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玉座珠帘 >

第41章

玉座珠帘-第41章

小说: 玉座珠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家都从椅上起身,就地站着,翁同早就打听过的,平日两宫太后为皇帝的功课传旨,不必跪听,所以他也很从容地站在原处。    
    “两位皇太后交代,今天皇上‘请平安脉’,书房撤!”安德海说完,就管自己走了。    
    于是奕庆告诉他,小皇帝因为感冒,已有十几天没有上书房。就是平日引见,原来总要皇帝出来坐一坐的,这一阵子也免了,那天召见翁同,是因为要见一见师傅的缘故,所以特为让小皇帝到养心殿。    
    这也算是一种殊荣,翁同越觉得自己的际遇不错。进讲还早,正好趁这一刻闭目养神。他的记忆力极好,闭着眼把今天要讲的那一节默念了一遍,只字无误,几乎不须看本子也可以讲了。    
    到了九点钟叫起。这天是六额驸景寿带班,进殿行了礼,开始进讲。是仿照“经筵”的办法,讲官有一张小桌子,坐着讲,陪侍听讲的恭王,特蒙赐坐,其余的便都站着听。    
    等讲完书,两宫太后有所垂询,便要站着回答了。慈禧太后先问:“宋孝宗是宋高宗的儿子吗?”    
    “不是。”翁同回答。    
    “那他怎么做了皇帝了呢?”    
    宋孝宗如何入承大统,以及宋朝的帝系,由太宗复又回到太祖一支,情形相当复杂,一时说不清楚。翁同略想一想,扼要答道:“宋高宗无子,在宗室中选立太祖七世孙,讳眷为子,就是孝宗。”    
    “喔!”慈禧太后点点头又问,“他的庙号叫孝宗,想来很孝顺高宗?”    
    这话就很难说了,反正说皇帝孝顺太上皇总不错,翁同便答一个:“是!”    
    “那宋孝宗,”慈安太后开口了,“可是贤主?”    
    这一问在翁同意料之中,因为平日也常听人谈进讲的情形,慈安太后对历代帝王,类皆茫然,要问他们的生平也无从问起,只晓得问是“贤主”还是“昏君”。    
    “宋室南渡以后,贤主首推孝宗,聪明英毅,极有作为,虽无中兴之业,而有中兴之志。”翁同停一停接下去说,“譬如陈俊卿,本是很鲠直的臣子,孝宗能容忍,而且能够用他。倘非贤主,何能如此?”    
    “嗯,嗯!”两宫太后都深深点头,不知是赞成宋孝宗的态度,还是嘉许翁同讲得透彻?    
    不论如何,反正这一次进讲,十分圆满。事后翁同听人说起,两宫太后曾向恭王和醇王表示,翁同讲书,理路明白,口齿清楚,“挺动听的”。    
    等小皇帝病愈入学,翁同也是第一天授读,先以君臣之礼叩见皇帝,皇帝以尊师之礼向他作了个揖。然后各自归座。师傅是有座位的,教满洲文的“谙达”却无此优待,只能站着,或者退到廊下闲坐。    
    第一个授读的是倭仁,他教《尚书》。翁同冷眼旁观,只见小皇帝愁眉苦脸,就像在受罪——本来就是受罪,十岁的孩子,怎能懂得三代以上的典谟训诂?倭仁在这部书上,倒是有四十年的功夫,但深入不能浅出,他归他讲,看样子小皇帝一个字也没有能听得进去。    
    接着是徐桐教《大学》、《中庸》,先背熟书,次授生书。读完授满文。这是所谓“膳前”的功课。小皇帝回宫传膳,约莫半个时辰以后,再回懋勤殿读书。    
    “膳后”的功课才轮到翁同。等他捧书上前,小皇帝似乎精神一振,这不是对翁同有什么特殊的好感,而是对他所上的书有兴趣。这部书叫《帝鉴图说》,出于明朝张居正的手笔。辑录历代贤主的嘉言懿行,每一段就是一个故事,加上四个字的题目,再配上工笔的图画,颇为小皇帝所喜爱。    
    未曾上书,翁同先作声明:“臣是南方人,口音跟皇上有点儿不同,皇上倘或听不明白,尽管问。”    
    “我听得懂。”小皇帝问道,“你不是翁心存的儿子吗?”    
    翁同赶紧站起身来,恭恭敬敬地答应一声:“是!”    
    “你跟你父亲的声音一样,从前听得懂,现在自然也听得懂。”    
    这话不错!倒显得自己过虑,而小皇帝相当颖悟。这使得翁同越有信心,把书翻开来说:“臣今天进讲‘碎七宝器’这一段。”    
    小皇帝翻到他所说的那一段,不看文字,先看图画,见是一位状貌魁梧的天子,拿着一把小玉斧,正在砸那“七宝器”。随即指着图上问道:“这是什么玩意?”    
    所谓“七宝器”是一把溺器,但御前奏对,怎好直陈此不雅之物?翁同颇为所窘,只好这样答道:“等臣讲完,皇上就明白了。”    
    于是翁同讲宋太祖平蜀的故事,说后蜀孟昶,中年以后,如何奢靡,以致亡国。当他被俘入宋,蜀中的宝货,尽皆运到开封,归于大内。宋太祖发现孟昶所用的溺壶都以七宝装饰,便拿来砸碎,说蜀主以七宝装饰此物,当以何器贮食?所为如此,不亡何待?    
    那不雅之物在讲书中间,说出来不觉碍口,故事本身的趣味,加上翁同讲得浅显明白,小皇帝能够始终专心倾听,而且能够提出许多疑问,什么叫“七宝”?为什么宋太祖手里常拿一把“柱斧”?翁同一一解答清楚。这课书上得非常圆满。    
    当天宫里就知道了,翁同讲书讲得好。两宫太后自然要问小皇帝,翁师傅是怎么个情形?他把“碎七宝器”的故事讲了一遍,有头有尾,谁都听得明白。这就是翁同讲书讲得好的明证。


