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5771-21世纪 鲁迅和我们(连载版) >

第14章

5771-21世纪 鲁迅和我们(连载版)-第14章

小说: 5771-21世纪 鲁迅和我们(连载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身”是有记忆的,假如没有记忆,又有“何患”?“老子说大患,患在吾有身。斯言哀且痛,五千奚再论。”——这是抓住了根本,抓住了要害的。人类伟大的思想家,宗教家因此为求解脱而殚精竭虑——“佛陀徒止欲,孔孟枉教仁。荀卿主性恶,坦率岂无因。”    
    然而,人之所以有大患者,更深层的原因,又在雌雄异体而又群居。    
    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类的生命相当无限。生命的再生产即延续成为生物的天性,也是人的天性。雌雄异体,男女各半,爱情与婚姻本来是人类最自然最基本的关系,却出现了无穷无尽的烦恼与困苦。根源在于男女不能平等;个人不能自主与自由。    
    孔子歧视女性,把女子与小人归为一类,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孔子之徒发挥成为男尊女卑,倡导“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这出于《礼记》,秦汉以前的儒家经典,“夫为妻纲”和女子“三从”已得到完备的表述。    
    鲁迅反对儒家歧视妇女的“男女有别”、“阴阳内外之说”,反对儒家压迫妇女的“三从”和“夫为妻纲”,反对戕害妇女的“节烈”。鲁迅认为这一切是“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鲁迅赞同“男女平等,义务略同”的新说;主张男女之间应该“自他两利”;主张爱情与婚姻完全是当事人的事情,只能由当事人自主与自由地决定,哪怕“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也与别人不相干。“夫妇是伴侣,是共同劳动者,又是新生命创造者”。    
    鉴于几千年来中国是一个男人主宰女人的男权社会,儒家“妇者服也”的全套思想观念已经成为根深蒂固的社会风习,鲁迅一生深切关怀妇女的解放,呼吁妇女要争取经济权,认为这是妇女解放的关键;“一切女子,倘不得到和男子同等的经济权,我以为所有好名目,都是空话。”鲁迅特别警惕地劝告,在社会大转型的过程中,不能满足于枝枝节节的变化:“这并未改革的社会里,一切单独的新花样,都不过招牌,实际上和先前并无两样。”所以,“在真的解放之前,是战斗。但我并非说,女人应该和男人一样的拿枪,或者只给自己的孩子吸一只奶,而使男子去负担那一半。我只以为应该不自苟安于目前暂时的位置,而不断的为解放思想,经济等等而战斗。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但自然,单为了现存的惟妇女所独有的桎梏而斗争,也还是必要的。”    
    “妇女半边天”,问题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新中国半个世纪妇女解放主要是城市妇女的就业已蔚然成风,妇女的经济权由无到有得到相当的改善,从而爱情与婚姻开始可以自主,有些自由,尤其在知识妇女当中。但广大农村较之城市差距还很大。但改革开放以来,妇女解放的倒退,“包二奶”,“玩小蜜”,“傍大款”,“做太太”,以及娼妓的死灰复燃,提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鲁迅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应该有怎样的发展?    
    人的第二个自然的关系是父母与子女,然而,在古代社会,在儒家“男帅女,女从男”的思想主导下,女性遭到排斥,而简化为父与子的关系。孔子的“父父子子”,以“孝”为规范,以“恩”为理论基础,以“亲亲”为捆绑的绳索,又以其天然的血缘关系成为不证自明的强大捆绑力量。“孝”的根本在于对于父的“无违”,生时“无违”,死后也“无违”,即“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并进一步推向政治:“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孝以事君”,“孝慈则忠”。


《鲁迅和我们》 第二部分生命是个体的(2)

