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5385-地球一奔 >

第4章

5385-地球一奔-第4章

小说: 5385-地球一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而贴在马肚上,时而站在马背上,我想,这是向马背上的民族一哈萨克族学来的技艺吧?地地道道的野味,浓浓的亲情,令在城市中长大的团员们又兴奋又激动,对许多人来说,却是人生的第一次,特别是在异国他乡就更加显得珍贵。    
    安顿了采访一天的队员,我和东升、舍巴来到村中最了解历史的锁尊实家。我们今天已经与他交谈了很久,他吩咐舍巴晚上把被介绍为“写家”(作家)的我带到他家。    
    舍巴的车朝村南开了几分钟,就到了位于普希金路的锁尊实家。    
    不巧,锁尊实开车到幼儿园找我们去了。我让舍巴回家,他家还有7公里路,老婆孩子都在家等他呢,他执意不肯,又开车出去,把锁尊实接回家后陪我们坐了一个小时后看我们没有要走的意思,他不舍地走了。    
    锁尊实的家有两个门,一道门进家院,另一道门进车库,他家有两辆轿车;一进院只见满地是向日葵子晾晒着,是一个四合院,院坝约有几百平方米,他把我们让到南面房中火炕上,让小儿子端来瓜子茶水,而从里屋取出他主编的东干文报《青苗》,然后打开了话匣子。    
    他中等个,一把山羊胡子使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苍老而不像是56岁,他的回名叫苏阿宏·达乌,大家都叫他达乌,有三男四女七个孩子及六个孙子,在前苏联时算是英雄家庭,他的孩子最大27岁,最小的才12岁,已有一个在读研究生。    
    锁尊实毕业于别什凯克(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大学财经专业,还上过马列大学,曾在前苏联县委工作过;教过书。苏联解体后在家务农并写诗、办报,他写了好多诗,是远近有名的诗人,这我昨晚就听说了。    
    他先不说诗,先摆开架势,盘腿坐到坑上我的对面,讲开了移居的故事。村中不论男女老少,都能说出祖先迁徙故事的一二三,而且都能准确地说出120年前到达这里的人数是3144人。锁尊实呷了一口茶水,清清嗓子,用老回话开始了故事:“那是120年前的事了,那时,陕西回民起义,遭到了清王朝政府的镇压,左宗棠一路追杀回民起义军。三万中国陕甘起义军一面与左宗棠的政府军拼杀,一面向天山一带转移,起义军中由白彦虎、大师傅、马大人分三路带领的三支义军及眷属专挑无人之地逃了整整一年,”白彦虎率领的一万多人这支队伍是最大的一支,在翻越中俄边境的天山向中亚逃亡之前,白彦虎一边派人用重金向俄国人买路,一边把每户一人留在中国境内,以防绝后。1877年的冬天是杀人的冬天,后有追兵,拖儿带女的逃亡队伍缺衣少食在荒无人烟的险恶途中,在翻越雪山时,碰上了暴风雪,妇女及儿童才可以骑马或藏在马肚下,男人被冻死、饿死无数,当春天到达这里时,只剩下三分之一人马3144人。多么惨烈的逃亡!多么惨痛的记忆!多么悲壮的故事!妈妈讲给儿子,儿子讲给儿子、孙子,一辈辈,一代代传下来,铭心刻骨。    
    白彦虎带领的这三千多人到了此地时已是人乏马困,再往哪儿走呢?再走下去就有可能连一个人也剩不下了,白彦虎带随从走遍了周围的山山水水,最终,选定了这块人迹罕至而水草丰美、气候宜人的地方驻扎下来并起村名叫“营盘”,但怎么生存下去呢?他以超人的胆略和智慧,竟与沙俄当地官府达成了四条协议,内容为30年内不征回回男人从军;划给一块繁衍地,约7万亩,并免征10年赋税;一个男子可娶三到四个妻子,因为当时男人所剩无几;其他部落族人打死一个回回要十个人偿命。我不知道是否确有史载。总之,史载回民定居到楚河两岸,并从事蔬菜种植,三年后便站稳脚跟,几十年后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周边地区。我宁愿相信这几条协议的内容是真实的,否则三年后就要站稳脚跟是不可能的。现在光营盘和新渠的人口就已达22000多人。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国的东干人多达13万之众。    
    锁尊实的话我们约能听懂90%,有些听不懂的就由东升做解释,故事讲完,锁尊实从屋里拿出许多收藏的雅斯尔文及十娃子的作品,还有当时报刊上登载的有关东干人劳动模范及劳动能手的报道。    
    东干人在1928年创制了自己的民族文字东干文,刚开始用拉丁字母,1958年又改用俄文字母,拼出专门发老陕甘方言的音。并一直坚持用东干文教学。他们认为“把语言丢了,就不好回家了”。1989年,原苏联东干协会会长第一个回到老家陕西,回来后开了一个有几百人参加的会,讲家乡多么多么的好。所以现在他们渴望与家乡有更多的交流与了解。    
    锁尊实拿出东干文报《青苗》,哈萨克斯坦回民协会出的半月报,经费自筹,每份卖2个苏。他拿出一张1996年7月27日版的报纸读了头版头条消息《遇面》,这是他采写的中国国家安全局局长到马三成访问的新闻,锁尊实问局长有何感想,说好得很,这里的回民与中国回民是一脉。问离家100多年了有啥变化,锁尊实说风俗有些变化,但大多保留下来了,我俩交谈不用翻译就是没变化。但我说得快了你就听不懂,这就是变化。问要啥帮助,锁尊实说这儿的孩子还是想把中国的文化学到手,到祖国读大学要帮助,还有这里的经济、风土人情与陕西甘肃的交流也需要帮助。    
    读完报纸,锁尊实用陕甘方言充满感情地朗诵起载在1996年9月3日出版这期第一版他写的一首题为《想你,母亲》的诗。    
    我信服你母亲啊    
    你的心软    
    百年以前我走了    
    离你太远    
    那会把我没护住    
    没法阻挡    
    出了陕西太艰难    
    离了家乡    
    地主给的太捱苦    
    光阴难缠    
    娃哭女喊追出来    
    面朝西方    
    知道那会你没法    
    没做起主    
    分摊压迫没受住    
    出了西门(注)    
    天山北面住下了    
    有了平安    
    把营扎到营盘里    
    峡口跟前    
    合了一心受了苦    
    种了庄稼    
    有了造化的赐命    
    没得饿下荒    
    可是心里想你呢    
    母亲地方    
    你的怀里我出来    
    为啥不想    
    想听你的声音呢    
    就象从前    
    摇车里面听下的    
    如今太显    
    四季只看走着呢    
    好像春风    
    只打面前过着呢    
    心可不停    
    想见母亲见中国    
    黄河长江    
    在浪里面想浮呢    
    天鹅一样    
    想叫我的弟兄们    
    团结一心    
    手连手着喜爱呢    
    开花的母亲    
    想叫我的姊妹们    
    经常刚强    
    一个把一个抬爱呢    
    贴住亲娘    
    (注:西门为西安门)    
    回民们从中国迁居后渴望回到故乡,渴望母亲的怀抱之情深深地震撼着我,我从来没有听到或看到过一个在异国他乡的老农用如此质朴的语言如此深切的感情来表达自己思念故乡之情,我禁不住眼泪在眼眶中打转,喉头哽咽着,久久不能平伏激动的心潮。    
    锁尊实兴致高涨,又给我们朗颂苏联著名东干诗人赶十娃子的诗《寄往陕西的信》:    
    世上有无量的幸福,    
    它,好像是黄河,在流    
    大家都能在黄河里喝    
    但是它呀,我从不曾看见过    
    大概它不爱我吧——    
    爷爷常常这样说。为了寻找幸福    
    我翻越了多少高山    
    渡过了多少波涛汹涌的河川    
    幸福总是远远地离开我,它大概在仇恨我——    
    爸爸常常这样说    
    我找着了幸福。它好像是,伏尔加,在流    
    大家都能在伏尔加河里喝    
    我像天鹅一样    
    在它的幸福中漂泊——    
    我常常这样说    
    十娃子以一个从中国清代迁徙到中亚的第三代回回,也就是东干人遇到的幸福生活而自豪,这样的幸福生活是100多年来他的祖辈和父辈们一直梦寐以求的幸福。    
    已是凌晨2时半,我们不得不得离开锁尊实家回到女会长娜佳家。东升喊门喊了半小时才有会长的丈夫来开门,他披着外衣,睡眼惺松地说,我以为你们不回来了。


