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中国-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98年在医院完成了《我钻进了金字塔》并出版。
1999年3月应阿曼苏丹国王室邀请作为国宾出访海湾。策划《从金字塔到万里长城》跨文明古国吉普车采访活动。
2000年12月~2001年2月当选首批赴南极考察的人文学家,在南极长城站地区采访。
2001年5月4日,当选“全国十大新锐青年”。
2002年夏,驾驶雪佛兰开拓者,在单车无后援的前提下,从北京抵达喜马拉雅山珠峰大本营。
唐师曾在完成新华社图片、文字发稿之余,还发表几十万字的作品。十几年来,洪水、大火、地震、骚乱、战争……多次冒生命危险亲临一线摄影采访,为新华社拍摄了上万张珍贵照片,可谓新华社的王牌记者。
越野者的故事第17章王牌记者的车史
王牌记者的车史
1989年唐师曾开始负责北京市内的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身为追踪各类突发事件的摄影记者,唐师曾崇尚“闪击”式的报道方式,这就要求他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从北京的一个点到达另一个点。那时候新华社里的工作用车专门有司机掌控,用车需要打报告,批准以后将你送至事发地点,事毕,再打电话呼司机过来把自己接走。当年,唐师曾拿下驾照。次年,亲自驾驶吉普随车队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拍摄。1990年开始,唐师曾常驻中东。那时他在埃及开着一辆丰田4500,经常开着它在金字塔的间隙中穿行。1993年回国以后,这辆丰田4500被“发配”到新华社青海分社,他在遮阳板上写上“老兄:这车挨过加沙的石头,被以色列直升机追了50公里,穿过撒哈拉沙漠,被埃及恐怖分子袭击过……还到过海湾。这东西有生命,能逢凶化吉,从不妨主,是新华社中东分社惟一未出过车祸的。请善待它。93.12,开罗”,但是这辆“忠勇”的丰田4500还是在青海出了车祸,几乎尸骨无存。后来唐师曾好歹把它的行李架找了回来,现在顶在他的雪佛兰开拓者的车顶上。
唐师曾喜欢越野车,2002年他刚买这辆开拓者没多长时间,就开着它去了西藏。他对车的看法是:车是家里的大牲口嘛,买来就是得跑的,老搁在家里也不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唐师曾在北京开车十几年,从来没让警察罚过。一是因为他的警察朋友多,二来他也遵守法律。
像斯文·赫定那样……
这些年来,唐师曾跑过的地方不可谓不多,但他仍有一个理想没有实现。他最感兴趣的地方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在这些国家里,中国是他出生的地方、他的祖国,埃及、伊拉克是他长期工作过的地方,他对这些地方都很了解,只有印度他还没有去过。1992年他曾经作过一个《从金字塔到万里长城》的采访计划,计划将他的丰田4500从埃及开回中国。历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恒河、印度河、长江、黄河,几乎所有的大河文明;历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印度教、佛教、儒教和道教,几乎所有重要宗教的发源地,“假舟楫机器跨时空翱翔”,气魄宏大。但是此事由于合作方喧宾夺主的商业包装而搁浅,至今令唐师曾难以释怀。现在唐师曾又有了新的计划,驾车从中国出发,跨过喜马拉雅山脉,到印度去采访。穿过世界上最高耸的山脉,采访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样的构思巧妙而且宏伟。唐师曾给这次行动取名“新唐僧西游记”,令人拍案叫绝。
唐师曾这样打点起日后的生活:游历、拍照片、写书卖钱、养车养相机,再去游历。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活,唐师曾认为自己有资本这样理想化地活着。诚然,唐师曾的书很好卖,一般起印就是15万册,“出一本书就可以买一辆开拓者”。有了跟商业团体合作失败的经历,唐师曾显然厌恶种种炒作,“最理想的状态是,我认为可以了,开上车就走”。不受别人的支配,活得自在。唐师曾说,斯文·赫定就是这么活着的。
唐师曾在2000年出版的《重返巴格达》中写到:10年前我不满30岁,拥有大牲口般的健康,天真幼稚、热情奔放、纯朴如泥、清亮如雨。到如今我人到中年,秃头、瘸腿、血液败坏,靠药物和新华社劳保工资苟且地活着。这是他的自嘲,在跟唐师曾的对话中,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他所谓的“10年前的”那些优秀品质。虽然人到中年,但是永远好奇的唐老鸭还保持着一颗少年般的赤子之心。
他的头发不在了,但他满脑子的思想仍在不安分地碰撞反应;“大牲口一般的健康”不在了,一米八三的身高仍然给他的相机保持着高视点;丰田4500不见了,4500行李架仍在雪佛兰开拓者的脑袋顶上继续承载梦想;唐老鸭的年轻时代不见了,他年轻人的心境仍然在全球飞翔。
(文/李太黑,图/张翼)
王石
当你看到那个风驰电掣的他时,你一定也不会联想到他的年龄、他又是谁。
与激情同行
在似乎能拧出水来的浓浓云雾下,一个人走出车门,站在水气蒸蒸的空气中。云雾依稀的缝隙里,隐约透出玉龙雪山的皑皑山尖。