    鲁迅认为,主张孝与恩的人们,“他们的误点,便在长者本位与利己思想,权利思想很重,义务思想和责任心却很轻。以为父子关系,只须‘父兮生我’一件事,幼者的全部,便应为长者所有。尤其堕落的,是因此责望报偿,以为幼者的全部,理应做长者的牺牲”。于是“所有的小孩,只是他父母福气的材料,并非将来的‘人’的萌芽”。鲁迅主张:“觉醒的人,应该先洗净了东方古传的谬误思想,对于子女,义务思想须加多,而权利思想却大可切实核减,以准备改作幼者本位的道德”;“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无违”吗?鲁迅说:“‘爸爸’和前辈的话,固然也要听的,但也须说得有道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吗?鲁迅说:“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    
    中国正处在大转型的历史关头,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规范,“孝”以其“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的人的自然情愫,加之“老年社会”已经来临,而社会保障远未能“使老有所终”,“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成为最难改变的传统。试看男女平等已成为社会舆论的主流,“男尊女卑”的说词虽也不绝如缕,毕竟须变换花样和遮遮掩掩,而“孝没有过时”和诸多教孝的文字冠冕堂皇地揭诸报章,就可见一斑。何况,“孝”也可以也必须“事君”呢?    
    “夫为妻纲”和“父为子纲”这种人与人组成家庭的内部关系,自然人人无可逃避,但是人的群居不只限于一个家庭,更有比家庭更错综复杂的“社会”。这种家庭之外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怎样处理呢?孔子是“君君臣臣”,“事君尽礼”,“臣事君以忠”,“以道事君”直至“事君能致其身”。于是而有“君为臣纲”。    
    “君为臣纲”,君是至高无上的主宰。然而君是通过臣来牧民的,一级一级的臣,一级一级上下地制驭着。而“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民也是“臣”;“臣”者,奴隶也。中国传统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贵贱、分大小、分上下,用夫妇、父子、君臣三条大纲捆绑起来,构成一张罗网。这也就是“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的传统文化的根本。    
    鲁迅生于清光绪七年(辛巳。公元1881年)。中国社会历史性大转型已经开始并在坎坷而曲折地演进。恰当鲁迅成年,发生百日维新,旋即戊戌政变。“君为臣纲”的思想受到觉醒的知识分子的质疑直至摒弃;“君为臣纲”的政制成为革命的对象并由辛亥革命的成功而推翻。鲁迅是支持革命的。鲁迅的独特性在于:在政制层面,在辛亥革命后他迅即感觉到“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从沉默到呐喊,支持国民革命。当国民党以血腥屠杀“清党”,他立即愤而与之决裂,暴露与抨击国民党实行的“党国”政制,支持中国共产党,公开表示“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在思想层面,这也是最具独特性的方面,是鲁迅认为“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从而提出主人与奴隶的概念,并特别从奴隶中提出奴才的概念,把攻击的矛头指向主人与奴才,而对奴隶给予同情的理解。鲁迅是从人与人性的角度来观察、判断政治与政治体制的。鲁迅概括中国的历史,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寄希望的是“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至于辛亥革命后,鲁迅表示:“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我觉得有许多民国国民而是民国的敌人。”鲁迅有散文诗,题为《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如果“诗无达诂”,不好阐释,那么,鲁迅说,“惭愧我还不是‘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式的理想奴才”大概已经明白如话了。而他说:“一个活人,当然是总想活下去的,就是真正老牌奴隶,也还在打熬着要活下去。然而自己明知道是奴隶,打熬着,并且不平着,挣扎着,一面‘意图’挣脱以至实行挣脱的,即使暂时失败,还是套上了镣铐罢,他却不过是单单的奴隶。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就因为奴群中有这一点差别,所以使社会有平安和不安的差别,而在文学上,就分明的显现了麻醉的和战斗的的不同。”人们或许不以为然,不愿意看到这话,会不会“过度阐释”呢?我不知道。


《鲁迅和我们》 第二部分鲁迅思想的核心

    三    
    归根结蒂,在于“立人”。鲁迅思想的核心是“立人”,“立人”是鲁迅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立而后达到“人国”,是一个理想的境界。    
    鲁迅的“立人”与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是根本不同的。    
    第一个大不同,恰如孔子所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孔子的“所以立”,说得很清楚:“不学礼,无以立”;“不知礼,无以立也”。“礼”是“所以立”的内涵和标准。鲁迅对于儒家的礼是不以为然的,持批评态度的。鲁迅的“所以立”,其根本内涵已如上述。鲁迅又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这是鲁迅著名的“拿来主义”。《拿来主义》中举了一个穷青年得到祖上一所大宅子“怎么办”做例子,大概也是有所寓意的吧,而“拿来主义”主要指翻译,指从外国拿来,大概已成公识。鲁迅说,“时候已是二十世纪了;人类眼前,早已闪出曙光。”“一到现在,人类的眼里,不免见到光明,晓得阴阳内外之说,荒谬绝伦”;“倘依新说,则男女平等,义务略同”;“人格的平等,也是一种外来的旧理想”,鲁迅的“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的思想是首先建立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的。要之,20世纪初,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所作的《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和《破恶声论》(未完),都是“拿来”,也是“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硕果。“立人”是依人格平等的新说,从中国传统的人格依附的“三纲”中挣脱出来,从“礼”中挣脱出来。    
    第二大不同,孔子的“立人”是整个人生的一个局部问题,是一个过程。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而他自己则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三十而立”,几乎才刚刚开始。鲁迅的“立人”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实现。依据“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的思想,固然人之所以为人带有“中间物”性质,是开放性的,但“立人”不是人生的某一阶段,有待“不惑”“不逾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