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前世今声 作者:冯大彪-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直说到关铃报号, 才又返回来说岳云用落马分鬃锤要打死金蝉子。说得头头是道, 扣人心弦, 听着不但不腻, 反而觉得津津有味。他有个徒弟李豫鸣, 说《清烈传》和《龙潭鲍骆》。
陈士和, 原是厨行, 拜张志兰为师,说《聊斋志异》。除得到张志兰传授之外,他还参考民国初年北京《群强报》上湛引铭写的《白话聊斋》, 说得细腻生动,深受听众欢迎, 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说《胭脂》那一篇的时候, 能把判词一气背下来, 而且抑扬顿挫, 铿锵有力。解放前有个赵英颇, 说《聊斋志异》也很不错, 就是学陈士和这一派。
张少兰, 张志兰之子, 潘诚立之徒。张说《聊斋志异》, 继其父衣钵; 说《精忠传》则学潘诚立之风度。后改学中医,
名张佩文。
王杰魁, 说《包公案》, 大致是按照石玉昆的《三侠五义》那个路子, 他说的平稳细致, 不温不火, 很受一般听众的欢迎。20 世纪30 年代, 北京华声电台播送他说的《包公案》, 有不少人站在马路两旁听。当时有人给他起个外号,叫净街王。
品正三, 张岚溪的徒弟。他说的《隋唐传》, 简略扼要, 不嗦, 不磨烦, 不留扣子, 使人听着痛快。两个月的时间,从秦琼当锏卖马说到绿牡丹,中间有瓦岗寨、薛仁贵跨海征东、罗通扫北、秦英征西、薛刚反唐。外号品八套, 可见他说书之多。品正三早年说过相声, 说书的时候包袱( 就是笑料) 很多, 尤其是学程咬金的怪样,滑稽有趣, 使人发笑。他的徒弟陈荫荣也说《隋唐传》, 写了一本《兴唐传贾家楼》, 经过整理已出版。
袁杰英, 说《施公案》, 是武书文说,包袱很多, 说起来慢条斯理, 幽默诙谐,令人忍俊不禁。他弟弟袁杰亭也说《施公案》。现在的评书演员袁阔成, 是袁杰英的侄子。
群福庆, 说《施公案》和《盗马金枪传》。他长于说短打书, 说得火爆。李家店窦尔墩与黄三太比武、大莲花跳楼劫法场等, 都是他的拿手段子。他和袁杰英的说法不大相同, 各有所长, 自成一派。他的徒弟很多, 如陈荣启、张荣久等都是。
连阔如, 说《东汉演义》, 外号跑马连。后来, 连除了说评书之外, 还批八字。别名乐天居士。
杨云清是双厚坪的徒弟, 说《水浒传》和《济公传》。他说《水浒传》就是学双厚坪的说法, 颇有双氏之风。他说《济公传》能说四个月, 从济公出家当和尚说到八魔炼济颠。一般的评书演员说《济公传》的都不会说八魔炼济颠。
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评书盛极一时
那时书馆儿开的很多, 东、西、南、北城都有。地安门的广庆轩, 东华门的东悦轩, 东安市场的仁义轩, 宣武门的如云轩, 天桥的王八茶馆, 都是比较有名的。
清末民初的官宦人士, 大多住在东北城后门和东四牌楼一带, 所以广庆轩( 在地安门北义溜胡同)、东悦轩( 在东华门大街路南) 的书座儿中, 这类人占多数。这些人喜欢听袍带书, 如《列国志》、《西汉演义》、《东汉演义》、《明英烈》、《精忠传》、《聊斋志异》等。东发市场仁义轩( 在东安市场内东北角杂耍场里) 的书座儿, 大部分是东安市场和王府井附近的商人, 他们爱听《施公案》一类的书。袁杰英、群福庆在那里最受欢迎。交道口背阴胡同的书馆儿和后门天汇大院的开明轩, 因为离几个中小学很近, 所以有些中小学老师去听。梨园行的人大多到石头胡同和赵锥子胡同的书馆儿去。天桥的王八茶馆( 茶馆主人姓王行八), 除附近住户和买卖人之外,也有不少流水座儿。