他只是在聆听。空气实在湿润,似乎能听到树木花草大口喝水的汩汩声。尽管衣服被雾气沾湿了,但是他浑然未觉。车里本来回荡着悠扬的音乐,从高级伽玛音响中飘然而出的乐声又岂止是美轮美奂,不过这会儿也停下来了,一切都默不作声,就是为了让他能够尽情来听听他想听的,最自然的声音。
这一刻,他安然地站在这儿;这一刻,遥远的珠峰也安然地站在它属于的地方——自然得没有任何关联。不过就在不久之前,正是此刻的这个人,以52岁的年龄登上了这座世界最高的山峰,不知道还会有几个年过半百的人这样走过珠峰,至少在现在看来,似乎用10个手指来算都绰绰有余……所以这也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征服之一。他就是王石。
中国地产界的领军人物、成功征服珠峰的英雄、万科集团董事长,这些头衔着实给人一种压迫感。但在此时此刻,他只是王石而已,身处一个无人之境,听着自然的无声,觉得一切都那么美好。
他转身走向自己的爱车。那是一辆德国大众新产的豪华运动型全能车途锐,车身上满是泥点和灰尘,显然经历了一路险阻,但却遮盖不住它奕奕的神采。王石轻轻拍了拍这辆车,用脚踩了踩泥泞覆盖的轮胎,脸上流露出的表情,就像在和一位老友无语地交流。确实,他和这辆车一起,翻山越岭,穿谷渡河,早已成为了共患难的至交。
慢慢浮现出很多情景,像电影般一幕幕映入眼帘。
他从来不想掩饰在登珠峰时曾经面临的懦弱与恐惧。就像我们所知道的,没有一个人是天生的英雄,“时势造英雄”就是最好的解释。所以,即使是征服了珠峰的这位英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让他从来都不要恐惧不要害怕呢?当人类即将临近他的极限,恐惧、懦弱,其实本该更为令人理解。在那样的一种情况下,无论是英雄,抑或是懦弱,都只是特定时刻的特定产物,面对珠峰,他依然是不折不扣的英雄……当然,现在则不必,纵使除了一片天空他什么也看不到,但他很清楚他只是身在车中、车在坡上而已。他手中能够紧紧抓住方向盘,而不是空无一物;他没有自己向上攀登,却有一股力量在将他往上拉……因为这时候他不是孤身一人,他还有途锐,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包围了他,仿佛有只有力的手将他引到了坡顶,豁然开朗中无助和恐惧走得干干净净,像从不曾来过。
他也常常陶醉地回忆起另一个时候, 那时他觉得自己像匹快马,肆意驰骋在山间林边,能看到树影飞快从头顶滑过,能看见两侧的景色如幻灯片一样转瞬切换。当他纵身驶过几乎淹没了半个车身的水塘时,他能感觉两排水帘在身边直升入天,瞬间泥水又顺着车身滑落下来,就好像是汗水在马身上畅快淋漓……王石在那个时候根本忘了自己的年龄,甚至忘了自己是谁。而当你看到那个风驰电掣的他时,你一定也不会联想到他的年龄、他又是谁。
当然他也会想起来某些静静的时刻,在某个清晨的薄薄光影中,寺庙里年暮的喇嘛翻动着古老的经书,一段段经文随着太阳的升起飘然高空,悠远而神圣。王石承认他听不懂那些喃喃之语,但语言在这个时候已经冲破了理解的障碍,他觉得自己已经听懂了。聆听着依然飘忽高远的经文,王石转头望向停在寺庙门口的途锐,这个老朋友静静地停在他的视线里,他突然觉得途锐一定也在听着而且听懂了,和他一样。
越野者的故事第18章臧天朔的越野故事
一滴露水打在脸上,湿湿凉凉的,一下子把王石拉回了现实,拉回了玉龙雪山脚下。他不禁笑了笑,因为他脑子里突然冒出了“激情”这个词。说实在的这个词在如今这个年代已经被用滥了,可是他一时也没有别的词来更为贴切地解释他所经历的这一切,激动的,平静的,勇敢的,软弱的……或许激情本来就是这样的,支持着我们向自己的方向走下去。
王石擦了擦身上的露水,上了车。手轻拍方向盘,像拍着老朋友的肩头:“走吧,去下一个地方。”
(文、图/山石)
臧天朔
记不清第一次知道臧天朔的名字,是从听他那首《说说》,还是从认识电视剧《海马歌舞厅》中他塑造的那个人物开始的,只知道他是一个颇为成功的艺人。印象中他是个内敛而和善的男人,我除了在听他的歌时会被那种内在的热情所感染外,在别人提到“艺人”两个字的时候,他的名字绝对不会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只有在每次听到《朋友》的时候,眼前浮现那张憨厚的笑脸。
这是我能够第一次与老臧面对面地交谈,也证明了我过去对他的某种感觉与看法。他有着“大牌”们少有的平和,我们的交谈就像是老友之间的闲聊或者叙旧,起码他没有让我感觉出我是在跟一个出道多年的著名艺人接触。臧天朔的外形给人非常男性化的感觉,那是一种没有丝毫张扬感的力量。他喜欢车,更喜欢越野,也许是上天赋予这个男人一种征服坎坷的力量,他的悍马就是他温和的笑容背后坚毅个性的真实写照。其实他也一再说:“我可不希望让别人以为臧天朔是因为炫耀什么才买悍马的。”
这辆枣红色的悍马并不是老臧的第一辆车,当我得知伴随他多年的竟然大都是越野车时,多少感到有些意外。他的解释很简单,第一,越野车本身就具备豪放的个性;第二,这种车耐用而且实用,无论平坦或坎坷的路面它都能应对自如;第三,越野车就像一匹忠实的老马,会永远不离不弃地跟随着主人。这辆悍马应该算是他的第三辆爱车了,第一辆车是1994年买的吉普212,第二辆车是6缸的切诺基,也是跟着他时间最长的一辆车。他曾经开着这辆切诺基去过不少地方,与它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让我感到惊讶的是,直到现在他曾经开过的车都被他认真地保存在老朋友的汽修厂里,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