第四章帝师大拜(4)

    不过小皇帝最亲近的还是李鸿藻,启蒙的师傅,感情自然不同。他一直记得在热河的那一年,到处是哭声,到处是惶恐的脸和令人不安的窃窃私议,在谈“奸臣”肃顺,随时都好像有大祸临头,只有在书房里跟李鸿藻在一起,他才能安心。这是什么道理?他从来没有想过,到现在也还是这样,只有见了李鸿藻的面,他才比较高兴。    
    而李鸿藻少到弘德殿来了!小皇帝常有怏怏不足之意。等过了年,越发受苦,慈禧太后认为他已过了十岁,快成“大人”了,读书应该加紧,面谕总司弘德殿稽查的醇王,皇帝上书房,改为“整功课”。    
    整功课极其繁重,每天卯初起身,卯正上书房,初春天还未明。读生书、背熟书、写字、默书、温习前两天的熟书。最要命的是默写尚书,半天想不起来,急得冒汗,连别的师傅都觉得于心不忍,而倭仁只瞪着眼看着,从不肯提一个字。    
    此外还要念满洲文。除却回宫进膳那半个时辰以外,一直要到午后未时,功课才完。小皇帝没有一天不是累得连话都懒得说,偶尔一天轻松些,想说几句开心的话,或者画个小人儿什么的,立刻便惹出师傅一番大道理。    
    也许比较舒服的是生病的那几天,生病不舒服,但比起上书房来,这不舒服还是容易忍受的。    
    两宫太后对小皇帝的身体不好,自然也有些忧虑,但这话不能向臣下宣示,怕会引起绝大的不安。每次逢到翁同一进讲,也都会问起皇帝的功课。又说他易于疲倦,胃口不开,太医院开了什么药在服。翁同有些知道,是功课太繁重的缘故,但是绝没有哪个师傅敢于提议减少功课,而况他在弘德殿又是资望最浅的一个。翁同只有自己设法鼓舞小皇帝读书的兴趣,遇到他心思阻滞不通,念不下去时,或者改为写字,或者让他下座走一走。这倒有些效果,但靠他一个这么办,无济于事。    
    小皇帝终于得到了三天的假期,那是他生日的前后三天。文宗的山陵已安,宫中庆典可以略微恢复平时的盛况了,慈禧太后答应在重华宫给他唱两天戏,好好让他玩一玩。    
    扫兴的是军机大臣上出了缺,万寿节的前一天,曹毓瑛积劳病故。慈禧太后对于补一个军机大臣,自然比替小皇帝做生日看得重,连日召见恭王,也不断跟慈安太后谈论大臣的调动,不免冷落了小皇帝。    
    有件事使他高兴,张文亮告诉他,“李师傅升了官了!”,去掉了“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的“学习”字样,也可以说是升了官。新补的军机大臣,像焦佑瀛、曹毓瑛一样,是由“达拉密”超擢,这个人叫胡家玉,江西人,道光二十一年的探花,照例授职编修,而入翰林再来当军机章京,却是很罕见的事。    
    曹毓瑛另外空下来的一个缺,兵部尚书由左都御史董恂调补。于是左都御史、户部右侍郎、刑部右侍郎,连带调动,引见谢恩,都要小皇帝出临,越发加重了他的负担。    
