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5385-地球一奔 >

第13章

5385-地球一奔-第13章

小说: 5385-地球一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车行了一个多小时,来到了今天的目的地之一,民主广场,这个广场也叫千年广场或霍梅尼广场,是为了纪念伊朗建国两千年而修建的,广场中央是一座耸入云天的,高45米的人字型自由纪念塔,塔基长63米,宽42米,下面是博物馆和电影馆。塔顶是鸟瞰德黑兰的中心位置,四周是花坛,有几个身着白色袍子的男子在修理花园,在广场的街道旁空地上,懒散地或站或坐着一些从20多岁到60多岁的男子,看不出他们在干什么,我们一群人的到来显然引起他们的兴趣,年轻一点的与我们打招呼,年纪大一点的以一种探询的目光盯着我们上上下下来回扫,我心虚起来,生怕我的服装不符合他们的意,幸而他们未多加探究,我松了一口气,随大伙很快走到广场上照相,说实话,广场太空荡了,我跑到四周用眼光扫描一周,一切尽揽无遗。    
    回到使馆大家饿得嗷嗷叫,又轮到我们组做饭,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做出饭时已是下午3时,大家狼吞虎咽吃完饭,等着到霍梅尼墓,因为霍梅尼墓在傍晚是最好看的。    
    今天正好逢周五,是伊斯兰的礼拜天,很多家庭在昨晚就举家来到这里搭棚过夜来做礼拜,今天,所有的商店、营业场所、政府部门都放假。    
    车到霍梅尼墓地时已经全黑了,远远地就见一个巨大的金光闪闪的拱形圆顶建筑,四周是四根直插黑幕中的金柱。小马说,霍梅尼墓那个圆型拱顶是用黄金贴面的,而那些黄金是全国人民捐献的,当时全国各地都有很多接受捐献的箱子,很多人脱下金银首饰或身上的钱财就往里扔,从没有谁想到要记名之类的。这座墓已经修了16年了,仅只完成了主体工程,附属工程还在修建之中。唱经的声音从高音喇叭中忽高忽低地传来,看来礼拜已经开始了。    
    我在任处长处看到过一本16开本,400多页的霍梅尼画册,除了前言外图片没有文字说明,记载了霍梅尼从国外流亡回到领导宗教革命成功至病重在医院抢救、葬礼等过程。霍梅尼个人活动的照片占了90%,还有极少几幅与家人在一起的照片,占整个画册的0。1%左右,任处长说霍梅尼不允许家人从政,他的家人参加社会活动都是义务的。从照片上看,他的住房很简陋,墙体都脱皮了。任处长说这已经是换过的了,原来的更简陋,但穷人们非常爱戴他。任处长指着照片中一张霍梅尼和子女的合影说:“这个是他的女儿,叫扎赫拉·穆斯塔德,是她创办了妇女协会,现在的主席是总统拉夫桑贾尼的女儿法蒂玛·哈什米。”    
    反映他的葬礼的照片非常震撼人,霍梅尼的尸体用白布裹着盛在一个玻璃罩里,置放在城边一片很大的空地中央的一个高台上,来参加葬礼的人围满了四周,据说有几十万人,黑压压的人群,所有的人都用双手交叉拍打脑袋和胸膛,表示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任处长曾看过录相,说是拍打得特别响。悲痛欲绝的信徒或热爱他的人或昏或死,有许多照片反映人们看护或抬着哭死去的人,据说有个统计数字,当场死去不少人。还有几张照片是挖好的墓穴中,不同的男人坐在其中,任处长说,这是要代替霍梅尼去死的表示。    
    我们下了车,朝着墓前的广场走去,我不知道这里是否是当时举行霍梅尼葬礼的地方,但眼前的景像好似乎也没有更多的差别,今天是星期五,广场上人头攒动,昨夜在此宿营的人家已把帐篷收拾好,在做完晚祈祷之后,人们就该回家去了,大量的人流在墓室入口处,里面是一个巨大的礼拜厅。    
    正当我们在广场入口处拍照时,只听得一阵喧哗声,几个妇女站在远处朝着我们这边指点喊叫着,弄不清是不准我们拍照还是我们的着装不规范,我的心脏快停止跳动了,小马走过去叽哩咕噜说了一通,回来告诉大家她们对我们拍照行为不满,待知道是外国人时还是不同意。    
    一看这情形,我决定不进去了,我回到车上最后一排座位上躺下,这样就不会让任何人看见我了。    
    不过5分钟的时间,张老师他们大部分人也回来了,说是没了进大厅的心绪,怕出事,而且最糟糕的是九江不见了,他几乎是一下车就不见了踪影,我一声不吭,庆幸自己早早跑回车上躲着之举的明智,否则今天我就是替罪羊了。    
    正当大家焦急万分,猜测九江被警察抓走之际,小马终于找到九江了,原来他一下车就四处找拍霍梅尼墓的最佳位置去了,还居然没有遇到任何警察来阻止,幸运啊!    
    我们的国庆节就在一场虚惊中度过了。