书馆里, 茶壶茶碗茶叶都有, 常去听书的书座儿, 有的自带壶碗, 存在书馆。书馆的墙上贴着莫谈国事、开书不卖清茶、衣帽自看。所谓清茶,就是只喝茶, 不听书。
书馆说书, 有白天、灯晚儿两场。白天的, 下午两三点钟开书, 说到五六点钟; 灯晚儿, 从晚上八点钟说到十一点前后。一天大约说二三十段书。书馆收书钱, 早先是预备有大小两种竹牌子,买一个大牌子听一天; 小牌子是听一段收一个, 一次必须买五个。后来这种竹
牌子也都不用了。
说书先生开书时, 先拍一下醒木,这时候书馆的伙计喊一声压言, 意为现在已经开书, 别再说话啦。说到最后还有一段书之前, 伙计又喊重回儿,就是告诉书座儿, 再说一段就散书啦。大书馆每天听书的总有四五十人,一般的书馆儿也有二三十人。七·七事变前, 有名的评书艺人, 如潘诚立、陈士和、品正三等人, 一个白天可以挣两三块钱。每天收的书钱是三七分帐, 说书先生拿七成, 书馆拿三成, 茶钱全归书馆。一转儿最后一天收的书钱全给说书先生, 不下账。另外, 书馆掌柜的还得请说书先生吃顿饭。有的书座儿也送点钱给说书先生, 叫送车钱。
每年年底, 书馆掌柜的要下帖请第二年的六位说书先生到饭馆子去吃顿饭,叫做请知。在席面上商量谁说哪一转儿, 说哪套书, 决定之后, 就贴出海报去。说书先生两个月一换, 叫一转儿, 一年六转儿, 所以请六位说书的。说书先生如果第二年不到这个书馆儿来说, 必须在说完这一转儿之后, 预先告诉书馆儿。
如果吃了请知不来, 那是不行的。书馆请说书先生, 有的先和书座儿商量一下。否则, 如果邀来不受欢迎的先生, 大家就给他晾了。晾了就是谁也不去听。
附带再说书馆另外的两件事:
一、书馆早晨没有事, 有的行业就在书馆儿立个口。口, 就是某个行业手艺人的聚点。例如开明轩就是瓦木匠的口, 广庆轩是裱糊匠的口。还有拉房纤的口, 打鼓的口。每天早晨, 这些人都到自己的口去碰头。每人沏上一壶茶, 各自给茶钱。
二、书座儿们每天喝过的茶叶, 书馆的伙计收集起来, 倒在一个竹筐里。有人专来收买这种剩茶叶, 把这些茶叶再加炮制, 据说是用槐角水浸泡后晒干,用茉莉花一熏, 假充好茶叶, 到乡镇去卖。
听书的一般称为书座儿
旧社会听书, 既要有钱, 还要有闲。虽然花钱不多, 可是天天得花; 偶尔一去的那又当别论了。听书的哪个阶层的人都有, 劳苦大众是很少去听书的, 钱是小事, 更主要的是没有那些闲工夫。
听书的大都是为了消遣解闷儿, 但也是人恋人。因为书座儿们逐渐熟识,有了感情, 每天都想到书馆儿去见见面儿, 谈谈天儿。所以有的人说, 书馆儿就是大家的外书房。
散书之后, 有的三五一伙到饭馆儿去吃公东儿( 酒饭钱大家公摊, 都是东道主), 有时候也邀着说书先生一起去, 不让说书先生摊钱, 名为罗汉请观音。
那时候的书馆, 以广庆轩为最好。它原名同和轩, 坐落在什刹海东岸, 义溜胡同路北, 勾连搭六间瓦房, 用竹子编的篱笆墙, 上支下摘的窗户, 十几张八仙桌, 既干净, 又敞亮。有个砖砌的小台,两旁柱子上挂着一副木刻的对联:言易招尤且谈风月; 客多知己不着衣冠。这是清末一位文人叶潜撰写的。叶潜是旗人, 姓叶赫氏, 是慈禧的侄子。
七·七事变前, 我家住在地安门外, 离广庆轩不远, 所以常到广庆轩去听书, 对于那里的老书友们, 都很熟识,因此简单地介绍一下。
