陈颐青来这句话,也有些吃惊;家中老祖宗已经说过了;这位高家姑娘进不进陈家的门;与他们襄阳候府无关;是以她一来;当着面就撇清,又训斥朱氏等人,那也是像武安侯府表明襄阳侯府的态度,任她处置的意思。
她原以为;陈夫人既然大张旗鼓的去襄阳候请她;自然就是不想要这个姑娘进府的意思,若是愿意,她只管答应下来,这事自然就完了。
现在突然来这一句,夏氏目光一动,却并没有说什么。
朱氏看了夏氏一眼,见她没什么表情,心中实在也急,便忙接话道:“侯夫人太客气了,赔礼不敢当,本来就是一家人,倒是商量着把这事了了才是。”
陈夫人点头称是:“有夏夫人在这里,正好商量,虽说是姨娘的外家,不是自家人,可姨娘到底在府里,不看僧面看佛面,也给亲家太太一个交代。”
郑明珠此时也明白了陈夫人的意思了,这样也好,这事儿弄清楚,朱氏总是不好再上门了吧,她也实在厌烦了朱氏总想着拿她当软柿子捏。
或许朱氏也算是个聪明人,但聪明人最大的问题就是自视太高,看不起别人,总是以为别人比她蠢,比她笨,她的计划完美无缺,她设下的圈套。
别人只能乖乖的钻进来,按照她的想法一步一步走下去。
这一点,在朱氏身上就极为明显。
或许,她在她的姨娘宠冠后宅的时候,她是一帆风顺的,虽是庶女,却有嫡女的派头,后来,她虽是做填房,夫君却是位高权重的安国公,公主在的时候就已分家,家中无婆母、无妯娌,进门就掌家,生下儿女。
娘家亲戚对她处处奉承,自然是往高了捧她。
再后来,她在教养郑明珠这件事上又获得了极高的自信心,郑明珠按照她的想法成长,长成了她需要的模样。
郑明珠想,朱氏大约并没有真的遇到过挫折,就算有些小波折,也并不能动摇她认为自己聪明能干,没有事情不能解决的信心。
人的思维是具有惯性的,所以这些日子来,发生了这些事情,郑明珠的娘家亲戚,尤其是朱氏一系,依然认为她是个好收拾好揉捏的,郑明珠觉得,她做的那些事其实已经很明显很不留情面了,可是朱氏一系往往能自己给她找出理由来,认为是个别偶然,或者是有人相帮,并不以为然。
在这样的惯性之下,朱氏显然还是认为她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