《地球一奔》第二部分伊朗(四)

    ⒋德黑兰的中国留学生    
    1998年10月2日 晴 德黑兰    
    今天一大早就开团会,张老师、团长轮流训了大家一通,接着团长宣布开除九江回国,大家都深感意外,团里的规定是三次记过才被开除回国,而九江只被记过一次怎么就被开除了?    
    大家心情很复杂,有的悄悄跑去问张老师咋回事,他说他也不知道,答应去跟团长说说情,还是让九江留下。    
    下午2:20,德黑兰中国留学生代表到使馆接受我团采访。架起两台机子拍摄,我和书中作记录。    
    八个留学生代表自我介绍:    
    白智新,回族,云南曲靖人,在伊8年,现为德黑兰大学神学哲学硕士生。    
    马威,回族,东北营口人,德黑兰大学经济系伊朗经济专业读本科,他就是昨天带我们游览的小马。    
    马健,回族,1994年来伊学波斯、阿拉伯文学。    
    于丽,汉族,沈阳市人,德黑兰大学学文学专业,以前是学钢琴的。她是唯一的女生代表,而且就是到了大使馆也不摘下黑头巾。    
    张开基,回族,兰州人,在德黑兰大学读哲学本科。    
    包秉槐,回族甘肃人,在德黑兰大学读文本科。    
    海世武,回族,海南三亚市人,在德黑兰大学读商业本科。    
    马振山,回族,乌鲁木齐市人,在德黑兰大学波斯文学系读本科。    
    首先接受采访的是白智新,他说:在伊朗见到中国人感到很亲切,特别是见到环球到此的你们并能一起座谈深感自豪,中国这么大的民间环球团在世界上也是首次,中国强大了,所以我们在这里就很受尊敬。    
    白智新在伊学习主要靠奖学金,他目前正在撰写硕士论文《老子研究》,他认为两国的文化交流是很重要的,中国的书籍在伊很少,伊朗人非常希望读到中国书,了解中国文化,因为伊朗人很喜欢中国文化,目前已有一些孔子的书译出,他正在译老子的著作。    
    于丽是个单眼皮的女孩,她说,我们宿舍有不同国籍的学生,所以轮流做各国的饭,我可以说是留学生中唯一的汉族,又不会做饭,而且家人朋友几乎都不赞成我到伊朗来,但我很任性地来了,而且好不容易考上德黑兰大学,但不会做饭,没有朋友,语言不通,服装也不规范,我觉得挺苦的,很后悔,总是苦。但老师很关心我,等一个个单词攻下来,生活步入正轨后,我感到真主的帮助,有五个教授来教我伊斯兰教知识,我的思想全改变了。我是在两年半前感到真主的存在,接受了真主的存在的,我从伊朗的电视上看到中国的水灾时心里特别难受,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但见到你们我感到很激动,环球也是完成真主的使命,每个人如按真主的意愿去办,一定会获得成功的,我会尽我的能力帮助你们的。    
    留学生的话匣子全打开了,于丽话音刚落,张开基就紧接说:“我们刚到伊朗是1994年,只见到过来德黑兰的两个东北的工程师,当时我们激动地互相转告见到中国人了,现在在伊朗的中国留学生已经有100多人了。    
    我在初中是学习冒尖的学生,到高二时整天想的是出国,总感到在国内没啥意思。成天到处跑手续要出国资料,成绩也下降得厉害。    