《地球一奔》第一部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五)

    ⒌碎叶古城遗址的李白身影                                            
    1998年9月16日 晴 吉尔吉斯坦托克马克    
    娜佳女会长的家是一个花园一般的庭院,占地至少有三亩,东西两方房屋是那种东干村特有的建筑,这是百年前从陕西老家传过来的,周围的俄罗斯族和哈萨克族的建筑也被同化成这式样了。房屋的进深很大,有许多房间套着,房间是平房式的,但住房离地约1米,全是木板作地板,下面是地窑,很适于冬季保暖,会长和丈夫的卧室照例让给我们两个女的住,其他人则住西面的客房的大火炕上。    
    庭院中央是一个葡萄架,下面是一个用木板搭的凉台,很像国内的戏台,四周栽种了很多的花草,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种树种花,南面是个没有隔间的大空屋,放着收割的蔬菜,靠厨房屋角是一口手摇压力井,厨房的窗台上摆着一大盆五颜六色的鲜花全是从院子中或菜园中摘来的。我随会长的儿媳到园子摘菜,地角是一些苹果和其他果树,六月菊正在怒放,看来回民们很有生活情趣,连菜园里都装扮得五彩缤纷的。    
    早上正在漱口时,娜佳家又走出一个女人来,看上去她不像是会长家的人,后来才知道是一个美籍华人,叫张惠雪,59岁,上海人,在美已是42年,从事小学教育,终身未嫁。现已退休4年。她每年都会来美国基督教会设在陕西农庄的学校教3个月的英语。    
    她告诉我,这里太穷,饮食也不习惯,她吃了肚子不舒服等等,这一下子使我有点反感。我转到厨房看能帮什么忙。娜佳的女邻居也来帮忙了,三个女人在厨房里边低声地时而讲老回话,时而俄语地交谈着,手里不停地择菜,她们说要给我们做一餐地道的老回饭,会长的丈夫则坐在外间的炕上喝茶,抱着小孙子和我们聊天。    
    女人们说的话我们只能听懂一小部分,因为她们的发音带中国话不是很多,也不太准确,她们之间的对话就更难听懂一些,会长尽量说得慢,好让我能听懂她的话,她不时地朝我笑笑,露出闪亮的金镶牙,这里的男女都喜欢把门牙镶上一两颗金或银牙,这种习俗在中国的很多少数民族中都存在。要吃饭了,张惠雪很傲慢地走进来坐定上座,接着就向我们抱怨这里的什么什么不好,后来她竟说陕西农庄的回回不是中国人是东干人,我说怎么不是中国人?她说他们是中国的少数,所以不是中国人,我说我和他(祁云)也是中国的少数,难道我们也不是中国人啦?她哑口无言。我不再理她。    
    吃完丰盛的早饭——娜佳会长她们费了很多功夫做的各式饺子、抓饭、馕、馒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