    于是小皇帝的精神和脾气,都越来越坏了。而师傅和谙达,偏又各有意见和意气,徐桐一向依傍倭仁,在翁同面前,却又对倭仁大为不满,说小皇帝的功课耽误在他手里。谙达则以急于想有所表现,而且认为改“整功课”所加的都是汉文的功课,颇有不平之意,因此加多了教满洲语的时间,常常费时六刻——一个半钟头之久,连带迟延了传膳的时刻,两宫太后不能不枵腹等待。    
    听得小皇帝常有怨言,慈禧太后还以为他“不学好,不长进”,慈安太后却于心不忍。正好醇王对此亦有所陈奏,于是商定了改良的办法,由两宫太后面谕李鸿藻传旨,满洲语功课改在膳后,时间亦不必太长,同时希望李鸿藻能抽出工夫来,常到书房。    
    说也奇怪,只要他到弘德殿的那天,小皇帝的功课就会不同,倦怠不免,却能强打精神,顺顺利利地读书写字。只是刚有些起色,李鸿藻因为嗣母得病告假,接着又以天热亢旱,小皇帝在大高殿祈雨中暑,整整闹了个把月的病,一直过了慈安太后的万寿,到六月底才上书房。李鸿藻传懿旨,眼前暂且温习,到秋凉再授生书。    
    未到秋凉,出了变故,李鸿藻的嗣母姚太夫人病殁,因为是军机大臣,而且圣眷正隆,一时吊客盈门。李鸿藻一面成服,一面报丁忧奏请开缺。两宫太后看见这个折子,大为着急,弘德殿实在少不得这个人,便召见恭王和醇王,商量变通的办法。    
    接着便由醇王带领,召见倭仁、徐桐和翁同。慈禧太后温言慰谕,说皇帝的功课,宜于三个人轮流更替,不必专定一个人上生书。显然,这是专指倭仁而言,接下来便索性挑明了说。    
    “倭仁年纪也太大了。朝廷不忍劳累老臣,以后在书房,你可以省一点儿力!”    
    “是!”倭仁免冠磕头,表示感激两宫太后的体恤。    
    “至于李鸿藻丁忧,”慈禧太后说道,“不必开缺!让他百日以后,仍旧在书房当差,这一阵子你们三个,多辛苦一点儿。”    
    这番宣示,出人意外,倭仁随即答道:“奏上两位太后,父母之丧三年,穿孝百日,于礼不合。”    
    “国有大丧,也是这样,也没有谁说于礼不合。”    
    “人臣之礼,岂敢妄拟国丧?”    
    慈禧太后语塞,便问徐桐和翁同:“你们两个人倒说说!”    
    明知事贵从权,但谁也不敢冒此天下之大不韪。徐桐磕头不答,翁同便说:“臣所见与大学士倭仁相同。”    
    事情谈不下去了,慈禧太后便示意醇王,让倭仁等人跪安退出。翁同随即又到李家代为陪客,同时把召见的情形告诉了李鸿藻,要看看他本人的意思,倘或李鸿藻心思活动,他就犯不着像倭仁那样固执了。    
    “此事万万不可!”哭肿了眼睛的李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