    后来出国到巴基斯坦留学时感到很新奇,但卡拉奇温度有50℃,我们又住在石棉瓦屋中,中午时分,床的铁栏杆烫得睡不着觉,这时感到后悔,感到还是国内好,于是在巴转了一年后又来到伊朗,这里的条件比兰州的好,德黑兰大学的领导一周来看望我们一次。一次,我们正在上课,宗教领袖走进教室与学生交流。几个同学家乡树木被砍伐了很多,他们约起来给总统写信把这事告诉了总统。人民有什么想法可以告诉上层,可以对话,我觉得挺民主的。    
    在伊朗我感受到了博大优秀的伊斯兰文化,也感受到中国的文化其实很早就在伊朗的诗歌中有反映了,就像我学过的《列王记》中说“愿我的诗歌能与中国画媲美”。伊朗人对中国的文化也特别感兴趣。伊朗同学到我家,见到用筷子吃饭感到很新奇,一次一个同学结婚,他什么礼物也不要,只要求我送他一双筷子。    
    但是有一件事令我很生气,10个伊朗人都叫我为日本人。实际上伊朗是丝绸之路重要驿站,对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都是家喻户晓的,对中国人也是很喜欢的,他们不应该认为我是日本人呀。我的一个研究孔孟之道的老师说,一千多年前孔子说的话在今天都是很有价值的。我希望中国更加地强大。在伊朗有一句名言:今后的世界都是小眼睛的,也就是中国人的世界。    
    最后一个发言的马振山说,我是1989年至1990年渴望出国的那一拨人,当时的想法就是不论什么国只要能出国就行,我从小就想出人头地做了一番大事,第一次出国一个人通过巴基斯坦坐汽车来到德黑兰,一句外语不会说,找了半天没找到旅舍,第二天才找到学校。这时才后悔为何要出国。但一想,男人就是该这样,打退堂鼓就没意思了。现在德黑兰大学已有80多个留学生,在大使馆的帮助下已建立一个同学会,刚刚一周。一来是能更加友爱,中国人是很优秀的民族,二来是可以维护留学生在伊的种种利益。我之所以出国是看到东北企业都倒闭了感到灰心,但到伊朗后就深感中国经济的发展,这是从伊朗人对中国的尊重中看到的,我在德黑兰大学是学经济的,我在大学里发表过一篇文章《中国改革是否是走向资本主义》,我在文章中指出伊朗的经济一是要工业化,二是鼓励出口,减少进口。因此有两门课程免考。我们的同学常常感到困惑的是中国13亿人口,资源远远赶不上伊朗,为什么经济发展得这么快。这几天陪团里开着车队第一次在伊朗的大街上转,使我感到很自豪,很高兴,伊朗人都感到很惊奇。    
    任维夫处长总结说:寻访团来到伊朗我都不信,说明中国现在变化很大,我都赶不上趟了。他们的事业很伟大,希望我们的留学生能从中提高信心。留学生最初来伊朗,讲俗一点是找出路,这没有什么不好,我们尽量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留学生们最大的问题是中国与伊朗的穆斯林生活习俗不同,刚来时穿袍子还打跟头,现在都能讲一口流畅的波斯语,使馆经常有些事请他们帮忙。我们也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了解一些国内的环境和形势。    
    今天与其说是采访留学生还不如说是留学生们给我们上了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