溥, 字佑宸, 清端王载漪之子,1899 年( 光绪二十五年) 慈禧立他为大阿哥( 太子的意思)。庚子后, 慈禧又把他废了, 送出宫去。他住在三座桥塔王府( 溥是内蒙阿拉善旗塔王之婿), 离广庆轩很近, 常常到广庆轩听书。时间长了, 溥和大家都熟了, 大家就故意让他坐在正中间那张八仙桌的正座儿,两边儿让太监李乐亭( 清宫四十八处大总管) 和张茂如( 摄政王府太监) 陪着他。
有时候他一进门儿, 书座儿就说:万岁爷来啦。他走的时候, 有的说:您起驾回宫啊。说得大家一笑。其实他没当过皇帝。有的书座儿和溥闲谈:您要是好好地在宫里, 光绪死了, 您也早当了皇上啦!溥说:我才不想当那个玩艺儿哪, 整天圈在高墙深院里, 什么也看不见, 净学礼法, 每天得到慈禧太后那儿请多少次安, 谁受得了哇! 谁干谁受罪。这有多随便,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李乐亭常常谈论宫里的事情。有一次他说:我早就看出宣统坐不长, 他登基那天, 摄政王抱着他坐在金銮殿上, 他一个劲儿地哭, 摄政王哄着他说:别哭啦, 坐一会儿就完啦。果然没坐三年就完啦。李乐亭还说过: 光绪皇帝真聪明,他会打京剧的小鼓。被慈禧太后圈在瀛台之后, 人立刻变了, 每天什么话也不说,就像傻子一样, 有的人( 太监) 见了他,竟敢不称他皇上, 而叫他傻爷儿们,太可气啦。
小德张( 太监总管), 姓张名德, 字祥斋。出宫后, 常住天津, 娶了个妓女做太太。他在北京大栅栏开有祥义号绸缎庄。有时候来北京, 就到广庆轩去听评书。那时候在广庆轩听书的六七位太监( 姚梦轩, 太监总管; 穆海臣, 升平署太监, 擅长昆曲小生和吹笛子) 都是他的同事。溥仪出宫之后, 太监们有的住在自己家里, 有的住在太监庙里。太监们在北京盖有三个庙: 一在北京钟楼后的娘娘庙, 这个庙很讲究, 门前的大影壁, 完全是依照北海公园的九龙壁; 一在北长街的兴隆庙; 一在西单西斜街的宏庙。太监们自称是道家, 他们不愿意人家叫他老公公, 一般人都称呼他们老爷, 其实老公公并不是有什么坏意思。他们最忌讳对他们说高升和大喜, 所以过旧历年的时候, 对他们不说您新喜, 而说您吉祥如意。他们更怕别人提刀儿刘( 刀儿刘是清末专给太监们割势的)。
刘春霖, 字润琴, 河北省肃宁县人,是前清甲辰年的末科状元。改元后, 虽然他没做什么事, 可是他有特殊的收入。七·七事变前, 他曾两次到上海去给人家点主。( 在一个木牌上先用墨笔写好某某之神主, 神少写一竖, 主字少写一点, 由点主官用朱笔添上神字的一竖、主字的一点, 谓之贯神点主。点主时, 点主官居中, 左右陪着四名襄礼官, 这四名襄礼官也都是前清的进士或翰林。他们五个人都穿上满清袍褂, 戴上顶翎, 和舞台上演戏一样。)一次是犹太人大资本家哈同死了, 他没有子女, 他的义子姬觉弥( 双名姬佛陀,是哈同家管事的) 请刘去点主。一次是杜月笙在上海盖了杜氏宗祠, 也请刘去点主。姬、杜各送他五千元。
江朝宗, 字宇澄, 安徽人, 前清时当过步军统领, 民初代理过国务总理,七·七事变后, 在北京当了汉奸。
溥儒, 即画家溥畲心, 当时他住在三座桥恭王府, 后来他的府卖给辅仁大学, 他就搬到别处去住, 也不来听书了。
敦礼臣, 旗人, 姓富察氏,《燕京岁时记》就是他写的, 后因生活贫困, 在西直门外投河而死。
奉宽, 旗人, 姓鲍, 北京大学满文教师, 著有《妙峰山琐记》,书法学颜,写得苍劲有力。
沟董,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